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3 05: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春寧
研究生(外文):QIU, CHUN-NING
論文名稱:應用5E學習環在幼兒物理性知識教學策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Applying 5E Learning Circle study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Children physical knowledge
指導教授:謝念慈謝念慈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eh,Nien-Tzu
口試委員:楊瑞明葉彥宏
口試委員(外文):YANG, JUI-MINGYEH, YEN-HUNG
口試日期:2019-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5E學習環幼兒物理性知識軌道遊戲教學策略
外文關鍵詞:5E learning ringChildren's physical knowledgeOrbital gamesTeaching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係教師行動研究應用5E學習環中的五個階段,設計教學活動於大班15位幼兒教室內的組合建構區,採參與式觀察法規劃軌道遊戲建構幼兒物理性知識,目的為探討應用5E學習環建構幼兒物理性知識的教學策略及其研究歷程中對教師省思及專業成長的影響,經教學研究後分析質性資料獲得以下結論:
一、 E5評量是規劃教學策略最重要的參考資料。
二、 5E學習環其循環的行進需是適應幼兒的個別差異,且依幼兒個別能力其速度亦有所不同。
三、在進行E2探索及E4精緻化的階段時應同時提供E3解釋階段,並且鼓勵幼兒嘗試用自己的邏輯與語言來解釋在觀察中所發現到的現象。
四、可將5E學習環中的五個階段規劃於環境及師生互動的鷹架及引導。
五、在研究歷程中,研究者從不同時間,角度反覆觀察幼兒學習情形;修正調整
課程規劃與教學策略,在再行動的歷程中檢視並持續反思,獲得以下結論:
(一)教師專業知能的建構,來自教學的實踐。
(二)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從實踐中反思。
(三)教學實踐讓自信的提升,面對未來的挑戰。

最後據研究結論及歷程中的省思,分別給予欲建構幼兒物理性知識的幼兒園現場教學工作者及未來研究做為建議。
一、教學者需留心觀察生活中科學現象,增加與科學互動的經驗。
二、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嘗試將科學探究、科學程序及科學態度等能力融入幼兒
的學習中。
三、以幼兒表現評量及多元資料收集的方式,了解幼兒概念建構及應用之情形。
四、在觀察中了解幼兒的想法和操弄意圖,並充份尊重幼兒自發性的學習意圖。
五、隨時了解幼兒學習情形,利用策略幫助幼兒連接舊新經驗促使完整的概念發展。
This research department is the five stages in the 5E learning loop of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application,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combined area of 15 children's classrooms in Taipan,Adopting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method to plan orbital games to construct children physical knowledge.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children's physical knowledge by applying 5E learning loop and The impact of teacher thinking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in the research process,After analyzing the qualitative data after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1. E5 Evalu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lanning teaching strategies.
2. The 5E learning loop needs to be adapted to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the child,
The speed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ability of the child.
3. The E3 Explanation phase should also be provided during the E2 Exploration and E4 Elaboration phase. And encourage young children to try to explain the phenomena found in observation with their own logic and language.
4. Five stages of the 5E learning ring can be planned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of the eagle frame and guidance
5. In the course of research, the researchers repeatedly observed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time and angle; revised and adjusted the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examined and continued reflection in the course of re-action, and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mes from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2) The fusion of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reflection from practice.
(3) Teaching practice enhances self-confidence and faces future challenge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and Thoughts in the Course of Research, Give the kindergarten on-site teaching staff and future research a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hysical knowledge of young children:
1.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observe the scientific phenomena in life and increase the experience of interacting with science.
2. In designing teaching activities, try to provide scientific inquiry, scientific procedures and scientific attitude activities into the learning of young children.
3. Assessment of child performance and diversity of data collection, Underst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young children's concepts.
4. In the observation, understand the child's thoughts and manipulation intentions, and fully respect the child's spontaneous learning intentions
5. Stay informed about young children's learning situation, and use strategies to help young children connect with old and new experiences to promote complete concept development
目 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 次 v
表 次 vii
圖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5E學習環 9
第二節 幼兒物理性知識 20
第三節 幼兒物理性知識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42
第四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51
第五節 研究的信實度 54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7
第一節 軌道遊戲中幼兒所建構之物理性知識 57
第二節 5E學習環於軌道遊戲之教學引導策略 59
第三節 研究歷程的教學總省思 119
第四節 5E學習環對教師專業成長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文獻 135
附錄 家長同意書 139
參考文獻
王希海(2008)。關於如何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的思考。白城師範學院學報,22(5),87-89。
幸曼玲(2003)。科學教育的迷失。幼兒物理知識活動 載於前言。中和市。光佑
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李長燦、李文正(2007)。幼兒(3~6歲)物體運動概念發展之文獻探討。幼兒保育學刊,5,13-34。
大前研一(2006)。(呂美女,譯)。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月刊,7(1),22-32。
湯維玲(1996)。我國中學師資培育制度與專業教育課程。教育資料集刊,22
,179-206。
張明彥(2018)。幼兒園進行引導式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幼兒浮沉概念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李如瀅(2018)。幼兒科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周淑惠(2003)。幼兒科學概念之發展概況與其啟示。國教世紀,206,19-28。
陳淑敏(2018)。幼兒科學教育:探究取向。臺北市。心理出版
顏弘志(2004)。從建構主義看探究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6,1-14。
陳裕方、李文德(2005)。5E建構式學習環教學與一般教學法探究「生鏽」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9,6-38。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五南。臺北市。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精華出版社。臺北市。
楊志隆 (2005)。以5E學習環提昇學童科學態度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琬縈、周建和、蘇明俊(2010)。以5E學習環為基礎探討高職進修學校物理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以摩擦力單元為例。物理教學育學刊,11(2),19-30。
張英琦、林建隆、鄭孟斐、張誌原(2017)。多面向概念改變架構融入5E學習環策略對概念改變成效的探討-以轉動與力矩單元為例。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3),87-117。
張維倫(2012)。結合合作學習與5E學習環的生物教學。中等教育,
120-139.
楊和學、石豫臺(2013)。融合5E學習環的高中職奈米科技專題實驗教
材設計-以「奈米二氧化鈦光觸媒」為例。物理教育學刊,14(2),113-125。
賴廷維(2007)。以探究式教學法發展國中光學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鄭嘉裕(2005)。科學探究教學模組設計、教學與精緻化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中年級「植物的認識與種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黃欣玲(2008)。5E探究式教學對國中學生電學學習情境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秉毅、劉田修、邱政峰(2010)。教學策略定義與意義。屏東教大體育,11。取自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1737

李哲迪(2014)。科學素養。載於李源順主編:認識 PISA 與培養我們的素養159-231。五南。臺北市。
周新富(2016)。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市:五南。
黃松源、王美芬(2001 )。國小自然科建構取向教學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01專刊,57-82。
駱怡君、許健將(2010)。反省性思考在教師班級經營上之運用。教育科學期刊,
9(1),71-86。
陳淑芳、江麗莉、詹文娟、簡淑真、鄭秋平、李宜倫(2002)。幼兒科學基本能力指標建構研究。「第十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Constance Kamii 與Rheta DeVries(2003), 陳燕珍譯。幼兒物理知識活動。光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和市。
林曉雯(2001)。國小自然科教師試行「學習環」之合作行動研究。屏東師學報
,14,953-986。
洪文東、李長燦(2008)。物理知識活動融入幼兒園主題教學之設計與省思。
幼兒保育學刊,6,1-12。
吳淑美、魏淑君(2012)。幼兒「滾動」的物理知識探究歷程∼以「滾動的遊戲」為例。兒童照顧與教育,1,59-79。
趙怜雅(2011)。幼兒物理知識建構之探究-以烹飪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莊麗娟(2008)。三~六歲幼兒對運動起因與軌跡的認知:自由落體、單擺與斜面運動。科學教育期刊,16(5),515-541。
曾秋華(2003)。進行幼兒物理知識活動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朱韻芬(2004)。幼兒教師於科學角實施物理性知識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瑞玟(2011)。幼兒之科學活動探究-以斜面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市。
吳紀賢(2014)。四~六歲幼兒「地心引力運動」速度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意舒(2007)。幼兒自然科學。華騰文化。臺北市。
林鴻瑜譯(2003)(Bess-Gene Holt原著) 幼兒科學。華騰文化。臺北市。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孟軒(2018)。STEAM 探究式教學對學習態度及創造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市。
張靜儀、施彥州、黃湃翔(2009)。學前教育實施科學課程的探討。大仁學報,35。
蔡清田(2015)。行動研究的功能限制與關鍵條件。T與D飛訊,209,1-19。
沈姿妤(2016)。五E學習環融入幼兒軌道積木遊戲提升幼兒基本科學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市。
顏 寧(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臺北。五南出版。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出版。
黃湃翔(2016)。幼兒園科學探究教學之個案研究。現代桃花源學刊,6,73-92。
DBlax Production(2016, December 23)。Awesome Magnets and Marbles Tricks。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OV8kP0Rb_4
DBlax Production(2016, November 20)。Marbles and Magnets Tricks。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3YpYM3YVs
Kaplamino。(2016,April 8)。Magnets and Marbles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9gs-5lRKc&t=29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