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
宋珮(譯)(2006)。觀賞圖畫書中的圖畫(原作者: Jane Doonan)。臺北:雄獅美術。
林敏宜(2005)。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
林美珍(譯)(2004)。兒童認知發展:概念與應用(原作者:Siegier,Robert S)。臺北:心理。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臺北:格林出版社。
郭禎祥(譯)(1991)。藝術的視覺教育(原作者:Elliot W. Eisner)。臺北:景文出版社。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袁方編(2002)。社會研究方法。臺北:五南。
李幼蒸(1987)(譯)。結構主義:莫斯科-布拉格-巴黎(原作者:Jan M.Broekman)。臺北:谷風出版社。
陳武鎮(譯)(1990)。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原作者:Elliot W Eisner)。臺北:世界。
莊素芬(譯)(1999)。情緒發展與EQ教育(原作者:Hyson,Marion C)。臺北:桂冠。
徐素霞(1994)。視覺與心靈的合奏-徐素霞插畫創作理念。新竹:妏晟。
馮觀富(2005)。情緒心理學。臺北:心理。
游恆山(譯)(1993)。情緒心理學(原作者:K.T. Strongman)。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彭懿(2006)。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臺北:信誼基金出版。
黃俊芳(2016)。看懂孩子在想什麼!: 100幅兒童繪畫的心理祕密。臺北:秀威少年。
黃孟嬌(1998)(譯)。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原作者:蘇珊.恩傑)。臺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林清山(1992)。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傅林統(1979)。兒童文學的認識與鑑賞。臺北:作文出版。
趙國宗(1991)。趙國宗90繪畫創作理念。 臺北:竹本堂。
劉豐榮(2000)。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臺北:水牛出版社。
蘇振明(2002)。台灣兒童畫導賞。臺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臺北:光佑文化。
蘇振明(2002)。圖畫書的定義與要素。載於徐素霞(主編),台灣圖畫書導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易之新(譯)(2004)。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原作者:Paul Ekman)。台北:心靈工坊。
林書堯(1995)。色彩認識論。臺北:三民。
林書堯(1993)。色彩學。臺北:三民。
周育如(2015)。聽寶寶說話:幫助0~6歲幼兒建構一顆好用的腦袋!臺北:親子天下。
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原作者:Rudolf Amtheim)。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周鐵東(譯)(2016)。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原作者:Robert Mckee)。中國:天津人民出版社。
志應、王鑒(譯)(2011)。準備分鏡圖。(原作者:Nancy Beiman)。臺北:六合出版社。
長庚兒科菁英醫療團隊、周育如等(2016)。華人育兒百科。臺北:親子天下。
二、期刊論文
曹俊彥(1985)。談童詩、兒歌、童謠的插 畫創作與欣賞。慈恩兒童文學論叢(一), 181-183。
徐素霞(總編輯)。(1998)。圖像語言藝術與純藝術之創作探討【專題】。美育,91,35。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專題】。美育, 91,14。
蘇振明(1998)。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專題】。美育, 91,3-6。
李泓泊(2003)。讀長恨歌_羅蘭巴特的五種符碼的方法運用【專題】。文學前瞻, 4,34-56。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專刊】。初等教育學刊,35,92-94。
楊裕隆(2012)。符號理論與運用【專題】。科學發展, 478, 17-18 。
翟敏如(2012)。探究繪本融入情緒教育活動對幼兒情緒認知與調節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7-48。
三、碩博士論文
1.林玉山(1989)。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2.林孟蕾(2003)。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3.陳永樺(2011)。使用繪本進行情緒主題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4.陳春鳳(2011)。幼兒情緒與繪畫表現之探究: 情緒繪本課程之行動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5.謝佳雯(2012)。運用圖畫書建置幼兒藝術統整課程之行動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6.高珮瑄(2012)。圖文敘事結構運用於成人繪本創作。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7.徐歆宜 (2013)。敘事設計風格應用於電影海報之創作研究 -以台灣後新電影為例。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8.曾玉慧(2013)。幼兒對於同理心圖畫書之詮釋。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9.余季音(2014)。運用繪本實施兒童藝術創作課程之行動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10.蘇郁惠 (2014)。運用繪本實施兒童藝術創作課程之行動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11.陳怡螢(2015)。繪本融入情緒教育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生情緒調整影響之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12.黃育蓮(2005)。繪本產製之授權與經紀之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13.陳宏淑(2003)。兒童圖畫故事書翻譯原則之探討與應用。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四、報章雜誌
陳書梅(民98年4月)。用繪本談情緒。親子天下,5。取自https://goo.gl/LqP9Gr
田育瑄(民107年3月)。6大科學研究發現,證實情緒教育一生受用。親子天下,取自https://goo.gl/7EkBes
周育如(民105年5月)。周育如:情緒教育,是身心靈缺一不可的全人關懷。親子天下,取自https://goo.gl/fH572Y
五、英文文獻資料
1. Alschuler, R., & Hattwick, L. A. (1947). Painting and Personality. Volumes I and II.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Arnold,M.B.(1960):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V1;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p195-196
3. Arnold,M.B.(1960):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V2;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p309-330
4. Plutchik, R.(1980): A Language for the Emotions. In Psychology Today, February, p.68.
5.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1st ed.). London:Sage.
6. Rusell, J.A. and G. Pratt. (1980): A description of affective quect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1.38,No.2, p311-322
7. Plutchik, R.(1980): Emotion: A Psychoevolutionary Synthesis, Haeper and Row, New York.
六、網站資料
1. 教育百科(民106年10月5日)。佛洛依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取自https://goo.gl/HgHnNF
2. 臺北市立圖書館(民106年10月12日)。得獎好書活動緣起。取自http://www.tpml.edu.tw/ct.asp?mp=104021&xItem=1142997&CtNode=61585
3. YOTTA跨領域線上課程平台(民107年8月13日)。10堂課交出孩子的好情緒。取自https://www.yottau.com.tw/course/intro/536#intro
4.國家教育學院(民107年8月24日)。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226/?index=2
七、教學輔助教具
溫美玉(2016)。情緒寶盒。臺北:親子天下
溫美玉(2017)。五卡寶盒。臺北:親子天下
八、繪本
1.黃筱茵(2017)(譯)。小狼不哭。(原作者:Kyo Maclear / 繪者:Isabelle Arsenault)。新北市:字畝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2.李毓真(2010)(譯)。大鯨魚瑪莉蓮。(原作者:Davide Cali / 繪者:Sonja Bougavea)。臺北:米奇巴克。
3.陳致元(2003)。Guji Guji。臺北:信誼。
4.賴馬(2004)。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新竹市:和英文化。
5.賴馬(2014)。愛哭公主。臺北: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