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20: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瑀珊
論文名稱:休閒效益、人際關係、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探討- 以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員工參加勞工教育講習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Benefi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 A Case of The Training Courses for the Taipei Water Department Employees
指導教授:康緞康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ang, Tun
口試委員:曹常鴻安寶儀
口試日期:2019-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企業管理系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休閒效益人際關係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臺北自來水事業處
外文關鍵詞:Leisure Benefit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Job Satisfaction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Taipei Water Depart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36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現今許多企業對於員工的身心靈健康相當的重視,有好的身體才能讓員工為企業繼續努力與服務,以增進員工對組織的認同。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工會為體恤員工辛勞,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活動讓員工參與,透過活動的參與除了可以達到休閒效益,也可以建立人際關係,讓員工在工作上提升工作滿足,並認同組織達到組織承諾。並以相關文獻,檢視員工休閒效益、人際關係、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而員工因為獲得的休閒效益與人際關係,在工作上達到滿足感,並認同公司的制度與政策,進而提升了組織承諾。有鑑於休閒活動的重要性,以及組織承諾是人力資源領域中頗受重視的議題之一,據此,本文擬探討休閒效益、人際關係、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其間之關係。
本研究採用非隨機便利性抽樣的問卷調查方式,研究範圍為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北水處單位、五個營業分處及工程總隊。研究方法使用結構性問卷,發放350份書面問卷,有效問卷340份,問卷有效率為97%,並根據340份有效問卷進行資料分析。發放問卷主要以臺北自來水事業處南區營業分處及北水處為主,其他各分處問卷由各營業分處同仁協助發放,透過各單位主管協助俾利問卷順利回收。本研究使用SPSS 22.0及AMOS 24.0統計軟體進行敘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迴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首先,休閒效益對人際關係、工作滿足、組織承諾部分成立,呈顯著正向影響。其次,人際關係對工作滿足全部成立,均呈顯著正向影響;人際關係對組織承諾部分成立,呈顯著正向影響。再者,工作滿足對組織承諾全部成立,均呈顯著正向影響。此外,工作滿足完全中介休閒效益、人際關係與組織承諾之關係。最終,本文提出管理意涵、以及後續研究建議,供業者研擬經營策略之參考,俾利企業透過講習活動,增進員工組織承諾等措施。

Many companies have pai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o the health of their employees today. Healthy employees continue to work hard and serve the company to enhance their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Taipei Water Department Workers Union organizes an event for the hard working employees to participate in every year. In addition to the leisure benefits,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can also buil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nable employees to improve their job satisfaction, and recognize the organization's commitment. This research review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s leisure benefi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s. Employees achieve satisfaction in their work, and recognize the company's systems and policies, thereby enhanc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due to the leisure benefit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activ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field of human resource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benefi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tudy used a non-random convenience sampl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earch scope was the main offices of the Taipei Water Department, five business offices and the engineering division with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by issuing 350 written questionnaires and 340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97%,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340 valid questionnaires. This study used SPSS 22.0 and AMOS 24.0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narra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validity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and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leisure benefits have a partially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Secondly, the satisfaction of work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fluenc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t a positively significant level. Furthermore, job satisfaction had a completed significant mediation effect between leisure benefi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and follow-up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to help managers develop business strategy, and enhances employe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rough Training Courses.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流程4
第貳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休閒效益6
第二節 人際關係14
第三節 工作滿足24
第四節 組織承諾31
第五節 勞工教育講習班38
第參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假設與推論40
第三節 各變項之操作性定義與衡量46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53
第五節 問卷設計53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方法58
第肆章 資料分析實證結果61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61
第二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66
第三節 相關分析69
第四節 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72
第五節 迴歸分析8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88
第一節 研究結論88
第二節 研究討論與管理意涵9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96
參考文獻97
附錄:問卷105

表 次

表 2-1 休閒效益之定義彙整表7
表 2-2 休閒效益構面之相關研究11
表 2-3 休閒效益構面彙整表 12
表 2-4 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 13
表 2-5 人際關係之定義彙整表15
表 2-6 工作滿足之定義彙整表25
表 2-7 組織承諾之定義彙整表31
表 3-1 休閒效益構面及問項 47
表 3-2 人際關係構面及問項 48
表 3-3 工作滿足構面及問項 49
表 3-4 組織承諾構面及問項 51
表 3-5 人口統計變項52
表 3-6 休閒效益預試量表分析表54
表 3-7 人際關係預試量表分析表55
表 3-8 工作滿足預試量表分析表56
表 3-9 工作滿足預試量表分析表57
表 4-1 敘述性統計分析61
表 4-2 休閒效益構面之敘述性統計分析63
表 4-3 人際關係構面之敘述性統計分析64
表 4-4 工作滿足構面之敘述性統計分析65
表 4-5 組織承諾構面之敘述性統計分析66
表 4-6 信度分析67
表 4-7 收斂效度分析彙整表 68
表 4-8 各構面間相關係數之信賴區間估計68
表 4-9 各變數間 Pearson相關分析69
表 4-10 各構面間 Pearson相關分析71
表 4-11 性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表72
表 4-12 婚姻狀況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表73
表 4-13 不同年齡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 4-14 不同教育程度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5
表 4-15 不同服務年資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7
表 4-16 不同區處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 4-17 不同職務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表 4-18 各變數迴歸分析表84
表 4-19 工作滿足對於休閒效益與組織承諾之迴歸分析85
表 4-20 工作滿足對於人際關係與組織承諾之迴歸分析86
表 4-21 各構念迴歸分析表87
表 5-1 各構面間相關係數之信賴區間估計89
表 5-2 研究假設驗證彙整表92

圖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5
圖2-1 零接觸21
圖2-2 知曉(單方面的態度或印象)22
圖2-3 表面接觸(雙向態度:彼此互動)22
圖2-4 相互關係 輕度互賴23
圖2-5 中度互賴23
圖2-6 強烈互賴(親密關係23
圖2-7 工作滿足之前因與後果變項圖 29
圖2-8:Steers 之組織承諾前因後果模式35
圖2-9 組織承諾之前因與後果變項35
圖2-10 Mathieu and Zajac (1990)的組織承諾模式36
圖3-1 研究架構圖39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Bammel, G., and Burrus-Bammel, L. L. ,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台北:桂冠。
Joseph A. DeVito,2006,人際溝通,洪英正 and 錢玉芬譯,台北:學富文化。
王以仁,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禎松,1998,國軍資訊軍官個人屬性、事業生涯、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國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白宗易、陳克舟、陳明宏,2014,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關係,中原體育學報,第5卷,頁51-63。
石淑惠,1997,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第34卷第4期,頁422-450。
余玥林,2004,單車彈奏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錚,2012,魅力領導、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等相關性研究-以中部區域醫院護理職場為例,私立逢甲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明蒼,2013,護專生休閒態度、休閒涉入以及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關係,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運動休閒管理學報,第10卷第3期,頁63-86。
吳玟宜,2012,組織變革認知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宜蘭縣戶政人員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國銑、洪佑賢,2012,台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情況、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第9 期,頁64-74。
吳萬益、林志成、傅貞夙,2006,領導型態與組織文化對組織承諾與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不同國籍製藥廠為例,企業管理學報,第71期,頁35-76。
吳靜吉,1980,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李文銓,1991,內外控,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身心健康間之關係, 國立政治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孟佺,2017,宜蘭縣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品琦,2015,臺北市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涉入程度對休閒效益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城忠、楊詠蓁,2011,企業員工休閒活動需求及參與對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第4卷第1期,頁40-56。
李程豐、柳立偉、林志偉,2012,員工運動會對企業及組織成員之效益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第11卷3期,頁20 - 31。
李詩鎮、陳惠美,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戶外遊憩研究,第16卷第4期,頁19-39。
林昕翰等人,2010,臺北市社區大學舞蹈課程學員知覺服務品質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院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瑩,2010,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之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第23卷1期,頁1-30。
林建成,2010,地方審計機關信任關係、工作滿足、知識分享與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若喬,2012,補教機構班級經營策略提升學生滿意度與選擇忠誠度-以嘉義地區為例,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健民,2015,青少年手機使用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
姚演芬,2017,中華電信員工休閒活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及幸福感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洪淨怡,2015,工作特性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工作滿足為中介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胡陽年,2009,基層警察人員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警察局所屬分駐派所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碩士論文。
郁志正,2014,工作壓力、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留任意願影響研究-以海軍志願役為例,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行銷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郁麗君,2004,個人人格特質與人際網絡對創業意願的影響-以臺灣展覽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孫進發,2004,員工對組織變革認知、轉業訓練、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台糖公司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正光,1977,工廠工人的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3期,頁23-63。
徐西森, 連廷嘉, 陳仙子, and 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翁招玉,2010,成人教育志工工作價值、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博士論文。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第8卷第1期,頁15-28。
高俊雄,1996,休閒概念面面觀。國立體育學院論叢,第6卷第1期,頁69-78。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佳容,2012,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遊戲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張春居,2003,志工的休閒活動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救國團為例,朝陽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秋蘭、林淑真,2007,1,600大企業之福利實施與員工福利需求差異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7卷第1期,頁19-40。
張英智、葉子明、陳勝勇,2016,高中職女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第11卷第4期,頁1-28。
張偉豪,2013,論文寫作SEM不求人,高雄市:三星統計服務有限公司。
張晴琇,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被霸凌知覺、人際關係與安全感之 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張智芳,2017,軍訓教官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高級中等學校軍訓教官為例,國立金門大學運動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許書銘,2010,人格特質、自我導向學習、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東海大學管理碩士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正德,2011。藍色公路遊客對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台灣水域運動學報,第2期,頁61-78。
郭秉寬、李福恩,2015,2014年鐵人三項國際邀請賽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與觀光研究,第4卷第1期,頁11-28。
郭金龍,2002,探索教育課程對企業員工人際溝通效果之影響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郭進財,2008,我國大學院校優秀運動員的休閒參與、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效益與訓練效果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進財,2011,大學院校學生的運動社團參與動機、休閒效益、生活品質與學業成就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陳世文,2010,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差異性探討,南台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碩士論文。
陳忠正,2006,人際關係與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春安,2011,路跑運動參與者流暢體驗與休閒效益之關係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10期,頁230-244。
陳皎眉,2013,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台北:雙葉書廊。
傅清雪,2013,人際關係:溝通與應用技巧,新北市,:普林斯頓國際。
曾愛淑,2003,公務人員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程景琳、廖小雯,2012,國中生關係受害經驗與心理孤寂感之關聯及調節因子之檢驗,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第38期,頁1-25。
黃大綱,2013,工作價值觀、心理契約對離職傾向之影響-以工作滿足為中介變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長發、 簡彩完,2014,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地區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第11卷第2期,頁43 - 55。
黃郁烝,2008,薪酬制度知覺、工作投入、組織承諾與留任意願間關係研究-以航空業為例,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純湘,2014,健走旅遊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再遊意願,臺北市立大學碩士論文。
黃培文,2007,工作適性的組織、群體及職務層次對工作滿意的同時效果—以台灣旅館業餐飲部員工為例,中山管理評論,第15卷第2期,頁465-498。
楊逸民,2000,資訊化組織員工人際關係對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的影響-與科層式組織之比較,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時滔、溫笙銘與郭進財,2015,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灣新北市運動俱樂部參與者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第14卷第1期,頁192 – 204。
葉穎蓉,2004,由心理契約檢視員工工作身份對工作態度與行為的影響-以公部門的約聘人員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4卷第4期,頁105-129。
詹宏文、葉雅正,2015,青少年網球運動者之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第9卷第2期,頁113 - 131。
廖素華,1978,國小校長領導方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工作滿足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姿青,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自尊對幸福感之影響-以新北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珂銘,2016,臺中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的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文慈,2006,南投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體驗對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
蔡宜靜,2017,臺南市國小親子休閒參與及休閒效益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文正,2013,國民中學教師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相關性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鄭淑芬,2018,臺南市新移民子女休閒參與、人格特質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鄭寶裕,2015,人格特質對知識分享之研究-工作滿足之中介效果及信任關係之調節效果,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論文。
黎行春,2008,在職場遭遇挫敗的社會新鮮人其人際互動中自我意象發展歷程之研究,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顏昆雄,2014,臺電公司領導行為與承攬商工作滿足、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羅信生,2014,大學生習表現、人際關係與課堂焦慮之研究,國立暨南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鐘利敏,1999,管理者之人格特質、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相關性之研究-以花蓮地區之管理者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Adams, J. S. 1962.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Eds). L. Berkowtiz: New York: Academic Press:267-299.
Adams, J. S. 1963.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inequity.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5), 422-436
Alderfer, C. 1972.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New York: a division of the Macmillan company.
Allen, N. J., & Meyer, J. P. 1993.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Evidence of career stage effec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9:49-61.
Bammel, G. and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 havior.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Bartlett. 1951. Sphericity test.
Becker, H. S. 1960. Note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6:32-40.
Blau, G. 2003. Testing for a four‐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occupationalcommitmen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76(4): 469-488.
Churchill, G. A. Jr, 1995. Marketing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s. 6th ed.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Davis .1951. Human Relations at Work: The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42-48.
Dubuge, Iowa: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Fornell, Claes and David F. Larcker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erv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 39-50.
Ghiselli, R. F., Lopa, J. M, and Bai, B. 2001. Job satisfaction life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 among food-service managers.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2(2):28-37.
Grusky.1966. Career Mo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0(4):488-503.
Guieford, J. P.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Hackman, J. R., and Oldham, G. 1975. Work design in Improving Life at Work. (eds). Hackman, J. R., and Suttle, J. L. Santa Monica. CA:Goodyear.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E. (2009).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oppock, R. 1935. Job Satisfaction. Harper and Brothers, New York, 47.
Huang, T. C., & Hsiao, W. J. 2007.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organization commitment.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5(9):1265-1276.
Jaros, S. J., Jermier, J. M., Koehler, J. W., & Sincich, T. (1993). Effects of continuance, affective, and moral commitment on the withdrawal process: An evaluation of eigh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5):951-995.
Kaiser.1974. Kaiser, H. F.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Psychometrika, 39:31-36.
Karsh, B., Booske, B. C., & Sainfort, F. 2005. Job and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nursing home employee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 to turnover.Ergonomics, 48(10):1260-1281.
Kraus.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 Ed.).New York : Haiper Collins.
Levinger & Snoek 1972. Attraction in relationship. Morristown, NJ: General Learning Press.
Locke, E. A. 1976,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MD, Handbook of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hicago: Rand McNally.
Maslow .1954.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1 (1):114-135.
Mathieu, J. E.,Zajac, D. M.1990.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s,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Psychological Bulletin,108(2),171-194.
Meyer, J. P. and Allen, N. J. 1991.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1):61-89.
Mowday, R.T., Porter, L.W., & Steers, .M. 1982. Imployee-Organization Linkag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30.
Mowday, R.T., Steers, R. M., and Porter, L.W. 1979.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4(2):224-247.
Philip Kotler, 2002, Marketing Management, eleventh edition, rentice Hall Inc: 184.
Review of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1(3):43-53
Robbins, S. P. 2002. The Truth About Managing People...And Nothing But the Truth.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S. Aydogdu and B. Asikgil.2011,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International
Schutz, W. C. 1966. FIRO: The Interpersonal Underworld.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18 - 20.
Seashore, S. E. and Taber, T. D. 1975, 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ions, American Behavior and Scientists,18:343-368
Smith, P. C., Kendall, L. M., and Hulling, C. L. 1969. 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6):1173 - 1182.
Spector, P. E. 1985. Measurement of human service staff satisfaction: developmentof the job satisfaction surve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3:693-713.
Stanley, T. L. 2001. The joy of working: A new look at job satisfaction. Supervision, 62(9):3-4.
Steers, R.M. 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2(1):47.
Sullivon,H.S.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ersonality. NY:Norton.
Thibaut, J. W., and Kelley, H. H. (198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2nd ed.). New York, NY Wiley
Verduin, J. R., & McEwen, D. N. (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 Springfield, Ill., U.S.A.: C.C. Thomas, 1 - l l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eiss, A. D., and Lofquist, E.1967. Converting from independent to employee sales forces: the role of perceived switching cost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9:101-1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