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19: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魏竺苹
研究生(外文):WEI,CHU-PING
論文名稱:應用親子共學於適地性交通安全宣導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Parents and Children Co-Learning for Local Based Traffic Safety Publicity
指導教授:羅仕京羅仕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O,SHIH-CHING
口試委員:張靖謝理仰羅仕京
口試委員(外文):CHANG,CHINGHSIEH,LI-YANGLO,SHIH-CHING
口試日期:2019-06-1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華大學
系所名稱: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
學門:運輸服務學門
學類:運輸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7
中文關鍵詞:親子共學適地性交通安全交通安全宣導
外文關鍵詞:Parents and children Co-LearningLocal based traffic safetytraffic safety publi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根據「教育部105年各級學校校園安全事件統計分析報告」中指出,各級學校105年度合計通報14744件意外事件,其中以校外交通事故發生次數較多,計5230件,佔35.5%,顯見交通事故仍為學生意外事件最大主因。
所以,加強家長交通安全知識的宣導工作,避免家長在平時出現錯誤的示範是必要的作法。故本研究希望藉由親子共學的方式讓學生將適地性交通安全的正確觀念帶給家長,期望能透過共同學習與提醒,減少因錯誤的觀念而導致不幸的交通事故與傷亡。
本研究採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分析,第一組實驗組的班級先進行前測,另由教師針對其內容進行教學,教學後再進行後測,進而採行親子共學的方式讓學生將試題帶回家與家長共同作答;第二組對照組的班級先進行前測,之後則是採親子共學的方式讓學生將試題帶回家與家長共同作答。
本研究針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知識認知測驗前後測,經實驗教學後,實驗組平均分數為79.46分。實驗組後測進步12.04 分,有顯著進步。由此可知,學生可透過老師教學而獲得較多的交通安全知識。
從實驗組及對照組親子共學學習單發現分數皆高於實驗組及對照組前測成績,顯見家長認為自己有足夠的交通安全知識且經由親子共同學習的方式更有助於對交通安全知識的提升,表示透過親子共學向家長宣導交通安全常識,是個可行且有成效的方法。

關鍵字:親子共學、適地性交通安全、交通安全宣導

According to “the Campus Safety Incid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Report in the year of 105”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14,744 accidents were reported in schools at all levels, including a number of out-of-school traffic accidents at a rate of 35.5%(5230). It showed that main cause of student accidents was the traffic accidents.
Therefore,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educate out parents to enhance their knowledge about traffic safety, so they may help their children obey and follow the traffic regulations when crossing a road.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to hope that, through parents and children Co-Learning,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se the right concept about traffice safety so as to guide their parents to do the same thing. In so doing, it is hope to reduce numbers of traffic accidents and casualties in the future.
In this study, two groups were divided and analyzed. One w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was the control group. First,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struction, the subjects were invited to take the pretest and then they were asked to answer the pre-study questionaires of their responses to the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was instructed while, for the control group, no instruction about the traffic knowledge was provided. Second, after the implemention of the instruction, the subjects took the post-test and were invited to answer the post-study questionires on their responses to the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For these two groups, they were all asked to take the writing test about the traffic safety home for doing parents and children Co-Learning. Finally, the data collected through the pretest, the post-test, the pre-study questionaires, the post-study questionaires, and their writing test we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by paired samples t-test.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the post-test of the instruction. From the subjects’ increased mean scores of the test, the students made progress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raffic safety. Before this study, the mean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79.46 points, and after the study, the mean scores was 12.04 points higher. As a result, students have gained more knowledge of traffic safety through instruct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arents and children Co-Learning responses to the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It is beneficial for parents to help their children to understand the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through co-learning. Therefore, it is a feasible and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traffic safety knowledge to parents through parents-children co-learning.
Keywords:Parents and children Co-Learning,local based traffic safety,traffic safety publicity.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1.2 研究目的 3
1.3 研究範圍與對象 3
1.4 研究流程 3
第二章文獻探討 6
2.1國小交通安全教育的相關研究 6
2.2交通安全教育的實施概況 8
2.3親子交通安全教育 12
2.4小結 15
第三章研究方法 17
3.1研究方法 17
3.2研究架構 18
3.4統計分析方法 20
3.5親子共學的執行方法 21
第四章問卷設計與實施方式 23
4.1交通安全問卷編製 23
4.2交通安全問卷內容 23
4.3問卷實施方式 27
第五章資料收集與分析 28
5.1 問卷資料收集 28
5.2 問卷樣本敘述統計分析 28
5.3測驗卷題型答題分析 31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44
參考文獻 46
附錄一 50
附錄二 56
附錄三 62


表目錄
表1- 1 105年意外事件類別分項次數分析表 1
表2- 1 各級學校發生意外事件件數分配表 7
表2- 2 新北市104年度交通安全守則 9
表2- 3 104學年度新北市交通安全教材教案輔助教材 9
表2- 4 兒童安全通過路口教學指引手冊 10
表2- 5 各年級「交通安全學習手冊」教學指引主要學習單元 11
表5- 1 交通安全認知調查問卷回收份數統計表 28
表5- 2 學生樣本(試前)基本資料與上下學交通工具使用經驗統計表 29
表5- 3 家長樣本基本資料與交通工具使用經驗統計表 30
表5- 4 學生交通安全知識認知測驗成績統計表 31
表5- 5 親子共學交通安全知識認知測驗成績統計表 31
表5- 6 適地性交通安全情境題答對人數及答對率統計表 32
表5- 7 適地性交通安全情境題答對人數及答對率統計表 33
表5- 8 適地性交通安全常識及認知測驗答對人數及答對率統計表 34
表5- 9 適地性交通安全常識及認知測驗答對人數及答對率統計表 35
表5- 10 各個假設的成對樣本檢定 40
表5- 11 成對樣本統計量 40
表5- 12 實驗組及對照組家長基本屬性對親子共學成果無顯著差異 41
表5- 13 實驗組家長年齡的描述性統計表 42
表5- 14 實驗組家長教育程度的描述統計表 42
表5- 15 實驗組家長職業的描述統計表 42
表5- 16 對照組的家長年齡描述性統計表 43
表5- 17 對照組家長教育程度的描述統計表 43
表5- 18對照組家長職業的描述統計表 43


圖目錄
圖1.1 瑞塘國小周邊聯結車多現況圖 3
圖1.2 研究流程 5
圖3.1 研究架構 19


中文部分
168交通安全入口網,2018年11月1日取自https://168.motc.gov.tw/。
內政部警政署全球資訊網,2018年11月2日取自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mp?mp=1。
王麗娜(2005)社教機構舉辦「親子共學英語計畫」之成效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親親分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
中華民國交通部,2018年10月2日取自https://www.motc.gov.tw/ch/index.jsp。
中華民國交通部公路總局,2018年11月5日取自https://www.thb.gov.tw/sites/ch/modules/download/download_list?node=cd3a1944-522e-436d-ad17-9a90c0d11934&c=63e0f1f5-4574-4545-a6fe-987df5
交通部、教育部共同編印(2008),國小交通安全教育教材學習資源補充手冊。
交通部、教育部共同編印(2013),交通安全學習手冊。
交通部、教育部(2011),100年度教育部交通安全教育教育評鑑總評報告,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中心編印。
交通部、教育部(2016),105年度教育部交通安全教育教育評鑑總評報告,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研究中心編印。
交通部統計查詢網,2018年11月5日取自http://stat.motc.gov.tw/mocdb/stmain.jsp?sys=100。
朱映蓉(2012),國小學童對道路交通安全知識之認知與比較分析,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吳佳滿(1995),如何落實大專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專論,第333-341頁。
吳宗修(1995),學校交通安全教育之評量,交通安全教育專論,台北:中華民國交通安全學會。
兒童安全通過路口-教學指引手冊(2018),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編印。
卓家慶(2013),國民小學交通安全教育評鑑作業之執行成效檢討。
周明翰(1996),「學童上下學旅次特性與安全維護作業之研究」,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台北。
林碩娟(2006),交通安全教育對於國小學童交通安全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林麗惠(2003),親子共學,家庭生活手記,13-16。台北:教育部。
邱美珍(2008),以多向度試題反應理論量測兒童步行上放學之能力,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施秀玉(2003)「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胡益進(民 88),大學生交通安全教育介入效果實驗研究-以台北地區師範院校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秀娟(2005),親子共學與親子溝通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留素芹(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親子共學英語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高嘉蓮(2004),應用實驗設計理論分析交通安全教育學習績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張立言、高嘉蓮(2006),「國小學童交通安全教育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為例」,運輸計劃季刊,第三十五卷,第二期,261-280頁。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滄海書局,台中,256-257頁。
張新立(1998)迎接新運輸環境與技術之交通安全教育課題,交通安全教育專論, 5-40。
張靖、陳菀蕙、高桂娟、陳玫君、許億玫(2008),從交通事故特性看學校交通安全教育重點,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
張嫺茹,黃國平,(1999),「學齡對於學習交通行為及認知交通安全研究」,六屆運輸安全研討會論文集,95-106頁,新竹。
張慶勳(2005),論文寫作手冊,心理出版社,台北,54-55頁。
梁欣渠(2016),應用 Moodle 數位學習平台建置自行車交通安全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以臺中市東陽國小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許聖英(2012),國小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建構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安國小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連寶貴(2011),英語親子共學與補習班英語學習態度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郭勝安(1994),淺談專科學校交通安全教育—辦好「救命教育」。中華民國交通安全學會年刊—成立八週年年刊,41-46。
陳子儀(2001),兒童交通傷害與安全教育之探討。中華民國交通安全教育學會年刊(九十年版),42-46。
陳建和(2002),觀光研究法,五南出版社,台北,337頁。
陳鈨雄(1996),「交通安全教育在日本-簡介台灣可借鏡之方法」,載於張邱春等作,世界先進國家交通安全教育概況專論,38-54頁,台北市,中華民國交通安全學會。
陳雅慧(2001),國民小學交通安全教育課程教材之建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陳碧霞(2004),國小交通安全教育教學滿意度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曾文毅(2000),國民小學交通安全教育之探討研究,碩士論文,交通大學,新竹。
黃麗菱(2015)親子共學對國小學童交通安全認知影響研究-以苗栗縣苑裡鎮山腳國小為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黃富順(2003)。家庭學習。家庭生活手記,5-8。台北:教育部。
新北市國民小學交通安全教育教材教案(2015),新北市教育局。
趙善彬(1996),「新加坡交通安全教育概述」,載於張邱春等作,世界先進國家交通安全教育概況專論,183-191頁,台北市,中華民國交通安全學會。
趙芳瑩(2016),應用DEMATEL分析推行國小交通安全教育之關鍵因素,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
劉錦鴻(2007),高雄地區國小交通安全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歐陽惠玉(2005),國民小學交通安全教育實施內容之檢討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蔡秀蓉(2009),國小學童覺知父母品格教育方式與品格、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蔡影達(2010),我國國小交通安全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外文部分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122-147.
Dunn, W.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ss.140-142,151-152.
Kadushin, A.(1990).The Socil Work Interview:A Guide for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rd. ed. PP.3-8.
Mishler, E.G.(1986).Research Interviewing:Context and Narrative,Cambir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