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丁鈺珊(2013)。大學生家庭價值觀、人際關係依附風格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卿蘭(2005)。老人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品質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呂寶靜(2012)。懷舊團體介入方案對增進社區老人福祉成效之初探。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0(1),P119-152。
李世代(2001)。老人醫療照顧與健康保險制度。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學術研討 會;「全民健保之展望」工作坊。臺北: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March 4, 2001;P3-51。
李世代(2004)。長期照護需求推估。於陳惠姿主編之長期照護實務。臺北:永大 書局,2002;P1-5~5-22。二版 (2004);P1-5~5-26。
李新民(2017)。懷舊課程的發展及其對客家老人幸福感的影響成效分析初探。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9(2), P25 - 49。
李雅帆(2014)。高中職餐飲技術科實用技能學程學生生活壓力、社會焦慮與社會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阮玉梅、陳心耕、陳惠姿、林麗嬋、田玫、 徐亞瑛、王祖琪(1999)。長期照護的沿革。長期照護。國立空中大學,台北市,1999,P15-43。
邱美汝 (2001)。長期照顧機構老人的生活適應及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學院,台中市。林佳瑩(2017)。認知訓練介入對於機構認知功能退化老人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林砡琝(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勝群(2012)。長期照顧機構住民家屬滿意度調查與相關性分析-以中部某長照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林朝誠(2014)。社交焦慮症之 DSM 演進歷程及 DSM-5 之改變緣由。DSM-5 通訊,4(2),5-6。
林畊奇(2014)。人際關係、情緒智商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台中市。林建堯、郭純德、張瑛絮、黃郁琇(2017)。團體治療對國中生人際關係改善之成效。造園景觀學報,21(4),P25-46。
周怡均(2014)。高中職學生在意評價、社交焦慮與困擾揭露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周惠文(2003)。焦點解決短期團體諮商對高職低自我概念學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吳啟安、譚子文(2013)。負面人際關係、低自我控制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接觸偏差同儕的中介作用。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5(1),P43-74。
洪瑛蘭 (2014)。完形懷舊團體對老人未竟事務與自我統整之諮商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城瑞蓮(2016)。社區長者預立安寧意願:以懷舊團體工作為媒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施振豪(2014)。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網路沉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 、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心理。
徐子文(2015)。正向解釋訓練對社交焦慮傾向者之解釋偏誤、自尊、焦慮狀態之影響—以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許佩蓉、張俊喜、林靜宜、林壽惠、李世代(2006)。結構式長期照護綜論。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4),P202
陳子萱(2014)。機構老人孤寂感、生活適應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淑梅(2015)。團體懷舊療法於長期照顧機構老人之生活滿意度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英科技大學,高雄市。陳介中(2005)。老人懷舊團體初探。諮商與輔導,238, P15-20。
陳婉真、梅淑鶯(2009)。社交焦慮高中學生「內在自我聚焦 與外在威脅偵測量表」之編製與發展。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3,P515-545。
陳婉真(2007)。青少年的社交焦慮、自我聚焦、與同儕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建文、白佳原、曾馨慧、陳威全(2016)。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品質與住民滿意度和再使用意願之研究。臺灣健康管理學會,14(1),P29-44。
陳涵薇(2014)。懷舊團體諮商對獨居老人幸福感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昇暉(2014)。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復原力與社交焦慮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陳皆伶(2012)。網路社群使用者的人際關係經營模式-以「愛情公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陳儀欣(2016)。高職餐旅群學生知覺父母心理控制、自我控制與社交焦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莊育冠、孫義智、王霓裳、王驤華、葉淑惠(2017)。活動介入對長照機構住民的希望靈性照護之衝擊。榮總護理,34(1),P2-8。
梅陳玉嬋、楊培珊(2005)。台灣老人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雙葉:台北。
張宏文、邱文芳(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商鼎:臺北。
張馥媛(2012)。社交焦慮症的認知行為治療:案例分析。台灣心理諮商季刊,4(2),P1-11。
張承瑀(2017)。高社交焦慮者的解釋偏誤對未來思考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張菀珍、蘇夢苹(2011)。社區中高齡者參與音樂方案對其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探究。社區研究學刊,2,P109-157
張芷瑜(2015)。人格特質與親密關係孤寂感之關聯: 親密忠誠之理想-知覺一致性的中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北市。張曉文(2017 )。生活討論會介入對護理之家老人憂鬱狀態、孤寂感、知覺自主性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台南市。張宏哲、林昱宏、吳家慧、徐國強、陳心詠、鄭淑方(201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四版)。雙葉:台北。
張承瑀(2017)。高社交焦慮者的解釋偏誤對未來思考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傅清雪(2013)。人際關係:溝通與適用技巧。普林斯頓國際,台北。
黃振雄(2013)。長照機構服務品質分析之研究-以彰化縣長照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黃盈樺、李佩真(2013).初探高齡者的在地老化與服務需求.物業管理學報,4(1),P11-19。
楊中芳(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上,下)。遠流;台北。
楊秋燕(2012)。機構失智老人懷舊團體介入對憂鬱程度改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楊靜芳(2003)。社交焦慮,網路社交焦慮與網路環境特性之關聯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葉加敏(2009)。懷舊團體對老人成功老化及心理健康提升之探討。諮商與輔導,281,P15-18。
溫芯寧、吳宏蘭、康思云(2016)。藝術創作活動於長照機構老人實務應用。臺灣老人保健學刊,12(1),P22-26。
鄧閔鴻(2016)。社交焦慮者的注意偏誤:混合面部表情刺激與焦慮情緒誘發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厲寶蘭(2009)。失智症長者「懷舊團體工作」行動研究-以屏東縣某仁愛之家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大學,屏東縣。劉欣茹(2015)。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正負向情感與社交焦慮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劉黃麗娟、錢桂玉、劉怡廷、葉國芳、余良玲(2010)。活躍老化-懷舊與回憶活動帶領手冊。社團法人桃園縣教育志工聯盟:桃園。
鄭至均(2012)。社區長者參與懷舊懷舊團體對寂寞感及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鄭宇喬(2014)。父母親教養態度、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蔡馨億(2016)。海事水產科系大學生正負向情感與人際關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鐘武中(2015)。志願服務之參與對人際關係、自覺社會支持、團體歸屬感的影響-以桃園市社區發展協會的老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鍾若男(2017)。園藝活動介入對養護機構老人生命凝聚力與生活品質影響及成本效用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薛國致(2010)。屏東地區大學生網路使用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簡嘉怡(2014)。探討國中生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對憂鬱之影響-以人際關係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魏雪卿(2005)。懷舊團體治療與護理之家老人對寂寞、生命意義、生活滿意之前驅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顏伯霖(2010)。Facebook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羅秋茗(2014)。輕中度高齡失智者參與懷舊活動方案促進其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南市一所養護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顧雅利、顧超光、顧柔利(2009)。運用懷舊照片探索一位眷村老年婦女之生命經驗。護理雜誌,55(1),P37-47。
二、英文文獻:
Alden, L. E., Taylor, C. T., Mellings, T. M., & Laposa, J. M. (2008). Social anxiety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sitive social event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2(4), 577-590.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Baker, S. M., & Kennedy, P. F. (1994). Death by nostalgia: A diagnosis of context-specific case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21, 169–174.
Bracken, B. A., & Lamprecht, M. S. (2003). Positive self-concept: An equal opportunity construct.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18(2), 103.
Bögels, S. M., Stein, M., Alden, L., Beidel, D. C., Clark, L. A., Pine, D.S., . . .Voncken, M. (2010).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Questions and answers for the DSM-V.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7, 169-189.
Bonetti, L., Campbell, M. A., & Gilmore, L. (2010). The relationship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anxiety with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online communication.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3(3), 279-285.
Caseru Social Work Encyclopedia:https://cswe.casehsu.org/ index.php?title=%E6%8E%A5%E7%B4%8D
Davis, F. (1979). 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New York, NY: Free Press.
Haight, B, K., & Burnside, I. (1993). Reminiscence and Life Review: 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s,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7(2), 91-98.
Haight, B. K., & Webster, J. D. (Eds.) (1995). The Art and Science of Reminiscing: Theory,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Washington, D. C.: Taylor & Francis.
Heliker, D., & Scholler-Jaquish, A. (2006). Transition of new residents to a long-term care: Basing practice on residents’perspective.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 32(9),34-42.
Ingersoll-Dayton, B., & Rommarito, A. (2006). Reminiscence and Life Review, in Berkman, B. & D’Ambruoso, S. (Eds.), Handbook of Social Work in Health and Aging, 781-78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Kring, A. M., Johnson, S. L., Davison, G. C., & Neale, J. M. (2012). Abnormal Psychology, 12th Edition.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Leboe, J. P., & Ansons, T. L. (2006). On misattributing good remembering to a happy past: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gnitive roots of nostalgia. Emotion, 6, 496–610.
Lee, H. M., Wu, H. T.., & Chou, M. J. (2016). The effects of incorporating nostalgia activities into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course of in-service pre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program. European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in Management Sciences, 4 (3), 43-60.
Olick, J. K. & Robbins, J. (1998). Social memory studies: from ‘collective memory’ to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Mnemonic practices. Annual Sociology Review, 24,105-140.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 Baden, D. (2004). Nostalgia: Conceptual issues and existential functions. In J. Greenberg, S. Koole, & T. Pyszczynski (Ed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 (pp.200–214).New York, NY: Guilford.
Schlenker,B.R.,& Leary,M.R.(1982).Social anxiety and self-presentation: A conceptualization and model.Psychological Bulletin,92,641-669.
Stein, M. B., & Stein, D. J. (2008).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The Lancet, 371(9618), 1115-1125.
Webster, J. D. (1993). Reminiscence and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Complementary Contexts for Cognitive Aging Research, Developmental Review, 13, 54-91.
Watson, D., & Friend, R. (1969). Measurement of social-evaluative anxiet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3, 448-457.
三、網址文獻:
內政部統計處,2017(106年3月11日)內政統計通報(2017),106年10週內政統計通報。老人福利與政策。https://www.moi. gov.tw/stat/node.aspx?cate_sn=-1&belong_sn=5514&sn=6476
中華白科全書網址: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 main-soc.asp?id=1815
全國老人福利機構資源分表(2107年11月) file:///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File_171067.pdf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老人福利法。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3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7)。衛生福利部令:訂定「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設立標準」。https://law.moj.gov.tw/News/news_detail.aspx?SearchRange=G&msgid=132006&k1=%E9%95%B7%E6%9C%9F%E7%85%A7%E9%A1%A7%E6%9C%8D%E5%8B%99%E6%A9%9F%E6%A7%8B%E8%A8%AD%E7%AB%8B%E6%A8%99%E6%BA%96
愛長照編輯團隊(2016)。愛˙長照,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93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zh-tw/%E6%B2%9F%E9%80%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