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亭之(2018)。弱勢學生人際關係與自我價值關係之研究-以逆轉聯盟單車環島體驗活動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rugh6王南凱、吳岱穎、鄒國蘇、黃宜靜、郭冠良、吳逸帆& 陳建志(2013)。淺談自閉症類群障礙。 北學雜誌, 10,173-181。
王婷儀(2013)。大學生的手足關係與知覺父母偏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uqgvp王順民(2009)。國政研究報告:關於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研究。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 http://www.npf.org.tw/2/5963
王慧琦(2011)。大學生寬恕型態與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0,1-22。
王藝容(2011)。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688q2曲智鑛(2008)。身心障礙大學生支持服務滿意度與校園整合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江淑瑩(2008)。大學生服務性社團參與人際關係及人生目標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何華國(2000)。澳洲特殊學生之融合教育。嘉義大學學報。 69,161-181。
何慧玥(1993)。大專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43qx5。
余彥霆(2016)。「父母管教方式」對「完美主義」之影響:「社會興趣」的中介效果。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5vk38余紫(1999)。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學位論文,1-200。
吳武典(2003)。臺灣地區中學身心障礙特殊班畢業學生生活適應之追蹤研究。特殊教育學刊,25,43-60。
吳武典(2013)。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一):發展脈絡與特色。特殊教育季刊,129,11-18。
呂雅燕(2004)。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1-260。李煜雲(2017)。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654y9李煜雲(2017)。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654y9周碩振(2008)。出生序和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之同儕關係的影響。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47jjb林妙珊(2016)。城鄉教育差異的原因、現況與影響。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2),07-09。
林坤燦(2007)。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特殊教育服務需求調查報告。臺北:教育部。取自https://nrr.spc.ntnu.edu.tw/files/archive/1_0146ef70.pdf
林坤燦、羅清水(2008)。臺灣地區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對資源教室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7,99-127。
林宛慧(2016)。國中生人際關係,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香秀、張景然、劉郁玨、林美玲、吳訓生、卓曉園 & 趙本強(2013)。 特殊教育學報。 37,37。
林書伶(2016)。臺北市國中生手足關係、同儕互動與領導才能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489n2林純真(2010)。智能障礙者性議題之百年進展。特殊教育季刊,117,16-25。
林純惠(2008)。增進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人際關係之策略應用。特教通訊,40,27-31。
林素貞、丘愛鈴、莊勝義(2010)。教育人員對我國身心障礙學生就讀大專校院教育議題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8,61-83。
林惠芬(2004)。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9, 57-85。
林靜芬(1995)。國小兒童內外控信念與其相關因素暨團體效果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林寶貴、楊瑛、楊中琳(1997)。大專院校資源教室輔導手冊:邁向公元 2001年。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邱美華(2008)。人際關係與溝通。新北市:揚智。
侯宜寧(2017)。父母管教方式、誠實教育與幼兒欺騙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79z7p洪秋慧(2009)。大專學習障礙學生在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洪榮照、黃翠琴(2010)。 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教育類。24(1),177-194。
紀建宇(2015)。國小普通班學童對學習障礙及情緒行為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586m8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世彗(2006)。學習障礙導論。台北:五南。
張宏文(1996)。 社會學。 商鼎文化出版社。
張宏文、邱文芳(1996)。 實用人際關係學。 台北:商鼎。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2)。張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越翔(2013)。人格特質、復原力、霸凌經驗對霸凌因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yv7e5張銘窈(2013)。台南市國中生之同理心、苦難覺察、霸凌態度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亞洲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a49n5教育部 (2015)。大學法。中華民國104年12月30日總統華總一華字第10400153631號令修正公布。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01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8)。年度特教統計。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2018年1月7日。網址:https://www.set.edu.tw/setnet/reg/login.asp
莊千慧(1994)。出生序與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的社會興趣與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pxr48許天威、蕭金土、吳訓生、林和姻、陳亭于(2002)。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59-198。
許淑穗(1998)。生涯自我效能、個人變項與環境因素對大學生生涯選擇的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彰化市。許惠婷(2014)。大學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因應自我效能與親子衝突選擇因應策略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hkqd9許雅惠(2008)。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依附內在運作模式與人際衝突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2),27-46。
許嘉容、吳裕益(2007)。高雄市國小資優資源班學生學校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2),115-135。
郭為藩(1993)。教育的理念。台北:文景。
陳李綢(2009)。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學刊,56(3),343-368。
陳怡琇、李菁菁(2012)。新北市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職業自我概念及職業成熟相關之個案研究。育達科大學報,(31),137-166。
陳昱憲(2015)。大學生現實人際關係、網路人際關係、現實人際滿意度、網路人際滿意度與寂寞感、自尊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學位論文,1-80。
陳皆伶(2012)。網路社群使用者的人際關係經營模式─以「愛情公寓」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37dnp陳瑋婷、蕭金土(2009)。高職特教班教師對《 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標準》意見之調查研究。2009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論文研討會論文集,93-115。
陳錦鴻(2018)。大學生人際關係影響因素之研究。嶺東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w34zh陳麗如(2008)。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生活困擾與資源運用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33(3), 25-54。
陳麗如(2011)。大專校院不同障礙類別與障礙程度身心障礙學生教育需求分析。長庚人文社會學報,4,293-333。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心理。
黃竹瑩(2017)。大學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6z79f黃春惠(2014)。國中生同理心發展、復原力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獻戊(2019)。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希望感、生意義感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35r38葉青雅(2004)。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人際關係和寬恕態度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zxe8f葉亮吟(2010)。大學生的社團經驗、人際關係、學業成績對其職涯發展的影響。育達科大學報,23,59-80。
董宜樺(2018)。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課業輔導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花蓮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2majb鄒學斌(2007)。國中學生人格特質與出生序之相關研究。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a7pxa趙麗華、王天苗(2006)。身心障礙學生升大學甄試簡章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16,1-24。
劉晴雯(2017)。大專院校身心障礙學生對資源教室服務品質知覺之調查研究。清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位論文,1-207。
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5swjr蔡佳靜(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5swjr蔡金蓮(2009)。《高中職學生家庭系統分化、自我概念與人際衝突解決策略 之關係研究》。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鄭珮秀(2013)。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父母教養差異對手足關係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q2627黎淑慧(2008)。人際關係。台北:新文京開發。
蕭家盈(2011)。國中舞蹈班學生人際關係於創造性舞蹈活動中的改變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薛國致(2010)。2009年校園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4,243-282。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 (二版)。台北市: 巨流。
顏伯霖(2009)。Facebook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5u5x2顏裕峰(1993)。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wbv4m8關承博(2009)。高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教育滿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嚴凱軍(2016)。身體障礙學童遭受霸凌經驗對其心理健康影響之探討。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n8969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英文部分
Adreon, D., Durocher, J. S. (2007). Evaluation the college transition needs of individuals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42, 271-279.
Aldwin,C.M.,&Revenson,T.A.(1987).Docs coping help? A rccxamination of thc relation between coping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337-348.
Barnes, C. (2007). Disability,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nclusive socie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8(1), 135-145.
Brammer, L.M. (1993). The Helpering Relationship: Process and Skill, Allyn & Bacon,New York.
Crandall,J.E.(1975).A scale for social interest.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31(2),as cited in Individual psychology,47(1),206-209,March 1991.
Dubin, N. (2007) Asperger syndrome and bullying.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Erickson, K., L. Kern, M. Lehane and K. Vanase(2010), “Transition Planning,” EPSY,5121, 1-28.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New York: Wiley
Herman-Stabl,M.A.,Stemmler,M.,&Petersen,A.C.(1995).Approach and Avoidant Coping:Implications for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Jour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4,649-665
Kuh, G. D. (1993).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4
Krejcie, R.V., & Morgan, D.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Meg, G., Debra, A. N., Moon, M. S. (2001). Public school programs for students with significant disabilities in postsecondary setting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6, 244-254.
Newcomb, A.F., Bukowski, W.M.,&Pattee, T. (1993).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 Psychology, 109(2), 189-199
Parmenter, D. (2015).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developing, implementing, and using winning KPIs. John Wiley & Sons.
Pressley, M. McCormick (1995). Cognition,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Rinaldi,C.M.(2003).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of children with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in hypothctical and obscrvational peer conflic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lernational:Section B:the sciences & engineering, 63, 3497
Schalock, R. L. (2011). The evolv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36(4), 227-237.
Tripodi, T.,& Epstein, I.(1978).Incorporating knowledge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into social work practice.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2(1), 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