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2: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慧閔
研究生(外文):LIN,HUI-MIN
論文名稱:臺灣客家政策之研究:以《六堆風雲雜誌》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f Taiwan’s Hakka Policy:Case Study of Liouduai Past and Present Magazine
指導教授:張筵儀張筵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YAN-YI
口試委員:石振國鄭國泰
口試委員(外文):SHI,ZHEN-GUOZHENG,GUO-TAI
口試日期:2019-01-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六堆客家議題客家政策客家運動政策議題
外文關鍵詞:LiouduaiHakka IssuesHakka PolicyHakka MovementPolicy Issu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臺灣隨著民主化運動的開展,社會呈現多元發展,1980年代,臺灣客家運動興起,客家議題也逐漸受到社會大眾與政府的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1989-2018年《六堆風雲雜誌》客家政策議題的發展情形。研究方法是採用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本研究蒐集《六堆風雲雜誌》相關之資料,作為本研究進行文獻分析之素材。時間自《六堆風雲雜誌》創刊的1989年至2018年,框架出客家文化園區、反美濃水庫、六堆運動會、客家文物館等客家政策,進行分析與討論。研究結果發現,分述以下:
一、南方觀點的客家政策特色是具南部客家語言特色及南部地方客家文化特色。
二、《六堆風雲雜誌》的內容風格,有創刊至今編輯風格固定、批判性強、報導基層心聲、注重選舉的報導、客家運動性強等特色。
三、《六堆風雲雜誌》在客家政策是扮演啟蒙者、監督者、記錄者的角色。
四、《六堆風雲雜誌》所框架的反美濃水庫、客家文物館、客家文化園區、六堆運動會等議題發展過程中,本研究歸結為客家運動帶動了議題的發展,經過媒體議題、公共議題、政策議題等議題設定過程,實現客家政策。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mocratization movement in Taiwan, the society has shown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In the 1980s, the Hakka movement in Taiwan began to rise, and Hakka issues gradually received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and the governmen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policy issues in the Liouduai Past and Present Magazine from 1989 to 2018.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were adopted in this study. This study collects the relevant materials of “Liouduai Past and Present Magazine” as the material for literature analysis in this study. From 1989 to 2018, the publication of“Liouduai Past and Present Magazine”, the Hakka Cultural Park, the anti-Minion Reservoir, the Liudui Sports Competition, the Hakka Museum and other Hakka policie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following are described: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policy in the southern perspective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language in the south and the Hakka culture in the south.
Second, the content style of“Liouduai Past and Present Magazine”, the editorial style has been strong, critical, reporting on the grassroots, focusing on election reports, and Hakka movements. Third, the“Liouduai Past and Present Magazine”plays the role of enlightener, supervisor and recorder in the Hakka policy.
Four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anti-Minion Reservoir, Hakka Museum, Hakka Cultural Park, and the Six Piles Games organized by the “Liouduai Past and Present Magazine”. The “Liouduai Past and Present Magazin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pic for the Hakka movement, and implemented the Hakka policy through media issues, public issues, and policy issue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陳述1
第二節 研究途徑、方法及分析架構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理論基礎13
第二節 文獻探討24
第三章 客家運動與客家政策29
第一節 客家運動29
第二節 客家政策的發展33
第三節 客家政策的治理38
第四章《六堆風雲雜誌》與客家政策52
第一節《六堆風雲雜誌》之創辦與發展52
第二節《六堆風雲雜誌》之風格與特色57
第三節《六堆風雲雜誌》與客家政策議題設定分析60
第四節 深度訪談96
第五章 結論106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3
參考文獻116
中文部分116
西文部分121
附錄122
附錄一《六堆風雲雜誌》組織名單122
附錄二「《六堆風雲雜誌》大事年表」133
附錄三「客家期刊成立大事紀」137
附錄四「歷屆六堆運動會(1-53屆,1948-2018)」143
附錄五 訪談大綱156
附錄六 深度訪談逐字稿159

中文部分
王保鍵,2010,《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
丘昌泰,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臺北:巨流出版社。
江明修主編,2010,《客家城市治理》,臺北:智勝。
李智期,1993,〈反水庫,救美濃!〉,《六堆風雲雜誌》,第44期,頁4。
宋學文、黎寶文,2006,〈臺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8卷,第3期,頁521。
李雅婷,2009,《1987-2008年臺灣客家議題發展之研究:以客家雜誌為例》,中壢: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
吳仕仁,1989a,〈決議好多次,六堆客家文物館那久出歲(建議籌建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六堆風雲雜誌》,第3期,頁9。
吳仕仁,1989b,〈六堆文物館何時出歲〉,《六堆風雲雜誌》,第3期,頁16-17。
吳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聯經出版社。
吳秀媛,2003,〈我們拒絕接受~沒有客家時的客家文化園區〉,《六堆風雲雜誌》,第100期,頁10。
吳爾芬、張侃,2005,《商業巨子胡文虎》,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邱榮舉,1999,〈研究途徑與方法〉,載於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
邱榮舉、謝欣如,2006,〈多元文化政策與戰後臺灣客家發展〉,張秀雄與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臺北:韋伯文化。
邱榮舉、謝欣如,2009,〈多元文化政策與戰後臺灣客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政治與歷史》,邱榮舉、邱榮裕、謝欣如著,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邱榮裕,2008,〈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民間信仰的發展〉,《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邱啟展,2012,《我國客家族群政策之研究-當代自由主義正義論觀點》,臺北:國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臺北:黎明。
林東泰,1998,《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信丞,2008,《從客家雜誌分析臺灣客家形象之變遷〉,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正慧,2015,《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臺北:臺大出版社。
姜如珮,2003,《臺灣電視中之客家意象:公共電視「客家新聞雜誌」之個案研究》,臺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馨蘭,2008,〈批判、詮釋與再現:客家研究與美濃社會運動的對話〉,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頁183-203。
徐正光,1991,《徘徊現實與族群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
徐智德,2005,《從政治過程論的觀點探討臺灣客家運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春景,1994,〈臺灣客家期刊的過去與未來〉,《客家雜誌》,第47期,頁12-20。
孫煒主編,2018,《客家公共事務》,臺北:智勝。
張茂桂,1997,〈臺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群族化」過程〉,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張耀仁,2006,〈跨媒體議題設定之析探:整合次領域研究的觀點〉,《傳播與管理研究》,第5卷,第2期,頁73-130。
許瑞弘,2004,《社區報紙的社區公共事務功能-以《今日美濃》與美濃菸農自救運動為實例的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真財,1989,〈越來越冷漠!誰來關心六堆運動會〉,《六堆風雲雜誌》第1期,頁15。
陳敦源、韓智先,2000,〈是誰告訴人民他們要什麼?媒體、民意與公共議程設定〉,《研考雙月刊》,第24卷,第一期,頁19-31。
陳恒鈞,2002,《治理互賴與政策執行》,臺北:商鼎文化。
陳恆鈞,2011,〈議題管理之初探〉,《飛訊》,第111期,頁2。
陳香如,2006,〈多元文化主義實踐的考察-臺灣本土潮流下客家運動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康宏,2009,〈客家媒體在臺灣客家政治發展的角色與功能-以客家期刊為例〉,發表於「走進客家社會-2009年梅州田野調查實作研習營」,梅州: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
陳康宏,2009,〈臺灣客家政策的形成-析論《客家風雲雜誌》與《客家雜誌》的角色地位〉,發表於「第二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論文集」,廈門:廈門市客家經濟文化促進會。
陳康宏,2009,〈戰後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以《客家風雲雜誌》與《客家雜誌》為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項靖,2008,〈電子治理〉,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傅楷傑,2004,〈客家六堆運動會發展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梁景峰,2008,〈風雲1987-客家風雲雜誌創刊的時代背景和藍圖〉,《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張維安、徐正龍、羅烈師(主編),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曾金玉,2000,《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大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彩金,2002,〈我看「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請朝園區分散設置的理念重新規劃〉,「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彭懷恩,2004,《當代社會學概論》,臺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5,《當代社會學概論》,臺北:風雲論壇。
彭文正,2008,〈臺灣主要報紙客家意象多樣化研究〉,《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二十年》,臺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曾逸昌,2010,《客家總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臺北:曾逸昌。
曾逸昌,2013,《客家總論-蛻變中的客家人》,臺北:曾逸昌。
葛永光,1991,《多元文化主義與國家整合-兼論中國認同的形成與挑戰》,臺北:正中。
萬陸,1995,《客家學概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資料室,1989,〈專訪曾永權〉,《六堆風雲雜誌》,第9期,頁13。
資料室,1994,〈反水庫救美濃〉,《六堆風雲雜誌》,第51期,頁4-5。
資料室,1995,〈忠烈祠土地事件落幕了〉,《六堆風雲雜誌》,第57期,頁4。
資料室,2006,〈六堆運動會在內埔熱鬧舉行(42屆)〉,《六堆風雲雜誌》,第57期,頁4。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分意識之甦醒〉,《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徐正光編,臺北:正中。
楊國鑫,2008,〈臺灣客家族群權利之制度與實踐〉,《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溫孟涵,2008,〈全球客家郵報讀者的使用與滿足研究〉,板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雷耀龍,2016,〈臺灣克家族群權利之制度與實踐〉,《跨界思維-臺灣與全球客家的政策對話》,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鄭翰林,2007,《當代傳播理論Q&A》,臺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蔡森泰,1994,〈忠義亭與管理權,文物館不置也罷〉,《六堆風雲雜誌》,第52期,頁4。
劉惠玲,2003,〈臺灣客家文化運動與族群建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忠博,2006,〈全球地方化的社區媒介:從美濃月光山雜誌談起〉,臺北:世新大學新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義章,2008,〈客家運動述略〉,《羅香林研究》,度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蕭新煌,1989,〈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1996,《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
賴士安,1998,〈反美濃水庫,六堆義勇軍再起〉,《六堆風雲雜誌》,第72期,頁5-6。
賴士安,1999,〈卅五屆堆運天燈祈福〉,《六堆風雲雜誌》,第77期,頁7-9。
鍾鐵民,1991,〈鍾理和文學中的人性尊嚴〉,《六堆風雲雜誌》,第26期,頁40-45。
鍾鐵民,1996,〈水庫的終結,小鎮之復活〉,《六堆風雲雜誌》,第65期,頁11-13。
鍾建熙,2010,〈客家書寫:《六堆風雲雜誌》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六堆客家鄉土文化資訊網,2017,〈六堆分布圖〉,網址: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item01/six.htm,檢索日期:2017/7/12。
西文部分
Dearing, J. W. (1989).“Setting the Polling Agenda for the Issue of AID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3(3), 309-329.
Dearing, J. W. & Rogers, E. M. (1996). Agenda-Setting. CA: Sage Publicatons.
Rogers, E. M. & Dearing, J. W. (1988). “Agenda-setting research: Where has it been? Where is it going? ” In J. A. Anderson (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1 (pp.555-594). Newbury Park, CA: Sage.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4011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