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9: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小翠
研究生(外文):LAM, TIEU-THUY
論文名稱:農村在地資源創造永續發展的農村創業:以越南檳椥XX村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re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Local Resources in Rural Entrepreneurship: A Case Study of the XX Village of Ben Tre in Vietnam
指導教授:胡哲生胡哲生引用關係黃浩然黃浩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 JER-SANWONG, HAW-RAN
口試委員:吳中正李禮孟
口試委員(外文):WU, CHENG-CHUNGLEE, LEE-MEN
口試日期:2019-06-0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企業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9
中文關鍵詞:永續農業社會資源農村創業培力
外文關鍵詞:Sustainable agriculturalSocial resourcesVillage entrepreneurshipEmpower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2015年的春天裡,我與家庭成員一起參與了「檳椥」參訪行程。這是我第二次再來到「檳椥」椰子的故鄉,記得第一次來「檳椥」地區是我高中畢業旅遊,而現在的「檳椥」地區已經與從前完全不一樣了。
在我的記憶中,椰子的故鄉-「檳椥」,是一望無際綠油油的椰子田,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人口外移,「檳椥」地區地農民也不例外,為了尋找更好生活品質,農村年輕人也紛紛出走,大多數到都市或工業區去打拼。「檳椥」地區的景象也變了,隨著年輕族群的離開,椰子產業沒落,隨處可見無人採收掉在地上與在水中漂浮的椰子,看了讓人心裡感到可惜呀!
這次行程中我也參與了「檳椥」椰子嘉年華節慶,讓我印象深刻!我第一次嘗到椰子料理的美味如:椰子咖哩、椰子果凍,香濃的椰子味讓我一口接一口不停地吃,也讓從小就聞著椰子油味長大的我特別感到興奮!
研究發現,「檳椥」地區的在地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育沒有相關知識與認知,而使用傷害性農業,忽略了對生態環的長期使用作用;在地傳統產業逐漸沒落,其經營模式依然是最傳統的經營模式。
要振興「檳椥」地區傳統產業,也為了讓「檳椥」在地傳統產業的獨特性能延續下去,就得要改變在地居民的觀念與傳統產業的經營模式。
本研究將以「檳椥」XX村傳統產業為例,探討「檳椥」XX村傳統產業發展與傳承,並運用社會導向創新理論在傳統產業發展上,期能達到傳統文化產業傳承與傳統農業永續發展之目的。

In the spring of 2015, I participated in the betel nut visit with my family members. This is my second time I to come to Ben Tre pronvince, remember that the first time trip to Ben Tre was my high school graduation tour. And now Ben Tre has many differences, more development than before.
In my memory, Ben Tre is an endless green coconut fie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rural labor force is moving outwards. Ben Tre farmers are no exception. In order to fin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most of young people in rural areas have also left, work in urban or industrial areas. The scene of Ben Tre has changed. With the departure of the young people, the coconut industry has disappeared everywhere. No one has harvested the coconut floating on the ground and in the water. It feels a pity in my heart!
During this trip, I also participated in the Ben Tre Coconut Carnival Festival, which impressed me! I tasted the delicious food from coconut such as, coconut curry, coconut jelly, coconut candies. The taste of the coconut, let me take it one by one, also makes me particularly excited!
The local residents in the Ben Tre area have no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ation, while neglecting the long-term us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re gradually declining, and their business model is still the most traditional business model.
In order to revitaliz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to continue developement in the Ben Tre area,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concept of residents and the business model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is study will tak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of Ben Tre XX village as an example.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ben tr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use the social orientation innovation theory to develop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I hop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industry inherit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目 錄
頁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6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越南農村發展概況與面臨挑戰 8
第二節 文化產業、農村社區資源 13
第三節 農村社區創業與培力 17
第二節 永續發展 19
第三節 社會導向創新 23
第叁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0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2
第四節 訪談分析 34
第肆章 研究分析 35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觀點與經驗 35
第二節 「檳椥」XX村傳統產業既有經營模式 59
第三節 社會導向創新與創業構想 6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7
第三節 未來發展 80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研究貢獻 82
參考文獻 84
中文部分 84
英文部分 877
網路資源 89


表 目 錄
表3-3-1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 33
表4-1-1 受訪人對「檳椥」XX村傳統農業的看法 37
表4-1-2 受訪人對「檳椥」XX村就業與傳承 38
表4-1-3 受訪人對「檳椥」XX村傳統產業的支持 40
表4-1-4 受訪人對「檳椥」XX村傳統產業的看法 41
表4-1-5 受訪人對「檳椥」XX村年輕人繼承傳統產業傳承的看法 42
表4-1-6 受訪人對「檳椥」XX村年輕人勞動力外移的看法 42
表4-1-7 受訪人對「檳椥」XX村傳統文化產業與生態環境的觀點 45
表4-1-8 受訪人對有機農產品的支持與反對 46
表4-1-9 受訪人對推動有機農業的看法 47
表4-1-10 受訪人對有機農業培力的看法 48
表4-1-11 受訪人對「檳椥」XX村生態旅遊的看法 49
表4-1-12 受訪人對創業的觀點 50
表4-1-13 受訪人創業歷程與原因 50
表4-1-14 受訪人對「檳椥」XX村創業的支持與反對 51
表4-1-15 受訪人對培力的看法 51
表4-1-16 受訪人對培力的支持與反對 52
表4-1-17 受訪人對「檳椥」XX村推動培力的看法 53
表4-1-18 受訪人對創新的看法 54
表4-1-19 受訪人對社會價值的觀點 54
表4-1-20 訪談內容整理-影響傳統產業永續發展原因與解決方法 55
表4-1-21 訪談內容整理 57
表4-2-1 受訪人對傳統產業的產品銷售的看法 59
表4-2-2 受訪人對傳統產業的經營模式 60
表4-2-3 受訪人對「檳椥」XX村創新的看法 61
表4-2-4 受訪人對改變經營模式的看法 61
圖 目 錄
圖3-2-1 研究架構圖 31
圖4-1-1 受訪人對年輕勞動力外移的看法 43
圖4-1-2受訪人有機農業的支持與反對原因 47
圖4-1-3 受訪人對推動有機農業與培力的看法 48
圖4-1-4受訪人對培力的支持與反對 52
圖4-2-1 傳統產業目前產銷通路 62
圖4-3-1 納入社會導向後傳統農業的產銷通路 73
圖4-3-2 社會導向創新經營模式 74
圖5-3-1 社會導向創新經營模式-未來發展圖 8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辛晚教(2000)。「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26,12-21。
2.李陳國(2010)。「我國激勵綠色產業永續發展的策略選擇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61(2),282-311。
3.吳珮瑛(2002)。「知識農業」架構下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方向。農政與農情,119,63-71。
4.吳珮瑛(2003)。「農村景觀及文化資產」。農政與農情,138,92-97。
5.卓秀足、胡哲生(2011)。「社會導向策略轉與社會價值創造的企業重生:日月老茶廠案例創業管理研究」。創業管理研究,6(1)。1-27。
6.林崇熙﹙2006﹚。「文化產業與文化商業化的辯證」。美育,154,30-36。
7.林愉庭(2009)。社區觀光發展中的地方文化產業化:以苗栗縣公館鄉黃金小鎮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8.林志鈞(2017)。「學校協力發展特色型態、社區意識、社區資源價值認知對教師社區參與之研究」。育達科大學報,44,173-204。
9.林振春(1999)。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10.周毓敦(2011)。越南的勞動力移動與區域經濟發展-東南區域及湄公河區域。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1-67。
11.胡哲生,張子揚(2009)。「社會企業創業議題:社會創新與管理融入」。創業管理研究,4(4),85-105。
12.胡哲生、張子揚、黃浩然(2012)。「社會創業模式與社會企業資源整合的關鍵性創業」,創業管理研究,7(1),1-26。
13.胡哲生、李禮孟、黃浩然(2016)。社會企業經營。新北市:輔仁大學管理學院社會企業研究中心。
14.胡興華(2014)。「農業施政新年新展望:超越自我創新價值:迎接「價值農業」時代來臨」。農政與農情,259。
15.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11)。文化行政。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6.洪筱筑(2014)。五大人格特質與社會創業家特質之關係-台灣農業產業化之應用。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17.柴松林(2001)。綠色消費主義。環保標章簡訊,25,4-5。
18.黃登興(2009)。外來投資與經濟發展:越南經驗的檢視。東南亞與跨國研究。2009年台灣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
19.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陳永忻(2014)。文化遺產觀光:以英國四個個案城市為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21.陳芷盈(2018)。在地文化產業空間體驗學習之探討:以宜蘭縣羅東文化工場為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22.陳思伶(2011)。文化產業的在地實踐:花蓮地區三個產業為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1-14。
23.陳炤堅(2018)。農企業創業意圖之前置因素與其影響。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11-45。
24.陳茂成(2003)。企業永續經營關鍵因素之研究。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25.許高誌(2018)。團隊自主性對於創新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4(2),13-24。
26.郭百修(2000)。地方文化產業化機制之研究:以美濃鎮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27.張新松(1983)。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28.張岳志,鄒君瑋,林怡秀,歐聖秀(2013)。台灣農村社區類型與分類之探討。興大園藝,38(4),125-138。
29.張淑君,劉怜均,張俊傑(2010)。農村地方文化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彰化縣埔鹽鄉永樂社區為例。農業推廣文彙,55,71-83。
30.戴華(2015)。臺南城鄉社區發展與成大團隊社會實踐。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6(2),28-46。
31.廖桂敏(2004)。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32.蔡淑美(2009)。台灣農村景觀類型與意象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系博士論文,台中市。
33.蔡銪峰(2005)。以城鄉互賴觀點探討休閒農業之永續發展策略。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學位論文。台南市。
34.劉怜均(2006)。農村地方文化產業在地行銷之研究:以大里鹹菜、草屯麻竹筍、埔鹽花椰菜乾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35.謝順景(1994)。台灣之農業環境與永續農業之發展。科學農業,42(7,8),222-234。
36.謝政勳(2016)。SWOT分析應用於社區發展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參與農村再生培根計畫之社區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6),1-44。
37.顏愛靜(2011)。原住民社區永續農業發展之實踐:以新竹縣尖石鄉石磊部落自然農法為例。臺灣土地研究,14(2),67-97。
38.鐘文志(2018)。地方文化館促進社區發展之研究:以三峽李梅樹紀念館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英文部分
1.Adair. G.(1992). The Posmodernist Always Rings Twice: Rsflections on Culture in the 90s (pp.12). London: Fourth Estate.
2.Adorno, T. & M. Horkheimer (1979),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London: Verso Books.
3.Budinich V., Reott K. M & Schmidt S. (2009). “Hybrid Value Chains: Social Innov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Farmer Irrigation Market in Mexico” In the Quelch, J. A.; Rangan, V.K.; Herrero, G.; Barton, B (Eds) Business solutions for the global poor: Crea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pp.279-28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4.Catalano, A. (2005).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land and the people in communities. New York: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Inc.
5.Tzu-Yang-Chang, Jersan Hu, Haw Ran Wong (2012). Dual-Value Driven Parallel Operatimg Systems and interrelations of Resources in Social Enterpr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7(22).
6.Costanza R., (1992). “Toward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health”. In R. Costanza, B. Norton & B. Haskell eds., Ecosystem Health: New Goal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p.239-256).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7.Florin, P., & Wandersman, A.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sights for empowerment through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8, 41-54.
8.Forman, R. T. T., (1990).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Lanscape: the Role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In: Zonneveld I. S., Forman, R. T. T., eds. Changing Landscapes: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9.Hamilton, E. (1992). Adult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w York: Greenwood.
10.Hart, S. L., (2005). Innovation,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45, 21-33.
11.Harris, P. (1993). “Understanding emotion”. In M. Lewis & J. Haviland,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237-246).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2.Holt, K. (1988). The role of the user in product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12(5).
13.Knight, K. E. (1967). A descriptive model of the intra-firm innov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4, 478-496.
14.Lumpkin, G. T. and Dess (1996).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1), 135-172.
15.Machan, T. R., 1999. Entrepreneurship and eth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mics, 26, 596-608.
16.Minkler, M. (1990). “Improving health through community organization”. In K. Glanz, F. M. Lewis, & B. K. Rimer (Eds.),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57-28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7.Moon, M.J. (1999). The pursuit of managerial entrepreneuship: Does organization matte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9(1), 31-43.
18.Schumpeter, J. A (1934).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rvard. MA.
19.Shammes, W. H (1974). Venture Managemwnt: The Business of the Inventor, Entrepreneur, Venture Capitalist, and EstablishedCompany. New York :Free Press.
20.Stenson, H. H. and Jarillo (1990). A paradigm of Entrepreneuship: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nral, 11(4), 17-27.
21.Talor, E. B (1871). Primin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22.Wallerstein, N. (1992). Powerlessness, empowerment and health: Implication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m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6(3): 197-205.
23.Zimmerman, M. A. (2000).” Empowerment theory: Psychological, orangizational and community levels of analysis”. In Rappaport, J. & Seidman, E. (Eds.), Handbook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3-63. New York: Plenum.


網路資源
1.文化定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
2.巴格內(年代)。推拉理論。https://wiki.mbalib.com/
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500679
4.林享能(年代)。永續農業發展,http://w3.sce.pccu.edu.tw/land/lectxt6.htm
5.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
6.越南人口總調查資料與越南國家流動人口總調查,http://tongdieutradanso.vn/
7.越南國家統計局與越南農業及農村發展局統計資料,https://www.gso.gov.vn/
8.農村社區定義,https://zh.wikipedia.org/wiki/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
 
1. 探究農村再生與環境教育對農村社區永續發展的影響-以臺南市新光、天埔、無米樂社區為例
2. 農村再生政策下社區的學習、行動與社會網絡-以雲林縣的農村再生社區為例
3. 客庄農村生態社區協力網絡之建構 客庄農村生態社區協力網絡之建構 客庄農村生態社區協力網絡之建構 客庄農村生態社區協力網絡之建構 客庄農村生態社區協力網絡之建構 客庄農村生態社區協力網絡之建構 客庄農村生態社區協力網絡之建構
4. 農村社區產業發展策略規劃-以成都某農村社區為例
5. 農村創業者之學習歷程探究
6. 低葉酸經由活化mTOR- HIF1a傳訊路徑誘發肺癌幹性和重新編程 乳酸能量代謝以促進肺癌轉移
7. 數位音樂表現基隆意象創作分析:以〈海上皇宮〉、〈煙雨思親〉、〈最北之地〉為例
8. 農村再生對於參與社區永續發展影響之探討-以新埔鎮旱坑社區為例
9. 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及農村旅遊認知對旅遊參與意願之研究–以虎尾鎮農村再生社區為例
10. 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對農村土地利用與景觀變遷之成效評估方法探討
11. 客家農村社區永續發展之研究- 以桃園市永興社區為例
12. 理性與偏見:利得與損失的轉職心理評估
13. 消防志工期望與參與動機之關聯: 志工工作投入之中介效果
14. 農村再生計畫之計畫評估研究-以高雄市農村再生社區為例
15. 以質性觀點探索不同類型臺灣農村社區之農村美學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