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期刊論文
1.王思勻(2010年7月)。《當電視新聞遇上電腦圖像:電腦繪圖(CG)的真實再現》,「2010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嘉義:中正大學。
2.位明宇(2005)。《台灣電視新聞鏡面設計改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3.江佳陵(2004)。《電視新聞台主播形象指標之建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4.李道明譯(1990 年7 月)。《動畫之定義》。電影欣賞:第46 期,頁4-23。
(原作者Charles Soloman)
5.李岳為(2008)。《台灣電視新聞鏡面設計對觀眾注視力影響之初探》。台中:嶺
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6.吳秀君(2013)。《媒體匯流下的文化仲介與數位勞動:動新聞的新聞產製》。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7.吳正桓(1992)。《新聞主播的形象與新聞品質之間》。當代:第63期。
8.吳品賢(2002)。《日本動畫二、三事》。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第11號。
http://www.dvo.org.tw/dvd/m/2002-11/0211sam4.asp
9.林真照(2011)。《因為科技,新聞正處於改轉捩點上?》。傳播研究與實踐,
第1卷第1期,頁25~34。
10.林宏聰(2006)。《「新聞之錨或新聞花瓶?」:一群臺灣電視新聞主播的專業知能研究》。台北: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11.周頡(2002)。《台灣動畫產業核心資源之研究》。桃園: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12.周慶祥(2010)。《新聞專業意理再思考-以《蘋果日報》動新聞為例》。北京:中國播 學會。
13.胡詩憶(2012),《硬性動畫新聞對閱聽人影響之初探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4.許適欐(2010)。《影響電視西文編輯編台的因素及策略-以24小時新聞台為
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15.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
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第58期,59-83。
16.褚瑞婷(2005)。《電視新聞產製數位化之研究—以新聞動畫為例》。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7.詹蕙萍(2005)。《台灣動畫產業發展主要關鍵因素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8.霍鵬程(2005)。《台灣電視新聞播報之視覺設計研究》。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鍾思盈(2012)。《動畫新聞對電視新聞產製與記者工作之影響-以壹電視為例》。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蘇瑞仁(1987)。《電視新聞播報人專業形象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1.電視年鑑編篡委員會(1974.1976、1984、1988、1990、1992)。《中華民國電視年鑑》。
二、中文專書
1.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原作者:Danny L. Jorgensen著)
2.牛隆光、林靖芬(2006)。《透過電視新聞:實務與研究工作談》。
台北:學富文化。
3.台視(1992)。《台視三十年》。台北:台灣電視公司。
4.李道明(1997)。《什麼是動畫?》。動畫電影探索:P19-23。台北:遠流。
5.林佩璇(200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 239-262。高雄:麗文文化。
6.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分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7.姜雪影譯( 1994 )。《製作新聞》。台北:遠流。(原書Roshco, B.(1975).Newsmaking.)
8.祝基瀅(1973)。《大眾傳播學》。台北:學生書局。
9.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原書McQuail,. D.[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10.翁秀琪等(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11.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12.郭力昕(1990)。《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3.張勤(1983)。《電視新聞》。台北:三民書局。
14.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遠流。
15.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2003)。《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
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原作者:Benjamin F. Carbtree William L. Miller)
16.黃振家、宗靜萍等譯(2007)。《大眾媒體研究導論》。台北:學富文化。
(原作者: Roger D.Wimmer 、 Joseph R. Dominick)
17.馮小龍(1996)。《廣播電視原理與製作》。台北:中正。
18.楊志弘、莫季雍譯(1996)。《傳播模式》。台北:中正。
(原作者:Denis McQuail & Sven Windahl著)
19.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主編:Jane Ritchie & Jane Lewis)
20.羅文輝、蘇蘅、林書煒,呂惠敏、高明慧、盧聖芬共同作者(2009)。《主播解碼》。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戴晨志(1993)。《記者‧主播‧螢光幕》。台北:正中。
22.樓榕嬌〈1982〉。《電視新聞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23.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
台北:三民。
三、英文部分
1.Av Westin, Newswatch(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2),p.124
2.Denzin, N. K. and Lincoln, Y. S. (eds.) (2000)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ition, Thousand Oaks, CA:Sage.
3.Haas, Tanni (1999)“What's” Public “About Journalism? Public Journalism and the Lack of a Coherent Public philosophy,” Communication Theory, Vol 3,p.346-364
4.Hunter,J.K.&Gross,L.S.Television news.(St.Louuis London,the C.V.Mosby
Company,1980),p93
5.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p.24
6.Rubin, H. J.& Rubin, I. S. (1995).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Newbury Park, CA:Sage.
7.Rober Golddberg and G. Jay Goldberg,Anchors(New Youk:Carol Publishing
Group,1990),p.69
四、網站和報紙資料
1.朱芳瑤(2009年11月30日)。〈蘋果動新聞致歉 不對郝提告〉。《中國時報》
(台灣)。
2.南方朔(2009年11月30日)。《動新聞」與社會自我防衛》。星洲日報。
取自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12540
3.〈削凱子?傳播學者:主播不應只是「讀稿機」〉。(2002,9月23日)。《中央社》。
4.Gary Kebbel(2010)。《【新聞講座】守門人要轉型!》。 http://ntujournal.typepad.com/blog/2010/06/%E6%96%B0%E8%81%9E%E8%AC%9B%E5%BA%A7%E6%96%B0%E5%AA%92%E9%AB%94%E5%B0%88%E5%AE%B6%E5%8D%A1%E8%B2%9D%E7%88%BE%E5%AE%88%E9%96%80%E4%BA%BA%E8%A6%81%E8%BD%89%E5%9E%8B2010511.html#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