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成財、陳金足、王小龍(2010)。大學生參與休閒活動知行為意圖研究。萬能學報,32,279-291。
王梅香、江澤群(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北體學報,11,203-216。
王聖彰、鍾志強(2015)。羽球體驗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休閒運動期刊,14,1-11。
王震宇(1996)。休閒體驗中之自由感對休閒活動參與情況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百度百科(2018)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D%93%E9%AA%8C/236014
吳明隆(2008)。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中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明蒼、陳明志、蘇廣華(2009)。台南地區大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動機之研究。美和休閒運動保健學報,2,3-23。
吳政隆、何篤光(2013)。大學生參與水域休閒需求、運動阻礙、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亞洲高齡全人健康及產業發展期刊,3,61-79。
吳崇旗、王偉琴(2006)。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54-169。
吳嘉浚、張文榮、林美玲、吳福明(2016)。休閒動機、體驗價值與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土城國民運動中心為例。運動研究,25(1),35-50 。
呂佳茹、劉佳哲、張碧峰、郭昱洧(2013)。乙組網球選手之內在休閒動機與認真休閒特質對休閒涉入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全國大專院校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 8(2),141-159。
李文貴(2006)。遊客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縣,朝陽科技大學。
李志峰(2013)。大學生休閒運動體驗之研究-以大葉大學為例。屏東科大體育學刊,2,81-91。
李志峰、楊慶南、邱智麟(2003)。大葉大學學生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之研究。大葉學報,12(2),99-136。
李德仁、莊國上、黃雅陵(2008)。大專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長庚技術學院為例。北體學報,16, 295-308。
杜貞瑩(2017)。遊憩環境、遊憩體驗與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5(1),114-129。
沈進成、蔡瑞明、曾慈慧(2008)。休閒農場體驗品牌定位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6(1),63-79。
沈德鈞(2018)。遊客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VILLA景觀農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亞洲大學。周彥村(2013)。吉他參與者休閒涉入、休閒體驗對休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縣,雲林科技大學。林世哲、伍曉姮、林秀卿、謝宏昇(2016)。遊客的休閒體驗和環境態度關係之相關研究初探。屏東大學體育,2,34-42。
林志鈞、王建智(2016)。路跑活動吸引力與行為意圖之關係-休閒體驗、休閒效益之中介效果。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3,114-152。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林秉毅、謝旻珊、莊鑫裕(2016)。女性水肺潛水者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5(3),12-29。
林淑芬、王于寧、賴永僚(2008)。大學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滿意度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2),73-85。
林雅晨(2015)。露營的吸引力、遊憩體驗、滿意度對重遊意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林睿昶、鄭詩慧(2008)。掌中戲後援會成員參與動機、滿意度與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1(1),1-22。
林碧惠、林慧生、李栢浡(2016)。飛牛牧場遊客遊憩動機、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0(3),61-85。
林樹旺、黃宗成、盧龍泉(2002)。高爾夫球友參與動機、體驗與滿意度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79-91。
邱明志(2010)。屏東縣南二高蘭花蕨鐵馬道自行車道參與民眾之休閒動機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利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市,正修科技大學。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資料分析範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洪升呈(2011)。大學生休閒態度、動機、阻礙與滿意度之線性模式分析。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3),255-76。
洪志成(2000)。教學原理。高雄市,麗文出版社。
徐台閣、李光武(2013)。如何決定調查研究適當的問卷樣本數。臺灣運動教育學報,8(1),89-96。
徐昌俊、郭志騰、林百也、李貞(2010)。健走活動休閒參與動機、體驗與涉入程度之研究-以南開科技大學教職員工群體為例。休閒保健期刊,3,79-86。
徐茂練、陳怡萱(2007)。符號互動論探討消費者的休閒體驗模式。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八屆_下,71-83。
晏涵文(1990)。休閒生活與生命歷程。戶外遊憩研究,3(4),3-11。
高月慈(2005)。台灣地區大學在學生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初探。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4(3),254-263。
高紹源、王登在、張良漢(2009)。澎湖地區員警休閒體驗對休閒利益及休閒滿意度之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3(4),108-128。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張良漢(2002)。休閒知覺自由、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聯合技術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
張良漢(2008),建構登山健行者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之關係: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體驗所扮演的角色。大專體育學刊,10(3),27-40。
張佩娟、鍾志強(2002)。休閒滿意理論分析。雲科大體育,5,84-89。
張春興(1987)。心理學概要。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清源(2013)。休閒農場遊憩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8(2),1-18。
張清源、王照欽、賴恒生(2014)。宗教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以鹿港天后宮為例。旅遊健康學刊, 13(1),1-16。
張婷玥、薛照平(2017)。解析國中生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以臺南市某國中為例。蘭陽學報,16,22-31。
張琬菁、蘇錦俊(2016)。大型活動參與者動機、滿意度與效益認知之關係探討。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4(2),186-199。
教育部統計處(2002)。九十一年大學生時間運用調查結果摘要分析報告。資料引自 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publish/timearrange.htm
許玫琇、張富鈞(2011)。大專生對休閒浮潛運動參與體驗及滿意度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4,506-523。
許雅萍(2010)。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飛盤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郭進財、高俊雄(2008)。學生的課業壓力與運動休閒調適結果之研究-以南華大學學生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23-34。
郭進財、簡彩完、沈連魁(2009)。民眾對美國職棒媒體轉播的休閒體驗與運動觀光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休閒事業研究,7 (4),59-69。
郭彰仁、侯錦雄、李秋菊、許亦萱(2016)。羽球運動者之休閒動機、涉入與滿意度之關係-以雲林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大學學報,1,27-60。
陳仁精、李蕙貞 、鍾志強、郭志騰(2010)。大學體育課程體驗對體育行為的影響。雲科大體育,12,41-48。
陳仟旻(2016)。遊客之觀光意象、休閒體驗與旅遊滿意度之研究-以鹿港桂花巷藝術村為例。未公開之碩士論文。南投縣,南開科技大學。陳志豪(2013)。遠東科技大學學生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遠東通識學報,7(1),165-180。
陳幸汝(2015)。臺灣東海岸衝浪者休閒體驗、滿意度與個人自覺行為控制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陳美芬、邱瑞源(2009)。遊客休閒體驗與旅遊意象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3(1),33-52。
陳淑娟(2016)。休閒自行車參與者行為意圖與滿意度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9(4),23-4。
陳艷麗(2003)。台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體育學院。陳艷麗(2005)。台南縣、市退休高齡者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85-100。
傅秀英(2010)。登山步道參與者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坑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之論文,台中市,亞洲大學。曾瑞怡(2004)。台北市高中職學生運動參與行為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黃世明、傅建三、傅嘉輝(2007)。私立美術館觀眾休閒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朱銘與鴻禧美術館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學報,3(1),185-203。
黃仲凌、高俊雄(2005)。台灣離島大專學生休閒參與動機與滿意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51-66。
黃任閔、呂謙、李世昌、陳志宥(2017)。馬祖海釣遊客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15(1),19-39。
黃長發(2006)。大學生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1),25-41。
黃彥翔、王克武、許宇中(2013)。自行車道騎乘者遊憩動機、車道設施滿意度、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4),74-88。
黃振紅(2011)。大學生休閒態度、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關係模式探究。休閒與社會研究,4,23-37。
黃韞臻、林淑惠(2011)。大學生人格特質、休閒價值觀與休閒滿意度 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5(2),113-135。
楊佳勳(2004)。新消費工具在台灣—以星巴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楊原芳(2004)。內在休閒動機與最適體驗的關係研究-以認真型休閒特性為中介變數。明新學報,32,65-76。
楊峯豪(2016)。高中學生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研究國立台中第二高級中學個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學。楊愛娟、陳佳儒、洪梅芳(2016)。屏東萬年溪步道使用者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5(1),13-2。
葉子明、張英智、賴孟愉(2017)。微笑單車使用者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2(2),67-9。
葉語瑄(2009)。異國特色風格休閒農場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松田崗創意生活農莊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4,187-198。
廖柏雅(2004)。大學生身體意象與休閒活動知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體育學院。廖淑靜(2011)。休閒者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埔里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維基百科(2018)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A%A8%E6%9C%BA
趙嘉裕、黃任閔、吳柏勳(2015)。鳥松環湖自行車道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休閒研究,5(4),50-73。
蔡宇翔(2016)。休閒動機、休閒涉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東台灣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蔡佳蓉(2010)。台中市居民對騎乘自行車之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促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逢甲大學。蔡茗涵、郭彥谷(2016)。探討高齡者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4(1),119-128。
蔡貴蘭、劉岳旻(2014)。南部地區大專院校學生參與桌球運動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5,274-280。
蔡鋒樺、吳明憲、蔡永川(2008)。休閒參與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美和技術學院休閒運動保健系為例。2008年台灣銀髮族休閒運動與健康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4-233。
蕭秋祺、方乃玉(2005)。南區大專院校學生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性研究。身體文化學報,1,189-21。
謝清秀(2003)。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體育學院。謝清秀、高三福(2004)。92年全國運動會參賽選手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452-452。
謝智謀、鄭順璁(2003)。台北市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2,50-65。
謝端容(2010)。休閒動機對休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中)家庭卡觀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鍾志強(2000)。大學生之運動社會支持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8,101-110。
鍾志強(2000)。運動自我效能對大學生運動行為的影響。科技學刊,9(1),59-80。
鍾志強(2006)。大學生休閒運動動機之研究。休閒運動期刊,5,197-210。
鍾志強(2008)。大學生體育課程體驗、學習滿意度與行爲意圖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3),53-67。
顏智淵(2002)。TYPE A-B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蘇子炘、陳淑慧、陳亮宏(2012)。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銀髮族休閒動機與休閒體驗關聯性研究。大仁學報,41,33-46。
鐘瓊珠(1997)。大專運動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國立台灣體專專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市,國立體育學院。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122-147.
Beard, J. G., & P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behavior. Women & Health, 12(2), 67-84.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iddle, S., & Mutrie, N. (1991).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London: Springer-Verlag.
Brown, B. A. & Frankel, B. G. (1993). Activity through the years: Leisure,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ifesatisfaction.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0(1), 1-17.
Campbell, A. (1980). The sense of well-being in America. New York: McGraw Hill.
Churchill, G. A. & Suprenant C.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4), 491-504.
Clawson, M. & Knetsch, J. L. (1966).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33-36.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Inc.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Deci, E. L., & Ryan, R. M. (1987). 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1024-1037.
Driver, B. L., & Brown, P. J. (1975): A social-psychological definition of recreation demand. Assessing Demand for Outdoor Recreation, 12(8), 62-88.
Folks(1988).The availability heuristic and perceived risk.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3–23.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56, 6-21.
Franken, D. A., &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 337-352.
Gunter, B. C. (1987), The leisure experience: Selected proper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9(2), 115-130.
Holbrook, M. B. (2000). The millennial consumer in the texts of our times: Experience and entertainment.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 20(2), 178-192.
Hribernik, J., & Mussap, A. J. (2010).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nals of Leisure Research, 13(4), 701-708.
Hsieh, C. M. (1998). Leisure attitudes, motivation,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est of amodel of leisure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N.
Huang, C. Y., & Carleton, B. (2003).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eisure participation,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 and Fitness, 1(2), 129-132.
Iso-Ahola, S. E. (199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research. In L.A.Barnett (Ed.), Champaign, IL: Sagamore.
Joy, A., & Sherry, J. F. (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 259-282.
Kao, C. H. (1993). A model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IN.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384-434.
Kelly, J. R. (1987). Freedom to Be: Toward 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Macmillan.
MacCallum, R. C., & Hong, S. (1997). Power analysi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using GFI and AGFI.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32(2), 193-210.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Mannell, R.C. (1979). A conceptu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research in thepsychology of leisure. Society and Leisure, New York.
Maslow, A.H. (1771). 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McClelland, D.C. (1961). The achieving socity. New Jersey: Van Nostrand.
Neulinger, J. (1974).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IL: Thomas, Springsfield.
Oliver, R. L. & Bearden, W. O. (1985). Disconfirmation processes and consumer evaluationsin product usag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3(3), 495-507.
Oliver, R. L. (1981).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satisfaction processes in retail settings. Journal of Retailing, 57(3), 25-48.
Pennington-Gray, L.A.&Kerstetter, D.L. (2002). Testing a constraints model within the context of nature-based tourism.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0(4), 416-423.
PineII, B.J. & Gilmore, J.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6(4), 97-105.
Racour, R. A., Souville, M., & Griffel, J. (2004). Expressed motives for informal and club/association-based sports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1), 1-22.
Ragheb, M. G., & Tate, R. L. (1993). A behaviour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leisure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eisure Sciences, 12, 61-70.
Riddick, C. C. (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4), 259-265.
Robbins, S. P. (198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teptoe, A., & Bolton, J. (1988). The short-term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 intensity physical exercise on mood. Health and Psychology, 2, 91-106.
Taguchi, H., & Quelch, J. A. (1983). Quality is more than making a good produ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1(4), 139-145.
V. H. Vroom (1964).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Weiner, B. (1972). Theories of motivation: From mechanism to cognition.Chicago: Rand McNally.
Westbrooks, R. A. (1980). A rating scale for measuring product/servic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44, 68-72.
Whiting, J. W. M., & Child, I. L. (1953). Training and personality: A Cross-culture Study. New Heven, Ca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Woodruff, R. B., Cadotte, E. R., and Jenkins, R. L., (1983) Model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 processes using experience-based norm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0(3), 29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