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著,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er Zilber著,吳芝儀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雲林:濤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nthony Giddens著,夏璐譯(2016)。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Bessel van der Kolk ,M.D.著,劉思潔譯(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D. Jean Clandin主編,鞠玉翠譯(2012)。敘事探究—原理、技術與實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D. Jean Clandin主編,鞠玉翠譯(2012)。敘事探究—焦點話題與應用領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Donald A. Schön著,夏林清譯(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Erich From著,王大慶、許旭虹、李延文、蔣重躍譯(2003)。健全的社會。台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Harré , R .(1991).Physical Being. London:Sage.
Ilene Philipson,林宜萱譯(2003)。我們嫁給了工作。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Jennifer Mather Saul著,謝明珊譯(2010)。女性主義:議題與論述。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Joan & Neville Symington著,蘇曉波譯(2015)。思想等待思想者。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Karl Jaspers(1964).The Nature Of Psychotherapy. London: Sage.
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2000)後現代歷史學-從卡耳到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台北:麥田。
Martin Payne著,曾立芳譯(2012)。敘事療法。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Max van Manen著,宋廣文譯(2003)。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Rollo May著,傅佩榮譯(2001)。創造的勇氣。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Rollo May著,彭仁郁譯(2001)。愛與意志。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Rollo May著,龔卓軍、石世明譯(2001)。自由與命運。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Sheldon Cashda著,魯小華等譯(2006)。客體關係心理治療。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丁興祥、賴誠斌(2006)。回觀心理「科學」:從反思性到善美社會之人文科學心理學。應用心理研究,31,113-132。
刁筱華譯,羅思瑪莉‧佟恩著(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
尤娜、楊廣學著(2006)。象徵與敘事:現象學心理治療。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方昱(2013)社區工作實務與理論的對話---建構一個社區工作實踐的行動視角。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王勇智、鄧明宇合譯(2003)。敘說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臨風(2003)。放下專業,立地成人~一個困知勉行的「專業」實踐歷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布萊福德‧齊尼著,邱羽先譯(2008)。變的美學。台北:心靈工坊。
弗洛姆(1987)。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台北:南方。
佘雲楚(1999)。「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夢魘-一個社會學的剖析」。網路文章。
佛洛姆(1970)。自我的追尋。台北:志文出版社。
吳莉君譯(2005)。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出版。
呂麗娟(2017)。我在『象圈工程』的社區工作。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宋文里譯(卡爾‧羅哲斯著)(1990)。成為一個人。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卡羅著,邱俊銘譯(2007)。克里昂靈性寓言故事。台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燦如(1997)。細姨女兒的故事-一個中年婦女的自我建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聲鋒著(1998)。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沈姗姗(1996)。專業主義、教師權力與教育行政體系關係:教師權力消長的動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第九期,103-128。
肖文明、吳新利、張擘譯,Jonathan Potter & Margaret Wetherell著(2005)。話語和社會心理學。北京:中國大陸的大學出版社。
林克明著(2014)。受傷的醫者。台北:心靈工坊。
林京霈(2008)。新教師專業主義意涵之檢視。中等教育,3月,36-55。
林宜萱譯,普麗普森著(2003)。我們嫁給了工作。台北:大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金樹人著(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姚一葦著(1992)。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洪振華(2013)。建構主義的社會領域課程設計。國教新知第六十卷第二期,p56-65。
秋山利輝著,陳曉麗譯(2017)。匠人精神Ⅱ:追求極致的日式工作法。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紀蔚然(2014)。現代戲劇敘事觀:建構與解構(新版)。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約瑟夫‧坎伯瑞著,魏宏晉譯(2012)。共時性。台北:心靈工坊。
約翰‧卡特著,胡玫譯(2006)。如何成為心理治療師。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唐荷著(2003)。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埃里希‧佛洛姆著,劉宗為譯(2015)。逃避自由。台北:木馬文化。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馬塞勒著,任鷹、沈毅、陳剩勇、董平譯(1990)。文化與自我。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夫曼著,徐江敏等譯(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高宣揚著(1988)。解釋學簡論。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宣揚譯(2004)。傅科的生存美學---西方思想的起點與終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常金倉著(1989)。周代禮俗研究(1989年吉林大學博士論文)。台北:文津出版社。
康雅芸(2014)。非人:漫畫創作者的自我敘說研究。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小虹著(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
張燦輝著(1996)。海德格與胡塞爾線象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莫瑞‧史丹著,吳菲菲譯(2015)。靈性之旅 追尋失落的靈魂。台北:心靈工坊。
莫瑞‧史丹著,陳世勳‧伍如婷譯(2012)。轉化之旅 自性的追尋。台北:心靈工坊。
許思菁(2008)。從「冰凍」到「溶化」的故事-尋找自身的過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玫玲(2013,3月)。台中市學校社會工作的服務輸送模式。發表於「學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研討會」。主辦,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和臺灣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品質策進協會。
陳素真(2012)。兩種家的母性照顧-婚姻家庭與育幼院類家生活的參看對照。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慧玲(2014)關係論述下之生命史重寫-從鍾平妹/台妹到我自身。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陶蕃瀛(2015)。在敘說裡探究:隨觀心念所之鑒境尋真。社會科學論叢,1,121-136。
麥麗蓉、王明智、吳健豪、李文玫等人(2005,12月)。什麼是「專業」?大學輔導工作者在心理師法衝擊下的省思與行動。發表於「階級、國家與專業實踐研討會」。主辦,行動研究學會。
勞瑞‧杜西著,吳佳綺譯(2008)。超越身體的療癒 。台北:心靈工坊。
曾曬淑主編(2004)。身體變化:西方藝術中身體的概念和意象。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甯國興(2009)。一個校園輔導工作者的實務經驗與反省。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馮朝霖、蔣興儀(2006)。關於反思性與主體性弔詭的一些聯想。應用心理研究,31,133-137。
黃明堅(2000)。未曾許諾的玫瑰花園。新竹:和英出版社。
黃錦敦著(2014)。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明磊(2001)。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點觀點。國立彰化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楊韶剛著,車文博策畫(2001)。尋找存在的真諦-羅洛‧梅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廖何敏譯(2004)。身體的情緒地圖。台北:心靈工坊。
熊偉編,高宣揚主編(1994)。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北成等譯(傅柯著)(1992)。規訓與懲罰。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劉惠琴(2002)。性別與心理學的相遇。應用心理研究,16,83-108。
劉憶勳著(2006)。體現‧風格-初探青年街舞者的身體實踐。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曉芒(2008)。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鄧明宇(2000)。獻身與沈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長與發展。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鄧明宇(2007)。技職教育中「教室外」師生關係的反思與行動。應用心理研究。
鄭金川著(1993)。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鄭華娟(2015)。溫柔的心,強大的力量:德國人的日常思考。台北:圓神。
鄭曉婷(2016)。雙向搏鬥的韌力:邊陲位置的教育實踐。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鍾秉穎(2013)。反抗的回溯 一個社會工作者的追憶記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簡瑛瑛主編(1997)。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伯‧索柯羅斯基著,李維倫譯(2004)。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
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