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書籍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臺北:元照,2004 年 9 月,初版)。
王兆鵬,在場權與詰問權(臺北:元照,2007 年 1 月,一版)。
民間司改會,搶救被告律師在警局教戰手冊(臺北:新學林,2010 年 9 月,一版)。
安富潔,演習講義《刑事訴訟法》(2001 年,二版 )。
何明洲,犯罪偵查原理與實務(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9 年 4 月,初版)。
吳俊毅,辯護人論(臺灣:正典,2009 年 1 月,一版)。
李英生,警察偵查犯罪程序法令實務(作者自版,2000 年 10 月 10 日,二版)。
周新富,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2007 年 2 月,初版)。
東海大學法律學院,刑事司法與國際人權公約學術研討會實錄( 臺中:東海大學法律學院,2010 年 11 月,初版)。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臺北:五南,2004 年 9 月,五版)。
林裕順,基本人權與司法改革(臺北:新學林,2010 年 10 月,一版)。
林鈺雄,刑事法理論與實踐,(臺北:新學林,2002 年 6 月,初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總論編,(臺北:元照,2006 年 9 月,四版)。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下冊)各論編(臺北:元照,2006 年 9 月,四版)。
徐國楨,揭開偵訊的神秘面紗─暴力篇(臺北:五南,2008 年 4 月,初版)。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2007 周年報告書(臺北: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2008 年 7 月)。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2008 周年報告書(臺北: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2009 年 7 月)。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2009 周年報告書(臺北: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2010 年 7 月)。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2010 周年報告書(臺北: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2011 年 7 月)。
張明偉,改良式的證據法則與刑事訴訟(臺北:五南,2008 年 5 月,初版)。
張博文,偵訊學理論與實務(臺北:華泰,1997 年 9 月,增訂七版)。
張麗卿,《刑事訴訟法》理論與運用(臺北:五南,2003 年 6 月,八版)。
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臺北:元照,1998 年 9 月,初版)。
黃東熊,《刑事訴訟法》論(臺北:3民,1999 年 3 月,增訂初版)。
黃朝義,犯罪偵查論(臺北:漢興,2004 年 3 月,初版)。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臺北:一品,2007 年 8 月,增補一版)。
萬毅,中國大陸《刑事訴訟法》理論與實務(臺北:月旦,初版,2009 年 10 月。
蔡墩銘,《刑事訴訟法》論(臺北:五南,1993 年 12 月,二版)。
薄喬萍,信度與效度(臺北:臺灣東華書局,2010 年 10 月,初版)。
Claus Roxin 著,吳麗琪譯,德國《刑事訴訟法》(臺北:3民,1998 年 11 月,初版)。
Earl Babbie 著,李美華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時英出版,1998 年,初版)。
二、期刊論文
尤伯祥,「建構實質有效之辯護制度」,全國律師,第 12 卷 12 期(2008 年 12 月)頁2-7。
尤伯祥,「論偵查階段之辯護」,律師雜誌,第 333 期(2007 年 6 月)頁70-80。
王兆鵬,「受有效率律師協助的權利─以美國法為參考」,月旦法學雜誌,第 123 期(2005 年 8 月)頁148-171。
王兆鵬,「偵查不公開之界限與制約」,台灣法學,第 186 期(2011 年 10 月 15 日)頁17-38。
王兆鵬,「貫徹正等與實質之辯護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 137 期(2006 年 10 月)頁104-119。
王兆鵬,「違反律師權的救濟-兼論無資力被告的律師權」,全國律師,第 1 卷 3 期(1997 年 3 月)頁3-11 。
何賴傑,「功能訊問與權利告知義務─最高法院 99 年度台上字第 1893 號判決評釋─」,台灣法學,第 179 期(2011 年 7 月 1 日)頁63-74。
何賴傑,「論德國羈押強制辯護之新制─以德國二○○九年七月二九日羈押修正法為重點」,全國律師(2010 年 7 月)頁5-18。
吳昭瑩、蔡墩銘、顧立雄,「偵查階段的律師功能討論會―第一屆讀友會」,月旦法學雜誌,第 22 期(1997 年 2 月)頁37-43。
吳景欽,「從自白心理學探討偵查中強制辯護的必要性」,全國律師(2010 年 7 月)頁19-36。
李建良,「受羈押被告之訴訟防禦的憲法保障/釋字第六五四號解釋」,台灣法學,第 122 期(2009 年 2 月 15 日),頁 169-174 。
陳振瑋,「檢警第一次偵訊律師陪同到場專案─陪訊律師經驗談」,法律扶助, 第 33 期(2011 年 7 月)。
陳運財,「刑事訴訟法之修正與刑事辯護」,月旦法學雜誌,第 137 期(2006 年 10 月)頁120-132。
陳運財,「被告接受辯護人援助之機會」,月旦法學教室,第 24 期(2004 年 10 月)頁115。
陳運財,「釋字第六五四號解釋與自由溝通權」,月旦法學雜誌,第 192 期(2011 年 5 月)頁5-28。
陳運財,「羈押處分決定權之歸屬與羈押被告辯護權之保障」,軍法專刊,第 43 卷第 3 期(1997 年 3 月)頁33-41。
彭國能,「偵查程序中辯護人在場權之探究」,全國律師,第6 卷 2 期(2002 年 2 月)頁66-79。
彭國能,「辯護人法律地位之確立(下)」,司法周刊,第 1084 期(2002 年 5 月 29 日,第二版)頁2-4。
黃惠婷,「不正訊問方法之禁止」,台灣本土法學,第 16 期(2000 年 11 月)頁94-106。
黃朝義,「重新建構偵查中辯護權問題」,律師雜誌,第 337 期(2007 年 10 月)頁60-70。
熊依翎,「缺乏人權法治觀念的調查局專訪曾文杞律師談偵查中律師辯護權」,司法改革雜誌,第 67 期(2008 年 11 月)頁19-24。
蔡墩銘,「偵查中被告與辯護人之防禦權」,全國律師,創刊號(1997 年 1 月)頁19-20。
鄧援,「日本有關律師接見及國選辯護人法制之介紹」,檢察新論,第八期(2010 年 7 月)頁269-277。
簡銘昱,「初探辯護人之交流(接見通信)權─理論面之觀察─」,全國律師,第 6 卷 12 期(2008 年 6 月)頁84。
羅秉成,「律師在場權與實質辯護─以偵查中律師陪訊制度改革為中心」,全國律師,第 12 卷 12 期(2008 年 12 月)頁46-51。
顧立雄、劉豐州,「刑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受辯護人協助的權利」,全國律師,第 1 卷 3 期(1997 年 3 月)頁12-23。
顧立雄、劉豐州,「臺北律師公會會員顧立雄、劉豐州兩位律師遭法務部調查局北部地區機動工作組於當事人約談結束後遭該組調查員強制拖離偵訊室事件始末」,全國律師,第 1 卷 1 期(1997 年 1 月)頁12-15。
三、學位論文
王建元,偵查不公開與辯護制度,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年 1 月。史奎謙,刑事在場權之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7月。
汪漢卿,偵查程序中辯護人之在場權,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6月。林妍汝,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的《憲法》權利,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6月。邱政強,刑事訴訟程序辯護制度與辯護人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年7月。胡僑蕊,警詢程序在場權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6月。
符基強,建構刑事偵查辯護之功能,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6月。陳鋕雄,日治時期的台灣法曹─以國家為中心之歷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7月。彭國能,辯護人之法庭活動--兼論偵查活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0 年7月。廖偉志,辯護人權利與義務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7月。劉秉鑫,我國偵查中辯護制度的實踐-以犯罪嫌疑人的法主體性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 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