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msel, O., Börkey, P., Glachant, M., & Lévêque, F. (1996), “Is there room for environmental self-regulation in the mining sector?” Resources Policy, 22(1-2), pp.79-86.
Caudill, E. M., & Murphy, P. E. (2000), “Consumer online privacy: Legal and ethical issue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19(1), pp.7-19.
Lynch, P. D., Kent, R. J., & Srinivasan, S. S. (2001), “The global internet shopper: evidence from shopping tasks in twelve countri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41(3), pp.15-23.
Martin, J. R. (1997), “Mindfulness: A proposed common factor”.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Integration, 7, pp.291–312.
Priest, M. (1997), “The privatization of regulation: five models of self-regulation”, Ottawa L. Rev., 29, p.233.
Wood, R., & Bandura, A. (198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3), pp. 361-384.
王元聖、王俊傑、許夆池(2015),「大專跆拳選手運動傷害與防護之分析」,運動教練科學,40期,頁1-17。
林丁國(2013),「從日記資料析論日治時期臺日人士的體育活動」,運動文化研究, 22期,頁73-118。
林郁捷、黃俊傑(2005),棒球重量訓練之重要性。2005年度台灣運動心理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1)。台北市:台灣運動心理學會。
翁小梅、林威秀(2016),「不同年齡族群之籃球運動傷害風險探討」,中華體育季刊,30卷4期,頁287-294。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2016),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下),台北市:翰蘆圖書。
張喬和(2014),跑走休閒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以雲林縣立仁國小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休閒環境管理碩士論文。陳建銘、湯文慈(2004),「上肢等速肌力相關參數在棒球投手訓練之應用」,大專體育,75期,頁61-67。
陳淑滿、葉志仙(2000),「棒球運動的心理訓練」,大專體育,50期,頁97-101。
彭菊仙(2017),「道德規範的養成是循序漸進的:從「無律」「他律」到「自律」」,未來Family雜誌(網路版) 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9428
曾琮萱(2014),上肢輕阻力訓練對棒球選手等速肌力與球速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士論文。曾意涵、林百也、黃長發(2011),「棒球運動肌力與體能訓練之探討」,中州管理與人文科學叢刊,1卷2期,頁1-12。
黃瓊瑤(2010),「從2009世運保齡球賽談運動員的心理技巧訓練--自我對話」,休閒保健期刊,3期,頁145-153。
楊亮梅、陳俊民(2016),「競技與休閒運動經歷,自覺運動能力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5卷1期,頁136-148。
葉志仙、李明憲、朱峰亮(2003),棒球聖經。台北市:商周出版。
葉益銘、黃士魁、林正仰(2009),「六週抗力球訓練對棒球選手核心肌群與專項運動能力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16期,頁15-28。
劉雅甄(2006),「不同水準棒球員動體視力之比較」,運動教練科學,6期,頁95-104。
劉雅甄、楊賢銘(2005),「我國四級棒球國家代表隊選手動體視力特性之比較」,大專體育學刊,7卷3期,頁287-294。
劉裕安(2014),瑜伽訓練對棒球選手的柔軟度和爆發力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碩士論文。蔡宇豪(2014),運動犯罪:假球與賭博的賽局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