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10)。科學教與決勝未來。天下雜誌教育特刊,14。
白佩宜、許瑛玿(2011)。探討不同探究式教學法對高一生科學探究能
力與學習環境觀感之影響。課程與教學季刊,14(3), 123-156。
江淑卿、潘于君(2010)。文化取向之科學探究融入圖畫書教學對原住
民兒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摩擦力概念學習之影響。高雄師大學
報,29,1-25。
池內了(Satoru IKEUCHI)(2018)。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
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譯者:李友君。臺北:經濟新潮社。
朱耀明、莊淑芬(2009)。MST教學策略在科技教育之應用-以「有趣
的吹泡泡遊戲」教學活動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2)。
辛靜婷(2003)。幼兒科學教育理論與實務:船為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幼教資訊152,28-31。
宋靜怡、孫扶志(2007)。以多元智慧融入幼兒科學活動設計之初探。
吳鳳技術學院幼兒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查詢日期:2019年1月13日。檢自
http://ir.lib.cyut.edu.tw:8080/bitstream/310901800/9353/
1/%E5%90%B3%E9%B3%B3%E6%8A%80%E8%A1%93%E5%AD%B8%E9%99%A2
%E7%A7%91%E5%AD%B8%E6%8A%95%E7%A8%BF-%E5%B9%BC%E5%85%92%
E7%A7%91%E5%AD%B8%E9%81%8A%E6%88%B29608.pdf
吳坤璋、吳裕益、黃台珠(2005)。科學探究能力測驗的編製與信、效
度考驗。測驗學刊,52(2),119-148。
肖思漢(2017)。論科學素養的“日常實踐”轉向。全球教育展望,364,
46(中國文獻)。
沈翠蓮(2008)。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
林佩蓉(2004)。從幼兒教育本質談幼兒英語教學現況。幼兒英語教學
語課程研討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芳菁(2007)。科學遊戲融入幼稚園課程之行動研究。南台科技大學
學報,32,231-251。
林美馨、楊芳瑩(2011)。由認識觀發展的角度探討國小學童對科學探
究過程之看法。科學教育學刊,19(6),531-548。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1998)。幼兒科學自然經驗—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吳采燕(2002)。幼兒之生物、動物、植物概念研究。幼兒
發展與學習學術研討會,台中師範學院。
周淑惠(2003)。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4)。建構取向之幼兒自然科學教學之歷程性研究。新竹師
院學報,19,61-88。
周淑惠(2005)。鷹架引導策略。國教世紀,216,45-56。
周淑惠(2017)。面向21世紀的幼兒教育探究取向主題課程。臺北市,
心理。
幸曼玲(2002)。科學教育的迷思,載於陳燕珍譯(2002)。C. Kamii &
R. Devries 著,幼兒物理知識活動: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的應用。
臺北市:光佑。
侯雅齡(2009)。幼兒科學創造力評量方法之發展:嵌入式評量設計。教
育科學研究期刊,54(1),113-142。
洪振方(2010)。思考導向的探究式學習對國二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影
響。科學教育學刊,18(5),389-415。
國科會科教處(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臺北市,行政員國家科學委
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梁美麗(2012)。幼兒科學遊戲課程:以「水的三態變化」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雙月刊,44(2),
6-11。
陳君婷(2011)。探討科學推理融入科學探究課程對國小學生探究能力
與科學推理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忠照(2003)。科學遊戲創意教學。臺北市:心理。
陳欣蘭(2007)。論探究式教學法在社會科教學上的應用。網路社會學
通訊67。查詢日期:2019年1月10日,檢自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7/67-36.htm
陳淑芳、江麗莉、詹文娟、鄭秋平、簡淑真(2004)。幼兒基本科學能
力指標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淑敏(2018)。幼兒科學教育探究取向。臺北市,心理。
張明彥(2018)。幼兒園進行引導式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兒浮
沉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臺北市,
東華。
郭騰元(2000)。創意的科學玩具。臺北市:牛頓。
莊月泙(2010)。幼兒園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玉枝(2016)。實施引導式探究教學發展國小聽障學生的科學探究技
能。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報,43,63-92。
黃育美(2011)。幼兒烹飪科學教學研究─以「漢堡」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贊樺(2011)。探討科學解釋文字鷹架融合POE策略對概念改變與科
學解釋能力影響之研究-以光學單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市。
楊璧如(2010)。運用概念構圖於幼兒科學教學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東市。
楊麗丹(2010)。一位幼兒教師實施自然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熊召弟、陳嘉成(2001)。台灣中小學科學教育演進簡史。亞太科學教
育論壇,2(1),9。
蔡清田(2010)。論文寫作的通關密語。臺北市,高教。
盧秀琴、洪榮昭、蔡春微(2008)。"5Why"鷹架式提問提升國小學生學
習成就與科學探究學習能力之研究~以“如何做麵包?”教學模
組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6(4),395-413
劉玉純(2017)。幼兒動手玩科學遊戲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羿蓉、王為國(2005)。幼兒科學課程設計:多元智能與學習環取向。
臺北市:高教。
賴慶三、吳正雄(2005)。國小學童天文實作教學學習之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學報,18-1,59-86。
謝甫佩、洪振方(2004)。國小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課程設計及實施成
果之個案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 49(2), 61-86。
藍依勤、洪麗淑譯(2014)。幼兒科學教育的理論與實務:促進科學思
維、討論、操作及理解的方式。(原著: Rochel Gelman, Kimberly
Brenneman, Gay Macdonald, Moisés Román.).臺北市:心理。
魏明通(2006)。科學教育。臺北市:五南。查詢日期:2019年2月1日,
檢自:https://blog.xuite.net/renise0955/twblog/128617957%E7%A
7%91%E5%AD%B8%E9%81%8E%E7%A8%8B%E6%8A%80%E8%83%BD
羅淑瓊、林曉雯(2011)。國小學童科學探究學習策略量表的編製與發
展。科學教育學刊,20(6),515-538。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1994).
Benchmarks for scienceliteracy.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Press.
Ala Samarapungavan , Panayota Mantzicopoulos , Helen Patrick (2008).
Learning Science through inquiry in kindergarten. Science Education,92,868–908.
Gane. R.M.(1963).The learning reguirements for enquiry.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144-153.
Herron, M. D. (1971).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enquiry. School Review,
79, 171-212.
Kim,M. & Hannafin,M.(2004).Designing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support scientific inquiry.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5(1),1-10.
Lawson, A. E., Alkhoury, S., Benford, R., Clark, B., & Falconer, K. A.
(2000). What kindsof scientific concepts exist? Concept
construction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ncollege biolog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9), 996-1018.
National Researh Council.(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137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