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4 23: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方義盛
研究生(外文):Fang, I- Sheng
論文名稱:慣行農法轉型無毒農法影響因素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Transformation from Customary Agricultural to Non-toxic Agricultural
指導教授:陳嘉勳顏豪呈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ia-HsunYen, Hau-Chen
口試委員:葉彥良張美玲
口試委員(外文):Yeh, Yen-LiangChang, Mei-Ling
口試日期:2019-05-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遠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創新設計與創業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慣行農業有機農業無毒農業質性研究
外文關鍵詞:Customary agricultureorganic agriculturenon-toxic agriculturequalitative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文先從傳統農業經濟革命與糧食經濟發展的關係說起,並基於此闡明國內慣行農業所衍生的土地環境問題及使用有機農業的生存問題,並指出台灣對歐盟及美國對農業可觀的補貼及法人化農場的不公平競爭時,採取農業休耕補助政策而產生的糧食自給率危機及農業退縮困境。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藉由立意取樣,深度訪談四位慣行轉型無毒農民,並輔以參與觀察與相關文獻等資料,分析慣行農民實際轉型至無毒農業過程之動機、經營理念與操作方式,以及投入轉型前、後的風險評估。進而探討轉型農民在既有栽種技術及產銷基礎下,所作因應改變策略,從中提出慣行農業轉型無毒農業經營面對困難時,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拓展銷售通路,進而尋找環境限制下的可行出路之建議或參考實踐途徑。
The thesis first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olu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economy, and clarifies the l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erived from the customary agriculture and the survival problems of using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aiwan. In the face of the EU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agricultural subsidie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in legalized farms, Taiwan has adopted the agricultural fallow subsidy policy and the food self-sufficiency crisis and the agricultural recession. The thesis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sample 4 Customary Agricultural farmers who have converted to a non-toxic agricultural law in the same production, and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interview process was supplemented by information on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and related literature, and analyzed the motives, business ideas and operation methods of farmers from the actual transformation into non-toxic agricultural processes, and the risk assess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Exploring farmers' strategies based on existing planting techniques and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and proposing how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and expand sales channels when looking for difficulties i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n find a feasible way out under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目錄
誌 謝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表 目 錄 vi
圖 目 錄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慣行農法 8
第二節 無毒農法 10
第三節 有機農法 15
第四節 無毒農業的生產成本分析 21
第參章 研究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過程 2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7
第四節 資料分析 29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2
第一節 無毒農業的投入動機 33
第二節 經營理念分析及操作方式 39
第三節 可能風險評估及因應策略 5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5
第二節 實務建議 68
參考文獻 75
訪談同意書 77
半結構訪談問卷設計內容 78
訪談大綱 80


台灣經濟研究院,2011年。農業生技產業季刊NO.28。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4-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07.5.30有機農業促進法草案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7)。《農業統計年報(106)》。下載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www):ht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8。
李光中、王鑫、蔡嘉玲(2012)。邁向協同治理?權益關係人參與自然地景保育的機會和限制。地理學報65期
李孟訓(2007)。提昇台灣農業生物科技產業競爭優勢關鍵成功因素及其策略之研究。農業經濟半年刊,82 期。
林世華等編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心理。
邱美蘭(2007)。有機農業與生物多樣性保育。自然保育季刊,59:P9-16。
邱婉婷、李秉璋(2009),全球農業發展趨勢預測對我國農業發展之啟示,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32-18。
段兆麟、蔡進發、謝碧枝(2004)。企業轉型中的多角化策略選擇—以食品業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1(1):P75-10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141-157。台北:巨流
馬財專、傅晴華(2008)。台灣有機農業生產與勞動過程之初探,《政大勞動學報》,23:57-112。
張詠涵(2013)。台南地區農民從事有機農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嘉伊(2008)。農業生技代表性個案 Bayer 分析。
許嘉伊、邱安隆(2013)。農業生技產業季刊 35期
郭至楨、黃哲斌(2012)。從餐桌到產地/【新聞延長線】慣行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34354&type=1
郭華仁(2012)。有機農業的必然與實現—典範移轉與立法,台灣國際法季刊,9(4):P81-111。
陳世雄(2003)。推行有機農業之省思(上)–發展瓶頸,29-1。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明吟(2013)。藥防蟲網防治小型害蟲評估。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年報101年度,P66 – 67
陳玠廷(2014)。臺灣有機農業反身現代現象之研究。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政忻、楊玉婷、劉欣怡(2012)。植物生技代表性個案分析-Syngenta。
陳能敏(1997)。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市:農資中心。
陳琪潔(2017)。循環農業之發展策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40卷6期
彭明輝(2011)。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商周出版。
楊秀珠(2011)。作物之健康管理與整合管理之理論與應用。植物保護通報26期,P4–11
葉瑩(2009)。微小世界的貢獻──生物農藥。科學發展,443 12-17。
董時叡、張梅鈴、蘇冠甄(2009)。有機農場生產成本及其差異分析,台灣農學會報《台灣農學會報》,10(3):241-253。
劉敏莉(2008)。有機農產品驗認證介紹及輔導現況。高雄區農業專訊 66期
蔡佩芳(2009)。志願務農者的歸農之行。國立東華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丁茂、徐雪麗(2005)。李奧波《砂郡年紀》土地倫理思想之研究。生態臺灣6期P77 - 85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405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