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20: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彥里
研究生(外文):LIN, YEN-LI
論文名稱:家防官查訪家暴相對人模式對高危機個案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Impact on High Crisis Cases in Domestic Violence Counterparts Investigation - As an Example of Taipei City Police Department
指導教授:黃富源黃富源引用關係張平吾張平吾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FU-YUANCHANG, PING-WU
口試委員:黃富源張平吾蔡田木蔡俊章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FU-YUANCHANG, PING-WUTSAI, TYAN-MUHTSAI, CHUN-CHANG
口試日期:2019-06-0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學系兩岸與犯罪防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家庭暴力家暴相對人高危機個案家庭暴力防治官危險評估
外文關鍵詞:Domestic violencedomestic violence respondenthigh-risk casesdomestic violence prevention officersrisk asses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5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為探討家防官於查訪家暴高危機相對人之工作經驗與查訪技能對於家暴高危機個案之影響,並瞭解家防官對於相對人的態度與教育訓練之內容或看法,逐一檢視家防官於執行家庭暴力防治業務工作之成效,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之質性研究,選擇臺北市6位實際從事家庭暴力工作及參與家暴高危機會議達1年以上之家防官進行訪談,在飽和原則下透過分析其回應內容,發現如下:
無論自行查訪模式或混合式查訪模式,家防官均會與相對人實際進行接觸與溝通,並且提供每一個案客製化的安全策略,在於查訪案件前端、後端或嚴重程度上,加入派出所制服警力作為輔助及強化查訪力道,另參酌家防官工作負荷量與轄區特性作為查訪模式的考量,期達成以安全為最終考量之目的。
「耐性」與「細心」是家防官應俱備的性格,在面對複雜家暴事件中,除與相對人建立信任關係需要靠耐性相對人真實的需求,並對於個案情狀的分析與釐清也同樣需要耗費心神,特別是在網絡會議中,如何拋棄彼此的本位主義,進而使網絡成員在工作與合作更為協調及順遂,多數受訪者提出可以加強網絡之間彼此的溝通,使彼此對於彼此在工作上的專業與程序有更深的了解,方能解決相關困境。
現職臺北市各家防官之間,多數係透過彼此的經驗交流或從自身從警經歷中獲得查訪家暴高危機相對人之知能,警政體系所辦理的初階與進階教育訓練,仍舊停留在集中聽取講師或專家說明,缺乏實務操作訓練之內容,與實務上相差甚遠。
本研究建議未來在家防官遴選制度與人力流動情形、家防官養成教育及家防官壓力與挫折排解等相關面相多加著墨,期對家防官查訪家暴高危機相對人的模式上有更佳的規劃,對工作者與受服務者均達效益最大化。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domestic violence prevention officers on the work experience of the high-risk relatives unterview to understand their attitudes and opinions.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by using snowball sampling for six DVPO who were engaged in domestic violence work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domestic violence high-risk visiting for more than one year in Taipei. The results and found as follows:
Regardless of the different ways of visiting or mixed, the DVPO will actually contact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 relative person, and provide a customized security strategy for each case, which is to visit the front, back or seriousness of the case and join the police office station. The uniform police serves as an auxiliary and intensifies the legitimacy of visits. It also considers the workload of the DVPO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urisdiction as the mode of visit.
"Patience" and "carefulnes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VPO. In the face of complex domestic violence incidents, in addition to establish trust between relatives, it is necessary to rely on the real needs of the relatives, and to analyze and clarify the situation of the case. It also takes a lot of effort, especially in web conferences, how to accept different opinions, so that network members can work and cooperate more harmoniously and smoothly. Most respondents suggest that the full communication will enable each other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resolve the conflicts.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the advanced education training handled by the police system is still in the key position.
This study suggests , DVPO selection system and the flow of human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DVPO and the pressure of violence prevention officers and the setbacks will be more intoxicated, and there will be more models for domestic defenders to visit domestic violence and higher crisis counterparts. Good visiting plan it also maximizes the benefits for both workers and cli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8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3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探討 17
第一節 家暴案件現況分析 17
第二節 家庭暴力成因及因應策略理論基礎 24
第三節 家庭暴力成因與因應策略相關實證研究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7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 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2
第五節 質化資料處理與分析 5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9
第一節 查訪家暴高危機相對人狀況分析 59
第二節 查訪家暴高危機相對人模式 63
第三節 家防官的專業知能 74
第四節 相關教育訓練狀況 85
第五節 相關需求及建議 91
第六節 綜合討論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結論 103
第二節 建議 10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之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11
附錄 123
附錄一 家防官訪談同意書 123
附錄二 家防官訪談大綱 124
附錄三 內政部警政署候用家庭暴力防治官甄試訓練及派補規定 127
附錄四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候用家庭暴力防治官甄試訓練及派補規定 129
附錄五 臺北市2018年家庭暴力安全防護網計畫 131
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2005)。兒童及少年保護工作指南。
王宜敏(2001)。影響資訊人員知識分享行為之因素—以社會交換理論為基礎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於磬(2013)。家庭暴力安全防護網高危機個案解除列管指標再評估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臺中,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王秋嵐、王珮玲、張錦麗、陳姿仱(2010)。親密伴侶暴力防治安全網方案教戰手冊,臺北,現代婦女基金會。
王美懿(2009)。身為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的「加害人」--一個解釋性互動論的研究,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珮玲(2009)。親密關係暴力危險評估:實務操作方法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1),141-184。
王珮玲(2012)。高危機個案與網絡成效評估策略。101 年度家庭暴力安全防護網督導人才培訓工作坊,81-92。
王詩婷(2018)。警察人員處理家暴家族案件之困境與因應策略-以雲林縣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樂民(2011)。婚姻暴力加害人施暴原因、類型與防治效能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
余漢儀(1996)。兒童虐待:現象檢視與問題反思。臺北:巨流。
吳玉琴主編(2008)。老人保護工作手冊。臺北: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吳明儒(2011)。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臨床案例討論教案序文。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新北。
吳秉恩(2002)。管理學:本質,演化與新趨向,p.158、p.408,臺北,翰蘆。
吳啟安(2009)。雲林縣『家庭暴力高危機個案跨機構危險評估方案』執行成效初探。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5(2),91-107。
吳啟安(2013)。以「安全場域」概念因應親密暴力案件危機。社區發展季刊,142,126-135。
吳淑美(2011)。家庭暴力安全防護推動成效之探討-以臺南市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李偉(2012)。家庭暴力加害人接受關心訪視後主觀想法之研究—以嘉義市轉介高危機加害人個案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碩士論文。
汪淑媛(2006)。受暴婦女庇護中心工作者張力因應策略,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期刊,10(1),189-266。
周月清(1995)。 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臺北,巨流。
周月清(1995)。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遇。臺北:巨流出版社。
尚曉援、張雅樺(2011)。建立有效的中國大陸兒童保護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3。
林幸榮(2011)。跨領域團隊合作照護訓練課程設計及教案範例序文,臺北榮民醫院,臺北。
林明傑(2000)。美加婚姻暴力犯之治療方案與技術心理評估暨其危險評估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0,197-215。
林明傑(2004)。危險評估方法學。原文載於林明傑、沈勝昂(主編),法律犯罪心理學,374-384。臺北,雙葉。
林明傑(2011a)。家庭暴力問題有效防治-從分類分級到監督輔導。嘉義,濤石。
林明傑(2011b)。男性婚姻暴力加害人之致命危險評估:DA 量表與 CTS量表在我國適用之再研究。犯罪學期刊,14(1),31-68。
林明傑(2011c)。家庭暴力危險分級方案之成效再研究--一個犯罪防治分類分級整合模式的提出。犯罪學期刊,14(2),123-152。
林明傑(2012)。家庭暴力者的分類學與危險評估。收錄於「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的問題與對策」,林明傑主編。臺北,元照。
林明傑(2014)。家庭暴力危險評估量表補漏實務與快速分級評估之進階實務。雲林縣 103 年 6 月家庭暴力高危機網絡會議資料。
林明傑、史玉山、簡蕾如(2003)。婚姻暴力加害人再犯危險與致命危險評估量表之研究。臺北,內政部。
林明傑、沈勝昂(2003)。我國婚姻暴力加害人之危險評估:DA 量表在我國適用之研究。犯罪學期刊,6(2),177-216。
林明傑、林曉青、鄭東瀛(2011)。家庭暴力案件中警察待改善事項及所需訓練之研究,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報,5(2),57-80。
林明傑、陳文心、陳慧女、劉小菁(2000a)。 家庭暴力輔導者手冊,譯自 Michael Lindsey 等著。臺北,張老師。
林茂榮、楊士隆(1997)。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邱淑卿(2007)。影響婚姻暴力受暴者聲請保護令因素分析: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正 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侯友宜、黃富源(2002)。談判與危機處理。臺北市:元照。
柯麗評(2005)。第三章親密伴侶暴力定義、虐待的形式、迷思介紹,p.34-36,仔魚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臺北:巨流。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政策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
柳宜吟(2006)。婚暴婦女撤銷民事保護令因素與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胡慧嫈(2012)。團體工作成效評鑑之量化測量實務操作相關議題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40,53-66。
韋愛梅(2010)。刑事司法系統回應家庭暴力事件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韋愛梅、葉碧翠(2015)。精進組改後警政婦幼保護工作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
孫思源(2001)。由社會交換理論探討資訊系統委外合夥關係之影響因素。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祝健芳(2001)。婚姻暴力防治網絡中地方政府社工人員角色之研究。臺中: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翁慧圓(2006)。兒童福利專業資源網絡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5,174-175。
張平吾(1997)。被害者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印行。
張平吾(2017)。犯罪學導讀。臺北市:三民書局。
張秀玉、洪佩儀、陳儀卉(2010)。協助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的社會工作、特殊教育與醫療復健之跨專業協同合作模式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32,463-477。
張秀鴛(2010)。當前兒童及少年福利政策之執行成效與策進。兒童福利發展的歷史回顧與展望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臺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張錦麗 王珮玲 柯麗評(2003)。美國杜魯斯家庭暴力社區介入模式的介紹。社區發展季刊,28,320-332。
張錦麗(2011)。家暴案件中警政、社政、司法整合困境與對策。「2011家庭暴力暨性侵害研討會-本土經驗與多元文化」論文集。臺北,臺灣家庭暴力暨性犯罪處遇協會、社團法人臺灣防暴聯盟、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張錦麗、王珮玲、姚淑文、王秋嵐(2007)。宜蘭家庭暴力防治安全防護網的推動與初步成效。「2007 年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
莊秀美、姜琴音(2000)。從老人虐待狀況探討老人保護工作:以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之老人受虐個案為例。社區發展季刊,91,269-285。
莊謹鳳(2009)。家庭內老人心理虐待相關因素之探討-以中部地區居家服務老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許芳瑜(2017)。建構家暴家庭社區社會支持模式之行動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許春金(2006)。犯罪學。臺北,三民。
許雅惠(2001)。家庭暴力防治-性別化的政策分析。社區發展季刊,94,277-288。
陳芬苓、黃翠紋、嚴祥鸞(2011)家庭暴力防治政策成效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報告。
陳姿吟(2012)。建構加婷暴力相對人整體性評估表之研究,臺中,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彭淑華(2006)。發展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家庭處遇服務模式之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彭淑華等譯(1999)。家庭暴力(原著Kemp, A.)。臺北:洪葉。
斯儀仙、林忠穎、余佳福(2008)警察在加害人處遇計畫之積極角色-以臺北縣「實驗型加害人處遇計畫方案」為例。刑事雙月刊,64-69
游美貴(2009)。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被害人垂直整合服務方案評估研究。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委託。
游美貴(2010)。臺北市婚姻暴力被害人垂直整合服務方案實施之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2,53-108。
游美貴(2011)。「全國家庭暴力及性侵害個案管理服務模式評估」計畫。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委員會補助,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委託研究。
游美貴(2014)。臺灣家庭暴力防治服務方案的實施與轉變之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9,53-96。
游美貴、畢國蓮、郭貴蘭(2010)。兒童少年保護工作概論,於鄭麗珍主編兒童194。
黃志中、謝臥龍、吳慈恩(2003)。家庭暴力相對人裁定前鑑定未執行困境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302-303。臺北:內政部。
黃富源(1995)。警察系統回應婚姻暴力的理論與實務。警政學報。26:4-39。
黃富源(1999)。警察與家庭暴力處理模式之研究。全國律師月刊。3(7)16-25。
黃富源(2000),警察與女性被害人:警察系統回應的被害者學觀察,臺北:新迪文化有限公司。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2)。犯罪學概論。臺北:三民。
黃富源、陳明志(2001)。探討家庭暴力受虐者對員警處理模式之感受。社區發展季刊,94,76-95。
黃源協、陳伶珠、童伊迪(2004)。個案管理與照顧管理。臺北市:雙葉。
黃煜文(譯)(2004)。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原作者:Linda G. Mills)。臺北:商周。
黃翠紋(2004)。婚姻暴力嚴重性影響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7(1),127-154。
黃翠紋(2005)。婚姻暴力加害人危險評估量表建構之研究—從警察分局家庭暴力防治官的觀點。
楊士隆(2006)。犯罪心理學。臺中,五南。
楊棍智(2002)。知識分享之研究—以社會交換之觀點。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玉如、黃翠紋(2010)。建構家暴事件安全防護網-談高雄市運作經驗。高雄,高雄市政府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研究報告。
葉孟青(2010)。從家庭暴力高危險個案跨機構評估方案探討家庭暴力防治網絡整合機制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嘉義,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德蘭(2012)。臺北:行政院性別平等處。落實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法規檢視種子培訓營講義:緒論。
董憶文(2015)。家庭暴力防治法施行後警察人員執行防治工作之改變。臺中: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董靜芬(2006)。我國家庭暴力防治網絡之研究-以被害人保護網絡為例。臺北: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趙秋蕙等(2011)。社會工作管理,臺北:揚智。【Jane Aldgate. et(2007). Enhancing social work management :Theory and best practice from the UK and USA.】劉貞汝、張緯倫(2009)。英國家庭暴力、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業務考察報告-CAADA。臺北,內政部。
劉淑瓊、王珮玲(2008)。推倒柏林圍牆-論家庭暴力防治之網絡治理課程。東吳社工學報,19 期。
劉淑瓊、王珮玲(2011)。家暴安全防護網成效評估計畫。臺北,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劉淑瓊、王珮玲(2012)。家暴安全防護網成效評估計畫成果發表。「101年家庭暴力安全防護網計畫研討與展望」會議資料。臺北,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蔡德輝、楊士隆(2012)。犯罪學。五南,臺北。
蔡燦君、沈佩秦(2011)。臺中市婚姻暴力加害人訪視社會工作方案之成效。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7(2),55-66。
鄭瑞隆(2001)。家庭暴力被害經驗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犯罪學期刊,8,215─246。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鄭瑞隆(2003)。青少年暴力犯罪之成因:家庭因素。戴於蔡德輝、楊士隆(主編),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頁99-126)。臺北,五南。
鄭瑞隆(2004)。親密暴力:成因、後果與防治。嘉義,蜂鳥。
鄭瑞隆(2006)。兒童虐待與少年偏差問題與防治。臺北,心理。
鄭瑞隆、王文中(2001)。家庭暴力加害人特質與處遇評估工具之研究。臺北,內政部。
簡春安(2002)。家庭暴力被害人保護方案之初探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嚴祥鸞(2011)。家暴加害人(相對人)處遇之因境與策略。2011 家庭暴力暨性侵害研討會本土經驗與多元文化論文集。臺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犯罪處遇協會、臺灣防暴聯盟、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外文部分
Bacchus, L., Mezey, G., & Bewley, S. (2006).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pregnancy.Violence against Women, 12, 588-604
Bandura, A.(1973). Aggression: A social learning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Y: Prentice Hall.
Bolton, F. G., Reich, J. W., & Gutierres, S. E. (1977). Delinquency patterns in maltreated children and siblings. Victimology, 2,349-357.
Bonta, J., & Andrews, D. A. (2007). Risk-Need-Responsivity model for offender assessment and rehabilitation. Retrieved May 1, 2014, from https://cpoc.memberclicks.net/assets/Realignment/risk_need_2007-06 _e.pdf
Buzawa,E. (1988). Explaining variations in police response to domestic violence :A case study in Detroit and England. In G.T. Hotaling,D. Finkelhor, J. T. Kirkpatric & M. A. Straus (Eds.),Coping with family violence :Research and policy respective. Newbury Park,CA:Sage ublications.pp.168-182.
Buzawa. E S. & Buzawa, C.G.(1990). Domestic violence- The criminal justice respons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Cavanaugh, M. M., & Gelles, R.J. (2005). The utility of male domestic violence offender typologies: New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 155–166.
Chandra P. S., Shah A., Shenoy J., Kumar U., Varghese M., Bhatti R. S. & Channabasavanna S. M.(1995). Family pathology and anorexia in the Indian contex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41(4),292-303
Edleson, J. L., & Tolman, R. M. (1992). Internvention for men who batter:Anecological approach. 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
Garner, J., & Fagan, J.(1997). Victims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R. C. Davis, A. J. Lurigio & W. G. Skogan (Eds.), Victim of Crime (2nd Ed.)(pp.53-85).CA:Sage Pub.
Gelles, R. J. (1997). Intimate violence in families. Thousand Oaks, Calf. :Sage Publications.
Gelles, R. J. (1999). Contemporary families: A sociological view. Thousand Oaks, CA: Sage.
Gelles, R. J. (1999). Family violence. In R. L. Hampton(Ed.), Family violenc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p.1-32). Thousand Oaks, CA:Sage.
Hamberger, L. K, and Hastings, J.E., 1993. Court-mandated treatment of mnen whoasault their partners: issues, controversies, and outcomes In N.Z. Hilton (ed)Legal responses to wife assault: current trends and evaluation. Newbury Park, NJ:Sage Publications
Jeffery,C.R(1977).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 London:Sage
Labriola, M., Rempel, M., & Davis, R. C. (2008). Do batterer programs reduce recidivism?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trial in the Bronx. Justice Quarterly, 25(2), 252-282.
Mannon, James M. (1997). "Domestic and intimate violence: An application of routine activities theory".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1): 9-24
Parker J & Bradley G, (2003), Social Work Practice, Assessment, Planning, Intervention & Review, Learning Matters
Sherman,L.W.,Cohn,E.G., & Hamilton,E.E.(1986).Police policy on domestic violence.Crime Control Reports 1.Washington,D.C.: Crime Control Institute.
Sherman,L.W.,Schmidt,J.D. & Rogan,D.P.(1992).Policing domestic violence.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Steinman,M.(1991).Coordinated Criminal justice interventions and recidivism among batters. In M. Steinman(Ed.), Woman battering: Policy response. Cincinnati,OH:Anderson Publishing Co. pp.221-236
Straus, M.A., Gelles, R.J., & Steinmetz, S. (1980). Behind closed doors: Violence in the American family. Garden City, NY: Anchor Press.
Walker, L. E. (1979). Treatment alternatives for battered women, in J. R. Chapman and M. Gates (eds.), The victimization of women(pp.144).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Walker, L. E. (2000). The battered woman syndrom, 2nd ed. Broadway (pp.101-138),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Weisz, A. N., Tolman, R. M., & Saunders, D. G. (2000). Assessing the risk of severe domestic violence: The importance of survivors' prediction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15(1), 75-90.



網路部分
全國法規資料庫,立法院法律系統,2015,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08488D560C0000000000000000014000000004FFFFFA00^01253104012300^00082001001,查詢日期2019年3月24日
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2018,https://www.dvp.ntpc.gov.tw/home.jsp?id=MTg=,查詢日期2019年3月24日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家暴安全網,2018,https://dep.mohw.gov.tw/dops/cp-1154-7789-105.html,查詢日期:2018年12月25日
蘋果日報,簡銘柱、施昂強、陳威叡,2013,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30302/34861955/,查詢日期:2018年12月25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