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8 04: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劭璞
研究生(外文):TSAI ,SHO-PU
論文名稱:教師參與休閒活動與正念之關係研究: 以五大人格特質為干擾變數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and Mindfulness:Personality Traits as Moderating Variable
指導教授:魏志雄魏志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CHIH-HSIUNG
口試委員:林建信謝茵如魏志雄
口試委員(外文):LIN ,CHIEN-HSINHSIEH,YIN-RUWEI,CHIH-HSIUNG
口試日期:2019-06-0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大葉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8
中文關鍵詞:人格特質休閒活動參與正念
外文關鍵詞:Personality Traits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Mindful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4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之五大人格特質、參與休閒活動與正念的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教師為研究對象,使用「五大人格特質量表」、「休閒活動量表」與「正念量表」為研究工具,研究問卷計發放450份,回收有效問卷計408份,有效回收率達91%。研究結果發現:
一、開放性人格與正念具有負向關係。
二、嚴謹性人格與正念具有正向關係
三、參與休閒活動與正念具有正向關係。
四、參與休閒活動與五大人格特質具有正向關係。
五、開放性人格與參與休閒活動的交互作用對正念有干擾效果。
六、神經質人格與參與休閒活動的交互作用對正念有干擾效果。






關鍵字:人格特質、休閒活動參與、正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and mindfulness- Personality trait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 Taking the Taiwan’s teachers as research objects, we use “Personality traits Scale”, “Leisure Activities Scale” and “Mindfulness Scale” as research tools. 450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and 40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Effective recovery is rate of 91%. The study found that:
1. The open personality and righteous thought have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2. The rigorous personality and positive thought hav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3. The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and positive thoughts ha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4. The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h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5.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pen personal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has an interference effect on mindfulness.
6.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urotic personal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has an interference effect on mindfulness.

Keywords:Personality Traits,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Mindfulness

目錄
封面內頁
簽名頁
中文摘要 iii
Abstract iv
誌謝 v
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節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五大人格特質理論 6
第二節 參與休閒活動 9
第三節 正念理論 12
第四節 各研究構面之關聯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17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方法 1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1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統計分析方法 2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30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30
第二節 因素分析及信效度分析 37
第三節 相關分析 42
第四節 差異性分析 44
第五節 迴歸分析 50
第六節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 6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4
第二節 對教師之建議 65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66
參考文獻 68

圖目錄

圖1-3-1 研究流程 5
圖3-1-1 研究架構 17
圖4-5-1 開放性對休閒活動參與與正念之的迴歸複線圖 54
圖4-5-2 嚴謹性對休閒活動參與與正念之的迴歸複線圖 56
圖4-5-3 外向性對休閒活動參與與正念之的迴歸複線圖 58
圖4-5-4 和善性對休閒活動參與與正念之的迴歸複線圖 60
圖4-5-5 神經質對休閒活動參與與正念之的迴歸複線 62

表目錄

表3-3-1 五大人格特質的操作性定義 22
表3-3-2 五大人格特質的衡量題項 22
表3-3-3 休閒活動量表題項 24
表3-3-4 正念的衡量題項 26
表4-1-1 樣本特性描述統計分析表(n=408) 31
表4-1-2 五大人格特質整體與構面現況分析摘要 32
表4-1-3 五大人格特質各題現況分析摘要 33
表4-1-4 參與休閒活動現況分析摘要 34
表4-1-5 正念現況分析摘要 36
表4-2-1 KMO與Bartlett檢定 38
表4-2-2 五大人格特質之因素分析摘要 38
表4-2-3 參與休閒活動之因素分析摘要 40
表4-2-4 正念之因素分析摘要 41
表4-2-5 信度分析摘要 42
表4-3-1 研究構面之Pearson積差相關表 44
表4-4-1 性別變項與各變數之t檢定摘要 45
表4-4-2 年齡對各變數描述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46
表4-4-3 婚姻對各變數描述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47
表4-4-4 學歷對各變數描述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48
表4-4-5 正職工作年資對變數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49
表4-4-6 月入對各變數描述統計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50
表4-5-1 人格特質各構面對正念迴歸分析 52
表4-5-2 開放性對休閒活動與正念之干擾分析 53
表4-5-3 嚴謹性對休閒活動與正念之干擾分析 55
表4-5-4 外向性對休閒活動與正念之干擾分析 57
表4-5-5 和善性對休閒活動與正念之干擾分析 59
表4-5-6 神經質對休閒活動與正念之干擾分析 61
表4-6-1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彙整表 6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致堯(2016)。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關聯性-以E遊樂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王煥琛(1994)。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研討。台灣教育月刊,523,9-14。
王儷臻(2013)。高雄市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休閒運動參與和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江芳華(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及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彥博、袁小雄(2010)。金門縣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阻礙之因素。觀光旅遊研究學刊,1,77-94。
余 嬪(1999)。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 60, 20-31。
吳老德(2010)。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臺北市:新文京。
吳珀霖(2016)。臺中市私立高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吳淑女、梁文嘉(1998)。導遊及領隊人員工作壓力、家庭壓力與休閒行為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1(1),23-42。
岑淑筱、林佳穎(2010)。「組織文化、管理者人格特質與領導型態關係之研究-以觀光產業為例」。島嶼觀光研究學刊,3(2),26-50。
李三煌(2002)。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休閒活動現況調查之研究。健康與體育教學評鑑及學術研討會專刊,123-130。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大學
李 瑟(2011)。正念減壓,有壓力但不煩惱。取自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65226,檢索日期:2018.02.26。
李 誠 (2000)。人力資源管理的十二堂課。天下遠見。
周惠莉(2003)。五大人格特質、性別角色與轉換型領導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周金蘭(2011)。高雄市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生活壓力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林季謙 (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研究所。
林金城(2004)。國中學生寒假休閒活動、電腦調查之研究-以彰化花壇國中學生為例。師說,181,32-44。
林語堂(2011)。生活的藝術。臺北市:風雲時代。
胡芝琳(2018)。人格特質與休閒活動參與類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班。
胡治國(2015)。人格特質、休閒參與的涉入程度及幸福感對教學效能影響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國中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涂淑芳(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徐麗玫(2013)。雲林縣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休閒活動參與和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士班。
翁玉珠(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臺北市。
康心怡(2017)。員工知覺組織變革、壓力因應、正念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以C銀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張志青、陳鎰明(2009)。彰化地區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之需求。休閒保健期刊,1,105-118。
莊楹蕿(2009)。新竹縣新移民子女課後休閒活動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郭芳坤(2010)。國小學生參與休閒活動對身心健康差異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1,81-101。
陳明珠 (2010)。教職員人格特質、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組織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國立台南護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
陳欣欣(2013)。臺北市國際觀光旅館員工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明新學報,39(2),l21-141。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2011)。休閒遊憩概論。臺北:五南。
陳秋緣(2014)。特教教師的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資源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美綺(2017)。正念為本的介入對優秀運動員低潮的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陳紹綿、高筱婷、陳建和(2009)。工作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女教師為例。旅遊健康學刊,1,37-56。
陳萬結(2003)。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
陳德中(2017)。正念減壓的力量:你無法停止海浪,但你可以在上面衝浪。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2340,檢索日期:2018.02.26。
彭日英(2015)。高中職教師人格特質與休閒運動偏好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黃天中(1991)。生涯與生活。臺北市:桂冠。
黃仲薇(2012)。消費者知覺風險、人格特質暨促銷方式對合購意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黃郁宜(1984)。國中學生在學期間校外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鳳英、吳昌衛、釋惠敏、釋果暉、趙一平、戴志達(2015)。臺灣版五因素正念量表之信效度分析。測驗學刊,62,231-260。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溫麗香、卓世鏞、周靈山(2010)。五大人格特質理論的基本概念、評量工具以及在競技運動之運用。吳鳳學報,18,535-545。
葉至成、葉立成(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
葉智魁(2006)。休閒面面觀。臺北市:品度。
劉名斐 (2015)。國民小學主任人格特質、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及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教育學所研究所。
鄭冠駿(2005)。由溝通媒介的選擇,探討個人人格特質對於其溝通滿足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賴隆彥(譯)(2008)。快樂來自八正道。(原作者:B. H. Gunaratana)。台北市:大雁。
簡郁雅(2004)。家庭休閒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42, 11-15。
龔盟裕 (2007)。高雄市國際觀光旅館從業人員之人格特質, 組織文化與工作績效認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andura, A.(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Bammel, G., & Burrus- 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behavior. Dubuqne, IA : Wm.C.Brown Company Publisher.
Bishop, S. R., Lau, M., Shapiro, S., Carlson, L., Anderson, N. D., Carmody, J., ... & Devins, G. (2004). Mindfulness: A propose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1(3), 230-241.
Brown, & Ryan.(2003). The benefits of being present: mindfulness and its role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4),822.
Cattell (1965).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Baltimore, MD: Penguin. 9.Eysenck (1970).The structure of human personality. London:Methuen.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 PI-R and 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 (NEO-FFI). Odessa, Florida: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
Francken, D. A., & van Raaij, W. F. (1981). Satisfaction with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4), 337-352.
Furnham, A. & Miller, T. (1997). Personality, absenteeism and productiv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3, 705-707.
Gatewood, R. D., & Field, H. S. (1998). Human Resource Selection :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
Kabat-Zinn, J.(1982).An outpatient program in behavioral medicine for chronic pain pati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4, 33-47.
Kabat-Zinn, J. (2003).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in contex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10(2), 145-156.
Kabat-Zinn, J. (2013). Full Catastrophe Living : Using the Wisdom of Your Body and Mind to Face Stress, Pain, and Illness. New York, NY:Bantam.
Kraus, R. G. (1990).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the modern society(4thed.). NY :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Kwong, J. Y. & Cheung, F. M. (2003). Prediction of performance facets using specific personality trait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63, 99-110.
Locke, E. A., & Henne, D. (1986). Work motivation theorie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O Psychology, 1, 1-35.
Ragheb, M. G., & Griffith, C. A. (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Skinner, B. F. (1967). Autobiography. In E. G. Boring and G.Lindzey(Eds.), History of Psychology in Autobiography, Vol. V.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387-413.
Vigado, E. (2000). Organizational politics, job attitudes and work outcomes: explor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ublic sector.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7, 326-347.
Witt, P. A. & Bishop, D. W. (1979), Work and Leisure: Situational Antecedents to Leisure Behavior,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Vol.2, pp.64-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