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5 01: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許思菁
研究生(外文):HSU,SZU-CHING
論文名稱:我,在助人工作世界的回觀與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Refl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Myself in Helping Professions
指導教授:甯國興甯國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NING , KUO-SHING
口試委員:丁興祥陶蕃瀛劉淑瀅方昱
口試委員(外文):TING, SHING-SHIANGTAO, FAN-YINGLIU,SHU-YINGFANG ,YU
口試日期:2018-12-03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1
中文關鍵詞:助人者現象學解釋學回觀探究
外文關鍵詞:HELPERPHENOMENOLOGYHERMENEUTICSREFLECTIONEXPLOR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文的出發,是來自於一個遊走於教育現場、科層體制、社會福利機構的實務助人者,嘗試整理自己的實務經驗,思考自己當初選擇助人者的初衷,到後續於實務工作當中的困惑與迷惘。我,適圖在過程中尋找作為一個「助人者」的意義,到嘗試摸索自己對於看待事物、世界的角度,其方法是從只想要說清楚自己的事情,到寫故事,先進而表達自己在故事當中的想法與論述。而後我發現說故事、寫故事這個態度與方式,成為我對於世界的回觀、探究、重新認識、共處的方式。

本研究以現象學與解釋學作為研究取向,以敘事作為文本的呈現方式,以文本作為研究素材;從回觀探究作為出發,一則,尋找自己作為助人者的立足點;二則,尋找自己與世界和諧共處之道。於是,從反觀自己的實務經驗開始,呈現自己近年來在教育現場、科層體制、社會福利機構的生命經歷,反思與探究助人者的本質與意義;並試圖移動自己的各種視框,來回於不同工作場域裡進行重新的看待,以及落實於在目前實務工作。

最後,以敘說作為一種還原世界與反思世界的開始,進而實驗、驗證、探究、解釋自己的生活體驗,嘗試以一種遊戲的方式,逐漸在當中實踐自己身為助人者的角色。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article is from a practical helper who has worked in the school, government agency, and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I have tried to sort out my practical experiences, reflecting on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hoosing to become a helper, and consequential confusion in practical work. I have been looking for the meaning of being a "helper" in the process, trying to explore my own perspectives on things and the world in general. My method has changed from telling stories clearly, to writing stories, ultimately expressing my thoughts and exposition in these stories. Later I have realized that the method of telling and writing stories have become my way of revisiting, exploring, re-recognizing, and coexisting with the world.

This study uses phenomenology and hermeneutics as research orientation, narrative as presentation of text, and text as research material. Originating from revisiting and exploring, I firstly look for my foothold as a helper, and secondly look for the way to coexist harmoniously with the world. Therefore, I present my experience in the school, government agency, and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through revisiting the perspectives of my practical experience. I also reflect and explore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helping people and plan to re-examine different workplac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n current practice via looking through various frames.

Finally, I use narrative as a starting point of restor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world. I then experiment, verify, explore, and explain my own life experience, in order to gradually try to practice my role as a helper in a game-like way.



第一章 緒論 003
第一節 當時初衷 004
第二節 當時,我,怎麼了? 005
第三節 困惑‧攪和‧行動‧探究 007
第四節 論文目標 009
第二章 我的「闖蕩」生涯 014
第一節 我在教育現場的「困窘」與「困頓」-專科學校 015
第二節 我在科層制度下的「模糊」與「磨合」-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038
第三節 我在社會福利機構的「犧牲」與「奉獻」-安置家園 065
第三章 分析和尋找「我」在世界中的意向性 088
第一節 我與世界 089
第二節 我在世界 093
第三節 世界中的我 098
第四節 尋找「我」在世界中的意向性 102
第四章 我‧助人者 109
第一節 善是助人者的本質? 110
第二節 到底我要什麼? 114
第三節 到底我能做什麼? 118
第四節 我‧助人者 122
第五章 在故事中,覺知與確立自己的主體性 126
第一節 三份工作在我身上的意義與轉化 127
第二節 從困頓中,逐漸覺知的主體 142
第三節 我,存在的價值性 149
第四節 治療室外的世界 152
第五節 自我的開展與開拓 155
第六章 說於故事之後 159
第一節 博士論文研究的概述 159
第二節 我‧認識論、方法論、本體論 160
第三節 不斷實驗中的「博士論文故事」 170
第四節 故事的歷程 172
第五節 小日子 176
第六節 story as history 178
附 錄
附錄一 重要事紀 182
附錄二 給天主教輔仁大學與心理系告別的一封信 183
附錄三 給自己的一封信 185
參考書目 187




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著,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er Zilber著,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雲林:濤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nthony Giddens著,夏璐譯(2016)。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Bessel van der Kolk ,M.D.著,劉思潔譯(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D. Jean Clandin主編,鞠玉翠譯(2012)。敘事探究—原理、技術與實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D. Jean Clandin主編,鞠玉翠譯(2012)。敘事探究—焦點話題與應用領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Donald A. Schön著,夏林清譯(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Erich From著,王大慶、許旭虹、李延文、蔣重躍譯(2003)。健全的社會。台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Harré , R .(1991).Physical Being. London:Sage.
Ilene Philipson,林宜萱譯(2003)。我們嫁給了工作。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Jennifer Mather Saul著,謝明珊譯(2010)。女性主義:議題與論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Joan & Neville Symington著,蘇曉波譯(2015)。思想等待思想者。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Karl Jaspers(1964).The Nature Of Psychotherapy. London: Sage.
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2000)後現代歷史學-從卡耳到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台北:麥田。
Martin Payne著,曾立芳譯(2012)。敘事療法。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Max van Manen著,宋廣文譯(2003)。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Rollo May著,傅佩榮譯(2001)。創造的勇氣。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Rollo May著,彭仁郁譯(2001)。愛與意志。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Rollo May著,龔卓軍、石世明譯(2001)。自由與命運。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Sheldon Cashda著,魯小華等譯(2006)。客體關係心理治療。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丁興祥、賴誠斌(2006)。回觀心理「科學」:從反思性到善美社會之人文科學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113-132。
刁筱華譯,羅思瑪莉‧佟恩著(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
尤娜、楊廣學著(2006)。象徵與敘事:現象學心理治療。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方昱(2013)社區工作實務與理論的對話---建構一個社區工作實踐的行動視角。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臨風(2003)。放下專業,立地成人~一個困知勉行的「專業」實踐歷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布萊福德‧齊尼著,邱羽先譯(2008)。變的美學。台北:心靈工坊。
弗洛姆(1987)。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台北:南方。
佘雲楚(1999)。「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夢魘-一個社會學的剖析」。網路文章。
佛洛姆(1970)。自我的追尋。台北:志文出版社。
吳莉君譯(2005)。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
呂麗娟(2017)。我在『象圈工程』的社區工作。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宋文里譯(卡爾‧羅哲斯著)(1990)。成為一個人。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卡羅著,邱俊銘譯(2007)。克里昂靈性寓言故事。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燦如(1997)。細姨女兒的故事-一個中年婦女的自我建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聲鋒著(1998)。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沈姗姗(1996)。專業主義、教師權力與教育行政體系關係:教師權力消長的動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第九期,103-128。
肖文明、吳新利、張擘譯,Jonathan Potter & Margaret Wetherell著(2005)。話語和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大陸的大學出版社。
林克明著(2014)。受傷的醫者。台北:心靈工坊。
林京霈(2008)。新教師專業主義意涵之檢視。中等教育,3月,36-55。
林宜萱譯,普麗普森著(2003)。我們嫁給了工作。台北:大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金樹人著(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姚一葦著(1992)。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洪振華(2013)。建構主義的社會領域課程設計。國教新知第六十卷第二期,p56-65。
秋山利輝著,陳曉麗譯(2017)。匠人精神Ⅱ:追求極致的日式工作法。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紀蔚然(2014)。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新版)。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約瑟夫‧坎伯瑞著,魏宏晉譯(2012)。共時性。台北:心靈工坊。
約翰‧卡特著,胡玫譯(2006)。如何成為心理治療師。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唐荷著(2003)。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埃里希‧佛洛姆著,劉宗為譯(2015)。逃避自由。台北:木馬文化。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馬塞勒著,任鷹、沈毅、陳剩勇、董平譯(1990)。文化與自我。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夫曼著,徐江敏等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高宣揚著(1988)。解釋學簡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宣揚譯(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常金倉著(1989)。周代禮俗研究(1989年吉林大學博士論文)。台北:文津出版社。
康雅芸(2014)。非人:漫畫創作者的自我敘說研究。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小虹著(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
張燦輝著(1996)。海德格與胡塞爾線象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莫瑞‧史丹著,吳菲菲譯(2015)。靈性之旅 追尋失落的靈魂。台北:心靈工坊。
莫瑞‧史丹著,陳世勳‧伍如婷譯(2012)。轉化之旅 自性的追尋。台北:心靈工坊。
許思菁(2008)。從「冰凍」到「溶化」的故事-尋找自身的過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玫玲(2013,3月)。台中市學校社會工作的服務輸送模式。發表於「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主辦,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和臺灣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品質策進協會。
陳素真(2012)。兩種家的母性照顧-婚姻家庭與育幼院類家生活的參看對照。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玲(2014)關係論述下之生命史重寫-從鍾平妹/台妹到我自身。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陶蕃瀛(2015)。在敘說裡探究:隨觀心念所之鑒境尋真。社會科學論叢,1,121-136。
麥麗蓉、王明智、吳健豪、李文玫等人(2005,12月)。什麼是「專業」?大學輔導工作者在心理師法衝擊下的省思與行動。發表於「階級、國家與專業實踐研討會」。主辦,行動研究學會。
勞瑞‧杜西著,吳佳綺譯(2008)。超越身體的療癒 。台北:心靈工坊。
曾曬淑主編(2004)。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甯國興(2009)。一個校園輔導工作者的實務經驗與反省。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馮朝霖、蔣興儀(2006)。關於反思性與主體性弔詭的一些聯想。應用心理研究,31,133-137。
黃明堅(2000)。未曾許諾的玫瑰花園。新竹:和英出版社。
黃錦敦著(2014)。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明磊(2001)。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點觀點。國立彰化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韶剛著,車文博策畫(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廖何敏譯(2004)。身體的情緒地圖。台北:心靈工坊。
熊偉編,高宣揚主編(1994)。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北成等譯(傅柯著)(1992)。規訓與懲罰。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惠琴(2002)。性別與心理學的相遇。應用心理研究,16,83-108。
劉憶勳著(2006)。體現‧風格-初探青年街舞者的身體實踐。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曉芒(2008)。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鄧明宇(2000)。獻身與沈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長與發展。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明宇(2007)。技職教育中「教室外」師生關係的反思與行動。應用心理研究。
鄭金川著(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鄭華娟(2015)。溫柔的心,強大的力量:德國人的日常思考。台北:圓神。
鄭曉婷(2016)。雙向搏鬥的韌力:邊陲位置的教育實踐。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秉穎(2013)。反抗的回溯 一個社會工作者的追憶記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瑛瑛主編(1997)。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伯‧索柯羅斯基著,李維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
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