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18: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鄧光榮
研究生(外文):TENG, GUANG-RONG
論文名稱:臺中市國民小學學童所知覺之教師品格教學方式與其利社會行為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Characters and the Prosocial Behaviors of Students in School Children Perceived by Students in National Prim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洪智倫洪智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CHIH-LUN
口試委員:龔心怡張美雲
口試委員(外文):KUNG, HSIN-YICHANG, MEI-YUN
口試日期:2019-01-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臺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3
中文關鍵詞:教師品格教學方式利社會行為國小學童
外文關鍵詞:the teaching style of teachers' charactersprosocial behaviorprimary school childr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學童知覺教師品格教學方式及其利社會行為之情形,範疇包括探究國民小學學童知覺教師品格教學方式、學童利社會行為之差異及其相關。本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四、六年級為對象,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國民小學學童知覺教師品格教學方式及其利社會行為之調查問卷」,並採用分層叢集抽樣,抽樣1047位,有效問卷1028份,回收率98.18%。本研究於問卷回收後,利用SPSS電腦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Pearson積差相關等方法進行資料之處理分析。根據研究結果獲致下列結論:
一、教師品格教學方式現況達中上程度,以「勸勉教學」層面程度較佳。
二、學童利社會行為現況屬中度程度,以「合作」層面表現較佳。
三、女性學童於知覺教師品格教學方式及利社會行為表現高於男性學童。
四、女性教師在學童知覺教師品格教學層面表現優於男性教師。
五、鄉鎮郊區學校於知覺教師品格教學方式及利社會行為表現高於都會區學校,且班級數「13-24班」整體表現高於其他班級數。
六、四年級學童在利社會行為的「典範教學」及「期許教學」層面表現高於六年級學童;然而在家庭子女數、出生序及父母親教育程度無顯著差異。
七、學童知覺教師品格教學方式與其利社會行為之間呈現中度相關。
八、學童知覺教師教學方式對其利社會行為有正向預測效果。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both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characters and the prosocial behaviors of students, which were perceived by students at prim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The scope included exploring the differences and corel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characters and the prosocial behaviors of students perceived by school children at primary schools.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fourth and sixth graders of prim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The research method was conducted b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he research tool is the researcher's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for the "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characters and the prosocial behaviors of students ".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as 1047, and the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was 1028, and the recovery rate was 98.18%. After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llected, the SPSS computer statistical software packag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by means of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reached:
1. School children perceive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characters to a moderate level, with a better level of " Exhortation Teaching".
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activities of school children is moderate and performs better on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3. Female students in the perception of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characters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are higher than male students.
4. Female teachers outperform male teachers in teaching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character.
5.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eachers in the township suburb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s.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class 13-24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classes.
6. Fourth-grade students have higher grades of " Example Teaching"and " Expectation Teaching" than sixth-grade students; however,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in the family, the order of birth and the level of parental education.
7. School children are perceived to have a moderat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eaching of teachers' characters and the prosocial behaviors of students.
8. School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the teaching style of teachers' characters has a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ir prosocial behavior.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品格教學之意涵及其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利社會之意涵及其相關理論 31
第三節 品格教學與利社會之相關研究 5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3
第一節 教師品格教學方式與其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之現況分析 93
第二節 教師品格教學方式與其利社會行為之差異分析與討論 98
第三節 教師品格教學方式與其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之相關分析 132
第四節 教師品格教學方式與其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之迴歸分析 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第二節 建議 142
參考文獻 150
中文部分 150
西文部分 159
附錄 158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161
附錄二 專家效度意見調查名單 175
附錄三 專家學者審查意見彙整與修正對照表 176
附錄四 預測問卷 190
附錄五 正式問卷 195


一、中文部分
丁心平(2017)。諾丁關懷倫理學對師培實施道德教育之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8),119-125。
王彩鳳(2005)。利社會行為融入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雪儒(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知覺、學校適應與其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所碩士論文,高雄。
何琦瑜、鄭一青(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李昌叡(1991)。幼兒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李駱遜(1996)。利社會行為發展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研習資訊,13(4),41-48。
沈六(1993)。人本主義的道德發展論與教育。載於黃昆輝主編,美育與文化,臺北市:三民書局,167-202。
但昭偉(2007)。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市:五南。
吳明宗(2002)。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吳玉梅(2006)。幼兒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吳宗立(2003)。班級社會互動的經營。國教天地,152,20-29。
吳清山(2002)。學校行政研究的重要課題與未來取向。教育研究月刊,100,23-31。
吳佩靜(2009)。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高年級兒童立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怡瀅(2016)。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心理系碩士論文,台中。
吳孟玲(2016)。高雄市國小教師正向心理特質與學生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
吳明隆、涂金堂(2013)。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汪鳳炎、郭本禹等(譯)(2000)。精神分析新論。Sigmund Freud 原著。臺北:知書房。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D. R. Shaffer 原著。臺北市:心理。
林清湫(1999)。年級、道德推理、同理心與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杰輝(2008)。國小教師品格教學領導與學童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林芸醇(2010)。國小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清達(2009)。高雄縣市國小學生知覺學校道德氣氛及其品格表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台南市。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及實踐智慧。
邱皓正(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臺北︰五南。
施美如(2010)。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服務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洪蘭(2008)。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台北:遠流出版社。
洪莉莉(2015)。品格教育做班級經營理念之行動研究以尊重、責任為核心。國立臺東教育學系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紀素幸(2010)。國小學童知覺教師品格教育領導與其品格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屏東縣。
姜宜生(2016)。以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利社會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
高尚仁(1996)。心理學新論。臺北市:揚智。
徐春星(2013)。Lickona品格教育理論及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
徐斐雪(2009)。國小學童知覺校園關懷氣氛與其品格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埩淑(2004)。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品格教育教學上的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0,48-56。
陳啓明(2007)。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5,71-82。
陳淑敏(譯) (2006)。社會人格發展(第五版)。David R. Shaffer原著。臺北市:華騰文化。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姿伶(2012)。大學生品格表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張智琳(2010)。實施靜思語品格教育教學活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張芳瑜(2014)。國小學童家庭氣氛、情緒智力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張文哲(2013)(譯)。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Robert E.Slavin原著。台北市:學富文化。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a)。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b)。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2006)。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95年11月3日台訓(一)字第0950165115號函修訂。
教育部(2014)。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103年3月11日臺教學(二)字第1030028506號函修訂
許郡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許素紅(2011)。國小級任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郭秀光(2000)。透過人性化的教養模式使孩子產生自發性的利社會行為。國教新知,47(2),46-53。
郭為藩(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師大。
郭怡汎(2004)。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與行為準則調查研究。107年4月10日,取自http://ce.naer.edu.tw/que/survey_stu.php
黃安邦(譯)(1990)。社會心理學。D.O.Sears,J.L.Freedman & L.A.Peplau 原著。臺北:五南。
黃家卿(2008)。國小學童覺知家長法治教育實踐與自我品格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
黃昭勳(2013)。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之引導與培養。國教新知,60 (1),88-94。
黃德翔(2003)。學生行為輔導於品格教育。發表於教育論壇研討會。嘉義:嘉義大學。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22-34。
黃政傑(2008)。品德教育的問題與展望。載於黃政傑主編:新品格教育---人性是什麼?,261-284。臺北市:五南。
黃雯蕾(2013)。母親與教師管教類型的一致性與幼兒利社會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德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
120,35-43。
葉乃鳳(2008)。獨生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之關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葉普增(2013)。國小中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融入球類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進修暨研究學院教育視導評鑑碩士學位學程班,屏東。
葉依禦(2015)。從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論探討奧尼爾《榆樹下的慾望》劇中人物的人格特性。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在職碩士論文:台北。
楊筱真(2005)。幼稚園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啓英文化。
楊美莉(2011)。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權素養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論文,台北。
蔡欣虹(200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轉型領導與學童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碩士論文,屏東。
蔡佩芬(2008)。案例教學法應用於品格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蔡欣芹(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正面管教策略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蔡秀蓉(2008)。國小學童覺知父母品格教育方式與品格、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市。
蔡光男(2012)。臺中市國民中學學生品格發展實施內容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蔡伊玲(2015)。運用培基文教基金會品格教材實施尊重與感恩品格教育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高雄國小附設幼兒園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蔡佩真(2017)。桃園市國中生學校生活適應與利社會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劉雅純(2008)。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諮商心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東。
鄭麗鳳(2003)。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鄭花(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品格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雅文(2017)。新北市國中學生之父母教養態度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蕭伊就(2006)。國小學生對教師、家長期望知覺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鍾曉嵐(2013)。國小品格教育實施策略成效與學生品格表現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羅瑞玉(1998)。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師院學報,11,105-140。
蘇珮君(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二、西文部分
Bryman, A., & Cramer, D. (1997).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with SPSS for Windows: A guide for social scientists. London: Routledge.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Bar-Tal, D. (1976). Prosocial behavior: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Eisenberg, N. (1986). Altruistic emoti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Hillsdale, N. J. : Lawerence Erlbaum.
Eisenberg, N., &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ffman, M. L. (2000).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nig, A. S. & Wittmer, D. S. (1992).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Caring,helping, and cooperating; a bibliographic resource guide.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Bantam Books.
Ryan, K., & Bohlin, K. E.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oore, S. G. (1982).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e early years:parent and peerinfluence.In B. Spode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education(pp.65-81). New York: Free Press.
Noddings, N. (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 N. (2002). Educating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haffer, D. R. (2005).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5th ed.). Belmont, C. A.: Thomson Wadsworth.
Steblay, N. M. (1987). Helping behavior in r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y Bulletin,102,346-35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