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1: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嘉民
研究生(外文):Chen, Chia-Min
論文名稱:晨間身體活動課程對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專注力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act of Morning Fitness Programs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First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王宗騰王宗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Tsung-Teng
口試日期:2018-05-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7
中文關鍵詞:專注力國小一年級學童身體活動課程
外文關鍵詞:ConcentrationFirst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Fitness Program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3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在參與晨間身體活動課程後對專注力的影響。研究對象為54名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分成實驗組26名與對照組28名,其中實驗組進行每週二次,共六週十二次的晨間身體活動課程;對照組則保持原本的靜態晨間活動課程。研究工具為參考Gallahue基本動作技能所自編的身體活動課程,以及改編自Print Activities網站的迷宮測驗。本研究在課程開始之前先進行迷宮測驗前測,經過每週二次,共六週十二次的晨間身體活動課程後,再進行迷宮測驗後測。將所蒐集之數據資料採用SPSS for Windows 12.0進行分析,以描述性統計、相依樣本t檢定及獨立樣本t檢定,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訂為α=.05。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小一年級學童實驗組參與晨間身體活動課程之後,其專注力有顯著差異。
二、國小一年級學童對照組保持靜態晨間活動課程之後,其專注力沒有顯著差異。
三、國小一年級學童實驗組和對照組參與晨間身體活動課程之後,其專注力沒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性別國小一年級學童實驗組和對照組參與晨間身體活動課程之後,其專注力沒有顯著差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first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by applying Morning Fitness Programs. There were 54 students,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26 students) and control group(28 students).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Morning Fitness Programs on experimental group twice a week, for a six-week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ol group still maintained original activities in the morning. The self-designed Morning Fitness Programs used Gallahue’s fundamental motor skills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Another research instrument used was the self-designed Maze Test from Print Activities website. The Maze Test was administered before and after Morning Fitness Programs. Data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paired samples t-test and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with α=.05 significant levels. Results of this study as shown bellow:
1. It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f enhancing concentr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y applying Morning Fitness Programs.
2. It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f enhancing concentra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by applying Morning Fitness Programs.

3. It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f concentration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applying Morning Fitness Programs.
4. It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 of concentration in gender among first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fter implementing Morning Fitness Programs.
目 次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六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身體活動的探討 …………………………………………8
第二節 專注力的相關理論………………………………………16
第三節 專注力的相關研究………………………………………26
第四節 身體活動與專注力的相關研究…………………………32
第五節 文獻小結…………………………………………………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流程…………………………………………………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48
第四節 研究時間、地點與測驗步驟……………………………48
第五節 研究工具…………………………………………………49
第六節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51
第七節 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4
第一節 晨間身體活動課程對不同組別國小學童專注力之影響分析 …………………………………………………………………54
第二節 晨間身體活動課程對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專注力之影響分析 …………………………………………………………………57
第三節 晨間身體活動課程對國小學童專注力之影響討論 ……59
第四節 晨間身體活動課程觀察概況 ……………………………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8
第一節 結論 ………………………………………………………68
第二節 建議 ………………………………………………………69
參考文獻 ………………………………………………………………71
中文部分 …………………………………………………………71
英文部分 …………………………………………………………78
附錄
附錄一 健康調查表 ………………………………………………81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 ………………………………………………82
附錄三 迷宮測驗 …………………………………………………83
附錄四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1) …………………………………84
附錄五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2) …………………………………86
附錄六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3) …………………………………88
附錄七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4) …………………………………90
附錄八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5) …………………………………92
附錄九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6) …………………………………94
附錄十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7) …………………………………96
附錄十一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8) ………………………………98
附錄十二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9) ……………………………100
附錄十三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10) ……………………………102
附錄十四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11) ……………………………104
附錄十五 身體活動課程設計(12) ……………………………106
中文部分
水心蓓(2005)。動作教育概念詮釋與定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
18(2),379-400。
王文宜、陳婷婷(2015)。身體活動與多向度注意力思維之探討。休閒與社會研究。10,197-207。
王立弟主編(2004)。朗文—當代高級辭典(英英.英漢雙解)。香港:培生教育。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意中(2013)。301個專注力教養秘訣。臺北市:智園。
王駿濠、張哲千、梁衍明、邱文聲、洪蘭、曾志朗、阮啟弘(2012)。運動對孩童認知功能及學業表現的影響:文獻回顧與展望。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7(2),65-94。
朱社君(2015)。國小學童十二週蛇板運動的技巧性訓練對平衡能力和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李玉琇、蔣文祈(譯)(2009)。認知心理學。臺北市:雙葉書廊。(Sternberg, R. J., 2003)
李宛純(2014)。國小教師實施讀經教學對低年級學童注意力改善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宋淑慧(1992)。多向度注意力測驗編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宋富皓(2014)。晨光體育課對學童注意力及數學成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杜美芬(2012)。十週健身運動對低年級學童注意力及學業成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辛志鴻(2012)。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情緒智能及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吳靜怡(2013)。兒童瑜珈對ADHD國小學生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汪德佳(2016)。八週競技疊杯運動對二年級學童注意力及反應時間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林玉雯、黃台珠、劉嘉茹(2010)。課室學習專注力之研究-量表發展
與分析應用。科學教育學刊,18(2),107-129。
林宜親、李冠慧、宋玟欣、柯華葳、曾志朗、洪蘭、阮啟弘(2011)。
以認知神經科學取向探討兒童注意力的發展和學習之關聯。教育
心理學報,42(3),517-541。
林素君、黃立婷、林春鳳(2011)。有氧體適能課程對改善兒童注意力之個案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4,423-435。
林清和(2006)。運動學習程式學(第二版)。臺北縣:泰宇。
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惠鈺(2015)。原住民幼兒實施體能活動對專注力影響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鋐宇(2010)。注意力測驗的類別與發展趨勢。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會刊,24,9-11。
林鋐宇、周台傑(2010)。國小兒童注意力測驗之建構。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29-53。
邱俐怡、成和正(2015)。規律健走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14(1),115-123。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2012年兒童運動狀況調查報告。2017年6年3日取自兒童福利聯盟網站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25
柯永河(1986)。臨床心理學─心理診斷。臺北市:大洋。
柯春滿、王宗騰(2016)。臺北市國小二年級學童晨間身體活動課程對專注力之影響。2016年兩岸運動教育、運動訓練暨運動產業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9-111)。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
柯春滿(2017)。臺北市國小一年級學童晨間身體活動課程對專注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前橋明(2017)。動得夠,孩子更好教:幼兒作息權威的24個秘訣,提升孩子各種潛能。臺北市:親子天下。
洪蘭(1995)。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洪蘭(2009)。運動好處多體育課應增加。國語日報,4版。
胡永崇(2001)。如何因應學生的注意力缺陷。國教天地,146,3-11。
迷宮測驗(2017)。2017年3月19日取自Print Activities網站
http://www.printactivities.com
徐瑋擎(2015)。國小學童參與跑走運動對體適能及專注力之影響--以臺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高筱蒨(2015)。運用形線畫活動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生注意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高曉華(2014)。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芳菊(2008)。打造專注力。親子天下,2,116-144。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臺北市:作者。
郭宏昌(2017)。高強度間歇衝刺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玫娟(2016)。身體動作遊戲活動對幼兒注意力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佩雯(2017)。請替孩子找回「動覺專注力」。親子天下雜誌,82-87。
陳冠如(2005)。比較不同肥胖度之大學新生身體活動與其影響因素。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美雯(2010)。注意力輔導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淩莉(2012)。獨輪車運動對國小學童注意力與活動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國欽(2012)。快走訓練對課後安親班高年級學生腦波及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詩美(2014)。定向越野運動課程對國小學童注意力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優環、蔣立琦(2006)。評價兒童身體活動量評估工具。學校衛生,48,117-128。
陳鏏仹(2004)。運動對海馬迴中BDNF基因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許義雄(譯)(2004)。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市:麥格羅.希爾。(Gallahue, D.L., 1996)。
康簣麗(2015)。晨間與課間運動遊戲介入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及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
張尹襦(2015)。多感官朗讀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張旭鎧(2009)。5分鐘玩出專注力。臺北市:城邦文化。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瀞文(2008)。在親子遊戲中靜下心。親子天下,2。2016年12月1日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
張齡方(2011)。晨間瑜珈活動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上課專注力表現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湯億雯(2011)。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元絜(2016)。不同運動類型國小運動員在抑制功能與注意力表現的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如玉(2012)。瑜珈運動對兒童注意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臺北市。
黃美惠(2016)。彩繪曼陀羅對國小學童專注力與手眼協調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黃依婷(2012)。不同課程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立即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堡瑩(2016)。羽球運動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英語字母專注力和學習成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韶微(2013)。國小一年級學童瑜珈運動介入之注意力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掌慶維、陳信亨、詹恩華、吳佩伊、廖莉安、魏豐閔、林彥伶、塗大慶、中田真美、陳詠儒、甘綉絹(2014)。十二年國教體育課綱之國際視野。學校體育,145,4-94。
傅晴筠(2015)。國小男女柔道選手進行8週專項訓練對注意力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美惠(2016)。彩繪曼陀羅對國小學童專注力與手眼協調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葉秀鈺(2016)。臺灣以肢體動態取向介入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成效之後設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葉舜貿(2013)。團體跳繩教學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葉嘉琳(2011)。弦樂團體教學增進國小低年級注意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文麗、葉靜月(譯)(2008)。專注力-幫助孩子更輕鬆有效的學習。臺北市:天下雜誌。(Petrathorbrietz, 1970)
楊宜青(2004)。體能活動與健康。成大體育,36(1),2-10。
楊幸真(1992)。注意力與學習之相關探討。教師之友,42(33),8-30。
楊淑閔(2011)。合唱教學對國小中年級學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智涵(2017)。遊戲對三年級學生注意力及挫折容忍力之影響-以藏找遊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雅婷、陳奕樺(2013)。認知策略、心情沉靜狀態、課室專注力與學業成就之關聯:以台灣一所高級職業學校為例。教育學報(香港),42(2),23-50。
楊慧蓮(2013)。運動強度對學習專注力與反應時間的影響---以跳繩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詹雅雯、陳信昭、郭乃文(2006)。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不注意型與合併型之多面向注意力功能分析。臨床心理學刊,3(2),85-92。
趙嚴明(2016)。登階運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學習專注力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蔡文興(2012)。射擊運動訓練對少年學童專注力影響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北市。
劉長宗(2016)。正念靜坐對國小學童放鬆力和專注力之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劉俞君(2017)。十二週桌球訓練對國小學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歐陽誾(2016)。一對一數位學習對國小學童專注力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教育學誌,35,1-44。
鄭昭明(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桂冠。
鄭財富、林耀豐(2008)。注意力對運動技能表現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4),69-78。
鄭雅斤(2012)。瑜伽對學齡前兒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鄭詠蔚(2010)。快走訓練對國小高年級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與注意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廖繼薇(2015)。情境教學式運動遊戲對幼兒專注力之影響。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賴嬌娥(2016)。感覺運動遊戲對幼兒心肺功能與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EQ & IQ大進步的關鍵。臺北市:野人。(John J. R. & Eric H., 2009)
謝藝綾(2009)。五分鐘不同強度運動對國小學童選擇性注意力測驗及簡單反應時間測驗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蕭珮瑜(2014)。華德福式故事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專注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簡伶黛(2013)。晨間運動對國小學童注意力及情緒智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戴臆芬(2016)。短期兒童正念教育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童注意力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魏佩怡(2011)。繪本教學活動在提昇國小學習障礙學生注意力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藍偲睿(2015)。走繩運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注意力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藍梅芬(2014)。跳繩運動對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鐘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蘇巨湧(2014)。十二週桌球訓練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注意力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蘇怡菁(2012)。父母教養方式、親子關係與兒童注意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英文部分
Albert, M. S. (1981). Geriatric neuropsychology.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49, 835-850.
Ayres, A. J. (1979).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child. Los Angeles,CA: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Biddle, J. H., & Mutrie, N. (2001).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London & NewYork: Routledge.
Broadbent, D. E. (1958).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Pergamon Press.
Bruning, R. H. (2004).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 (4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Merrill/Prentice Hall.
Castle, P., & Buckler, S. (2009). How to be a successful teacher: strategies fo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 (2), 126-131.
Chaddock, L., Hillman, C. H., Pontifex, M. B., Johnson, C. R., Raine, L. B., & Kramer, A. F. (2012).Childhood aerobic fitness predicts cognitive performance one year later.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30(5), 421-430.
Cotman, C.W., & Engesser-Cesar C. (2002). Exercise enhances and protects brain function.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30, 75-9.
Das, J. P., Naglieri, J. A., & Kirby, J. R. (1994) .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processes – the PASS theory of intelligence. N. H.: Allyn and Bacon.
Davis, C. L., et al.(2007).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overweight children's cognitive function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78(5), 510-519.
Diamond, A., & Lee , K. (2011). Interventions s how n to aid executive function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4 to 12 years old. Science, 333 (6045), 959-964.
Gallahue, D. L. (1996). Development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3rd .). New York: McGraw -Hill.
Gallahue, D. L., & Ozmum, J. C. (2002).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 (4th es.). NY: McGraw-Hill.
Gallahue, D. L., & Ozmon, J.C. (2011).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7th ed. ). Boston: McGraw-Hill.
Goldstein, S. & Goldstein, M.(1990). Managing Atten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New York:A Wiley-Interscience Publication.
Gondola, J. C., & Tuckman, B. W. (1985). Effects of a systematic program of exercise on selected measures of creativity.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0 (1), 53-54.
Luck, S. J., & Vecera, S. P. (2002). Attention. In S. Yantis & H. Pashler (Eds.), Steven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Vol. 1.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3rd ed., pp. 235-286). New York: Wiley.
Martens, R. (1987). Coaches Guide to Sports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oran, A. (2004).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Routeledge.
Ratey J. (2009). Naperville's New P. E. fitness model sparks academic success. Sparking Life,From http: // sparkinglife. org/ page/ naperville- central- high- school
Rueda, M. R., Rothbart, M. K., McCandliss, B. D., Saccomanno, L., & Posner, M. I. (2005). Training, maturation, and genetic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ecutive atten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41), 14931-14936.
Sohlberg, M. M. & Mateer, C. A. (1989). Effectiveness of an attention-training program. Journal of Clinical& Experimental Neuropsychology, 9(2), 117-130.
Suzuki, T., Shimada, H., Makizako, H., Doi, T., Yoshida, D., Ito, K., & Kato, T. (2013).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Multicomponent Exercise in Older Adul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Plos One, 8(4), 1-10.
Tinius, T. P. (2003). The integrated visual and auditory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asa neuropsychological measure. Archives of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18, 439-454.
Tomproowski, P. D. (2003). Effect of acute bouts of exercise on cognition Acta Psychologica, 112 , 297-324.
Vu, K. L. (2004). “Historical overview of research on attention”. In A. Johnson and R. Proctor(Eds.), Atten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Weinberg, R. S. (1988). The mental advantage: Developing your psychological skill in tennis.Champing , IL : Human Kinetics.
WHO. (2015). Physical activity.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topics/physical_activity/en/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