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保鍵,2010,《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丘昌泰,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出版社。
江明修主編,2010,《客家城市治理》,臺北:智勝。
李智期,1993,〈反水庫,救美濃!〉,《六堆風雲雜誌》,第44期,頁4。
宋學文、黎寶文,2006,〈臺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8卷,第3期,頁521。
李雅婷,2009,《1987-2008年臺灣客家議題發展之研究:以客家雜誌為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吳仕仁,1989a,〈決議好多次,六堆客家文物館那久出歲(建議籌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六堆風雲雜誌》,第3期,頁9。
吳仕仁,1989b,〈六堆文物館何時出歲〉,《六堆風雲雜誌》,第3期,頁16-17。
吳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聯經出版社。
吳秀媛,2003,〈我們拒絕接受~沒有客家時的客家文化園區〉,《六堆風雲雜誌》,第100期,頁10。
吳爾芬、張侃,2005,《商業巨子胡文虎》,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邱榮舉,1999,〈研究途徑與方法〉,載於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
邱榮舉、謝欣如,2006,〈多元文化政策與戰後臺灣客家發展〉,張秀雄與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臺北:韋伯文化。
邱榮舉、謝欣如,2009,〈多元文化政策與戰後臺灣客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政治與歷史》,邱榮舉、邱榮裕、謝欣如著,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邱榮裕,2008,〈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民間信仰的發展〉,《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邱啟展,2012,《我國客家族群政策之研究-當代自由主義正義論觀點》,臺北:國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博士論文。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臺北:黎明。
林東泰,1998,《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臺灣客家形象之變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正慧,2015,《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臺大出版社。
姜如珮,2003,《臺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共電視「客家新聞雜誌」之個案研究》,臺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洪馨蘭,2008,〈批判、詮釋與再現:客家研究與美濃社會運動的對話〉,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頁183-203。
徐正光,1991,《徘徊現實與族群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
徐智德,2005,《從政治過程論的觀點探討臺灣客家運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涂春景,1994,〈臺灣客家期刊的過去與未來〉,《客家雜誌》,第47期,頁12-20。
孫煒主編,2018,《客家公共事務》,臺北:智勝。
張茂桂,1997,〈臺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群族化」過程〉,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張耀仁,2006,〈跨媒體議題設定之析探:整合次領域研究的觀點〉,《傳播與管理研究》,第5卷,第2期,頁73-130。
許瑞弘,2004,《社區報紙的社區公共事務功能-以《今日美濃》與美濃菸農自救運動為實例的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陳真財,1989,〈越來越冷漠!誰來關心六堆運動會〉,《六堆風雲雜誌》第1期,頁15。
陳敦源、韓智先,2000,〈是誰告訴人民他們要什麼?媒體、民意與公共議程設定〉,《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一期,頁19-31。
陳恒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商鼎文化。
陳恆鈞,2011,〈議題管理之初探〉,《飛訊》,第111期,頁2。
陳香如,2006,〈多元文化主義實踐的考察-臺灣本土潮流下客家運動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康宏,2009,〈客家媒體在臺灣客家政治發展的角色與功能-以客家期刊為例〉,發表於「走進客家社會-2009年梅州田野調查實作研習營」,梅州: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
陳康宏,2009,〈臺灣客家政策的形成-析論《客家風雲雜誌》與《客家雜誌》的角色地位〉,發表於「第二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論文集」,廈門:廈門市客家經濟文化促進會。
陳康宏,2009,〈戰後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與《客家雜誌》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項靖,2008,〈電子治理〉,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傅楷傑,2004,〈客家六堆運動會發展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梁景峰,2008,〈風雲1987-客家風雲雜誌創刊的時代背景和藍圖〉,《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張維安、徐正龍、羅烈師(主編),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曾金玉,2000,《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大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彩金,2002,〈我看「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請朝園區分散設置的理念重新規劃〉,「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彭懷恩,2004,《當代社會學概論》,臺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5,《當代社會學概論》,臺北:風雲論壇。
彭文正,2008,〈臺灣主要報紙客家意象多樣化研究〉,《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二十年》,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曾逸昌,2010,《客家總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臺北:曾逸昌。
曾逸昌,2013,《客家總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臺北:曾逸昌。
葛永光,1991,《多元文化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臺北:正中。
萬陸,1995,《客家學概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資料室,1989,〈專訪曾永權〉,《六堆風雲雜誌》,第9期,頁13。
資料室,1994,〈反水庫救美濃〉,《六堆風雲雜誌》,第51期,頁4-5。
資料室,1995,〈忠烈祠土地事件落幕了〉,《六堆風雲雜誌》,第57期,頁4。
資料室,2006,〈六堆運動會在內埔熱鬧舉行(42屆)〉,《六堆風雲雜誌》,第57期,頁4。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分意識之甦醒〉,《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徐正光編,臺北:正中。
楊國鑫,2008,〈臺灣客家族群權利之制度與實踐〉,《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溫孟涵,2008,〈全球客家郵報讀者的使用與滿足研究〉,板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雷耀龍,2016,〈臺灣克家族群權利之制度與實踐〉,《跨界思維-臺灣與全球客家的政策對話》,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鄭翰林,2007,《當代傳播理論Q&A》,臺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蔡森泰,1994,〈忠義亭與管理權,文物館不置也罷〉,《六堆風雲雜誌》,第52期,頁4。
劉惠玲,2003,〈臺灣客家文化運動與族群建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忠博,2006,〈全球地方化的社區媒介:從美濃月光山雜誌談起〉,臺北:世新大學新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劉義章,2008,〈客家運動述略〉,《羅香林研究》,度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蕭新煌,1989,〈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96,《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
賴士安,1998,〈反美濃水庫,六堆義勇軍再起〉,《六堆風雲雜誌》,第72期,頁5-6。
賴士安,1999,〈卅五屆堆運天燈祈福〉,《六堆風雲雜誌》,第77期,頁7-9。
鍾鐵民,1991,〈鍾理和文學中的人性尊嚴〉,《六堆風雲雜誌》,第26期,頁40-45。
鍾鐵民,1996,〈水庫的終結,小鎮之復活〉,《六堆風雲雜誌》,第65期,頁11-13。
鍾建熙,2010,〈客家書寫:《六堆風雲雜誌》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六堆客家鄉土文化資訊網,2017,〈六堆分布圖〉,網址: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item01/six.htm,檢索日期:2017/7/12。
西文部分
Dearing, J. W. (1989).“Setting the Polling Agenda for the Issue of AID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3(3), 309-329.
Dearing, J. W. & Rogers, E. M. (1996). Agenda-Setting. CA: Sage Publicatons.
Rogers, E. M. & Dearing, J. W. (1988). “Agenda-setting research: Where has it been? Where is it going? ” In J. A. Anderson (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1 (pp.555-594). Newbury Park,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