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08: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丁雅筎
研究生(外文):TING, YA-JU
論文名稱: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在教育中運用LINE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LIN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for Public Pre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周子敬周子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OU, TZU-CHIN
口試委員:張芳全王智立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FANG-CHUANWANG, CHIH-LI
口試日期:2019-05-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幼兒園教師採用LINELINE使用目的LINE教育採用結構方程模式SmartPLS
外文關鍵詞:Line adoptionLine educational usagePurpose of Line usagePreschool TeachersSmartPL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進行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在教育中運用LINE之研究。本研究以Mazman 與 Usluel (2010)所編製的Facebook採用問卷改編,以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為研究對象,按九大區進行隨機抽樣,發出450份問卷,回收樣本為368份(回收90%),以敘述統計、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SmartPLS,加以統計分析。重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1)教師們認為在教育中運用LINE的主因為LIINE的易用性、交友性及群組性(2)教師們不一定使用LINE進行溝通互動;(3)教師們使用LINE以更新資訊活動;(4)教師們使用LINE以創建學術團體相關的群組;(5)模式顯示採用LINE、LINE使用目的與LINE教育使用模式成立;(6)採用LINE、LINE使用目的與LINE教育使用關係成立。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供幼兒園教師、教育行政單位與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conduct a research on LIN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for public pre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This study was adopted facebook adoption questionnaire from Mazman & Usluel (2010). The study population is public preschool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A random sampling according to the nin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nd total administered 450 questionnaires according to big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proportionally by Internet survet. The returned valid sample sizes were 346 (87.7% valid samples), then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alysis, one-way MANOVA, and SmartPLS. The crucial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a) teachers considered the main factors about lin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are ease of use, frend liness, and groupness; (b) teachers did not necessarily use LINE to communicate; (c) teachers used LINE to communicate and interact; (d) teachers used LINE to create groups related to academic groups; (e) the model of line adoption, purpose of line usage, and line educational usage has been constructed; (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line adoption, purpose of line usage, and line educational usage has been established. Some relative suggestions based on conclusions are proposed and provided as references for pre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unit and future researcher.
論文審定書
謝誌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社群網站的定義與發展 11
第二節 LINE的發展與應用 15
第三節 LINE教育採用的相關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7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45
第五節 實施程序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採用LINE、LINE使用目的與LINE教育採用之現況 53
第二節 採用LINE、LINE使用目的與LINE教育採用之因素分析 58
第三節 採用LINE、LINE使用目的與LINE教育採用之信度分析 62
第四節 不同背景採用LINE對LINE使用目的與LINE教育採用差異 65
第五節 採用LINE、LINE使用目的與LINE教育採用之分析驗證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1
參考文獻 85
一、中文部分 85
二、英文部分 89
附錄 91
附錄一 指導教授周子敬老師與Dr.Mazman商借電子信件內容 91
附錄二 Facebook教育採用問卷(土耳其原文) 93
附錄三 Facebook教育採用問卷(英文) 97
附錄四 107學年度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人數 107
一、中文部分
LINE(2019)。LINE公開2019年商務溝通三大趨勢:數據串接、訂製行銷、真實效益 「官方帳號2.0計畫」整併藍圖首度揭曉。取自https://linecorp.com/zh-hant/pr/news/zh-hant/2018/2466
LINE台灣官方BLOG(2018)。LINE舉辦年度發表會「LINE CONFERENCE 2018」。取自https://linecorp.com/zh-hant/pr/news/zh-hant/2018/2287
LINE台灣官方網站(2019)。公司沿革。取自https://linecorp.com
方姵茹(2017)。國小導師運用LINE通訊軟體於親師溝通現況與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出澤剛(2018)。LINE舉辦年度發表會「LINE CONFERENCE 2018」。取自https://linecorp.com/zh-hant/pr/news/zh-hant/2018/2287
朱潔茹(2016)。以即時通訊LINE作為國小低年級親師溝通媒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何佳蓉(2017)。幼兒園教師不同溝通媒介與親師溝通效能及親師溝通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何銘瓊(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及媒體豐富理論探討行動通訊軟體的用戶滿意度:以LINE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吳淑文(2014)。幼兒園教師與家長應用即時通訊軟體溝通經驗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吳齊般、莊庭瑞(2004)。超連結網絡分析:一項分析網路社會結構的新方法。資訊社會研究,6,127-148。
李沛晴、呂孟芳、邱俐穎、林玉凡、徐毓良、許雅雯、楊仁達、楊舜慧、鄭仁富、潘金谷、魏婉筑、簡麗庭(2012)。社群!原來如此:社群網路的當代潮流與未來趨勢。臺北市:經濟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李德治(2016)。多變量分析。臺北市:雙葉。
卓達鎰(2018)。應用LINE工作群組協作對工作績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夏科技大學,新北市。
周子敬(2005)。抽樣方法。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06)。結構方程模式(SEM)-精通 LISREL。臺北市:全華。
周子敬(2016)。統計套裝軟體-精通SPSS。臺北市:全華。
周光淦、周業謙 (譯)(2005)。社會學辭典。(原作者:David Jary&Julia Jary)。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原著出版年:1991年)
林玉凡、徐毓良、邱俐穎、潘金谷、呂孟芳、鄭仁富(2012)。社群!原來如此:社群網路的當代潮流與未來趨勢。臺北市:經濟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林錦郎、張可立、張松山(2015)。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即時通訊LINE 知識分享行為。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7,135-147。
邱雅慧(2015)。幼兒園家長採用即時通訊軟體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北市。
邱顯貴(2008)。影響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行為意圖之研究。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14,1-19。
凃保民、黃月琴(2017)。行動即時通訊(LINE)與親師溝通-探究影響教師接受之正、負向影響因子。資訊社會研究,33,115-146。
施沛佳(2015)。網路口碑、社群認同與網路安全對行動商務購買意圖之影響-以LINE行動通訊社交軟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臺中市。
胡惠君(2015)。察覺App使用者之心智模式 —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為例。設計學報,20(2),25-42。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7)。八成以上臺灣人愛用Facebook、Line坐穩社群網站龍頭 1人平均擁4個社群帳號,年輕人更愛YouTube和IG。取自https://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fm_sqno=14&nsp_sqno=1934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行動通信業務(2G、3G、4G)客戶統計數。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2017&cate=0&keyword=&is_history=0&pages=0&sn_f=41084
張紹勳(2017)。Stata在結構方程模型及試題反應理論的應用。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統計處(2018)。幼兒(稚)園概況表(80~107 學年度)。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Default.aspx
莊鎧溫、楊榮輝(2016)。社群網站使用者使用態度、資訊品質對旅遊產品行為意圖之影響研究-以Facebook為例。環境與管理研究,17(1),33-45。
郭鎧伊(2016)。應用手機通訊軟體LINE於數學課後輔導之學習成效研究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陳孟纖(2015)。整合計畫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分析國中生使用LINE貼圖之行為意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怡潔(2015)。國小教師透過LINE進行親師溝通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寬裕(2017)。應用統計分析:SPS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
陳憶菁、黃蘭鍈(2012年6月)。社交網絡服務網站的使用者動機與負面評論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論文發表於東吳大學舉辦之「2012第15屆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東吳大學。

黃美利、柯淑婷、鄭榮祿(2017)。教師使用LINE進行親師溝通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6,72-81。
黃聖峯(2014)。社群網站之使用行為研究-以Facebook 為例。電子商務研究,12(2),201-234。
新北市教育局(2018)。各行政區幼兒園107學年概況統計。取自 https://kidedu.ntpc.edu.tw/ezfiles/0/1000/img/72/107public_a.pdf(附設幼兒園)
楊舜慧(2002)。網路社群的起源與發展現況。取自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2502
萬金生、楊景雍(2002)。網際網路虛擬社群的研究:以喜市(SeedCity)論壇中「旅遊」與「美食」討論區為研究對象。旅遊管理研究,2,67-78。
董德佑、蔡金田(2016)。行動即時通訊軟體應用於學校行政溝通之探討-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例。教育行政論壇,9(1),49-72。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2016)。行動App消費者調查分析。取自https://mic.iii.org.tw/IndustryObservations_PressRelease02.aspx?sqno=423
翟本瑞(2011)。從社區、虛擬社區到社會網絡網站:社會理論的變遷。資訊社會研究,21,1-31。
蔡英德、蔡瑋哲(2013年10月)。智慧型手機即時通訊軟體使用行為之調查研究。「TANET2013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蔣捷心(2017)。彰化縣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運用科技數位媒體於教學之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鄭中平、顏志龍(2016)。給論文寫作者的統計指南-傻瓜也會跑統計。臺北市:五南。
蕭文龍(2018)。統計分析入門與應用--SPSS中文版+SmartPLS 3(PLS-SEM)第二版。臺北市:碁峰
賴宛琳(2012)。「再LINE一下」爆紅。取自https://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2/4402
賴建勳(2005)。即時通訊軟體對知識分享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鮑立人(2015)。使用LINE對人際關係和學習態度之影響-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Armstrong, A., & Hagel, J. (1996). The real value of online communiti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5), 134-141.
Boyd, D., & Ellison, N.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1), 210-230.
Cameron, A. F., & Webster, J. (2005).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emerg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stant messaging in the workpla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1(1), 85-103.
Hagel, J. (1999). Net gain: Exp&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13(1), 55-65. doi: 10.1002/(SICI)1520-6653(199924)
13:1<55::AID-DIR5>3.0.CO;2-C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 Anderson, R. E. (2010).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7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Hayden, B., &Tomal, R. (2012). A history of social medi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opyblogger.com/history-of-social-media/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doi:10.1007/BF02291575
Lee, M. J. W., & McLoughlin, C. (2008). Harnessing the affordances of Web 2.0 & social software tools: can we finally make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a re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ultimedia, Hypermedia & Telecommunications, Vienna, Austria, 3825-3834.
Mazman, S. G., & Usluel, Y. K. (2010). Modeling educational usage of Facebook. Computers & Education, 55(2), 444-453. doi: 10.1016/j.compedu.2010.02.008
Miller (1996).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Wellman, B. (1999). Networks in the global village, NY: Routledge.
Wellman, B., Salaff, J., Dimitrova, D., Garton, L., Gulia, M., & Haythornthwaite, C. (1996). Computer networks as social networks: Collaborative work, telework, & virtual commun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 213-238. doi: 10.1146/annurev.soc.22.1.213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406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