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淑美、葉美玉、張麗雲(2003)。慢性精神病患音樂治療成效研究。長庚護理,14(4),342-352。
余瑾、謝芹(2006)。音樂治療及其在精神心理康復中的應用。中國康復醫學雜誌,21(5),461-463。
李孟達、毛慧芬、呂淑貞、林克忠(2015)。臺灣精神康復之家發展現況之探討:文獻回顧。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11(1),33-49。
李選、葉美玉、劉燦榮(1993)。音樂治療對改善住院精神病患精神症狀與人際互動之成效。護理研究,1(2),145-157。
吳佳純、徐嘉連、施以諾、簡位先、王鵬智 (2017)。從療效因子角度看歌唱團體治療對精神科康復之家住民的影響。中華團體心理治療,23(3),5-19。
宋麗玉(1998)。精神病患社區照顧之省思-社區化或機構化,選擇或困局?。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4),73-103。
林美伶、熊秉荃、胡海國、林淑蓉, (2003)。思覺失調症患者烙印之因應策略。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4) ,49-69。
邱淑媛、李三仁(2008)。休閒產業的現況發展與分析,康寧學報,10,261-272。
孟繁莉、劉嘉瑋、馬維芬、周青波(2009)。探討音樂治療對日間病房慢性思覺失調症病患人際互動之影響。精神衛生護理雜誌,4(2),12-18。DOI: 10.6847/TJPMHN.200912_4(2).0002
施以諾、黃曼聰 (2002)。精神科日間留院的音樂治療。中華團體心理治療,8(1&2),3-8。DOI: 10.30060/CGP.200206.0001
陳泰瑞、林麗晴、孫光天、鄭夙雯、蘇淑芳、許維琪(2005)。輔助性音樂治療對女性慢性思覺失調症病患的療效。台灣精神醫學,19(4),305-313
陸瑞玲、李鶯喬、蔡欣玲(2008)。日間留院慢性精神病人需求評估及介入措施成效之探討。榮總護理,25(2),117-124。
謝佳容、蕭淑貞(2006)。台灣社區精神復健機構的服務現況與展望:台灣社區精神復健機構之現況。精神衛生護理雜誌,1( 2),41-50 。
台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新北市:合記。(原著出版年:2013)
吳幸如等(譯)(2008)。音樂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William B.等)。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9)
吳淑瓊、江東亮(1999)。台灣長期照護政策評析。台灣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孫運璿基金會。
莊明敏、鄭若瑟、黃繡、柯少華、褚增輝(1995)。精神疾患醫療服務體系之檢討。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康復之友聯盟(2015)。「精神康復者及家屬充權教育」─如何幫助精神康復者回歸社會資源手冊就養篇。台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張宮熊、林鉦琴(2002):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延光 (1999)。 杜鵑窩的春天:精神疾病照顧手冊。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衛生福利部(2015)。認識精神疾病。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洪瑟勵(2000)。音樂治療活動對國中階段重度智障學生社會技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台北市。陳嘉年(2011)。應用ICF模式探討精神醫療機構照護成效-精神病患活動參與度觀點(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陳鶴玲(2012)。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交技巧訓練團體介入的成效評估(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陸秀芳(2014)。團體音樂介入對長照機構精神分裂症患者臨床症狀之影響(博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民107年10月5日)。關於本協會【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musictherapy.org.tw/about.htm
行政院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2016)。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國情統計通報第111號【原始數據】。取自https://www.stat.gov.tw/public/Data/861416852YWQBW6Y9.pdf
朱世友(2010年11月20日)。「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0/11/2010111509241850.pdf
金艷蓉(2014)。失思的真相--簡述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caipa.net/zh-hant/?p=6643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北慈濟醫院(2018)。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taipei.tzuchi.com.tw/162/pdf/a/health_education/18-E8R2822561-F3%E8%AA%8D%E8%AD%98%E6%80%9D%E8%A6%BA%E5%A4%B1%E8%AA%BF%E7%97%87.pdf陳凱宏(民105年8月23日)。「生理-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blog.xuite.net/chenkaihong/blog/443862699-%E3%80%8C%E7%94%9F%E7%90%86-%E5%BF%83%E7%90%86-%E7%A4%BE%E6%9C%83%E3%80%8D%E6%A8%A1%E5%BC%8F%28Bio-Psycho-Social+Model%29
陸洛(2012年3月6日)。量表資料@陸洛老師的部落格痞客邦【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luolu.pixnet.net/blog/post/43340128-%E9%87%8F%E8%A1%A8%E8%B3%87%E6%96%99
黃三原(2018年10月12日)。思覺失調症【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v.tsgh.ndmctsgh.edu.tw/unit/10058/17019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2018年10月16日)。松德院區簡介【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tpech.gov.taipei/mp109201/News.aspx?n=9F4191D28410CD40&sms=68D3321AA428E1C7
盧純華(1998)。認識思覺失調症【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tait.mohw.gov.tw/m/?ct=hygiene&at=getbyid&id=223
英文文獻
Avinash Desousa(2005).The role of music therapy in psychiatry.Alternative Therapies, 11(5),2-3.
Comer, J. S., & Kendall, P. C. (2004).A symptom-level examination of parent–child agreement in the diagnosis of anxious youth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3(7), 878-886.
Khalfa, Simone Dalla Bella, Mathieu Roy, Isabelle Peretz, Sonia J. Lupien.(2003).Effects of Relaxing Music on Salivary Cortisol Level after Psychological Stress.The Neurosciences and Music.999(1),374-376.
McKinney, C. H., Antoni, M. H., Kumar, M., Tims, F. C., & McCabe, P. M. (1997).Effects of guided imagery and music (GIM) therapy on mood and cortisol in healthy adults. Health psychology, 16(4), 390-400.
Reker, T. (1991). Music therapy evaluated by schizophrenicpatients.Psychiatrics Praxis.18(6),216-221.
Kerr,W. A. (1947). Psycho1ogica1 effects ofmusic as reported by 162 defense trainers.Psvchological Record.5, 205-210.
Murphy,J.F.(1974).Concepts of leisur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yion(2002).What is Music Therapy?[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usictherap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