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蓮 (1998)。 知性兼具休閒的自然體驗活動。教師天地,(93),頁 28-34。
王靜如(1991)。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困難之調查分析。國立屏東師範院。
王鑫、朱慶昇 (1995)。 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 75 民 84.04,頁 2-11。
朱碧茹 (2010)。 公平性對遊客滿意度, 信任, 口碑與重遊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大坑休閒農場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學位論文,頁 1-119。
吳武忠、鄭秀香 (2002)。 台北市咖啡連鎖店顧客滿意度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 8(2),頁 71-86。
吳淑娟 (1999)。 國中學生理化科學習動機面貌及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清山 (2003)。 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頁 14-22。
吳萬益、林清河(2002)。行銷研究。:吳萬益發行。
呂建政 (1998)。 戶外教學的方法 : 戶外教學手冊系列。
李崑山 (1996)。 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
李晶 (2001)。 國小教師對休閒農場提供資源實施校外教學活動之評估研究。師大學報: 教育類。
李晶、林儷蓉 (2001)。 休閒農場提供國小校外教學資源之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
沈六 (1997)。 台灣各級學校校外教學參考手冊。台北: 台灣省教育廳。
沈進成、許淑祉 (2006)。 利用主題遊樂園資源達成國民小學校外教學目標之研究-以劍湖山世界主題遊樂園為例。旅遊管理研究。
林建宏 (2007)。 校外教學最有利標評選項目重要性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訓育組長觀點為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學位論文,頁 1-200。林涵婷(2013)。訊息特性對網路口碑傳遞效果的影響-以非營利網路社群為例。撰者。
林項爵 (2010)。 淺談如何利用校外教學來實施國小學童休閒教育: 北縣教育。
林儷蓉 (2000)。 休閒農場資源與國小校外教學目標之相關研究─ 以學童及教師之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 臺中。胡安慶 (1995)。 影響國小教師利用學童農園從事戶外教學活動意願之因素研究: 以彰化地區辦理過校外教學國小為例。
孫瑞璘(2012)。國中生校外教學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埔里國中九年級校外教學活動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徐治霜 (2006)。 台南市國民小學實施戶外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張淑青 (2008)。 觀光意象, 顧客滿意, 地方依附與行為意圖的關係。2008 年管理創新與新願景研討會, 新北市, 中華民國。
陳光華、容繼業、陳怡如 (2004)。 大陸地區來台觀光團體旅客旅遊消費行為與重遊意願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 10(2),頁 95-110。
陳建廷(2016)。以多元尺度分析探討隔宿露營場地定位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
陳皇賓(2012)。校外學習動機、教學滿意度及教學效果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中生為例。景文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陳盛雄 (1993)。 戶外教育之研究。載於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 (頁 24-29). 台北市: 中國童子軍教育協會。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出版。
黃淑菁、段曉林 (2001)。 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生對國中理化教師教學策略之學習感受-個案研究。科學教育(11),頁 122-143。
黃嘉慧 (2011)。 校外教學風險管理與法律責任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頁 1-176。詹欽惠(2012)。國小學童校外教學認知、滿意度與學習成效 —以老樹根觀光工廠為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
劉虹伶 (2004)。 國民小學校外教學課程設計與合作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休閒農場為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頁 1-160。
潘慧娟(2017)。國中學生參與校外教學活動認知、滿意度與口碑傳遞效果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蘆竹區為例。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觀光休閒組)。蔡宗陽 (1990)。 童軍露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蔡玲玲、鄭美珍、洪雅真 (2010)。 應外系與非應外系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研究。遠東學報, 27(2),頁 157-172。
蕭鵬程 (2014)。 國中學生至主題樂園實施校外教學的態度及滿意度之研究-以臺中市烏日區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逢甲大學, 臺中市。賴欣釧(1998)。國小高年級團體旅遊環境體驗差異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賴威成 (2007)。 影響溫泉遊憩區顧客滿意度與口碑傳播意向之研究—以花蓮地區溫泉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行動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藍紅玉 (2012)。 校外教學價值認知, 滿意度與學習成長。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羅功明 (2007)。 國小教師對實施休閒農場校外教學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Al-Sabbahy, H. Z.、Ekinci, Y.、Riley, M. (2004)。 An investigation of perceived value dimensions: Implications for hospitality research。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42(3),頁 226-234。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s。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頁 798-844。
Babin, B. J.、Lee, Y.-K.、Kim, E.-J.、Griffin, M. (2005)。 Modeling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word-of-mouth: restaurant patronage in Korea。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19(3),頁 133-139。
Baker, D. A.、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頁 785-804。
Chen, Z.、Dubinsky, A. J. (2003)。 A conceptual model of perceived customer value in e‐commerce: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Psychology & Marketing, 20(4),頁 323-347。
Churchill Jr, G. A.、Surprenant, C.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頁 491-504。
Fornell, C. (1992)。 A national customer satisfaction barometer: The Swedish experience。the Journal of Marketing,頁 6-21。
Gardner, M. P. (1985)。 Mood states and consumer behavior: A critical review。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3),頁 281-300。
Helson, H. (1964)。 Adaptation-level theory: an experimental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to behavior。
Hunt, H. K.(1977)。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
Huppertz, J. W.、Arenson, S. J.、Evans, R. H. (1978)。 An application of equity theory to buyer-seller exchange situa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頁 250-260。
Iso-Ahola, S. E. (1983)。 Toward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recreational travel。Leisure Studies, 2(1),頁 45-56。
Kolb, D.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as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anning, R. E.(1986)。Studies in outdoor recreation-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in outdoor recreation。:O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Oliver, R. L. (1980)。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頁 460-469。
Oliver, R. L.、DeSarbo, W. S. (1988)。 Response determinants in satisfaction judgment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4(4),頁 495-507。
Smith, P. (1987)。 Technology in distance education: Turbo charging the horse and buggy。Austral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
Swinyard, W. R. (1993)。 The effects of mood, involvement, and quality of store experience on shopping intention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2),頁 271-280。
Var, I.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vectors, 8(2),頁 125-136。
Westbrook, R. A. (1980)。 Intrapersonal affective influences on consumer satisfaction with product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7(1),頁 49-54。
Woodruff, R. B. (1997)。 Customer value: 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5(2),頁 139。
Yoon, Y.、Uysal, M. (2005)。 An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 a structural model。Tourism management, 26(1),頁 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