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1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琬琪
研究生(外文):HUANG WAN CHI
論文名稱:探討高雄地區高齡者體適能及活動量對幸福感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for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activity on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in Kaohsiung area
指導教授:古國宏古國宏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Guo-Hong G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美和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與休閒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高齡者體適能活動量幸福感
外文關鍵詞:Elderlyphysical fitnessactivityhappi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24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高雄地區高齡者體適能及活動量對幸福感的影響,並探討執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本研究的受試者為高雄市地區民眾,這些學員為65歲以上之銀髮族,且無重大疾病,人數為211人。研究方法主要採用實驗方法及問卷調查法,其中體適能的部分將會以身高體重計、皮尺、5磅/8磅啞鈴、碼錶、尺、椅子、血壓計等來針對65歲以上之高齡者的身體組成、腰臀圍、上肢及下肢柔軟度、上肢及下肢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敏捷性及平衡能力等健康參數作分析。利用問卷調查收集有關65歲以上之高齡者之基本資料、活動量與幸福感。最後本研究將針對65歲以上之高齡者之體適能及活動量對幸福感有何影響,統計方法將採用描述性統計、次數分配法、皮爾遜積差相關來做分析,顯著水準設為α=.05。
本研究結果得到:一、受試者不同活動量之幸福感差異分析,僅每天高強度運動時間與幸福感達顯著差異。二、受試者體適能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發現受試者肱二頭肌手臂屈舉與人際關係構面呈現顯著正相關;椅子坐立繞物與成長學習構面及整體幸福感呈現顯著負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如下:一、高齡者每天還是要有一些適當的高強度運度。二、提升高齡者幸福感:落實高齡教育政策和提供服務貢獻社會的機會。期盼增進高雄地區高齡者在體適能及活動量的改善,以及促進高齡者的幸福感,並希望能作為相關機關日後持續推廣及改善之參考依據。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activity on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in Kaohsiung, and to explore the issue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from Kaohsiung City. These students were silver-haired people over 65 years of age and had no major illnesses, and the number was 211. The research method mainly uses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fitness part will be based on height and weight, measuring tape, 5 lb / 8 lb dumbbell, code meter, ruler, chair, sphygmomanometer, etc. for silver hair over 65 years old. The health parameters of the body composition,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 upper limb and lower limb softness, upper limb and lower limb muscle strength/muscle endurance, cardio endurance, agility and balance ability were analyzed.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collect basic information, activity and happiness of silver-haired people over the age of 65. Finally,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fitness and activity of elderly people over the age of 65, an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will us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ethod, Pearson product difference to analyze, and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is set to α=.05.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difference in the sense of happiness of the different activities of the subjects, only the daily high-intensity exercise time and happines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econ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subject's physical fitness and happiness, found that the subject's biceps arm flexion an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e chair sitting around the body and growing learning face and overall happines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elderly should still have some appropriate high-intensity transportation every day. Second, improve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dvanced education policies and the provision of services to contribute to the community. We hope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fitness and activity of the elderly in Kaohsiung, and to promote the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and hope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continued promo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elevant agencies in the future.
摘 要 Ⅲ
英文摘要 Ⅳ
目 錄 Ⅵ
表 次 Ⅷ
圖 次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目前國內高齡者的健康狀況 13
第二節 目前國內高齡者的體適能狀況 16
第三節 目前國內高齡者的幸福感現況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22
第一節 受試者 22
第二節 研究時間與地點 23
第三節 實驗器材 24
第四節 問卷設計 26
第五節 實驗流程與步驟 3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8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39
第二節 運動習慣分析 44
第三節 體適能資料分析 51
第四節 幸福感構面分析 56
第五節 不同基本資料之幸福感差異分析 59
第六節 不同活動量之幸福感差異分析 69
第七節 體適能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71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 78
附錄……………… 83

表 次
表3-4-1項目分析摘要表 27
表3-4-2幸福感之因素分析摘要表 28
表4-1-1性別分析摘要表 39
表4-1-2居住地區分析摘要表 39
表4-1-3教育程度分析摘要表 40
表4-1-4職業類別分析摘要表 40
表4-1-5月收入分析摘要表 40
表4-1-6婚姻現狀分析摘要表 41
表4-1-7獨居狀況分析摘要表 41
表4-1-8有無健康問題分析摘要表 42
表4-1-9疾病名稱摘要表 42
表4-2-1每週高強度運動行為天數分析摘要表 44
表4-2-2每週中強度運動行為天數分析摘要表 44
表4-2-3每週走路天數分析摘要表 45
表4-2-4每天高強度運動時間分析摘要表 46
表4-2-5每天中強度運動時間分析摘要表 46
表4-2-6每天走路時間分析摘要表 47
表4-2-7每天坐式時間分析摘要表 47
表4-2-8休閒運動場所摘要表 48
表4-2-9休閒運動同伴摘要表 49
表4-2-10休閒運動花費摘要表 49
表4-2-11參加休閒運動社團摘要表 49
表4-3-1身高、體重、BMI評估分析表 51
表4-3-2 BMI評估分析表 51
表4-3-3腰圍、臀圍、腰臀比評估分析表 52
表4-3-4開眼單足立評估分析表 53
表4-3-5椅子坐立評估分析表 53
表4-3-6肱二頭肌手臂屈舉評估分析表 53
表4-3-7原地站立抬膝評估分析表 53
表4-3-8椅子坐姿體前彎評估分析表 54
表4-3-9抓背測驗評估分析表 54
表4-3-10椅子坐立繞物評估分析表 54
表4-4-1幸福感構面分析摘要表 58
表4-5-1不同性別之幸福感差異比較 59
表4-5-2不同年齡之幸福感分析摘要表 60
表4-5-3不同居住地之幸福感差異比較 60
表4-5-4不同教育程度之幸福感差異比較 61
表4-5-5不同月收入之幸福感差異比較 62
表4-5-6不同職業之幸福感差異比較 63
表4-5-7不同婚姻現狀之幸福感差異比較 65
表4-5-8是否獨居之幸福感差異比較 66
表4-5-9受試者是否有健康問題之幸福感差異比較 67
表4-6-1不同活動量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69
表4-7-1體適能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71


圖 次
圖4-3-1幸福感構面柱狀圖 58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 (2018)。107年第41週內政統計通報。中華民國內政部。資料引自:
https://www.moi.gov.tw/stat/node.aspx?cate_sn=-1&belong_sn=7460&sn=7792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05)。社會發展趨勢調查。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引自:https://www.stat.gov.tw/lp.asp?ctNode=4951&CtUnit=400&BaseDSD=7&mp=4
方進隆、陳玉英(1997)。社區介入策略對工作場所同仁健康體能的影響研究。體育學報,(24),133-144。
王秀華、李淑芳(2009)。老年人功能性體適能之運動處方。大專體育,101,164-171。
王傑賢、鄭志富、陳天賜(2015)。大專職員休閒運動參與關係感、社會休閒滿意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
石恒星、洪聰敏(2002)。意象活動之神經生理機轉。中華體育季刊,16(4),45-52。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09)。衛生福利統計專區。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資料引自:https://dep.mohw.gov.tw/DOS/np-1714-113.html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1)。衛生福利統計專區。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資料引自:https://dep.mohw.gov.tw/DOS/np-1714-113.html
衛生福利部全民健康保險會(2012)。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及其分配。衛生福利部。資料引自:https://dep.mohw.gov.tw/NHIC/mp-116.html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老人福利法。法務部。資料引自: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37
李佳倫、鄭景峰 (2010) 。臺灣老年人身體活動量與功能性體適能的關係。大專體育學刊, 12(4),79-89.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李易儒、洪維勵(2008)。退休銀髮族運動參與及幸福感的關係-利益知覺之中介效果。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7),142-159。doi:10.6547/tassm.2008.0017
吳美玲、鄭廷瑋、張婉婷、陳昇詳、林曉昀(2008)。探討社區老人運動不足之相關因素。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管理系與臺大醫院北護分院產學合作之計畫,臺北市。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桃園市。
余泰魁、李能慧、吳桂森(2005)。金門觀光客旅遊行為意向實證研究-線性結構 模式之交叉效度驗證。觀光研究學報,11(4),355-384。
呂惠富(2013)。國民運動中心經濟價值之評估─假設市場評價法之應用。戶外遊憩研究,26(3),1-45。doi:10.6130/JORS.2013.26(3)1
李新民(2013)。高齡者生命意義感的測量與相關影響因素之初探。樹德科技大學學報,15(1),125-154。
呂寶靜(2012)。老人福利服務。臺北市:五南。
吳翰衛(2011)。高齡學習者學習滿意度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嘉義縣。
卓俊辰(2001)。出席「第五屆國際健康促進研究年會」報告。中華體育季刊,14(4),148-150。
林志彥、翁珮瑄、柯蘋芯、許振榮、王慧珺、余書蓉(2013)。復健病房腦中風病人泌尿道感染之危險因子。醫學與健康期刊,2(1),39-47。
邱明智(2011)。健康總體營造介入老年人運動處方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4, 533-545。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林珠茹(2002)。老人社區參與和生命意義之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嘉琪、王俊明(2011)。運動社會支持、運動享樂對中年運動參與者幸福感之影響。台灣體育學術研究,50,21-35。
林貴福、盧淑雲(1998)。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胡巧欣(2003)。有氧運動與概念宣導對婦女健康體能及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施建彬、陸洛譯 (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凱揚、林高正、張珈瑛(2013)。台北市老年人之運動參與頻率、身體自尊與幸福感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2),121-130。doi:10.6646/CYPEJ.2013.2.121
姜逸群、黃雅文(1992)。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台北:文景。
陳文英(2012)。運動參與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性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11(3),139-143。
許安倫 (2005) 。老年人常見疾病的運動與營養。長期照護雜誌,9(1),39-46。
陳佑淵(2007)。國中小退休教師活動參與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
教育部體育署(2015a)。i運動資訊平台-104年度臺灣年長者功能性體適能現況評估研究。教育部體育署。資料引自:
https://isports.sa.gov.tw/Apps/TIS08/TIS0801M_01V1.aspx?MENU_CD=M07&ITEM_CD=T03&MENU_PRG_CD=12&LEFT_MENU_ACTIVE_ID=84
教育部體育署(2015b)。104年度臺灣年長者功能性體適能現況評估研究結案報告書。資料引自:https://www.sa.gov.tw/Resource/Attachment/f1474259369474.pdf
教育部 (2017)。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教育部。資料引自:
https://www.fitness.org.tw/
教育部體育署(2018a)。i運動資訊平台-體適能健身寶典。教育部體育署。資料引自:
https://isports.sa.gov.tw/Apps/TIS08/TIS0801M_01V1.aspx?MENU_CD=M04&ITEM_CD=T02&MENU_PRG_CD=9&LEFT_MENU_ACTIVE_ID=11
教育部體育署(2018b)。國民體適能檢測實施辦法。資料引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769
連廷嘉、鄭曉楓(2015)。老人幸福感量表編製之研究。輔導季刊,51(1),29-37。
張怡(2004)。社會建構下高齡者社會適應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台北市。
郭芳坤(2015)。銀髮族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幸福感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6,107-121。
許忠信(2002)。老年人的生活型態、社會疏離感和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卷1期,115-137頁。
陳美芬、陳淑雲(2012)。有機村民的社區參與程度及其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農業推廣文彙,159-175。doi:10.29743/AEA.201212.0009
張耿介、林新龍(2015)。銀髮族體適能檢測意義與內涵之探究。屏東大學體育,1,205-220。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人口推估查詢系統「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報告 。國家發展委員會。資料引自:
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4223C65B6F94D72
張彩秀(1995)。不同運動行為的中老年人主觀健康狀況之研究。弘光醫專學報,(25),1-20。
張淑芳(2014)。老年肌少症之診斷與治療。護理雜誌,61(2),101-105。
張尉萱、董和銳(2012)。台灣中老年人社會參與對存活情形之影響:喪偶與有偶之比較。台灣老人保健學刊,8(2),92- 109。
陳涵薇(2013)。退休銀髮族的幸福感議題之探討。諮商與輔導,(332),12-15
張欽凱 (2006)。衰弱症候群。長期照護雜誌,10(3),203-206。
陳黛芬(2005)。高齡者生活知能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以高雄市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黃佩佳、李淑芳、王秀華(2013)。核心肌群訓練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與靜態平衡能力之影響。中正體育學刊,3,27-37。
曾中明(1993)。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64,94-96。
湯慧娟(2002)。高雄市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知覺自由與心理幸福滿足感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21-2603200719130081)
楊雅筠(2003)。老年人友誼支持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台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楊國樞(199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11-2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 (2015)。文明人抗文明病! 戰勝血管性疾病!。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引自:
http://health99.hpa.gov.tw/txt/HealthyHeadlineZone/HealthyHeadlineDetai.aspx?TopIcNo=7299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
資料引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1767-38429-113.html。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健康體能促進。資料引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333
蔡英美、郭慈安、王俊明 (2012)。老年人生活型態、運動參與程度與功能性體適能之研究。運動與健康研究,2(1),25-49。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錢桂玉、甘乃文、林雅麗 (2012)。水中運動訓練對中老年人健康之效益。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4,11-21。
魏鈺娟、楊榮俊(2011)。休閒健身運動的流暢經驗與幸福感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4,142-152。
羅明葵、徐昌俊(2010)。以身體活動發展老人健康促進服務。大專體育,(111),69-74。
蘇琬玲(2007)。退休教師社會參與與老化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縣。
二、英文部分
Ahmed, N., Mandel, R., & Fain, M. J. (2007). Frailty: An emerging geriatricsyndrom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20(9), 748-753.
Brehm, B. A.(2000).Maximizing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Acsm's Health and Fitness Journal,4(6),7-11.
Buss, D. 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15-23.
Clarke, H. H.(1967).Application of measurement to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Englewood Cliffs, NJ:Frenetic-Hill.
Diener, E.(1984).Subjective well-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95,542-575.
Elder, B. M.(2002).Measuring physical fitness of adults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The American Journal for Nurse Practitioners,6(4),9-13.
Era, P., Schroll, M., Hagerup, L., & Jurgensen, K. S. (1997). Physical fitness of Danish men and women aged 50 to 80 years. Ugeskr Laeger, 159(43), 6366-6370.
Fuhrer, M. J. (2000). Subjectifying quality of life as a medical rehabilitation outcome.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2, 481-489.
Greenberg, J. S.,Pargman, D.(1986).Physical fitness: A wellness approach.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6),
1069-1081.
Rowe, J.W. & Kahn, R. L. (1997).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37(4),433-440.
Snyder, C. R. &Lopez, S. J. (2007). Pos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 Thousand Oaks, CA: Sage.
Thompson, R.(2006).ACROD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Participation.Sydney, Australia:
Uchida, H., Mino, Y., Tsuda, T., Babazono, A., Kawada, Y., Arake, H., & Ogawa,T.(1996). Relation between the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derly women. Acta Medica Okayama, 50(6) , 325-328.
Veehoven,R. (1994),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 of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32,101-160.
Young, A.,Dinan, S.(1994).ABC of Sports Medicine: Fitness for older people.MJ,309,331-33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