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蓉 (2012)。休閒效益、體驗價值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東市山海鐵馬道使用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交通部統計處 (2018)。107年自行車使用狀況調查摘要分析。台北市:交通部。
交通部觀光局 (2008)。觀光客倍增計畫。取自https://admin.taiwan.net.tw/upload/contentFile/auser/b/doublep/double.htm?no=120
江依芳 (2004)。生態旅遊服務品質, 滿意度及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 以日月潭步道生態之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江雯晴、畢璐鑾、郭正德 (2011)。臺北市樂齡游泳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2),116-132。
吳宗瓊 (2007)。鄉村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探討。鄉村旅遊研究,1(1),29-57。
吳明恭 (2005)。探討遊客休閒動機、休閒效益及滿意度分析-以2006世界糖果文化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吳柏勳 (2011)。鳥松環湖自行車道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吳國銑、洪佑賢 (2012)。台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情況、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知識學報,9,64-74。
吳繼帆 (2010)。2010安麗盃世界女子花式撞球公開賽現場觀眾涉入程度、參與滿意度與球迷忠誠度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呂金達 (2014)。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休閒活動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城鄉社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李佳容 (2017)。路跑參與者休閒效益、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李佳容 (2018)。登山健行活動者人格特質、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李奎 (2015)。前沿:科学发展最高点。廣東省:汕头大学出版社。
李姿青 (2017)。遊客休閒體驗、休閒調適及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以南元農場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李晉豪、劉照金 (2011)。單車族休閒動機、休閒環境及休閒阻礙對休閒滿意度的影響。雲科大體育,13,81-89。
李詩怡、蘇維杉 (2005)。社區休閒發展策略之探討。雲科大體育,8,99-103。
杜政榮、唐先梅、林高永 (2006)。家庭生態休閒。國立空中大學。
沈德鈞 (2018)。遊客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VILLA景觀農舍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周妏軒 (2015)。探討夜市消費者之休閒動機與夜市期望對滿意度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林子揚 (2008)。臺北市籃球俱樂部參與者參與動機、持續涉入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佩穎 (2000)。義工參與動機、工作特性、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表演藝術團體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林惠忠 (2003)。台灣單車風情畫。台北市:上旗文化。
侯堂盛、楊孟華 (2016)。大學生的不同背景變項對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3(3),1-17。
洪佑賢 (2011)。台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后豐鐵馬道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滿意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洪國峻 (2015)。影響單車休閒參與者滿意度與行為意圖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徐存香 (2016)。家庭露營者露營體驗行為及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徐瑋函 (2016)。音樂對體型雕塑者的休閒動機, 休閒涉入, 休閒效益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涂育睿 (2014)。后豐鐵馬道遊客休閒動機、參與體驗與行為意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高俊雄 (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曉光、蔡蘇南 (2009)。探討自行車休閒運動之價值。休閒保健期刊,1,61-68。
康文萍 (2012)。大鵬灣環灣自行車道騎乘者之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促進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張永昌 (2010)。旅遊動機、精熟度對旅遊目的地環境屬性偏好之影響-以日月潭 [4+2]輪族群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張守恒 (2017)。書法活動在銀髮族的參與境況與休閒效益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台北市。張忠興 (2004)。都市永續自行車道可行性探討-以台北市捷運芝山至北投站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市。張治文 (2006)。冒險性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六龜鄉荖濃溪泛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俊德 (2010)。國小排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張春興 (1988)。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 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心理學報,21,17-38。
張春興 (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 (2000)。心理學思想的流變。台北市:臺灣東華。
張清源 (2013)。休閒農場遊憩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8(2),1-18。
教育部體育署 (2015)。105至110年全民運動推展中程計畫。取自https://www.sa.gov.tw/wSite/public/Data/f1448262854502.pdf
教育部體育署 (2016)。國民中小學自行車教學手冊。取自https://www.sa.gov.tw/wSite/ct?xItem=15094&ctNode=2322&mp=11
梁祐謙 (2017)。籃球運動的休閒動機、休閒阻礙和休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梁業隆 (2010)。2009高雄世運會撞球賽現場觀眾觀賞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許金全 (2016)。麥寮鄉施厝社區自行車道使用者滿意度及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許哲瑋 (2013)。研究阿里山森林鐵路旅客旅遊動機、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神木線與沼平線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台南市。郭芯怡 (2015)。中高齡登山者休閒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陳中雲 (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心冕、王婉卉、廖崇佑、高尉庭 (譯)(2016)。國家地理精工系列:經典自行車。台北市:大石國際文化。(Roberto Gurian,2016)
陳玉梅 (2014)。高雄市柴山登山步道登山健行者休閒動機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冠曲 (2007)。遊客遊憩體驗、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溪頭森林遊樂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陳品君 (2016)。露營活動的休閒動機、涉入程度對體驗價值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裝備支出為干擾變數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炳盛 (2007)。萬物簡史。新北市:源樺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祐禎 (2012)。吉普車隊參與者之人際關係、休閒滿意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陳淑娟 (2016)。休閒自行車參與者行為意圖與滿意度之研究。島嶼觀光研究, 9(4),23-44。
陸洛、高旭繁 (2012)。心理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曾光華 (2007)。服務業行銷: 品質提昇與價值創造。新北市:前程文化。
黃任閔、柳立偉、呂謙、謝淑瑛 (2014)。自行事騎乘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0,55-79。
黃長發、簡彩完 (2014)。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地區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2),43-55。
黃瑞珠 (2015)。石門山登山健行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遊憩衝突、調適行為與地方依戀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黃鈺評 (2010)。兩岸遊客旅遊動機, 旅遊意象, 遊客滿意度與目的地忠誠度之研究-日月潭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臺北市。黃慶輝 (2015)。撞球參與者參與動機、價值認知及運動表現對休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美和科技大學,屏東縣。黃瓊瑤 (2013)。澄清湖自行車道騎乘者運動承諾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騰逸 (2017)。青灣仙人掌公園旅遊動機、觀光意象、休閒效益及再遊意願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楊鎮榮 (2014)。臺北市中正河濱公園運動設施使用者對滿意度及休閒效益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溫世頌 (2007)。心理學導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萬巒鄉公所 (2018)。地理環境。取自https://www.pthg.gov.tw/TownWlt/cp.aspx?n=CFBA8B180B88FF3C&s=30951EC00190F152
萬巒鄉邀扛打陣協會 (2014)。屏東縣萬巒鄉邀扛打陣體育協會章程。屏東縣:萬巒鄉邀扛打陣體育協會
葉重新 (2010)。心理與教育測驗。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葉家璠 (2016)。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遊客休閒動機、體驗價值與重遊意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鄒化鶯 (2014)。滑雪旅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廖明豐 (2003)。探討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廖俊忠 (2017)。精靈寶可夢GO 玩家的參與動機、社會支持、持續涉入於休閒效益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廖晉迪 (2000)。自行車起源與演進過程。自行車工業雙月刊,98,41-43。
廖彩鸞 (2010)。自行車休閒活動之體驗價值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廖淑靜 (2011)。自行車休閒者休閒動機, 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埔里自行車道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廖淑靜 (2011)。自行車休閒者休閒動機、休閒體驗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埔里自行車道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維基百科 (2018)。腳踏車。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8%A1%8C%E8%BB%8A
蔡大雅 (2009)。新紀元周刊第98期。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12/13/n2361681.htm
蔡宇翔 (2016)。休閒動機、休閒涉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東台灣慢速壘球運動參與者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蔡佳蓉 (2010)。臺中市居民對騎乘自行車之休閒動機, 休閒阻礙與休閒促進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蔡旻熹 (2009)。自行車道遊憩環境屬性及遊客休閒滿意度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蔡玴昕 (2018)。華山1914親子遊客休閒動機、體驗價值與忠誠度之探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鄭淑芬 (2018)。台南市新移民子女休閒參與、人格特質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台南市。鄭硯青 (2010)。遊客特性.景點意象與遊憩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市十七公里海岸風景區自行車道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謝秀婷 (2015)。新北市國小教師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簡于恬 (2015)。馬拉松賽會參與者休閒效益、賽會滿意度與再參與意願之研究─以2014東海岸馬拉松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闕山晴 (2002)。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西式速食業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顏月珠 (1988)。戶外遊憩研究統計方法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1(2),3-23。
羅明葵 (2001)。持續參與社區舞蹈班婦女在休閒滿意、自覺運動利益與社區意識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譚興華 (2013)。桃園縣自行車騎乘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2), 179-211.
Baker, D. A., & Crompton, J. L. (2000). Quality,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85-804.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ur. Dubuque, Iow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3). 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5(3), 219-228.
Biddle, S., & Mutrie, N. (1991). Psychology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exercise. London, Springer-Verlag London Ltd.
Bright, J. (2000). A history of Israel. Louisville, Commonwealth of Kentuck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1999).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and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No. Ed. 2). Maidenhead, U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Europe.
Deci, E.,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Berlin, Germany: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Driver, B. L., Brown, P. J., Peterson, G. L., & Bruns, D. (1991). The benefits-based approach (BBA) to leisure policy analysis and service delivery: 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needed. In Leisure Benefits Application Workshop, US Forest Service. Estes Park, Colorado.
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Amsterdam, Netherlands: Elsevier.
Geen, R. G., Beatty, W. W., & Arkin, R. M. (1984). Human motivation: Physiological, behavioral, and social approaches. Boston,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Gnoth, J. (1997). Tourism motiv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2), 283-304.
Guinn, B. (1995). The importance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on the aging leisure repertoire. Journal of Wellness Perspectives, 12, 42-51.
Haggard, L. M., & Williams, D. W. (1991). Self-identity benefits of leisure. Benefits of leisure, 103-120.
Heintzman, P., & Mannel, R. C. (2003). Spiritual functions of leisure and spiritual well-being:Coping with time pressure. Leisure Science, 25, 207-230.
Howard, J. A., & Sheth, J. N.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so-Ahola, S. E. (1982). Toward a social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ourism motivation: A rejoinde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9(2), 256-262.
Kelly, P. (1990). Guessing: No substitute for systematic learning of lexis. System, 18(2), 199-207.
Kotler, P. (1984). Marketing essentials. Upper Saddle River, State of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otler, P. (1999), Marketing Management. Upper Saddle River, State of New Jersey: Pentice-Hall.
Mannell, R. C., & Styne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Benefits of leisure, 16, 461-473.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W., Clark, R. A.,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East Norwalk, Connecticut: Appleton-Century-Crofts.
Miller, J. A. (1977). Studying satisfaction, modifying models, eliciting expectations, posing problems, and making meaningful measurements.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72-91.
Moller, N. C., Ostergaard, L., Gade, J. R., Nielsen, J. L., & Andersen, L. B. (2011). Special Section:Breast Cancer Screening. Preventive Medicine Volume, 53(3), 172-177.
Mook, D. G. (1987). Motiva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action. New York, New York: WW Norton.
Porter, L. W., & Steers, R. M. (1983).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3rd ed.). New York, New York: McGraw-Hill.
Recours, R. A., Souville, M., & Griffet, J. (2004). Expressed motives for informal and club/association-based sports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1), 1-22.
Schiffman, L., & Kanuk, L. L. (2004), Consumer Behavior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State of New Jersey: Pentice-Hall.
Schunk, D. H. (1996).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Upper Saddle Rive, State of New Jersey: Pentice-Hall.
Solomon, M. R.(1991). Consumer Behavior: Buying, Having, and Being, Boston,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ankel, L. M., & Berger, B. G. (1990).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2), 16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