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8: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芷慧(釋常超)
研究生(外文):CHEN,TZU-HUI
論文名稱:佛教與戰爭——以二戰期間中日佛教界對戰爭之詮釋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Buddhism and War:Focu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Buddhist communities during the World War II
指導教授:闞正宗闞正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AN,CHENG-TSUNG
口試委員:黃運喜侯坤宏闞正宗
口試委員(外文):HUANG,YUN-HSIHOU,KUN-HONGKAN,CHENG-TSUNG
口試日期:2019-06-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佛教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戰爭護國戒律殺生
外文關鍵詞:WarNational protectionPreceptsKill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佛教以佛陀為教主,其主要教義的核心為「慈悲」與「智慧」。從古至今歷史上有許多的戰爭,在戰爭中免不了有殺戮的行為產生。以佛教的戒律來說,要成為一位佛教徒,最基本要接受三皈五戒。而五戒中的第一條,便是不殺生戒,除了消極的戒殺之外,更要積極的護生,戒殺可說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之一。
二戰期間的中日戰爭,中國佛教資深僧侶,對於日本的侵略,被刻意宣傳所誤導,以至於認為同為佛教的一支,應該不會迫害中國佛教徒;加上認為僧侶與政治、戰爭毫不相干,所以往往選擇堅守在原有的寺院裡,而最後的結果卻是慘遭殺害。長期以來佛教傳統的包袱,在戰爭的刺激下,身為國民的年輕僧侶,卻有不同於老一輩僧侶的看法,認為應該要奮起抗戰。在多樣的想法下,當時的中國佛教界,對於僧侶們是否投入,以及若要投入,該如何協助等這些議題,便成為當時佛教界討論的關鍵點。
日本佛教由於歷史的脈絡,多以護國為前提來協助戰爭,不惜刪除、修改佛教教義,以配合國家政策,形成所謂的「皇國佛教」,以扭曲佛教教義來使戰爭合理化,這一點與中國佛教界的立場完全不相同。
從僧侶個人對佛教教義的詮釋,可以觀察到各自在組織結構的不同,所發展出的獨特佛教特性,以及外在政治力量下,對中日佛教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若宗教淪為國家政治的操作工具時,其教義往往是被用來扭曲或轉用,宗教本質也產生了轉變。
Buddhism takes the Buddha as its leader, and its main teachings is "Compassion" and "Wisdom." Since ancient times, there have been many wars in the history, in which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killings in the war. In the case of Buddhist precepts, to become a Buddhist, the most basic thing is to take Triple Gem and Five Precepts, in which the first is not to kill. It means not only passively not killing, but also actively protect lives,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damental of Buddhism.
During the wa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20th century , Chinese senior monks received the wrong news deliberately publicized by Japan. Chinese senior monks believe Japanese Buddhism is the branch of Chinese Buddhism, so Japanese Buddhism should not persecute them, especially monks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war. For this kind of reasons, Chinese senior monks insist to stay in their own monasteries during the war. This is long-standing burden of Chinese Buddhist tradition. Stimulated by the war, young monks have different views from these senior monks, that think of they should help to resistance during the war. Under a variety of ideas, the Chinese Buddhist community at that time, whether the monks were involved, and if want to, how to do it, and so forth, these issues became the important points of discussion within the Chinese Buddhist circles at that time.
Due to the context of history, Japanese Buddhism is mostly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the country to assist in the war. Because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Japanese Buddhism mostly takes protecting the country as the premise to assist the war, to delete and modify the Buddhist doctrine, as a coordination with the national policy, to form the so-called "imperial Buddhism". Japan rationalized the war by distorting the teachings of Buddhism, which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community.
From the monks' interpretation of Buddhist teachings, we can observe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ism developed, and the great influence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Buddhism under the political power. When religion becomes the operating tool of state politics, its doctrine is often distorted or converted, and the nature of religion has also changed.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ii
目錄 iv
表格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全文架構 8
第二章 佛教之戰爭觀 12
第一節 古代中國僧侶之戰爭觀 13
一、道安勸諫苻堅不宜出兵 14
二、求那跋摩善巧教化 15
三、行菩薩五法以治國 16
四、玄奘與唐太宗 17
第二節 民國時期經律之引用 19
一、原始佛教 19
二、大乘佛教 23
(一)戒律的引用 23
(二)經典的引用 25
第三節 小結 32
第三章 日本佛教界對戰爭之詮釋 33
第一節 護國佛教的形成 33
一、佛教的傳入與聖德太子 33
二、與佛教相關的法令 34
三、新舊佛教勢力 35
四、護國思想 36
五、幕府時代與明治維新 37
第二節 支持戰爭之論述 40
一、攝受與折伏 41
二、七生報國 44
三、一殺多生 47
第三節 少數的非戰論者 48
一、戰爭是罪惡 49
二、主張佛教改革與社會改造 51
三、鈴木大拙是否支持戰爭 54
第四節 小結 61
第四章 中國佛教界對戰爭之詮釋 63
第一節 戒殺茹素息災救國論 63
一、戒殺茹素救國 64
二、息災法會救國 67
(一)法會消災祈福 67
(二)迷信與科學 70
第二節 持槍護國大乘救世主義 74
一、上場殺敵於戒無犯 74
二、退戒返俗以護戒 78
三、聲聞、菩薩戒與開遮持犯 79
第三節 宣傳救護大乘救世主義 80
一、僧侶護國的催化劑 80
二、第一線的救護隊 82
三、海內外的宣傳 84
四、其他 86
第四節 小結 88
第五章 中日佛教界之差異 89
第一節 教理依據 89
一、律典依據 89
二、經典的依據 91
三、論典依據 93
第二節 組織型態與其扮演角色 98
第三節 戰後之轉向 102
第四節 小結 106
第六章 結論 108
參考文獻 112
一、原典 112
二、專書 113
三、論文 114
四、網站 116

表格目錄
表2—2—1:引用之原始佛教經典 22
表2—2—2:引用之大乘佛教經律 31
表3—3—1:市川白弦引用比對 55
表4—1—1:九一八事變前後法會數量比較表 67
表4—1—2:丙子息災法會佛事內容表 69
表4—3—3:各年齡護國工作表 86
表 5—1—3—1:中國所引之律經論典 94
表 5—1—3—2:日本所引之律經論典 96
一、原典
《中阿含經》,CBETA, T01, no. 26。
《雜阿含經》,CBETA, T02, no. 99。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CBETA, T03, no. 159。
《雜寶藏經》,CBETA, T04, no. 20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CBETA, T08, no. 246。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CBETA, T09, no. 272。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CBETA, T12, no. 353。
《佛說無量壽經》,CBETA, T12, no. 360。
《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374。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CBETA, T14, no. 516。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CBETA, T14, no. 524。
《金光明最勝王經》,CBETA, T16, no. 665。
《四十二章經》,CBETA, T17, no. 784。
《摩訶僧祇律》,CBETA, T22, no. 1425。
《四分律比丘戒本》,CBETA, T22, no. 1429。
《優婆塞戒經》〈攝取品〉,CBETA, T24, no. 1488。
《菩薩戒本》,CBETA, T24, no. 1501。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成實論》,CBETA, T32, no. 1646。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CBETA, T40, no. 1819, p. 834b13-14。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CBETA, T40, no. 1804。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CBETA, T50, no. 2053。
《高僧傳》,CBETA, T50, no. 2059。
《鐔津文集》,CBETA, T52, no. 2115。
《三國佛法傳通緣起》,CBETA, B32, no. 186。
《閱藏知津(第6卷-第44卷)》23,CBETA, J32, no. B271。
《四分戒本如釋》,CBETA, X40, no. 717。
《蓮修必讀》,CBETA, X62, no. 1214。
《蓮修起信錄》,CBETA, X62, no. 1204。
《五燈會元》,CBETA, X80, no. 1565。
《眞言付法纂要抄》,T77, no. 2433。
《戒律傳來記》,T74, no. 2347。

二、專書
(中文)
文厚泓等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5, 2015,頁99—104。
村上重良   《宗教與日本現代化》,張大柘譯。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
村上崇良 《日本宗教事典》。東京:談講社,1988。
林房雄著 《大東亞戰爭肯定論》,許哲睿譯。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
金德榥 《韓國宗教史》,柳雪峰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南岳佛教會編 《南岳佛教抗戰文獻匯編》。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
黃開國等編 《諸子百家大辭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新渡戶稻造著 《武士道》,張俊彥譯。台北:迪藤出版圖書,2008。
楊曾文等著 《日本近現代佛教史》。浙江:浙江人民,1996。
鈴木大拙著 《禪與日本文化》,林暉鈞譯。新北市:遠足文化,2018。
鼓山門下弟子編《虛雲和尚法彙年譜》,新北:妙音印經會,2007。
學愚 《佛教、暴力與民族主義:中國抗戰時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
羅家倫主編 《國父年譜》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58。
釋太虛 《太虛大師全書》16,光碟版。
釋印光 《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語》。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3。
釋妙然編 《民國佛教大事年紀》。台北:海潮音雜誌社,1995。
釋東初 《中國佛教近代史(下)》。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74。
釋東初 《中國佛教近代史》。台北:東初出版社,1974。
釋圓瑛等編 《中國佛教會會報》7。上海:中國佛教會,1937。
釋圓瑛等編  《中國佛教會會報》7。上海:中國佛教會,1936。
釋慈怡編 《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釋聖嚴 《日韓佛教史略》,《法鼓全集》。台北:法鼓文化,2005。
釋聖嚴 《留日見聞》,《法鼓全集》。台北:法鼓文化,2005。
釋聖嚴 《菩薩戒指要》,《法鼓全集》。台北:法鼓文化,2005。
釋樂觀 《僧侶抗戰工作史》。1979。
(日文)
大東仁   《戦争は罪悪である:反戦僧侶.竹中彰元の叛骨》。名古屋:風媒社,2008。
河崎顯了   《佛教經典の戰爭觀》。京都:內外出版印刷株式會社,1942。
河崎顯了    《戰時下の佛教》。京都:法藏館,1942。
(英文)
Victoria, Brian. Zen at War. 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6.
Mikael Adolphson, The Teeth and Claws of the Buddha: Monastic Warriors and Sohei in Japanese Histor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三、論文
(中文)
一乘 〈僧伽護國的正途〉。《佛海燈》4,1937,頁11—15。
丁敏     〈譬喻佛典之研究──撰集百緣經、賢愚經、雜寶藏經、大莊嚴論經〉。《中華佛學學報》4,1991,頁75—120。
士官呼圖克圖 〈香拔拉國記〉。《佛學半月刊》,1934,頁15—17。
中國佛教會 〈其他事項:本會函朱子橋委員長請募印護國經二萬本由〉。《中國佛教會報》14,頁68。
日蓮 〈異體同心事〉。《平成新編御書》。http://cht.sgilibrary.org/ResultDetail.php?pageNo=1540&BookArticle=1。瀏覽日期:2019年4月30日。
王俊中  〈日本佛教的近代轉變—以佛學研究與教團傳教為例〉。《獅子吼雜誌》33,1994,頁27—36。
弘學   〈時輪教法概述〉。《佛學研究》9。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2000,頁68。
末木文美士 〈日本的佛教論爭〉,張文良譯。《宗教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頁3—12。
末木文美士  〈論日本引進中國 「江南佛教」出現的變形現象〉,劉立善譯。《日本研究》2,2011,頁55—60。
多僯却  〈時事新報論時輪金剛法會〉。《海潮音》4,1934,頁1—4。
朱明 〈科學造雨與設壇求雨〉。《申報》,1934,第4張。
朱芾煌 〈與戴傳賢院長論迎請班禪禳除國難書:由佛法真理批評密宗誦咒救國〉。《海潮音》3,1933,頁93—94。
佛 〈言經咒救國〉。《申報本埠增刊》。1932,1版。
冷光 〈僧伽與國難〉。《佛海燈》5—6,1937,頁8—9。
吳春燕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歷程及特色〉。《中州學刊》1,2010,頁170。
忍辱 〈佛化軍人與軍訓僧伽〉。《佛海燈》7,1937,頁17—18。
妹尾義郎 〈社會變革圖上的新興佛教(續完)〉,釋窺諦譯。《海潮音》11,1935,頁35至61。
柳生宗矩著  〈兵法家傳書〉,何峻譯。《武士的精神—五輪書與兵法家傳書》。台北:遠流,2004,頁100至165頁。
海闊 〈醒醒罷,老和尚們!一個慘痛的報告〉。《獅子吼月刊》8—10。1941年,頁30—31。
盛邦和 〈19 世紀與 20 世紀之交的日本亞洲主義〉。《歷史研究》3,2000,頁125—191。
陳永革  〈民初顯密關係論述評—以密教弘傳浙江及其效應為視角〉。《普門學報》24,2004,頁139—180。
陳長松 〈巨贊法師與南嶽佛教抗日運動〉。《法音》9。北京:中國佛教協會,2015,頁24—29。
稀明 〈僧伽也能護國嗎?〉。《佛海燈》7,1937,頁11—13。
黃心川 〈當前東亞佛教的復興情況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中華佛學學報》13,2000,頁505—512。
圓覺 〈身披鐵甲心存慈悲〉。《正信抗戰半月刊》4,1938,頁4—5。
楊書濠 〈《獅子吼》期刊的創立與發展〉。《佛教圖書館館刊》57。台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2013,頁21—36。
劉宇光 〈佛教宗教暴力:問題意識、案例與研究回顧〉。《台大佛學研究》21,2011,頁83—174。
慧權 〈僧伽怎樣護國〉。《佛海燈》5—6,1937,頁14—16頁。
稽翥青 〈僧伽救國的史實〉。《佛海燈》7,1937,頁14—16。
編輯部 〈近衛聲明詳細內容〉。《半月文摘(漢口)》2,1939,頁14—15。
編輯部 〈新聞:國內之部:上海僧侶組織救護隊〉《威音》78,1937,頁1。
編輯部 〈總監部規定僧尼軍訓辦法〉。《海潮音》8。1936,頁87。
蓮生 〈僧伽對於護國應有的認識〉。《佛海燈》5—6。1937,頁26—27。
羅麗馨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1,頁33—74。
覺先 〈僧訓武裝護國論〉。《佛海燈》4。1937,頁3—6。
釋太虛 〈佛教戒殺與弭戰〉。《海潮音》2,1938,頁2—3。
釋月耀 〈卷頭言〉。《佛海燈》4,1937,頁1。
釋印順 《太虛大師年譜》妙雲集中編之六。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
釋性癡 〈僧伽應盡之護國責任〉。《佛海燈》7,1937,頁11—12。
釋葦舫 〈佛教訪問團日記〉。《覺音》11,1940,頁15—18。
釋樂觀 〈三十年來中國佛教的回顧〉。《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頁331—355。
(日文)
小川穎 〈今、大拙を読む〉。《思想》1082。東京:岩波書店,2014,頁85—110。
大山眞一 〈中世武士の生死観(7)―『太平記』における「死にざま」と「生きざま」の諸相〉。《日本大学大学院総合社会情報研究科紀要》,2009,頁343—354。
大谷榮一 〈近現代日本における仏教者の社会参加 : 妹尾義郎の仏教社会運動の試み〉。《宗教と社会》19。東京:宗教と社会学会,2013,頁184至185。
末木文美士 〈日本の仏教と戦争—鈴木大拙を中心として〉。《日本思想》16,2009,頁3—20。
加藤咄堂    〈佛教と戰爭觀〉。《戰爭と信仰》。東京:大東出版社,1938。
佐藤平顯明 〈鈴木大拙のまこと—その一貫した戦争否認を通して〉。《松崗文庫研究年報》,2007,頁1—56。

四、網站
宗教情報センター網站。https://www.circam.jp/reports/02/detail/id=5631。瀏覽日期:2019年04月10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