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原典 《中阿含經》,CBETA, T01, no. 26。 《雜阿含經》,CBETA, T02, no. 99。 《增壹阿含經》,CBETA, T02, no. 125。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CBETA, T03, no. 159。 《雜寶藏經》,CBETA, T04, no. 203。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CBETA, T08, no. 246。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CBETA, T09, no. 272。 《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T10, no. 279。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CBETA, T12, no. 353。 《佛說無量壽經》,CBETA, T12, no. 360。 《大般涅槃經》,CBETA, T12, no. 374。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CBETA, T14, no. 516。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CBETA, T14, no. 524。 《金光明最勝王經》,CBETA, T16, no. 665。 《四十二章經》,CBETA, T17, no. 784。 《摩訶僧祇律》,CBETA, T22, no. 1425。 《四分律比丘戒本》,CBETA, T22, no. 1429。 《優婆塞戒經》〈攝取品〉,CBETA, T24, no. 1488。 《菩薩戒本》,CBETA, T24, no. 1501。 《瑜伽師地論》,CBETA, T30, no. 1579。 《成實論》,CBETA, T32, no. 1646。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CBETA, T40, no. 1819, p. 834b13-14。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CBETA, T40, no. 1804。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CBETA, T50, no. 2053。 《高僧傳》,CBETA, T50, no. 2059。 《鐔津文集》,CBETA, T52, no. 2115。 《三國佛法傳通緣起》,CBETA, B32, no. 186。 《閱藏知津(第6卷-第44卷)》23,CBETA, J32, no. B271。 《四分戒本如釋》,CBETA, X40, no. 717。 《蓮修必讀》,CBETA, X62, no. 1214。 《蓮修起信錄》,CBETA, X62, no. 1204。 《五燈會元》,CBETA, X80, no. 1565。 《眞言付法纂要抄》,T77, no. 2433。 《戒律傳來記》,T74, no. 2347。
二、專書 (中文) 文厚泓等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5, 2015,頁99—104。 村上重良 《宗教與日本現代化》,張大柘譯。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 村上崇良 《日本宗教事典》。東京:談講社,1988。 林房雄著 《大東亞戰爭肯定論》,許哲睿譯。新北市:八旗文化,2017。 金德榥 《韓國宗教史》,柳雪峰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南岳佛教會編 《南岳佛教抗戰文獻匯編》。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 黃開國等編 《諸子百家大辭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新渡戶稻造著 《武士道》,張俊彥譯。台北:迪藤出版圖書,2008。 楊曾文等著 《日本近現代佛教史》。浙江:浙江人民,1996。 鈴木大拙著 《禪與日本文化》,林暉鈞譯。新北市:遠足文化,2018。 鼓山門下弟子編《虛雲和尚法彙年譜》,新北:妙音印經會,2007。 學愚 《佛教、暴力與民族主義:中國抗戰時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 羅家倫主編 《國父年譜》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58。 釋太虛 《太虛大師全書》16,光碟版。 釋印光 《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語》。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3。 釋妙然編 《民國佛教大事年紀》。台北:海潮音雜誌社,1995。 釋東初 《中國佛教近代史(下)》。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74。 釋東初 《中國佛教近代史》。台北:東初出版社,1974。 釋圓瑛等編 《中國佛教會會報》7。上海:中國佛教會,1937。 釋圓瑛等編 《中國佛教會會報》7。上海:中國佛教會,1936。 釋慈怡編 《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5。 釋聖嚴 《日韓佛教史略》,《法鼓全集》。台北:法鼓文化,2005。 釋聖嚴 《留日見聞》,《法鼓全集》。台北:法鼓文化,2005。 釋聖嚴 《菩薩戒指要》,《法鼓全集》。台北:法鼓文化,2005。 釋樂觀 《僧侶抗戰工作史》。1979。 (日文) 大東仁 《戦争は罪悪である:反戦僧侶.竹中彰元の叛骨》。名古屋:風媒社,2008。 河崎顯了 《佛教經典の戰爭觀》。京都:內外出版印刷株式會社,1942。 河崎顯了 《戰時下の佛教》。京都:法藏館,1942。 (英文) Victoria, Brian. Zen at War. 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6. Mikael Adolphson, The Teeth and Claws of the Buddha: Monastic Warriors and Sohei in Japanese History: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三、論文 (中文) 一乘 〈僧伽護國的正途〉。《佛海燈》4,1937,頁11—15。 丁敏 〈譬喻佛典之研究──撰集百緣經、賢愚經、雜寶藏經、大莊嚴論經〉。《中華佛學學報》4,1991,頁75—120。 士官呼圖克圖 〈香拔拉國記〉。《佛學半月刊》,1934,頁15—17。 中國佛教會 〈其他事項:本會函朱子橋委員長請募印護國經二萬本由〉。《中國佛教會報》14,頁68。 日蓮 〈異體同心事〉。《平成新編御書》。http://cht.sgilibrary.org/ResultDetail.php?pageNo=1540&BookArticle=1。瀏覽日期:2019年4月30日。 王俊中 〈日本佛教的近代轉變—以佛學研究與教團傳教為例〉。《獅子吼雜誌》33,1994,頁27—36。 弘學 〈時輪教法概述〉。《佛學研究》9。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2000,頁68。 末木文美士 〈日本的佛教論爭〉,張文良譯。《宗教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頁3—12。 末木文美士 〈論日本引進中國 「江南佛教」出現的變形現象〉,劉立善譯。《日本研究》2,2011,頁55—60。 多僯却 〈時事新報論時輪金剛法會〉。《海潮音》4,1934,頁1—4。 朱明 〈科學造雨與設壇求雨〉。《申報》,1934,第4張。 朱芾煌 〈與戴傳賢院長論迎請班禪禳除國難書:由佛法真理批評密宗誦咒救國〉。《海潮音》3,1933,頁93—94。 佛 〈言經咒救國〉。《申報本埠增刊》。1932,1版。 冷光 〈僧伽與國難〉。《佛海燈》5—6,1937,頁8—9。 吳春燕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歷程及特色〉。《中州學刊》1,2010,頁170。 忍辱 〈佛化軍人與軍訓僧伽〉。《佛海燈》7,1937,頁17—18。 妹尾義郎 〈社會變革圖上的新興佛教(續完)〉,釋窺諦譯。《海潮音》11,1935,頁35至61。 柳生宗矩著 〈兵法家傳書〉,何峻譯。《武士的精神—五輪書與兵法家傳書》。台北:遠流,2004,頁100至165頁。 海闊 〈醒醒罷,老和尚們!一個慘痛的報告〉。《獅子吼月刊》8—10。1941年,頁30—31。 盛邦和 〈19 世紀與 20 世紀之交的日本亞洲主義〉。《歷史研究》3,2000,頁125—191。 陳永革 〈民初顯密關係論述評—以密教弘傳浙江及其效應為視角〉。《普門學報》24,2004,頁139—180。 陳長松 〈巨贊法師與南嶽佛教抗日運動〉。《法音》9。北京:中國佛教協會,2015,頁24—29。 稀明 〈僧伽也能護國嗎?〉。《佛海燈》7,1937,頁11—13。 黃心川 〈當前東亞佛教的復興情況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中華佛學學報》13,2000,頁505—512。 圓覺 〈身披鐵甲心存慈悲〉。《正信抗戰半月刊》4,1938,頁4—5。 楊書濠 〈《獅子吼》期刊的創立與發展〉。《佛教圖書館館刊》57。台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2013,頁21—36。 劉宇光 〈佛教宗教暴力:問題意識、案例與研究回顧〉。《台大佛學研究》21,2011,頁83—174。 慧權 〈僧伽怎樣護國〉。《佛海燈》5—6,1937,頁14—16頁。 稽翥青 〈僧伽救國的史實〉。《佛海燈》7,1937,頁14—16。 編輯部 〈近衛聲明詳細內容〉。《半月文摘(漢口)》2,1939,頁14—15。 編輯部 〈新聞:國內之部:上海僧侶組織救護隊〉《威音》78,1937,頁1。 編輯部 〈總監部規定僧尼軍訓辦法〉。《海潮音》8。1936,頁87。 蓮生 〈僧伽對於護國應有的認識〉。《佛海燈》5—6。1937,頁26—27。 羅麗馨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1,頁33—74。 覺先 〈僧訓武裝護國論〉。《佛海燈》4。1937,頁3—6。 釋太虛 〈佛教戒殺與弭戰〉。《海潮音》2,1938,頁2—3。 釋月耀 〈卷頭言〉。《佛海燈》4,1937,頁1。 釋印順 《太虛大師年譜》妙雲集中編之六。台北:正聞出版社,2000。 釋性癡 〈僧伽應盡之護國責任〉。《佛海燈》7,1937,頁11—12。 釋葦舫 〈佛教訪問團日記〉。《覺音》11,1940,頁15—18。 釋樂觀 〈三十年來中國佛教的回顧〉。《中國佛教史論集(七)—民國佛教篇》。台北:大乘文化,頁331—355。 (日文) 小川穎 〈今、大拙を読む〉。《思想》1082。東京:岩波書店,2014,頁85—110。 大山眞一 〈中世武士の生死観(7)―『太平記』における「死にざま」と「生きざま」の諸相〉。《日本大学大学院総合社会情報研究科紀要》,2009,頁343—354。 大谷榮一 〈近現代日本における仏教者の社会参加 : 妹尾義郎の仏教社会運動の試み〉。《宗教と社会》19。東京:宗教と社会学会,2013,頁184至185。 末木文美士 〈日本の仏教と戦争—鈴木大拙を中心として〉。《日本思想》16,2009,頁3—20。 加藤咄堂 〈佛教と戰爭觀〉。《戰爭と信仰》。東京:大東出版社,1938。 佐藤平顯明 〈鈴木大拙のまこと—その一貫した戦争否認を通して〉。《松崗文庫研究年報》,2007,頁1—56。
四、網站 宗教情報センター網站。https://www.circam.jp/reports/02/detail/id=5631。瀏覽日期:2019年04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