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2: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宋婉如
研究生(外文):SUNG, WAN-JU
論文名稱:國小兒童手足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之相關研究
指導教授:張世杰張世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SHIH-JYE
口試委員:張世杰陳衍宏朱鎮明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SHIH-JYECHEN, YEN-HUNGCHU, CHENG-MING
口試日期:2019-07-1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事務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手足關係情緒調節能力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3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旨在探究宜蘭縣國小兒童背景變項、手足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之關係與差異情形。本論文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分析探討,研究對象以宜蘭縣地區之國小高年級學生為施測樣本,採用立意取樣方式,回收之有效問卷共計323份。將有效回收問卷,以SPSS 25.0統計分析軟體進行統計分析,透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得出以下之分析結果。
一、 國小兒童性別在手足關係中顯示,男生的衝突程度較女生高,男生在手足間有較多的爭吵情境。
二、 不同的出生序在手足關係的親密、衝突、相對地位、競爭等構面上皆有顯著差異。
三、 不同年級、手足數量與手足性別等背景變項在手足關係各構面上皆無顯著差異。
四、 不同性別在在「覺察能力」與「表達能力」此兩者情緒調節能力的構面上,有顯著差異。相較於男生,女生在此兩構面上表現均較佳。
五、 不同手足性別的群組在「因應能力」上有呈現出組間差異;但在情緒調節能力的其他構面上則無顯著差異。
六、 不同年級、出生序、與手足數量等背景變項在情緒調節能力各構面上皆無顯著差異。
七、 整體而言,本論文樣本在手足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上,兩者之間的關係皆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八、 手足關係中「親密」、「相對地位」與整體的情緒調節能力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九、 手足關係中「衝突」、「競爭」與整體的情緒調節能力之間呈現顯著的負相關。
十、 透過逐步迴歸分析,發現「手足性別」、「出生序」與手足關係的「親密」構面對整體情緒調節能力之預測力達顯著水準。

目次
摘要 I
謝誌 III
目次 IV
圖次 V
表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手足關係之理論與相關經驗研究 7
第二節 情緒調節能力之理論與相關經驗研究 22
第三節 手足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之關聯性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9
第四章 國小兒童手足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之分析 41
第一節 國小兒童背景變項、手足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之描述性統計 41
第二節 國小兒童手足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之現況分析 43
第三節 國小兒童背景變項與手足關係之差異性分析 44
第四節 國小兒童背景變項與情緒調節能力之差異性分析 54
第五節 國小兒童手足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之相關分析 64
第六節 國小兒童背景變項、手足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之迴歸分析 66
第五章 結論 7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2
第二節 建議 79
參考文獻 84
一、中文部份 84
二、英文部份 86
附錄一 國小兒童手足關係與生活情緒經驗調查問卷 90

圖次

圖1-4-1研究流程圖 4
圖2-1-1手足關係品質的相關因素(Furman & Buhrmester,1985) 17
圖3-1-1研究架構圖 31


表次

表2-1-1國內外學者手足關係分類整理 9
表2-1-2手足關係分類之整理 10
表2-1-3出生序因素之整理 19
表2-2-1情緒調節能力定義之整理 23
表3-4-1修訂後之手足關係量表其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 35
表3-4-2解釋總變異量 36
表3-4-3情緒調節能力量表其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 38
表3-4-4解釋總變異量 38
表4-1-1有效樣本基本資料表 42
表4-2-1手足關係之描述性統計 44
表4-2-2情緒調節能力之描述性統計 44
表4-3-1國小兒童性別在手足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45
表4-3-2國小兒童性別與手足關係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46
表4-3-3國小兒童年級在手足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46
表4-3-4國小兒童年級與手足關係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47
表4-3-5國小兒童出生序在手足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48
表4-3-6國小兒童出生序與手足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9
表4-3-7國小兒童手足數量在手足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50
表4-3-8國小兒童手足數量與手足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0
表4-3-9國小兒童手足性別在手足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51
表4-3-10國小兒童手足性別與手足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2
表4-3-11國小兒童背景變項在手足關係之差異情形綜合整理表 53
表4-4-1國小兒童性別在情緒調節能力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55
表4-4-2國小兒童性別與情緒調節能力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56
表4-4-3國小兒童年級在情緒調節能力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56
表4-4-4國小兒童年級與情緒調節能力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57
表4-4-5國小兒童出生序在手足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58
表4-4-6國小兒童出生序與情緒調節能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4-4-7國小兒童手足數量在手足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59
表4-4-8國小兒童手足數量與情緒調節能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0
表4-4-9國小兒童手足性別在手足關係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1
表4-4-10國小兒童手足性別與情緒調節能力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4-4-11國小兒童背景變項在情緒調節能力之差異情形綜合整理表 63
表4-5-1國小生手足關係與情緒調節能力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64
表4-6-1國小兒童背景變項、手足關係對覺察能力的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67
表4-6-2國小兒童背景變項、手足關係對表達能力的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67
表4-6-3國小兒童背景變項、手足關係對因應能力的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68
表4-6-4國小兒童背景變項、手足關係對情緒效能的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69
表4-6-5國小兒童背景變項、手足關係對情緒調節能力的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70
表5-1-1整體手足關係與整體情緒調節能力之描述性統計 72
表5-1-2研究假設考驗之結果統整表 7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朱芬郁(2012)。《退休生涯經營:概念、規劃與養生》。台北:揚智。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巧芸(1995)。〈兒童之手足關係研究:知覺、期待、問題、策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余巧芸(1997)。〈從兒童手足關係探討促進家庭教育功能措施〉。《爭議年代中家庭福利與家庭政策論文集》,65-117。臺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余巧芸(1998)。〈兒童之手足關係研究-知覺、期待、問題、對策(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報告。
吳淑禎(1991)。〈早期家庭經驗對大學生的社會興趣與生活方式之影響—阿德勒觀念的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呂素幸(1994)。〈他是我兄弟-談幼兒的手足關係〉。《國教之聲》,27,3。
林妍佑(2004)。〈婚姻衝突、親子衝突與手足衝突間之相關性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兒童家庭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女(2018)。〈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幼兒情緒調節能力之行動研究〉。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貞(2006)。〈親愛寶貝-淺談手足關係〉。《網路社會學通訊》,59。
林雅萍(2011)。〈兒童情緒調節策略與社會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林瑞基(2004)。〈國小資優生背景變項、手足關係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慧姿、程景琳(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尊、情緒調節與友誼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177-193。
胡婷、王爭艷(2010)。〈親子依戀與情緒調節關係的研究〉。《價值工程》,(26):248-249。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柴蘭芬(2006)。〈高中生親子三角關係、手足關係與情緒適應之相關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
張美惠譯(1996),Goleman, D.著。《EQ》。台北:華志文化。(原作出版於1995)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曹中瑋(1996)。〈大專學生嫉妒心理之分析〉。《本土心理學研究》,5:72-112。
許維素(1992)。〈家庭組型、家庭氣氛對兒童自卑感、社會興趣、生活型態形成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昌蘭(2000)。〈兒童手足關係之探討〉。《師友月刊》,402:28-32。
陳冠中(2000)。〈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若男(1993)。〈兒童手足關係與友誼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俐婷(2004)。〈家庭支持的結構與功能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367-380。
黃朗文(1999)。〈青少年與手足互動關係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8,123-154。
黃曼暉(2011)。〈手足關係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33):32-39。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
鄭婉君(2015)。〈情緒調節英文閱讀方案提升國中生情緒調節能力之效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蕭瑞玲(2002)。〈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美秀(2006)。〈手足關係之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
薛靜如(2006)。〈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蘇建文(1989)。〈朋友與我─談兒童的友伴關係〉。《學前教育月刊》,11(12):8-9。
蘇建文等人譯(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二、英文部份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Oxford, England: Lawrence Erlbaum.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nk, S., & Kahn, M.D.(1982). The sibling bond. New York: Basic.
Bedford, V.H. (1994).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and old age. In Blieszner,R. & Bedford, V.H.,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Family, p.201-221. NJ:British Library Cataloguing.
Bowlby, J. (1979).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 London: Tavistock.
Cicirelli, V.G. (1995). Sibling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 span. N.Y.:Plenum Press.
Clements, W. & A.Ruffman, T., Perner, J., Naito, M., Parkin, L. (1998). Older (but not younger) siblings facilitate false belief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1), 161-174.
Cole, P. M., Michel, M. K., & Teti, L. O. D. (1994).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 A clinical perspective.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9(2‐3), 73-102.
Conger,K.J.(1994). Different Parenting and Change in Siblings Differents in Delinquency.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8, 287-302.
Dunn, R., Beaudry, J., & Klavas, A. (1989). Survey of Research on Learning Styl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 50-58.
Dunn,J.(1985). Sisters and Brother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unn,J.,& Kendrick,C.(1982). Sibling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R. (1994). A theory of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N. Ellis (Ed.),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 Academic Press.
Furman, W., & Buhrmester, D.(1985).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ies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Child Development (56), 448-461.
Garber, J., & Dodge, K. A. (Eds.). (1991).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etting, A.(1986). The developmental tasks of siblingship over the life cycl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703-714.
Gross & John.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mplications for affec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 頁 348-362.
Gross, J. J. (2001). Emotion regulation in adulthood: Timing is everyth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6), 214-219.
Handel,G.(1986). Beyond Siblings Rivalry:an Empirically Grounded Theory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Sociological Studies of child Development:Vol.105-122.
Howe, N. & Ross, H.S.(1990). Socialization, perspective-talking, and affective behavi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6 , 160-165.
Kunnanatt James Thomas. (2004).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 new science of 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Lazarus, R. S. (1991). Progress on a cognitive motivational–rel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8), 819-834.
Lazarus, R. S. (2000). Evolution of a model of stress, coping, and discrete emotions. Handbook of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Implications for nurs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195-222.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feelings.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4(3), 197-208.
McRae, K., Ochsner, K. N., Mauss, I. B., Gabrieli, J. J., & Gross, J. J. (2008).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An fMRI study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1(2), 143-162.
Newson,J. & Newson, E.(1978). Seven Years Old in the Home Environment.Harmondswoth,Middlesex,England : Penguin Booksl.
Parker, J. G., & Gottman, J. M. (1989).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a Relational Context. Oxford, England.
R.C.AtkinsonR.M.Shiffrin (1968).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2, 89-195.
Robert M. Gagne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Wadsworth Pub Co.
Rosner, S.(1985). On the place of sibling in psychoanalysis. Psychoanalytic review, 72(3), 459-477.
Saarni, C. (1997). Emotional competence and self-regulation in childhood.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35-66.
Saarni, C., Mumme, D. L., & Campos, J. J. (1998). Emotional development: Action,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SaarniGarolyn .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Guilford Pubn.
Schibuk, M.(1989). Treating the sibling subsystem: An adjunct of divorce 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9, 226 - 237.
Schibuk, M.(1989). Treating the sibling subsystem: An adjunct of divorce 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9, 226 - 237.
Shaffer, D. R.(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3rd ed.). CA: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
Shantz C.U., & Hobart(1988). Social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In Berndt, T.J.& Ladd,G.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pp71-94). New York: John Wiley.
Skinner, B. F. (1938). 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Stewart, R. B. (1983). Sibling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Child–infant interaction in the strange situa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2), 192-199.
Stoneman,Z. & Brody,G.H.(1993). Sibling Relations in the family context. In Z. Stoneman & P.W. Berman(Eds.), The effects of mental retardation,Disability and illness on sibling relationships: Research and challenges. Paul H. Brookes.
Thompson, R. A. (1991).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4), 269-307.
Waugh, N. C., & Norman, D. A. (1965). Primary mem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72(2), 89-104.
Zeman, J., & Garber, J. (1996). Display rules for anger, sadness, and pain: It depends on who is watching. Child development, 67(3), 957-97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