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研究院,2011年。農業生技產業季刊NO.28。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4-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07.5.30有機農業促進法草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7)。《農業統計年報(106)》。下載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www):ht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8。
李光中、王鑫、蔡嘉玲(2012)。邁向協同治理?權益關係人參與自然地景保育的機會和限制。地理學報65期
李孟訓(2007)。提昇台灣農業生物科技產業競爭優勢關鍵成功因素及其策略之研究。農業經濟半年刊,82 期。
林世華等編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心理。
邱美蘭(2007)。有機農業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自然保育季刊,59:P9-16。
邱婉婷、李秉璋(2009),全球農業發展趨勢預測對我國農業發展之啟示,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32-18。
段兆麟、蔡進發、謝碧枝(2004)。企業轉型中的多角化策略選擇—以食品業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1(1):P75-10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141-157。台北:巨流
馬財專、傅晴華(2008)。台灣有機農業生產與勞動過程之初探,《政大勞動學報》,23:57-112。
張詠涵(2013)。台南地區農民從事有機農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嘉伊(2008)。農業生技代表性個案 Bayer 分析。
許嘉伊、邱安隆(2013)。農業生技產業季刊 35期
郭至楨、黃哲斌(2012)。從餐桌到產地/【新聞延長線】慣行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34354&type=1
郭華仁(2012)。有機農業的必然與實現—典範移轉與立法,台灣國際法季刊,9(4):P81-111。
陳世雄(2003)。推行有機農業之省思(上)–發展瓶頸,29-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明吟(2013)。藥防蟲網防治小型害蟲評估。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年報101年度,P66 – 67
陳玠廷(2014)。臺灣有機農業反身現代現象之研究。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政忻、楊玉婷、劉欣怡(2012)。植物生技代表性個案分析-Syngenta。
陳能敏(1997)。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市:農資中心。
陳琪潔(2017)。循環農業之發展策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40卷6期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商周出版。
楊秀珠(2011)。作物之健康管理與整合管理之理論與應用。植物保護通報26期,P4–11
葉瑩(2009)。微小世界的貢獻──生物農藥。科學發展,443 12-17。
董時叡、張梅鈴、蘇冠甄(2009)。有機農場生產成本及其差異分析,台灣農學會報《台灣農學會報》,10(3):241-253。
劉敏莉(2008)。有機農產品驗認證介紹及輔導現況。高雄區農業專訊 66期
蔡佩芳(2009)。志願務農者的歸農之行。國立東華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鐘丁茂、徐雪麗(2005)。李奧波《砂郡年紀》土地倫理思想之研究。生態臺灣6期P77 -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