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書專章
Noddings,Nel,《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朱美珍等譯,臺北:巨流圖書,2008年。
Noddings,Nel,《教育哲學》,曾漢塘、林季薇譯,臺北:弘智文化,2000年。
Noddings,Nel,《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2014年。
方志華,《道德情感與關懷教學》,臺北:學富文化,2004年。
方志華,《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洪葉文化,2004年。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中國教育史》,臺北:五南圖書,1994年。
但昭偉,《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李琪明,《校長故事:中小學校長道德發展及其品德校園營造之探究》,臺北:國家圖書館出版,2017年。
林火旺,《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1999年。
林火旺,《基本倫理學》,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林永崇,《康德與企業公民─倫理的公司如何可能?》,薩爾布呂肯市,德國:金琅學術出版社,2017年。
林美瑛、賴昭香譯,《道德教育》,臺北:水牛,1992年。
林建福,《德行取向的道德教育》,臺北:學富文化,2009年。
周輔成編,《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2002年。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1987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1999年。
潘小慧,〈倫理價值:善〉,《哲學入門》,臺北,五南圖書,2003 年。
蔡清田,《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2000年。
羅國杰、宋希仁編著,《西方倫理思想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
蘇建文等,《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1994年。
二、期刊論文
方志華,〈回應學生道德情感需求的道德教育新意涵:關懷倫理學理念融入生命教育教學〉,《教育學報》,第36卷(2008年),頁97-120。
方志華,〈運用關懷關係課程培養品德力〉,《學生輔導》,第107期(2009年2月),頁37-49。
方志華、李琪明、劉秀嫚、陳延興,〈臺灣1949-2014年品德教育沿革剖析及其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啟示〉,《教育實踐與研究》,第28卷,第2期(2015年12月),頁33-58。
王金國,〈品格教育的教學策略—使用兒童文學作品,實施品格教育〉,《研習資訊》,第26卷,第1期(2009年2月),頁37-44。
朱啟華,〈I. Kant 道德教育之方法學探討〉,《教育研究集刊》,第52輯,第3期(2006年9月),頁21-41。
吳清山、林天祐,〈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第64期(2005年),頁150。
邱玉玲,〈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迷失與落實〉,《臺灣教育》,第587期(1999年11月),頁21-25。
李琪明,〈『道德教育期刊』創刊40年之研究趨勢及其對我國教育啟示〉,《教育研究集刊》,第59輯,第1期(2013年3月),頁35-72。
李琪明,〈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臺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第2期(2006年9月),頁55-74。
李琪明,〈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第92期(2004年),頁8-23。
李奉儒,〈滑世代品德教育立論基礎之探微〉,《臺灣教育》,第692期(2015年4月),頁10-17。
李奉儒,〈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第159期(2005年1月),頁20-29。
林永崇,〈關懷與友愛─康德論德行義務及人的終極目的〉,《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2期(2009年2月),頁93-117。
林明地,〈Nel Noddings關懷倫理學及其在學校領導的應用〉,《教育政策論壇》,第9卷,第2期(2006年5月),頁101-129。
陳淑美,〈品德教育特色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之個案探究〉,《東海教育評論》,第11期(2005年),頁1-22。
游惠瑜,〈康德的倫理學經得起女性主義的批判嗎?〉,《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5期(2008年5月),頁155-167。
游惠瑜,〈德行為主的專業倫理教學〉,《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8期(2005年8月),頁127-145。
游惠瑜,〈諾丁的關懷倫理學及其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卷,第32期(2005年3月),頁95-108。
游惠瑜,〈關懷取向的專業倫理教育〉,《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6期(2009年6月),頁103-115。
游惠瑜,〈關懷倫理是女性所獨有的道德特質嗎?〉,《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4期(2008年4月),頁171-180。
游惠瑜,〈關懷倫理與德行倫理的交會處—以友愛為線索〉,《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2期(2009年2月),頁75-88。
黃藿,〈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6期(2000年6月),頁522-605。
歐用生,〈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科教學方法的改進〉,《國教世紀》,第22卷,第6期(1987年),頁2-15。
歐用生,〈國小生活與倫理教育的檢討與改進〉,《教師天地》,第55期(1991年12月),頁36-41。
傅木龍,〈推動品德教育其實不難〉,《研習資訊》,第24卷,第1期(2007年2月),頁7-16。
潘小慧,〈德行倫理學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從Virtue Ethics的適當譯名談起〉,《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7-30。
劉金山,〈論麥金泰爾德行倫理學之興起對當代品德教育之啟示〉,《研習資訊》,第25卷,第2期(2008年4月),頁13-17。
劉秀嫚、李琪明、陳延興、方志華,〈品德教育現況及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之調查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第60卷,第2期(2015年3月),頁79-109。
簡成熙,〈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教育資料集刊》,第25輯(2000年4月),頁185-211。
簡成熙,〈品格教育能夠促進公德嗎?〉,《課程與教學季刊》,第2期(2006年9月),頁13-30。
簡夙蓮,〈國小道德教育之實施及其困境〉,《國教之聲》,第34卷,第4期(2003年3月),頁8-11。
三、學位論文
王文觀,〈追求卓越—以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的德行論作為國小品德教育的倫理學基礎〉,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吳倩雯,〈以關懷倫理學實施「勇敢」品德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吳寶珍,〈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秦蜀蕙,〈國民小學實施關懷活動推動品德教育之探究:以中部某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陳佳瑜,〈以關懷倫理學為基礎之故事教學於提升五年級學童責任心之行動研究〉,世新大學資傳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項婉秋,〈關懷倫理學應用在國小四年級「同理心」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論士論文,2016年。歐恬姿,〈以關懷倫理學為核心的品德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四、網路資料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8.php (2018年7月23日瀏覽)
林永崇,〈跨學科的哲學研究方法例舉〉,《研究方法課程講義》,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66137916835457/(2018年12月18日瀏覽)
國家教育研究院,〈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品德教育資源網》,取自https://ce.naer.edu.tw/policy.php (2018年7月18日瀏覽)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s://www.k12ea.gov.tw/97_sid17/%E7%B8%BD%E7%B6%B1%E4%BF%AE%E6%AD%A3%E5%B0%8D%E7%85%A7%E8%A1%A8.pdf (2018年7月21日瀏覽)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民教育社群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action-source.php (2019年2月1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