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文獻 1.一二三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8)。2018年04月勞工心聲願望與生活幸福指數調查。擷取自yes123求職網: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90688 2.中央通訊社 (2018) 2018年01月勞動基準法大事記。擷取自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gpho/201801100005.aspx。 3.中華徵信所 (2012)。幸福產業指數。截取自中華徵信所官網;https://www.credit.com.tw/happiness 4.阮煒埕 (2016) 獎勵制度、工作動機對與在台越南籍勞工工作投入及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5.江永發(2017)。解析一例一休的盲點:從政府與勞資三方治理關係談起。中國行政評論,第二十三卷第四期,86-110。 6.江曼瑋(2018)。臺東縣國中教職員對組織公平、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7.李春長、沈姵君 (2008)。組織結構、員工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不動產經濟人員為例。台灣土地研究,11(1),65-103。 8.邱皓政與林碧芳(2014)。統計學:原理與應用(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9.吳秉恩(1999)。分享式人力資源管理。臺北:翰蘆圖書 10.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1.林郁宙(2004)。部屬認知之主管領導風格對其工作滿意度及工作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12.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林誠、高振源。(2010)。工作滿意、知識分享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 以 3M 公司為例,績效與策略研究,第七卷第二期,19-33。 14.林美玲 (2011)瑜珈對青少年原發性痛經與幸福感之影響。臺大體育學報,21,1-16。 15.林若寧 (2016)。從週休二日起源看一例一休爭議。Cheer,2016年-12月。擷取自Cheer: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842 16.周怡玲(2011)。國中導師工作之負面情緒的來源及調適方式研究-以花蓮縣為焦點。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17.洪贊凱(2007)。以習慣領域觀點探討組織內部績效評估偏誤缺失之因應策略。T&D 飛訊,53,1-7。 18.侯淑華 (2015)員工協助方案對工作滿足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衛生福利部朴子醫院為例。截取自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19.郭珮怡 (2008)。高科技產業員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20.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21.黃培文(2004)。工作適性的組職、群提及職務層次對工作滿意、工作績效與工作轉換的意圖的同時效果-以台灣旅館業餐飲部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22.許順旺、吳紀美、張妲燕、楊雯如、林立婷(2018)。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觀點探討員工情緒、幸福感、績效與休閒參與調節效果之研究,商略學報,第十卷第一期,47-66。 23.陳順宇(1998)。多變量分析,華泰書局。 24.陳書梅(2010)。讀者服務館員負面工作情緒之實證研究-以公共圖書館為例。圖書資訊學刊,8(1),59-96。 25.陳銘正(2011)。自我導向學習、人格特質、創造力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公司的業務經理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高雄市。 26.陳淑玲 (2014)。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27.陳泗村(2016)。移民署國境事務大隊移民官工作情緒、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28.陳博志(2017)。一例一休的經濟政策思考,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10-14 29.陳秉宏(2018)。實施一例一休之企業員工幸福感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30.楊林波、郁興德 (2013)。新疆企業中員工人格特質與績效間關係研究。山東紡織經濟,4,39-43。 31.勞動部(2018),勞動基準法修法常見問答集。.2018年11月勞動基準法: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AT0201.aspx?lsid=FL014930 32.張春興(200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33.張翼承(2010)。臺中市國小教師情緒智慧、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 34.鄭國樑(2018)。勞動基準法一例一休對企業勞資關係影響之研究-從勞工法定休假制度面向探討。銘傳大學,臺北市 35.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臺北:揚智文化。 36.鄧文宏(2005)。組織變革知覺對工作滿足、工作士氣、工作績效與組織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復華金融控股公司為例。南華大學,嘉義縣 37.蕭婉鎔 (2014)。員工每日工作情緒及其對工作結果之影響。人力資源學報,11(2),81-109。 38.劉名婓(2015)。國民小學主任人格特質、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及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嘉義縣。 39.韓翼、廖建橋、龍立榮(2007)。雇員工作績效結構模型構建與實證研究。管理科學學報,10(5),62-77。 40.簡博浩(2009)。任務性,脈絡性及適應性績效表現對主管獎酬決策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市。 英文文獻 1.Blumberg and Pringle (1982), The missing opportunity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Some implications for a theory of work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m , 7,pp.560~569. 2.Brouther, K. D.(2002)Institutional, cultural and transaction cost influences on entry mode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33(2):203-223. 3.Campbell, J .P.(1990), 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 psychology. Chicag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4.Cacioppo, J. T., Uchino, B. N., Crites, S. L., Snydersmith, M. A., Smith, G., Berntson, G. G., & Lang, P. J. (1992).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ial expressiveness and sympathetic activation in emotion: A critical review, with emphasis on modeling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1), 110-128. 5.George, J. M. (1989). Mood and abse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4,317-324. 6.Gibson,J.L. & Ivancevich, J. M. & Donnelly, J. H.(2000),Organizations behaviors structure processes(10th ed.).McGraw-Hill. 7.Lee, Y .,Lain, J.W.,& C.Y(1999). A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ity for white-collar employees: A case of electronic industry in Taiwan. The Chinese Military Academy Journal,14(1),345-361. 8.Morgan, C., King, R., & Robinson, V. (1979).Introduction to Psychlongy,Graw-Hill Book Company, NEW York. 9.Weiss, H.M., Nicholas,J. P., & Daus, (1993).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infiuences on job satisfaction. San Francisco, CA: Social of Industrial/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0.Weiss, H.M.& Cropanzano,R.(1996). Affective Events Theory: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ure,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ffective experiences at work. In B. M. Staw and L. L. 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8,1-74 Greenwich, CT:JAI Press. 11.Weiss,H.M.,& Cropanzano,R.(1996).Affective events theory: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re and consequences of affective experiences at work DOI.1016/S1746-9797(05)01101-6 12.Weiss, H.M. & Cropanzano,R.(1996). Affective Events Theory: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ffective experiences at work.In B.M.Staw and L.L.Cummings(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Vol. 18(pp.1-74).Greenwich, CT:JAI Press. 13.Praveen, M.K., Janakiram, B. and Kumar, D.N.S., 2009.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as an Indicator for Promotion, a Study ofAutomobile Industry in the City of Belgaum,Karnataka,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and Management, 4(4), 161-1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