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 何三本 (2002)。九年⼀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2] 黃信銘 (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國文教學新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3] 台灣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灣:教育部。
[4] 陳佩瑜、龔⼼怡(2016)。翻轉吧,國文!學思達教學法對國中學生國文學習
之行動研究。
[5] 陳佩英 (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
育;60卷3期,68–88。
[6] 王瑞壎 (2012)。少子化現象的省思:國民教育品質之契機與轉機。臺灣教育
評論月刊;1卷5期,44–48。
[7] 劉世雄 (2017)。臺灣國中教師對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的實施目
的、關注內容以及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5卷2期,43–
76。
[8] 張輝誠 (2014)。翻轉教室@臺灣:學思達翻轉教學法—─我的⼗五年教學生涯
[9] 吳瀞佩 (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遭遇之困難、因應策略與省思—─以
「善變的月姑娘」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10]李珮瑜 (2008)。網際空間知識觀與倫理觀之探究及其教育蘊義。國立台北教
育大學碩士論文。
[11]教育部 (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文〉。臺
北:教育部。http://www.k12ea.gov.tw/ap/sid17_law.aspx
[12]李文鵰 (2010)。臺北市高職工業類群教師創新教學之研究—從學生的觀點。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13]龔心怡 (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教學評量新趨勢:多元評量之應用。
臺中市教育電子報;26期。
[14]李咏吟 (2000)。教育大辭書。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512/
[15]史美瑤 (2012)。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
月刊;36期。
[16]潘世尊 (2000)。Rogers人本教育理論與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二之發展:國小數
學教學的行動研究。應用心理研究,8期,209–239。
[17]許健將 (2001)。建構主義者式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實務。取自
http://www.hjjh.kh.edu.tw/建構主義者式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實務/indexl.htm.
[18]潘奕叡 (2015)。翻轉教室於華語文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19]劉怡甫 (2013)。翻轉課堂──落實學生為中心與提升就業力的教改良方。
評鑑雙月刊,41期。
[20]葉連祺、林淑萍 (2003)。布魯姆[B. S. Bloom]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
探討,105期,94-106。
[21]祝新華 (2005)《閱讀理解認知能力層次──測試題型系統的進一步發展》,
發表於新加坡教育部在職老師培訓課程:語文測試中的效度與信度。
[22]李岳霞 (2013)。4撇步,成功翻轉教室。親子天下,44期。臺北:天下。
[23]呂佳玲 (2016)。以VoiceThread平台實施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英語口說學習
之影響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24]程遠茜、許家齊、王韻齡 (2018)。國中會考全科目分析:跨學科、領域,
重知識應用,往108課綱素養教學邁進。https://goo.gl/6LD6En
[25]湯仁燕 (2016)。開展生命的對話教學──探析《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國家
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8期。
[26]鄧文傑 (2016)。翻展教學應用於高職數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英文部分
[27] Alliance for Excellent Education (2012) Cultureift : Teaching in a Learner-Centered Environment Powered by Digital LearningL.
From:https://all4ed.org/wp-content/uploads/2013/10/CultureShift.pdf
[28] Blumberg, P. (2008). Developing learner-centered teachers: A practical guide for
facult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9] Robert Darnton (2009) The Case for Book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30] Wichadee, S., & Orawiwatnakul, W. (2012).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in teams. Journal of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 9(2), 93-100. doi:10.19030/tlc.v9i2.6903
[31]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2003). Nurturing the treasure: Vision and strategy 2002 – 2007. Hamburg: author.
[32] Huber, G. P.(1991) 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Contributing Processes and the
Literatures, Organization Science.
[33] Rogers, C. R.(1983)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Columbus, Ohio:Merril
[34] SPACE (1990-1994).Research Reports.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
[35] Rudolf Steiner (1919)。Discussions with Teachers Foundations of Waldorf
education第3卷, Rudolf. – Steiner.
[36] Baker, J. W. (2000). 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 In J. A. Chambers,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Jacksonville,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