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9: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詩瑜
研究生(外文):HUNG,SHIH-YU
論文名稱:國小學童音樂性休閒調適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usical Leisure Coping
指導教授:陳曉偉陳曉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HSIAO-WEI
口試委員:巫玫慧張峻嘉陳曉偉
口試委員(外文):WU,MEI-HUICHANG,CHUN-CHIACHEN,HSIAO-WEI
口試日期:2018-01-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育達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2
中文關鍵詞:休閒調適音樂性休閒活動壓力紓解國小學童
外文關鍵詞:Leisure copingMusical leisure activitiesStress relief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主張音樂在舒緩學童學習壓力上的價值,透過「休閒調適」之概念的探討與闡述,凸顯音樂性休閒活動,將有助於加值學童的生活,改善生活的品質,緩解其在學習上的壓力。本研究主要探討音樂性休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調適與壓力緩解之成效。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採立意取樣方式以苗栗縣某國小六年級一個班共28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前調查學童一般性休閒調適之現況,其後施予六次音樂性休閒活動,最後以音樂性休閒調適量表分析其音樂性休閒調適與壓力緩解之結果,並以活動紀錄表作為質性資料之佐證。研究結果顯示:
一、學童透過音樂性休閒活動可達到正面休閒調適成效,其程度屬同意到非常同意之間。其中「友伴式休閒」構面得分最高,其次為「提升正面情緒的休閒」,最後是「舒緩身心的休閒」。
二、音樂性休閒活動對國小學童之休閒調適成效上,不受性別、家庭結構、音樂與休閒涉入經驗的背景差異而影響。
三、實驗學童之前後測休閒調適成效有顯著差異,其音樂性休閒調適之成效優於一般性休閒調適。
四、適當的音樂性休閒調適策略,可使受試者暫時忘記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放鬆心情、調整思緒,加上休閒友伴的支持,使音樂性休閒活動具有壓力紓解的功效。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value of music in relieving academic pressure on schoolchildren. Through explore and explain the concept of "Leisure coping", the study emphasizes the use of musical leisure activities to help value-added lif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usic leisure activities on leisure coping and stress relief of elementary students. A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and 28 6th grade students were purposive sampled from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Before the experiment, we investigated the general leisure coping effect of schoolchildren, and then gave six musical leisure activities. Finally, we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musical leisure coping effect and stress relief with the musical leisure coping scale. And observational method was processed as a corroborating evidence of information. Th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as follows:
1. Students can achieve a positive leisure coping effect through musical leisure activities, which revealed middle-high degree. Among the whole dimensions of leisure coping, "Leisure companionship" attained the highest score, followed by "Leisure mood enhancement" and finally "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 ".
2. Students of diverse background variables were not obviously different among the diverse of musical leisure coping effect.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st. The effect of musical leisure coping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general leisure coping.
4. Appropriate musical leisure coping strategy can make subjects temporarily forget the pressure in real life, relax, and adjust their thoughts. Coupled with the support of leisure friends, make musical leisure activities with stress relief effect.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休閒調適 5
第二節 音樂與壓力 14
第三節 音樂與休閒調適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程序 27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28
第三節 研究假設 30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0
第五節 研究工具 3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音樂性休閒調適量表結果分析 37
第二節 音樂性休閒活動對休閒調適之影響 45
第三節 活動紀錄與學生回饋意見 47
第四節 綜合討論 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6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56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7
參考文獻 60
附錄一 國小學童一般性休閒調適之研究問卷(前測) 65
附錄二 國小學童音樂性休閒調適之研究問卷(後測) 67
附錄三 活動觀察紀錄表 69
附錄四 活動照片 70

一、中文部分
方盈柔(2012),銀髮族的音樂學習與休閒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美晶(2006),休閒參與作為壓力調適方法及其效益之研究。台北市: 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鶴琴(2004),宜蘭縣推展藝術休閒文化成效之調查研究。台北市: 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端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吳佳慧、林芳蘭、張乃文主編(2002),音樂治療:治療心靈的樂音。台北市:先知。
吳幸如等譯(2008),音樂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 心理。
吳博明(1993),國民小學音樂遊戲化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呂佳容(2004),音樂心世界-大學生音樂休閒體驗與自我統合歷程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宋佩芬,Institute for a New SocietyCorea(2016),憤怒的數字。台北:高寶書版。
李玉琴(2000),聽,能量音樂會微笑-神奇的醫學共振音樂。台北市: 自然風文化事業。
李明鴻(2011),警察人員工作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桃園市: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城忠(2011),應用統計學:SPSS&AMOS。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
李惠玲、顧乃平(1999),音樂治療在腫瘤護理之應用。榮總護理,16(1),頁 51-56。
李選、葉美玉、劉燦榮(1993),音樂治療對改善住院精神病患精神症狀與人際互動之成效。護理研究,1(2),頁 145-157。
汪青彥、林芳蘭、吳佳慧、張乃文、張初穗、蔡安悌、蕭斐璘、章華、徐綺(2002),音樂治療。台北: 先知出版社。
沈潔姮(2007),休閒涉入、心流經驗與依戀之研究-以墾丁春天吶喊音樂祭為例。高雄縣: 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蘭(2000),藝術治療。文化視窗。第23期。
林珍如、夏荷立譯,DonCampbell(1999),莫札特效應:音樂身心靈療法。台北市: 先覺。
柯瑾芸(2007),KTV消費者音樂點播偏好及休閒效益之研究。彰化縣: 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凡育(2002),台灣地區民眾參與音樂類表演藝術活動阻礙之研究。彰化縣: 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瑟勵(2000),音樂治療活動對國中階段中重度智障學生社會技能之影響。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洪慧容、王璟璇(1999),最後的旋律-音樂治療於癌症病患之照護。護理雜誌,46(5),頁 81-85。
徐珮菡(2000),音樂治療理論基礎及其在臺灣的研究與實踐。台北市: 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音樂碩士班碩士論文。
徐瑋函(2016),音樂對體型雕塑者的休閒動機、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台中市: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高宏煙(2004),台北縣民眾文化素養之研究。台北市: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崔光宙(1993),音樂學新論。台北市: 五南。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良漢(2006),金融從業人員工作壓力、休閒調適及身心健康狀況之研究。台北市: As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Humanity Sciences,1,頁160-175。
莊婕筠(2004),音樂治療。台北: 心理出版社。
許志賢(2002),台閩地區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參與休閒運動之研究。台中市: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芝瑋(2010),音樂與情緒對選擇休閒運動項目的影響。雲林縣: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義忠、余緒德(2005),休閒、壓力與調適研究:以中華航空女性空服員爲例。戶外遊憩研究,18(2),頁 1-24。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199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市: 青年輔導報告。
連怡婷(2009),高雄市國小音樂資賦優異學生和一般學生休閒活動參與類型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屏東縣: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世和(2004),應用音樂探索活動增進大學生情緒智力之研究-以大葉大學休閒系一年級學生為例。彰化縣: 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 五南。
陳在頤(1985),休閒活動指導與管理。台中市: 霧峰出版社。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1997),休閒遊憩概論。台北: 國立空中大學。
陳春壅(1999),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休閒取向之研究-宜蘭縣。台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如譯(2004),標準音樂治療入門。台北: 五南。
陳智瑩(2006),休閒調適策略對日常生活壓力之影響-以台北縣新莊市老年人為例。台北市: 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陳綉春、許志賢、黃于庭(201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調適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4),頁 138-159。
陳嘉慧(2006),壓力、休閒調適與健康關係之研究- 以護理人員為對象。台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台北市: 淑馨出版
曾焜宗(1997),音樂的教育與功能。高雄市: 復文圖書出版社。
辜慧瑩(2001),退休調適性別差異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金柱(2006),休閒概論。台北: 師大書苑。
黃美梧(2013),音樂涉入對休閒動機與滿意度影響之研究。台中市: 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美蓮(2009),工作壓力、休閒調適與健康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縣政府員工為例。花蓮縣: 國立東華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振紅(2008),臺灣地區大學體育教師工作倦怠與休閒調適策略關係之研究。台北市: 第九屆運動與休閒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黃雅琴(2014),臺中市政府員工工作壓力及休閒調適策略關係之研究。台中市: 逢甲大學碩士論文。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39卷,2期,頁 263-294。
廖苑如(2012),青少年課業壓力、休閒調適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高中生為例。高雄市: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潘怡君(2014),休閒流行音樂活動參與者認知、態度及次文化關係之研究。屏東縣: 美和科技大學運動與休閒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坤達(2012),生活壓力、休閒調適策略與壓力減輕效果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高年級資優學生為例。台南市: 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
蔡幸蓉(2013),音樂與休閒舞蹈參與者的休閒涉入、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志成(2008),工作壓力和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台中市: 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健雄(1997),休閒農業之產業分析與市場定位。台北市: 休閒農業未來走向研討會專集。
蕭佳蓉、蕭淑貞(1998),音樂治療於臨床精神科護理之應用。護理雜誌,45(6),頁 64-70。
賴亭如(2010),音樂欣賞紓解國小學生考試焦慮成效之研究-以台南縣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賴宥亘(2003),應用音樂抒解國中成長階段情緒壓力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北市: 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戴三元(2011),休閒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屏地區音樂團隊及武術團隊為例。高雄市: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謝吟綺(2011),教師情緒智力與音樂休閒活動參與之相關研究-以宜蘭縣國中教師為例。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婉如(2002),音樂科情意教學與國中生情緒之關係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顏妙桂譯,EdgintonC.R(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台北: 桂魯公司。
二、英文部分
Altshuler, I. A. (1948). Psychiatrist experience with music as a therapeutic agent, In D. Schullian & M. Schoen (ed.), Music as medicine. New York: Henry Schuman.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que. IA: Wm.C. Brown Publishers.
Baumol, W. J., & Bowen, W. F. (1966). Performing art-the economic dilemm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for the 20th Century Fund.
Benenzon, R. O. (1981). Music therapy manual. Sprinfield Illinois: Charles C.Thomas.
Caltabiano, M. L. (1995). Main and stress moderating health benefits of leisure. Society and Leisure, 18(1), pp32-52.
Coleman, D., & Iso-Ahola, S. E. (1993). Leisure and health: 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2) , pp. 111-128.
Cook, T. D. (1986). Music as an intervention in the oncology setting. Cancer Nursing,19(1) , pp. 23-28.
Diserens, C., & Fine, H. (1939). A Psychology of music. Cinxinnati: College of Music.
Gaston, E. T. (1968). Music in Therapy.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PA: Venture Publishing.
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Anchor Books.
Herman, E. P. (1954). Music therapy in depression. In E. Padolsky (Ed.), Music therapy.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Iso-Ahola, S. E., & Park., C. J. (1996). Leisure-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as buffer of stress-illness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3) , pp. 169-187.
Iwasaki, Y. (2003a). Examining rival models of leisure coping mechanisms. Leisure Sciences, 25(24) , pp. 183-206.
Iwasaki, Y. (2003b). The impact of leisure cop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on adaptive outcomes. Leisure Studies, 22 , pp. 93-108.
Iwasaki, Y., & Mannell, R. C. (2000b). Hierarchical dimensions of leisure stress coping. Leisure Sciences, 22 , pp. 163-181.
Iwasaki, Y., & Mannell, R. C. (2000a). The effects of leisure belief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n stress-health relationships :A field study. The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Leisure Studies , pp. 24(1), 3-57.
Kaempf, G., & Amodei, M. E. (1989). The effect of music on anxiety. Association of Operation Room Nurse Journal,50(1) , pp. 112-118.
Kaplan, M. (1960). Leisure in America. New York: Wiley.
Kelly, J. R., & Godbey, G. (1992).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Kelly, R. J. (1990). Leisure(2th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leiber, D. A., Hutchinson, S. L., & Williams, R. (2002). Leisure as a resource in transcending negative life events: Self-protection, self-restoration, and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Leisure Sciences, 24 , pp. 219-235.
Kraus, R.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 S., & Folkmo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owe, R., & Bennett, P. (2003). Exploring Coping Reactions to Work-Stress: Application of an Appraisal Theory.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76 , pp. 393-400.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9).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McCarthyF.K., & JinnettI.K. (2001). A New Framework for Building Participation in the Arts. PA: Rand.
Michel, D. E. (1985). Music Therapy, 2nd Ed. Sprinfield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Naisbett, J., & Aburdene, P. (1990). Megatrends 2000.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Podolsky, E. (1954). Music Therapy.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Sarafino, P. E. (2002). Healthp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Sear, W. W. (1968). Process in Music Therapy.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