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1.戴大維(2013)。復癒理論量表研擬及驗證之研究-以校園場域為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台中市。
2.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第一版)。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3.湯志民(2000)。學校空間革新的思維-「人-境」互動。中華民國建築研究學會主編,21世紀學校建築與設施P15-62,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4.湯志民(2008)。空間領導: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74,18-38。
5.聶筱秋、胡中凡(2003)譯,Paul A. Bell, et al.著:環境心理學。新店市:桂冠。
6.李素馨(1995)。環境知覺和環境美質評估。規劃與設計學報,1(4),53-74。
7.李英弘、梁文嘉(2000)。景觀評估中之心理學模式之研究。造園學報,7(1):67-87。
8.羅淼文(2012)。校園環境恢復性知覺與心理效益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台中市。9.江彥政(2019-2022)。運用Google Street View和人流軌跡技術探討環境綠化與社會互動、身體活動之關係,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10.張俊彥、蔡協欣、翁仕堯(1995)。從環境認知觀點探討遊客破壞行爲之成因分析-以台中市中山公園爲例。戶外遊憩研究,8(3), 67-89。
11.張秀蓉(2010)。環境恢復性知覺與復癒效益之研究-以大學校園綠化空間為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台中市。12.鄭東波(2011)。運用社群媒體於災害救援資訊製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21(2),1-22。(http://dx.doi.org/10.30006/JC.201110.0001)。
13.陳雪屏主編(1979)。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九冊):心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4.陳佩君、歐聖榮(2012)。景觀之學評估方法之基礎研究。興大園藝,37(2),85-97。
15.陳哲銘(2013)。利用自願性地理資訊培養學童的地方感:從苗栗小學生得到的經驗。地理研究,59,75-90。
16.陳怡靜(2012)。健康校園之休閒效益與景觀復癒效果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台中市。17.沈揚庭、劉為光、徐逸祥(2015)。 "智慧城市資訊視覺化互動決策平台",台灣地理資訊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
18.沈揚庭(2016)。都市探針:以資通訊科技彙整群眾外包式環境評量用以建構智慧城市空間指認與加值運用平台之研究,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19.沈揚庭、徐逸祥、劉為光、林峰正(2016),市民即是感應器:由行動智慧市民所建構的活性智慧城市,智慧化居住空間專屬網站.(http://www.ils.org.tw)。
20.沈揚庭、盧沛文(2016)。看不見的社區:邁向社區智慧的智慧社區,智慧化居住空間專屬網站.(http://www.ils.org.tw)。
21.鄒惠貞,葉信伶,江威誼,江博煌(2015)。登革熱疫情的空間趨勢分析。醫療資訊雜誌:24(4),39-48。
22.王小璘、吳靜宜(1997)。景觀道路意象之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新中橫景觀道路為例。造園學報,4(1),17-36。
23.王翌(2012)。逢甲大學校園療癒性庭園的恢復性環境知覺與心理效益知覺之研究,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台中市。24.王洪珮(2012)。綠色生活地圖繪製對社區意識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25.王姿予(2015)。逢甲大學校園課間停留空間景觀情境佈置對恢復性知覺與生心理效益之研究。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台中市。26.吳順發(1993)。校園規劃與學校建築。教與愛,41,6-9。
27.吳清基(2005)。以優質學校指標追求卓越、優質、精緻、創新教育之願景。載於吳清基等編著,優質學校(第6-17頁)。台北市: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28.溫在弘、劉擇昌、林民浩(2010)。犯罪地圖繪製與熱區分析方法及其應用:以1998~2007年台北市住宅竊盜犯罪為例。地理研究,52,43-63。
29.翁叔平、楊承道(2012)。臺灣地區月降雨及溫度1公里網格資料庫之建立(1960-2009)及其在近未來(2015-2039)的氣候推估應用。大氣科學,40(4),349-369。
英文:
1.Gifford, R. (198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 Bw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2.Hartig, T., Mang, M., & Evans, G.W. (1991). 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xperiences. Environment & Behavior, 23, 3-26.
3.Hartig, T., & Evans, G.W. (1993).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nature experience. Advances in psychology, 96, 427-457.
4.Hartig, T., Korpela, K., Evans, G.W., & Gärling, T. (1997). A measure of restorative quality in environments. Scandinavian Housing and Planning Research, 14(4), 175-194.
5.Hartig, T., Kaiser, F. G., & Bowler, P.A. (2001). Psychological Restoration in Nature as a Positive Motivation for Ecological Behavior. Environment & Behavior, 33(4), 590 - 607.
6.James, William.(1892). Psychology: The briefer course. New York: H. Holt & Co.
7.Kaplan R., & Kaplan, S. (1989).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 .
8.Kaplan, R., S. Kaplan, and T. Brown. (1989). Envioronmental preference a comparison of four domains of predictors. Env. Behav., 21(5), 509-530.
9.Ulrich, R.S. (1979). Visual landscap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Landscape Research, 4(1), 17-23.
10.Ulrich, R. S. & Addoms, D. L. (1981). Psychological and recreational benefits of a residential park,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3(1), 43-65.
11.Zube, E. H., Sell, J. L. and Taylor, J. G. (1982). Landscape percep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theory. Landscape Plann., 9(1),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