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1: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麗如
研究生(外文):CHIU, LI-JU
論文名稱:偏鄉學童運動參與程度、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關係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xercise Particip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林作慶林作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TSO-CHING
口試委員:張志銘賴永成林作慶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CHIH-MINGLAI, YUNG-CHENGLIN, TSO-CHING
口試日期:2019-06-0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健康管理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偏鄉學童運動參與程度社會支持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exercise participationsocial supportwell-be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偏鄉學童之運動參與程度、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關係。本研究以107學年度就讀於南投縣偏鄉之四年級、五年級及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方式取得442份有效問卷,將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簡單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法進行研究假設驗證。研究結果如下:
一、偏鄉學童男性之運動參與程度顯著高於女性,而不同年級、社經地位及身體質量指數分組之偏鄉學童在運動參與程度上無顯著差異。二、不同背景變項之偏鄉學童在社會支持上無顯著差異,但在家人支持因素構面上,高社經地位者及中社經地位者顯著高於低社經地位者。三、不同背景變項之偏鄉學童在幸福感上無顯著差異。四、偏鄉學童之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程度具有顯著正相關。五、偏鄉學童之運動參與程度與幸福感具有顯著正相關。六、偏鄉學童之社會支持與幸福感具有顯著正相關。七、偏鄉學童之社會支持能正向有效預測運動參與程度。八、偏鄉學童之運動參與程度能正向有效預測幸福感。九、偏鄉學童之社會支持能正向有效預測幸福感。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xercise particip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442 students from the rural areas of Nantou County.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sim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exercise participation of 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s. Seco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ocial support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ir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ell-being. Fourth, the social support of the school children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level of exercise participation. Fift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ercise participation of the children and their well-being. Sixth, soci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Seventh, the social support of the school children can positively predict exercise participation. Eighth, exercise particip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rural areas can positively predict well-being. Ninth, the social support of the school children can positively predict well-being.

摘要 iii
ABSTRACT iv
謝誌 v
目錄 v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運動參與相關理論與研究 9
第二節 社會支持相關理論與研究 14
第三節 幸福感相關理論與研究 21
第四節 偏鄉教育現況及相關研究 26
第五節 研究假設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5
第一節 有效樣本人口統計特性之分析 45
第二節 偏鄉學童運動參與程度、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現況分
析 47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偏鄉學童在運動參與程度、社會支持
及幸福感之差異比較 51
第四節 偏鄉學童運動參與程度、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相關情
形 59
第五節 偏鄉學童運動參與程度、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預測情
形 63
第五章 研究討論 68
第一節 偏鄉學童之背景變項、運動參與程度、社會支持及幸
福感之現況討論 6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偏鄉學童在運動參與程度、社會支持
及幸福感之差異情形討論 71
第三節 偏鄉學童運動參與程度、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相關情
形討論 76
第四節 偏鄉學童運動參與程度、社會支持及幸福感之預測情
形討論 7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結論 80
第二節 建議 83
參考文獻 86
一、中文部份 86
二、外文部份 100
三、網頁部份 104
附錄 106
一、正試問卷 106
二、問卷引用同意書 110


一、中文部份

尤芝蘭(2014)。國小桌球選手社會支持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兼論參與動機之中介效果。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g7584
王佳禾、侯季宜、張進上(2008)。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之編製。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4,57-85。
王學中(2016)。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對幸福感之調查研究-以明志科技大學為例。通識教育學報,4,27-44。doi: 10.6517/MCUT2016.DEC-02
朱真儀(2003)。精神科從業人員對運動介入憂鬱症治療之知覺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7spfu
江玉巧(201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閱讀態度、幸福感與成就動機之相關性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5wnb4
何俊青(2017)。偏鄉教育問題的迷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5-19。
何瑛(1999)。主觀幸福感概論。重慶師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4,113-145。
余瑩瑛(2003)。醒吾技術學院學生運動習慣與體適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khmr8
吳佳玟(2009)。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5k44f
吳明隆(2009)。 SPSS 操作與應用: 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益宏(2009)。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和健康信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j5arv
吳啟新(2017)。一個偏鄉國小五年級班級使用均一教育平台進行數學課的案例探析。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國語文補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a7f3s
呂志鵬(201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高雄市北區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2nsba
李亭儀(2012)。台北市國小學童游泳團隊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bbyp5
李俊杰、黃彥翔(2015)。運動提升學童思考力-撒下友善社會的種子。學校體育,147,6-9。
李建霖(2012)。臺南市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tj5gy
李柏霖(2018)。偏鄉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自我效能、學業成就之關係探討。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kz5rg
李碧華(2016)。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性社團參與對學業表現和幸福感關係的研究-社會支持和社團多元化為干擾變項。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pkgdr
周秉弘(2016)。國小資優生運動情形與幸福感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px54q
周俊三、張佩婷(2014)。休閒運動參與運動涉入、運動行為及社會支持之研究。休閒運動健康評論,5(2),2014,63-77。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5mcsv
林仁政(2004)。慢跑訓練方案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花蓮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ruw4f
林正常、王順正(2002)。健康運動的方法與保健。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吟映、林瑞興(2006)。運動對預防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0(3),11-17。doi: 10.6223/qcpe.2003.200609.1502
林呈樺、張俊一(2012)。社會支持對學童運動參與動機之影響。雲科大體育,14,55-61。doi: 10.6619/YKDTY.2012.14.10
林佳蓉(2012)。高中職生自我概念、真實及網路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d825c
林佳慧(2010)。長跑運動者參與動機和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43-67。doi: 10.29947/LSR.201006.0004
林建興(2009)。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jjqkv
林柏青(2017)。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木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選手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64v2w
林崇舜(2013)。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nrjw7
林清玉、王建臺(2012)。十週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長榮運動休閒學刊,(6),42-50。doi:10.29632/CRYDSSSK.201206.0005
林碧蓮(2010)。台北市某國中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7z6va
林麗觀(2012)。田徑選手社會支持、運動自信心來源對成績表現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t9zfh
邱榆婕(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面對壓力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8q572
邵于玲(2015)。體育帶動個人與國家競爭力。學校體育雙月刊,147,10-15。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5q8t5
施登堯、魏豐閔(2017)。檢視長期推動學校體育教學設備器材現況調查與分析計畫的必要性。學校體育,158,14-22。
柏佩蘭(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從事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62y62
柯美杏(2014)。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以偏鄉地區為例。康寧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38nbv
洪如萱、陳金盈(2016)。臺北市高齡者休閒運動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10(2),51-70。
范梅芳(2017)。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程度及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xp27w
范舜真(2017)。屏東縣國小學童休閒參與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65k27
倪薇婷(2008)。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之編製。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zx5qm
徐易男(2005)。小型學校整併之可行性分析-以高雄縣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5,182-195。doi:10.6423/HHHC.200505.0182
徐維辰(2007)。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6kqqg
袁家偉(2012)。臺北市中等學校游泳隊選手社會支持、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z4v26
張志銘、賴永僚、蕭雅分、詹正豐(2015)。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效益、社會支持與及幸福感之關係。中原體育學報, (7),58-72。doi: 10.6646/CYPEJ.2015.7.58
張明智(2011)。國小學生學校幸福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青青國小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9cxsd
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gxmnz
張美珍、莊楊峻偉、王裕宏(2017)。科學博物館辦理偏鄉科普推廣活動之成效分析。科技博物,21(2),5-26。
張祐華、謝錦城(2013)。運動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交大體育學刊,5,61-69。
張翔、謝清隆、郭世明、張佑安(2016)。依零時體育計畫實施晨光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課業學習之影響- 以台中市西岐國小六年級生為例。健康科技期刊,3(2),21-39。doi: 10.6979/TJHS.201610_3(2).0002
張麗華(2013)。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zw774
梁銀栖(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身體質量指數、身體意象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84vu5
章宏智、李佩樺(2007)。國小學童社會支持因素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以公館國小爲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192 – 204。doi:10.29429/JSLHR.200712_2(4).10
章宏智、柏佩蘭(2009)。兒童運動價值觀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以台北市公館國民小學為例。休閒運動期刊,8,61-70 。doi: 10.29909/IWCMAT.200907.0006
莊媜夙(1999)。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連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員為例。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gguct
許建民(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學童參與運動代表隊意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4 (2),11-26。
許鋕誠(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f7mas
陳正專、劉佳鎮、賽.伊斯利端(2017)。偏鄉小學推動健康與體育課程創新之策略。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6,14-22。
陳妤瑄、許秀貞、陳怡婷、周佩蘭、張世沛(2011)。六週有氧運動介入對學童體適能及睡眠品質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1),138-146。doi: 10.6169/NCYUJPEHR.10.1.13
陳東陽(2015)。台中市國小學童直排輪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休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29wfb
陳建瑋、季力康(2009)。大學生不同運動階段基本心理需求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42(1),25-37。doi:10.6222/pej.4201.200903.0703
陳美昭(2006)。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j537b5
陳原鴻、傅正思、許績勝(2016)。不同形式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影響之研究。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5,25-37。
陳雅昕(2015)。國小教師同儕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心理與諮商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sfk5y
陳韶華、黃艾君、王雅琴(2012)。規律運動對內皮細胞中內皮素-1分泌之影響。屏東教大體育,15,73-81。
陳慧玲(2011)。國小運動校隊學童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及運動行為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y5722
陳曉琪(2016)。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和體適能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729gq
陳麗好(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67g3q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陸義淵(2010)。國小籃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8bprt
郭周蓉(2014)。撞球運動參與者社會支持、流暢體驗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38c8r
曾雯敏(2018)。桃園市國中生運動參與程度在生活壓力對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3fw7j
游秀娟(2016)。國小學童在校運動參與多元程度對運動活動和學校生活幸福感之影響。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emg75e
黃承章(2005)。桃園縣國中生身體活動盛行率及其相關因素。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skxbg
黃奕清(2003)。女性規律運動與慢性疾病之預防。國民體育季刊,136,19-25。
黃建鴻、王士仁、盧瑞山(2016)。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程度、正向情緒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3(1),39-51。doi: 10.6214/JSRM.1301.004
黃政紘(2013)。雲林縣國小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4cz3t
黃郁馨(2016)。台南市國中田徑選手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mnm5r
黃曼琳(2010)。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正向管教與學生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rz64a
黃森芳、陳聰毅(2010)。運動對腦神經幹細胞、學習與記憶與老人癡呆症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4(3),141-151。doi: 10.6223/qcpe.2403.201009.2016
黃詩媛(2016)。啟發偏鄉學童學習力躍升方案之實驗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z7v24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kq3cb
黃靜君(2013)。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27v88
甄曉蘭、王麗雲(2007)。臺灣偏鄉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劉士華(2009)。以社會支持理論探討影響教師開發數位教材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4es73
劉世華(2016)。青少年運動參與、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46967
劉冠伶(2018)。偏鄉原住民學校體育資源募集與運用。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8f82d
劉香君(2014)。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2u945
劉家祺(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情緒調整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5323f
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bhsk3
蔡玫(2014)。雲林縣國小新移民子女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fy7q6
蔡政志(2017)。臺中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8tb3z
蔡慧敏、許惠英(2017)。女國高中學生參與跑步運動的動機、參與程度與幸福感之關係。金門體育學報,1(1),48-57。doi: 10.6855/JKS.201707_1(1).0005
鄧世昌(2016)。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大仁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cw367
鄭谷蘭(2012)。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v28x9m
戴鈺錡(2014)。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對運動參與之影響。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faatx
蕭雅分(2015)。國小學童休閒運動效益、社會支持與 幸福感之關係。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9yq9j
謝秀芳(2004)。運動社會支持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4,110-114。doi: 10.6162/SRR.2004.74.16
謝芷羚(2018)。桃園市國中生運動參與程度、自我效能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u3vjw
謝淑如(2016)。新北市國小桌球代表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s5h82
謝雅如(2012)。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e4tbf
鍾佑姍(2015)。臺中市國小學童知覺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csrhq
簡政輝(2014)。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運動樂趣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5c624
藍升蔚(2011)。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j6w4m
顏慶瑩(2013)。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身體自我概念、運動參與行為與運動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2cb76
魏展聖(2005)。淺談健身運動與心理健康。竹師體育,3,37-42。
羅瑩淑、黃永寬(2011)。國小體育教學現況與因應之道。幼兒運動遊戲年刊,5,63 - 70。doi: 10.29762/YEYDYSNK.201103.0007
蘇昭銘、黃誌祥、許志強、吳文鴻(2011)。課後活動對國中生體適能之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00 年度,247-251。doi: 10.6695/AUES.201110_100.0032
蘇珍慧(2017)。偏鄉師資的問題、迷思與解決途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9),137-143。

二、外文部份

Booth, J. N., Leary, S. D., Joinson, C., Ness, A. R., Tomporowski, P. D., Boyle, J. M., & Reilly, J. J.(2014). Associations between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attainment in adolescents from a UK cohort. Br J Sports Med, 48(3), 265-270.
Beets, M. W., Vogel, R., Forlaw, L., Pitetti, K. H., & Cardinal, B. J. (2006). Social support and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the role of provider and type.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30(3), 278-289.
Buss, D. 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15-23.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asperso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2), 126-131.
Chamorro-Premuzic, T., Bennett, E.,& Furnham, A. (2007). The Happy Personality:Mediational Role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erences, 42(8), 1633-1639.
Chao, L.Y., Tseng, H. C. (2009). A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Trends in Physical Fitness for Taiwan’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aiwan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2009. Taipei: National Policy Foundation.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 310-357.
Colzato, L. S., Szapora Ozturk, A., Pannekoek, J. N., & Hommel, B. (2013). The impa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thinking.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 824.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and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No. Ed. 2).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Europe.
Diener, E., Sandvik, E., Pavot.W., & Fujita, F. (1992). Extravers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 U.S. national probability sampl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6, 205-215.
Dunst, C. J., & Trivette, C. M. (1985). Mediating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Personal, family, and child outcom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ntal Deficiency, 90, 403-417.
Felner, R. D. (1984). Vul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fforts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itions. 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NY: Wiley.
Fox, K. R. (1987). Physical self - Perceptions and exercise invol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nn Arbor.
Gao, Z., Lodewyck, K., & Zhang, T. (2009). The role of ability beliefs and incentive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ntions, cardiovascular fitness and effort.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8, 3-20.
House, J. W. (1981).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 Wesley.
Iwasaki, Y., Zuzanek, J., Mannell, R. C. (2001). The effects of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 on stress-health relationships.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Revue Comedienne de Santa Purlieu,92(3),214-218.
Martinez-Gonzalez, M. A. (2003).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57, 232.
Ryan, R. M., & Deci, E. L. (2001).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l Review of Psychology, 24(4),422-429.
Sarafino, E. P. (2002).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 New York:Wiley.
Taylor, W.C., Baranowski, T. , & Sallis, J. F. (1994). Family determinants of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y: A social cognitive model. In R. K. Dishman (Ed.), Advances in exercise adherence, 319-342.
Trinidad, S., Sharplin, E., Ledger,S., & Broadley, T. (2014). Connecting for innovation: Four universities collaboratively preparing pre-service teachers to teach in rural and remote western Australia.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ural Education, 29(2), 1-13.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Research, 32(2), 101-160.


三、網頁部份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6)。2016年台灣學童城鄉差距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18年4月26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news/activity_detail/1692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8)。2018年兒童運動現況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18年10月8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1350
南投縣教育處(2018)。南投縣107至109學年度公立國民中小學學校類型名冊。上網日期:2018年9月25日,取自http://sso.ntct.edu.tw/Bulletin/Detail.aspx?IDID=55913&CLASSID=3
教育部(2009)。國中小學生普及化運動計畫。上網日期:2018年9月25日,取自: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126
教育部(2015)。偏鄉教育創新發展方案。上網日期:2018年9月25日,取自:https://ws.moe.edu.tw/Download.ashx?u=C099358C81D4876C725695F2070B467E436AA799542CD43D4F9FA9F3711D8A89B1ED4A598F628B644E0071D6D75EE0647DAFF35FE9A1BE278C1B6A866E0A234BA525AD38F377BA132EF65EE782DB3BF9&n=6A548A9F591B035F4A80CAD1A8391E50FA9260FAE787BCFB99E5B3EB97E9634189529517CA00EB82E0875ECC38AF5E03&icon=..pdf
教育部(2017)。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上網日期:2018年10月1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73
教育部(2018)。偏遠地區學校之認定方式。上網日期:2018年12月4日,取自http://stats.moe.gov.tw/remotegis/
教育部體育署(2015a)。SH150方案。上網日期:2018年9月25日,取自:https://www.sa.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468805221426.pdf
教育部體育署(2015b)。「運動i臺灣」105至110年全民運動推展中程計畫。上網日期:2018年9月25日,取自: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127
教育部體育署(2017)。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2017修訂版。上網日期:2018年9月25日,取自:https://www.sa.gov.tw/PageContent?n=162
教育部體育署(2018)。105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報告。上網日期:2018年9月25日,取自:https://www.sa.gov.tw/ebook/List?id=8&n=171
陳美燕、施登堯(2017)。學校體育教學設備器材現況調查與分析計畫期末報告書。上網日期:2018年10月1日,取自:https://www.sa.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493774003647.pdf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判斷自己是否屬於健康體重,兒童與青少年肥胖定義。上網日期:2019年3月23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2&pid=705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2018國民健康署年報。上網日期:2019年4月26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801&pid=10284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4062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