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絨(2016)。《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洪葉文化。ISBN:9789866001789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
《質的研究方法》,93-134。高雄市:麗文。ISBN:9789577481702。
公共電視台(2016)。﹝第11集 「現代水墨畫之父」-專訪劉國松﹞。【日光 大道】。台北市:公共電視台。2017/10/8。
文心工作室(2009)。〈【《易經》經典名句】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人間 福報》。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53809。2017/3/15。
不二文化(2017)。〈文房四寶之:宣紙的種類和挑選方法〉。《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ulture/vmlv5mq.html。2017/4/2。
呂旭亞 洪秀萍 詹美涓 杜佳真(2009)。〈表達性書寫用於高中作文課程以發 展學生自我概念與寫作能力:以台灣中部某 高中為例〉。《應用心理研究》, 期44,ISBN:15609251。
汪文聖(1997)。〈描述與解釋-胡塞爾現象學作為科學哲學之一探討〉。《哲學 雜誌》,第20期,64-89。
沈清松(1991)。〈現象學大師―胡塞爾〉。《時代心靈之鑰-當代哲學思想》, 2-25。臺北市:正中。ISBN:9789570903119。
李佳汶 (2016)。《以工作室三部曲探索自我之經驗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 大學。李玉嬋 主編(2012)。《導引悲傷能量:悲傷諮商助人者工作手冊》。台北市: 張老師文化。ISBN:9789576937828。
吳明富 譯(2006)。《藝術治療研究法:以藝術為基礎的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出版。ISBN:9571143340。Shaun McNiff (1998), Art-based research.
吳明富 (2013)。《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臺北市:張老 師。ISBN:9789576937606。
吳明富、黃傳永(2013)。《藝樹園丁:悲傷與失落藝術治療》。台北市:張老 師文化。ISBN:9789576938276。
吳明富 譯(2014)。《藝術本位團體治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洪葉文 化。ISBN: 9789866001413。
吳明富、徐玟玲(2016)。《藝術治療工作坊:媒材應用與創作指引》。臺北市: 洪葉文化。ISBN: 9789866001840。
吳長鵬 (1996)。《水墨造形遊戲》。臺北市:心理出版。ISBN:9577021824。
吳莉君 譯(2010)。《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人文。ISBN:9789861202365
吳燦中(n.d.)。〈室內設計趨勢-療癒身心的環境〉。《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 http://www.csid.org/forum20111208.html。(2017/3/28)
周大為、吳明富 譯(2017)。《工作室藝術治療:藝術本位治療取向》。臺北市: 洪葉文化。ISBN:9789866001956。
金紹健、鐘信 (1993)。《丹青揮灑見精神》。臺北市:中華。ISBN:9574301869。
金寧煊 (2014)。〈以孩子為本,兒童醫療的下一頁〉。《醫訊》。 http://ntumsa-post.blog.ntu.edu.tw/?p=829。
周明佳 譯 (2014)。《美的救贖:遇見自己的瞬刻》。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ISBN:9789866049682。
邱子杭 (2011)。《台灣抽象雕塑的東方意識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施偉隆(n.d. )。〈從現象學的觀點到質性研究的省思〉。《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 會學報》,第2卷,期1。
侯瑞盈 (2010)。《陳其寬水墨畫技法於國小藝術教育上的教學應用研究》。碩士 論文。南華大學 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胡佩怡、蕭淑銖 (2014)。《我國護理人員執業環境及身心健康之探討》。新北市: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ISBN:9789860408232。
侯禎塘 ( 2006 )。〈第一篇藝術治療理念〉。《藝術治療理念與實務活動》。教 育部http://www.ntcu.edu.tw/spc/aspc/6_ebook/pdf/4/5.pdf。(2017/4/11)
高行健(2001)《另一種美學》。台北市:聯經。ISBN:9570821906。
高行健(2008)。《論創作》。台北市:聯經。ISBN:9789570832631。
校外實習課程的定義(n.d.)。《大專校院校外實習媒合資訊平台》。http://eai.nkfust.edu.tw/Job104/CP.aspx?s=9&n=55。(2018/1/20)
黃傳永(2012)。〈藝術治療運用在失落悲傷調適之探討〉。《台灣心理諮商季 刊》,4卷,2期,22-41頁。
蔡欣蓓、林宜玄(2009)。〈我國大學校院學生校外實習制度之探討〉。《商業職 業教育》,112期。臺北市:中華民國商業職業教育學會。ISBN:1027-5061。章薇卿 譯(2013)。《走在失落的幽谷-悲傷因應指引手冊》。台北市:心理。 ISBN:9789861910307
葉彥廷 (2013) 。《醫療機構設置具「療癒環境」要素之藝術空間管理準則—以 壢新醫院為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許邏灣 譯(1999)《藝術治療》。新北市:新路。ISBN:957733453-9。Dr. Shaun McNiff(1992) Art as Medicine:creating a therapy of the imagination. Random House Inc .
許麗雯(2012)。《西洋藝術便利貼:你不可不知道的藝術家故事與藝術小辭 典》。台北:華滋。ISBN: 9789866620621。
許家綾 譯(2008)。《青少年藝術治療》。臺北市:心理出版。Moon, B. (1998) . The dynamics of art as therapy with adolescents. Charles C Thomas. ISBN: 9789577029577。
陳文玲(2006)。《越旅行越裡面:結構一條人尋找自己的創意途徑》。臺北市: 心靈工坊。ISBN:986757477X
陳榮碩(2005)。《從現代(形式)主義理論等角度討論抽象表現主義繪畫》。 http://sosochen4u.blogspot.tw/2005/08/blog-post.html。(2017/05/07)。
〈海馬〉(n.d.)。《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9%A6%AC。(2017/11/10)。
梁江(2005)。〈文人畫的藝術理念〉。《2005兩岸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ISBN:9860029156
羅青(1900)。《水墨之美》。臺北市:幼獅文化。ISBN:9575302524。
張汝倫(1997)。現象學方法的多重含義。哲學雜誌20期, 90-115。郭心漪(2016)。《心象•清漪-池塘造境水彩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傅佩榮 譯(2001)《創造的勇氣》。台北:立緒。ISBN: 9570411341。 Rollo May (1969) .The Courage to Create.
陶東風等 譯(1997)。《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台北:田園城市。ISBN:
9578440014。
楊宜娟 (2013)。《意識之探—自動性繪畫與自我的對話》。碩士論文。國立交通 大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傳統與現代〉,(n.d.)。《水墨饗宴》。http://163.17.158.1/chpaint/tradition.htm。 (2017/3/10)
劉思量 (2001)。《中國美術思想新論》。台北市:藝術家。ISBN: 9578273967。
鄭芳婷 (2011)。《虛與實的交會:結合哀傷夢的哀傷經驗》。碩士論文。國立東 華大學。蘇湘婷、陳雅麗、林開誠 等譯(2007)。《表達性藝術治療概論》。台北市:心 理。ISBN:9789861910673。
簡巧(2008)。《烏來心象-簡巧水墨創作論述》。碩士論文。華梵大學。董素芬、黃惠汝、何偲安(n.d.)。〈教育研究法〉。學期報告。教育研究法專題 研究。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 主編:《質性研究》。台北:巨 流,27-45。
陸雅青 審閱(2017)。《藝術治療手冊》。新北市:心理。ISBN:9789861917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