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鄭東昇(1994)。高中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2.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3.賴銀海(2005)。桃竹苗地區綠色學校國小學生對環境知識、環境態度及環境行為的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4.詹雅芳(2013),溪州焚化廠校外教學對六年級學童環境認知度影響,大葉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5.李文美(2014),國小學生六年級學生實施河川環境教育課程之學習成效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6.黃源協、莊俐昕、劉素珍(2015)。(社區能力與社區生活品質之研究:對社區治理與社區發展的意涵)。《公共行政學報》,49, 1-35。
7.李聲吼(2007),社區志願服務參與模式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社區工作與社區照顧研討會,2007.10.9。屏東縣。
8.郭旻昌(2015),河川環境教育課程對學童知識與態度之影響一以新北市五股坑溪附近某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自然科學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9.汪靜明(2000)。大甲溪水資源環境教育。臺北市:經濟部水資源局。
10.郭實渝(2010)。從生態素養到生態智慧。環境教育研究8(1),
43-62。
11.楊冠政(1998)。保育教育的目標及內涵。環境教育季刊,34,2-6。
12.環境科學大辭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1:326。
13.張雅慧(2016)。國中、高中職孿生環境素養施測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14.陽冠政(1993)。環境素養。環境教育季刊,19, 2-14。
15.周儒(2000)。行動研究與教師環境教育能力之發展。臺灣教育, 589, 22-28。
16.游雅如(2001 )。花蓮縣國小學生自然保育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17.梁世武、劉湘瑤、蔡慧敏、方偉達(2012)。環境教育能力指標暨全民環境素養調查專案世武、徐榮崇(2013)。民眾環境素養調查專案工作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保專案,計畫編號: EPA-100-EA11-03-A264。
18.陳僾瑾(2015)。國小、國中、高中職學生環境素養指標建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與應用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未出版碩士論文。19.潘淑蘭、周儒、吳景達(2017)。探究環境素養與影響環境行動之因子:以臺灣大學生為例。環境教育研究,13(1), 35-65。
20.徐麗斐(2018)。臺南市國中學生環境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環境與生態系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1.劉家玲(2010)。大臺北地區國中學生對於全球暖化與節能滅碳 知識、態度、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22.許佳殷(2008)。發現環境教學方案對國一孿生環境承續發展概念之成效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3.周淑嬌(2008)。國中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自我效能、環境行動經驗與環境行為意圖之相關研究一以台北縣某所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4.蕭伯紹(2010)。國中學生環境教育知識與環境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5.李嵐欣(2014)。研究金門地區國中學生海洋環境素養之調查。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26.呂文雄(2006),澎湖地區國小學生對環境問題認知與態度之調查分析,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7.蕭怡雯(2004),以焚化爐STS模組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環境認知及態度之成效,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8.株錦足(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能源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一以高屏地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9.巫偉鈐(1989) ,五專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0.陳秋澕(1999) ,國小學童環保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31.洪俐玲(1999)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32.吳兆鵬、張予超(2001) ,偏遠地區高中生環境行為研究-以花蓮縣玉里高中為例。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33.游雅如(2001) ,花蓮縣國小學生自然保育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4.陳志欣(2002) ,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5.林雅卿(2018),彰化縣濱海及非濱海地區國中學生參與海洋活動及海洋環境素養之比較分析,大葉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6.王凱民(2017),建置國內一般民眾環境素養問卷之工具及瞭解其現況,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7.王夢蘭(2010),以統整課程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生態旅遊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生態休閒教育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8.張可欣(2010),新北市國小教師之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9.陳麗梅(2009),屏東縣國中學生環境素養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0.林義晃(2003),報紙環境新聞分析及其對中部地區民眾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1.黃文伯(2013),解說教育對賞螢遊客環境認知、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生態旅遊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42.劉宗富 (2014) ,國小學童與鹿角溪河川巡守隊濕地課程之環境知識、態度、行為研究,台北市立大學地球暨生物資源系含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43.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統計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臺北市:知城。
44.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45.吳明隆、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附光碟) 臺北市:五南。
46.李城忠(2008)。應用統計:SPSS完全攻略,臺北縣:新文京
二、英文部份
1.Hardina, D. (2013). Interpersonal social work skills for community praclice. New York :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2.Green, G. P. & Ham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3.Mattessich,P. & Monsey, B. (1997). Community building:What makes It Work: A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successful community building. Minnesota: Amherst H. Wilder Foundation.
4.Obst,P.,Smith, S. G. & Zinkiewicz, L. (2002). An exploration of sense of community, part 3: Dimensions and 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in geographic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0(1), 119-133.
5.Clary, E. G., & Snyder, M. (1990). The volunteers function inventory. Association of Voluntary Action Scholar annual meeting. London.
6.Gidron, B. (1984). Predictors of retention and turnover among service volunteer workers.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8(4),1-16.
7.Disinger, J.F. (1985). What research say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s definitional problem. School Science and Mathmatics, 85(1), 59-68.
8.Orr. D.(I 992).Ecological literacy..Education and the transitjon to a postmodern world.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9.Roth, C. E. (1992). Enviornmental Literacy: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1990s.(ERIC Clear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olumbus.)
10.Moseley, C.(2000). Teaching for environmental literacy. The Clearing House, 74(1), 23-24.
11.Hungerford, H.R., & Peyton,R. B.(1976).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Poland,me :J.Weston Walch.
12.Sivek, D. J. (1987). An analysis of selected predictor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three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13.Simmons, D. (1998). Using naturesetting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erceive benefits and barrier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9(3),23-31.
14.Roth C. E. (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Columbus, Ohio:ERIC/CSMEE
15.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 ,Wilke, R. J. (1979). Goal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l1(3).
16.Krejcie, F.& Morgan, D. (1970). Determ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17.Hines, J. (1985). A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1984).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6(3) :655A.
18.Ramsey, C. , &,Rickson, R. (1976).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8(1):10-18.
19.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 (3),8-21.
三、網路資料部分
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9),河川生態保育守護有成 水資源永續經營不是夢,2019/05/26 日。取自https://www.coa.gov.tw/ws.php?id=2507878
2.全球河川環境教育網路(2019),2019年5月18日。取自https://earthforce.org/tag/global-rivers-environmental-education-network/
3.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取自
http://www. glee. ntnu. edo. tw/workshop/paper.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