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中鋼公司企業社會責任(2010)http://www.csc.com.tw/csc/hr/csr/soc/soc.htm
王琡棻、張英鵬(2004)。高雄市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能力、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4卷,2期,105-132頁。
方彥博、袁小雄(2010)。金門縣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5(1),77-94。
古典融(2014)。探討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對高速鐵路列車駕駛之影響,勤益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吳楦晴(2005)。大學校院課外活動組行政人員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杜昌霖(2004)。行政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新民(2004)。幼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04;6 (1):47-68。
李力昌(2009)。休閒社會學。台北市:華都。
李新民(2004)。幼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2004;6 (1):47-68。
李銘輝(1991)。遊憩需求與行為特性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頁17-33。
余緒德(2004)。中華航空女性空服員休閒調適策略與壓力-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林高田、劉雅瑛(2008)。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教師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教師會研究計畫案第一階段結案報告。
林清白(2008)。國小學童休閒體驗、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宴洲(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畫,頁33-49。
柯宏君(2011)。國際觀光旅館從業人員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涂淑芳(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
徐儆暉(2005)。職場健康促進計劃指引─營造健康工作環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陳春希(2007)。工作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投入對警察人員的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5,27-93。
陳學風(2009)。電視新聞記者工作壓力、身心健康與休閒活動之關係,亞洲大學,碩士論文。陳怡芳(2011)。員工協助方案對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調節效果研究,銘傳大學,碩士論文。陳美惠(2006)。高高屏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臺北:淑馨出版社。
陳春希(2007)。工作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投入對警察人員的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5,27-93。
郭靜蘭(2014)。不同休閒類型、身心健康和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碩士論文。郭美綺(2014)。公車駕駛工作壓力、情緒智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公車為例,臺灣海洋大學,碩士論文。馬瑞卿(2015)。新北市國中特教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對職業倦怠之研究,銘傳大學,碩士論文。陸洛、李惠美、謝天渝(2005)。牙醫師職業壓力與身心健康及職業倦怠之關係:以高雄市牙醫師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7,59-80。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崔來意(2000)。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倦怠及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
許耀文、鍾志強、蔡瑋娟、黃孟立(2010)。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幼教師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0- 105。
許哲瀚、龔建吉、趙建蕾、張馨云、楊典諺(2013)。長期照護人員職業倦怠與自覺健康之關聯性研究。澄清醫護管理雜誌,48-57。
莊鎧溫、王怡婷(2011)。嘉義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 14,215-226。
曾國書(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總務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毓華、黃英忠、陳錦輝、杜佩蘭(2015)。護理人員之社會心理工作特性、工作倦怠與身心健康之相互影響—固定樣本追蹤研究,高雄大學、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國立金門大學。
黃國隆、陳惠芳(1998)。資訊技術、組織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管理學報,15(3), 343-366。
黃素珍、施國森、高文揚、陳弘順、張世沛(2011)。中部地區大學生運動參與行為之調查。運動與遊憩研究,5(4),38-47。
楊定一(2012)。真原醫:21世紀最完整的預防醫學。台北市:天下雜誌。
楊麗娜(2010)。中國鋼鐵員工工作壓力、身心健康及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鄭明珠(2007)。高級職業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職業倦怠關係之相關研究。台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劉斐瑛(2014)。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中教師為例,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碩士論文。劉斐瑛(2014)。工作壓力、職業倦怠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中教師為例,護理健康大學,碩士論文。
賴苡汝、廖梨伶、謝藍琪、李貞慧 (2014)。台灣營養師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職業倦怠和離職傾向之現況與相關性。台灣衛誌,33(6),609-619。
歐素雯(2004)。文化局行政人員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謝月英(1989)。三種輔導介入策略對國小教師工作倦怠、非理性信念內外控信念影響效果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簡俊哲(2013)。國營事業民營化員工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身心健康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公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顏麗玲(2013)。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對留職傾向之影響-以激勵為調節變數,東華大學,碩士論文。英文文獻
Brewer, E. W., & McMahan, J. (2003). Job Stress and Burnout among Industrial and Technical Teacher Educators.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28 (2), 125-140.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2nd ed.). Dubuque, IA: 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Beehr, T. A., & Newman, J. E. (1978). Job stress, employee health,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 facet analysis, model, and literature review. Personnel Psychology, 31, 665-669.
Curtis, A. J. (2000). Health Psychology. Boston: Routledge.
Cooper, C., L., & Marshall, J. (1976). Occupational sources of stres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elating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49, 11-28.
Ericson-Lidman, E., Norberg, A., & Strandberg, G.(2007). Meanings of being a Female Co-worker to a Person Developing Burnou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21(2), 155-162.
Edelwich, J., & Brodsky, A.(1980). Burnout : Stages of Disillusionment in the Helping Progessions. New York: Human science press.
Hertel, R. (2009). Coping and Stress: A Conceptual Analys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45(6),659-665.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pp.99). New York: Scoot, Foresman.
Karasek R, A. (1979). Job demands, job decision attitude and mental strain: Implications for job redesig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258-308.
Kleinbaum, D.G., Kupper, L.L., Muller, K.E., and Nizam, A.,(2011), Applie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Other Multivariable Methods, Pacific Grove, CA: Duxberry Press.
Kaplan, M. (1964). Leisure in America: A social inquiry. New York: Wiley.
Liljegren, M.(2008). Health at 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behavioral responses, and health.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inköping University, Sweden.
Matthews. G., Zeidner, M., & Roberts, R. D. (200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myth, London: The MIT Press.
Mearns J(2003), Cain JE :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their distress:roles of coping and 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2003
Pelletier K. R. (1996).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Health and Cost-effective Outcome Studies of Comprehensive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Programs at the worksite : 1993-1995 Update,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10(5),380-88.
Ray, E. B. (1991).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mmunication network roles, job stress, and burnout i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39 (1), 91-102.
Ray, E. B., & Miller, K. I. (1991).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on structure and social support on job Stress and Burnout .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 (4), 506-527.
Steers, R. M. (1988). Work and stress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Tanford, S. C., & Salmon, P. (1993). Stress: From Synapse to Syndrome. London: Academic Press.
Taylor, S. E. (1999). Health Psychology. Boston: McGraw-Hill. Performance, 32, 16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