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00.28.231.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4 10: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淑琪
研究生(外文):Chao, Shu-Chi
論文名稱:鹿港文化商品設計創作
論文名稱(外文):The Cre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for Lukang
指導教授:郭世謀郭世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 Shih-Mou
口試委員:林加雯葉于雅
口試委員(外文):Lin, Chia-WenYeh,Yu-Ya
口試日期:2018-07-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傳達設計系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文化商品文人十宜鹿港意象文化符號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product10 felicitous artistry for scholarsLukang imagerycultural symbol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多元且豐富的文化商品可以表現其源源不絕的創造力、活力、生命力並可視為傳達地方文化意象與特色最佳的載體。本創作,透過文獻分析法歸納當地著名景點、鹿港觀光旅遊資訊,以及相關研究之書籍、期刊、論文等文獻資料。經彙整、探討、分析,採用十宜樓之「文人十宜」作為主題,「琴、棋、詩、酒、畫、花、月、博、煙、茶」10個項目,另加四藝「琴、棋、書、畫」中的「書」,共計11個項目為設計發展。本創作商品製作表現媒材工藝與產業特色的「錫、木、陶、竹、香」等5種材料為主。
創作目的為:一、探究鹿港地方歷史風俗與產業文化以瞭解地方特色。二、彙整鹿港地方特色、景點及文化,並分析歸納其象徵之文化符號。三、透過學習在地特色產業相關工藝與技藝,整理各種材料特性與製作流程,提供設計開發商品。四、將象徵之文化符號進一步轉化成視覺元素,應用於文化商品的開發與設計。
綜合本創作表現成果,除了在文化商品設計以鹿港之地方象徵為本,且進一步塑造具地方文化特色之鹿港意象。在為當地文化精神定位的同時,也將代表鹿港地方文化的視覺元素,融入以工藝結合日用品的商品設計概念,呈現在地居民生活情景,傳達鹿港的特色人文精神。
Diversified and rich cultural products can express their inexhaustible creativity, vigor and vitality, and will regarded as the best carrier of conveying local cultural imagery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thesis based on "Lukang", a place famous for spirit of scholar and the hometown of autho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o summarize the local famous scenic spots, Lukang tourism information, as well as related research books, periodicals, papers and other literature data. The theme of "The Scholars" is the theme from "Wen Ren Shi Yi", a building named "Shi Yi Lou" in Lukang. Shi Yi means ten good things, including "Qin, chess, poetry, wine, painting, flower, moon, gambling, smoke, and tea", plus the Confucian traditional literati four art "Qin, chess, book, and painting", a total of 11 items for the design projects and title.
This creation uses "The Mandala" creation ponder method, carries on the cultural commodity design think. The materials choose for production performance selected from tin, wood, pottery, bamboo, and incense with local craftsmanship and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research and creative objectives of this design are as follows: First, to explore the local historical customs and industrial cultur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ukang. Second, to analyz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ttractions and culture of Lukang and summarizing heir symbolic symbols. Third, to learn about the processes and technologies of the local specialty industries, and integrate various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to provide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further design development. Fourth, to transform the symbolic cultural symbols into visual el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cultural products.
The achievements of this cre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ymbolism of the products design will further the image of Lukang with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hile positioning the local cultural spirit, it also represents the visual elements of the local culture of Lukang, incorporating the concept of merchandise design with crafts and daily necessities, presenting the living scenes of local residents, and conveying the characteristic humanistic spirit of Lukang.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緒論 1
1.1 創作背景與動機 1
1.1.1 選擇「文化商品」的動機 1
1.1.2 選擇「鹿港鎮」作為創作主題的動機 1
1.2 創作目的 2
1.3 創作範圍與限制 3
1.4 創作架構與流程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5
2.1 文化 5
2.1.1 文化的定義 5
2.1.2 地方文化產業 7
2.1.3 意象表徵與地方文化認同 7
2.2 符號學 9
2.2.1 圖像、符號、符碼 10
2.2.2 符號的雙義性 11
2.2.3 符號的類型與面向 11
2.2.4 文化符碼 12
2.3 文化商品 14
2.3.1 文化商品的定義 14
2.3.2 文化商品的設計模式 14
2.3.3 文化商品與符號關係 16
2.3.4 文化商品意象轉換 16
2.4 鹿港鎮 17
2.4.1 鹿港鎮地理概況 17
2.4.2 鹿港鎮觀光發展現況與定位 19
2.4.3 鹿港地方文化特色產業 20

第三章、創作設計 29
3.1 創作規劃 29
3.1.1 第一階段:文獻整理與文化符碼歸納 29
3.1.2 第二階段:確立創作方向與深入探討 29
3.1.3 第三階段:工藝運用材料技術學習 29
3.1.4 第四階段:創作設計執行 29
3.2 創作設計發想 30
3.2.1 文化符碼的視覺轉化 30
3.2.2 創作概念的外放:曼陀羅創作思考法 30
3.2.3 創作概念的收斂:結構式意象具體化 32

第四章、設計創作 34
4.1 概念發想過程 34
4.1.1 主題定調:文人十宜 34
4.1.2 子題確立與調整 35
4.1.3 作品性質:具備工藝特質的文化商品 36
4.2 創作材料之選擇與運用 37
4.2.1 創作媒材 37
1.錫 37
2.木 38
3.陶 39
4.竹 39
5.香 40
4.2.2 材料之使用工法 41
1.錫 41
2.木 42
3.陶 43
4.竹 44
5.香 45
4.3 創作發展 46
4.3.1 琴 46
4.3.2 棋 52
4.3.3 書 54
4.3.4 畫 58
4.3.5 詩 61
4.3.6 酒 64
4.3.7 茶 68
4.3.8 花 72
4.3.9 煙 76
4.3.10 博 81
4.3.11 月 85

第五章、結論 89
5.1 後續研究創作方向與建議 89
5.2 後續研究創作方向與建議 90

參考文獻 91
出版專書
1.Leong,B.D. (2003). Culture-based knowledge towards new design thinking and parctice-A dialogue. Design Issues, Vo1.19,pp48-58.
2.Saussure﹒Ferdinand de. (1966),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trans: Wade Baskin, New York: McGraw Hill.
3.UNESCO. (2000). What do we understand by 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e trade and globalization. Montreal and Paris: UNESCO.
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臺北市:有限責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員工消費合作社。
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文化統計。臺北市:長松文化。
6.李幼蒸(譯)(1988)。符號學原理: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原作者:Roland Barthes)。北京市:三聯書店。(原著出版年:1977)
7.周鍾瑄(1968)。諸羅縣志(臺灣方志彙編第一輯第二冊)。臺北市:國防研究院。
8.胡雅茹(2011)。曼陀羅思考法。臺中市:晨星出版。
9.洪顯勝(譯)(1988)。符號學要義(原作者:Roland Barthes)。臺北市:南方叢書。(原著出版年:1977)
10.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南投縣: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11.孫秀蕙、陳儀芬(2011)。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新北市:正中書局。
12.徐恆醇(2008)。設計符號學。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13.莊錫昌、顧雲深、顧曉鳴(1991)。世界文化叢書(7)-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新北市:淑馨出版社。
14.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臺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5.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原作者:星也克美)。臺北市:遠流。
16.陳文印(1997)。設計辨讀。臺北市:亞太。
17.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社。
18.連樹聲(譯)(1992)。原始文化(原作者:Edward Burnett Tylor)。上海市:上海文藝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871)
19.張炳楠(1968)。鹿港開港史。臺灣文獻,19:1,p7。
20.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原作者:John Fiske)。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5)
21.楊明華(2009)。有關文化的100個素養。臺北市:驛站文化。
22.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臺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23.鄭玉美(2004)。文化設計模式建構:中國傳統文化應用於產品造型模式探討。台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學術論文
1.王本壯(1998)。提昇傳統地方特色小企業競爭力輔導案以三義木雕為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委託東海大學專案研究報告(p30-38)。
2.朱怡儒(2010)。工藝性產品之設計策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3.李侑芳、黃世輝(2004)。社區產業振興地方經濟發展之初探──以湖本社區合作社發展為例。第四屆雲林學術研究研討會。雲林(雲林縣社區希望聯盟協進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4.李進益(2006)。地方博物館內/外的「地方感」差異:以南方澳漁村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新竹縣。
5.李權峯(2009)《布農族工藝文化商品設計脈絡研究-以丹大地區在地工藝師與外來設計者的作品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6.何明泉、林其祥、劉怡君(1996)。文化商品開發設計之構思。設計學報,2:1,p1-15。
7.何明泉、蔡子瑋(1995)。產品意象語言研究-以本土性意象為例,成功大學學報,30,p99-115。
8.林榮泰(2008)。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1,p32-42。
9.林銘煌(2000)。產品造形中的符號與符碼。設計學報,5:2,p73-82。
10.徐啟賢(2004)。以台灣原住民文化為例探討文化產品設計的轉換運用。長庚大學,桃園市。
11.徐道鄰(譯)(1958)。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檢討(原作者:Kroeber & Kluckhohn)。現代學術季刊,2:1,12-54。(原著出版年:1952)
12.陳俊嘉(2001)。從符號學角度探討設計物意義建構及解讀之差異-以轉換機能為生活意義之設計物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13.陳佩君(2004)。地方文化商品之參與式創思研究─以草屯的稻草商品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14.陳炤華(2003)。彰化縣鹿港鎮地區性觀光市鎮的發展機制與策略建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15.游萬來、葉博雄、高曰葛(1996)。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一以收音機為例。設計學報,2:1,p31-35。
16.楊裕隆(2012)。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478,p16-22。
17.蔡孟珊(2007)。地方文化符號於文化商品設計過程中的轉化與運用-以雲科大工業設計系學生文化商品設計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18.蔡孟珊、黃世輝(2006)。比喻式設計的文化符號運用分析-以雲科大學生文化商品設計為例。中華民國設計學會第11屆全國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M-11-1~M-11-6。

網路資料
1.國家教育研究院 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2018/08/25)
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333/?index=9
2.鹿港鎮公所官方網站(2018/08/25)
http://www.lukang.gov.tw/
3.鹿港觀光旅遊資訊網(2018/08/25)
http://www.lukanglbs.com.tw/lk/index.html
4.鹿港觀光文化資訊網(2018/08/25)
http://tour.lukang.gov.tw/lukang/
5.曼陀羅思考法研究中心(2018/08/25)
http://www.99club.com.tw/mandal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