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Kang YuChi(2015.04.20)。〈媒體亂象怎麼來?用經濟學的「市場失靈」現象告訴你〉。《維京人酒吧》。上網日期:2018年1月26日,取自:https://buzzorange.com/2015/04/20/whats-up-with-our-media-and-see-it-by-economy/
Tai Chih Chun (2012.9.30)。〈旺蘋戰爭背後 台灣有線傳媒的金權遊戲〉。《we Report》。上網日期:2017年11月2日,取自:http://we-report.org/node/190/report
Zen (2006.7.10)。〈守門人理論:你放眼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被篩選處理過的〉。上網日期:2017年11月2日,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zen/post/1271340640
王盈勛(2010)。〈傳播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傳播與社會學刊》,12:55-78。
王盈勛(2014)。《傳播新制度經濟學:傳播史、政策、管理與產業組織》。臺北:五南。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 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新北市:威仕曼。
台灣好新聞(2017.08.09)。〈NCC最新統計 台灣有線電視普及度60.95% 台東偏鄉數位化牛步〉。上網日期:2018年2月23日,取自:http://www.taiwanhot.net/?p=483488。
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2017.08.21)。〈2017台灣媒體白皮書〉。上網日期:2017年11月27日,取自: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58sYQC1lFdkRFQxOGQwdWZ6WUk/view
公平交易委員會(2017.03.07)。〈公結字第106001號結合案件決定書〉。上網日期:2018年7月20日,取自:https://www.ftc.gov.tw/uploadDecision/f6739a33-ecca-4720-8aec-70314821641a.pdf
石世豪(1997)。〈廣電事業的外部生態與內部結構—多元化政策下的結構導引規範〉,政大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與理律法律事務所(編)。《廣電媒體的非常管理》,75-98。台北:政大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
石世豪(2000)。〈從醬缸文化的大眾到有情有義的公民-積極安排自己的媒體環境〉。《邁向公與義的社會(下)》。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2011.04.29)。〈公結字第100003號結合案件決定書〉。上網日期:2018年7月20日,取自:https://www.ftc.gov.tw/uploadDecision/fb550c1b-72d7-4c78-994e-342ad8db8714.pdf
何佩儒(2017.11.16)。〈凱擘突宣布 107年起放棄頻道代理業務〉。《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17年11月25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41/2823548
周杏娟(2013)。〈MOD發展經驗探討IPTV產業之營運〉。《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3:129-140。
林子儀(2002)。《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臺北:元照。
林麗雲(2011)。〈節制私人資本、護衛公共責任:南韓電視體制的演進〉。《新聞學研究》,107:1-45。
林麗雲(2013)。〈英國媒體併購管制中的公共利益―「新聞集團」併購「天空衛視」〉。《傳播研究與實踐》,3(2):87-112。
邱家宜(2017)。〈NCC 對有線電視水平、垂直整合的規管(2006-2016)〉。《傳播、文化與政治》,5:1-28。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17-132。臺北:巨流。
施俊吉(2012)。〈有線電視市場結構與經營區調整政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4(2):165-191。
洪貞玲(2013)。〈媒體集中之管制及個案―美國經驗〉。《傳播研究與實踐》,3(2):113-139。
孫正昇(2003)。《以行為管制觀點剖析中國大陸電信事業實施資費上限管制制度之可行性》。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翠玲(2016.04.10)。〈聯手壟斷有線電視台系統、頻道代理商瓜分300億〉。《大紀元》。上網日期:2017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6/4/10/n7540207.htm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1.09.06)。〈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審議「吉隆等11家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受讓案」聽證會會議紀錄〉。上網日期:2018年6月2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60&cate=0&keyword=&is_history=0&pages=1&sn_f=22083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1.10.24)。〈吉隆等11家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受讓案公聽會會議紀錄〉。上網日期:2018年6月2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60&cate=0&keyword=&is_history=0&pages=1&sn_f=22778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2)。〈101年電視使用行為及滿意度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17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13092/2955_130923_1.pdf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2.05.07)。〈吉隆等11家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受讓案第2次公聽會會議紀錄〉。上網日期:2018年6月2日,取自:www.ncc.gov.tw/chinese/files/12060/566_24957_120604_1.doc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2.07.30)。〈NCC附附款通過英屬維京群島商Pure Investment Global Corp.申請經由旺中寬頻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以多層次方式間接投資吉隆等11家有線電視案,申請人須完成NCC所列停止條件並函報認可後,許可始生效力〉。上網日期:2017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is_history=1&pages=29&sn_f=25659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3.02.20)。〈廣播電視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上網日期:2017年8月23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print.aspx?table_name=news&site_content_sn=2984&sn_f=27876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3.07.02)。〈「壹傳媒電視廣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受讓」公聽會會議紀錄〉。上網日期:2018年6月2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60&cate=0&keyword=&is_history=0&pages=1&sn_f=30219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4)。〈103年電視使用行為及滿意度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17年6月12日,取自:http://www.NCC.gov.tw/chinese/files/15090/3359_32090_150904_1.pdf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6)。〈105年電視使用行為及滿意度調查報告〉。上網日期:2017年6月12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3500&is_history=0&pages=0&sn_f=36044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7.01.23)。〈「荷蘭商BI J LOU B.V.及荷蘭商PX CAPITAL PARTENERS B.V.申請轉讓偉齊股份有限公司、杰軒股份有限公司暨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案」公聽會會議紀錄〉。上網日期:2018年6月2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60&cate=0&keyword=&is_history=0&pages=0&sn_f=37036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7.03.03)。〈「荷蘭商BI J LOU B.V.及荷蘭商PX CAPITAL PARTENERS B.V.申請轉讓偉齊股份有限公司、杰軒股份有限公司暨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案」聽證會會議紀錄〉。上網日期:2018年6月2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60&cate=0&keyword=&is_history=0&pages=0&sn_f=37088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7.06.03)。〈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近期將函覆投審會,荷蘭商BIJ LOU B.V.及荷蘭商PX CAPITAL PARTNERS B.V.申請轉讓偉齊股份有限公司、杰軒股份有限公司暨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權案決議不予同意,主要理由之一即在於,買方利用系統台掌握頻道排頻及上下架權力,曾對頻道自由競爭進行要脅限制作為,已屬經營之重大缺失,且罔顧法遵義務,未來握垂直及整合市場力量,對公共利益之維繫與消費者權益之維護將造成更為不良與甚至不利之影響〉。上網日期:2017年6月12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is_history=0&pages=7&sn_f=37458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7.07.12)。〈媒體壟斷防制與多元維護法草案總說明〉。上網日期:2017年8月23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17071/3926_37605_170712_1.pdf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7.07.26)。〈基於促進MOD平臺之頻道內容多樣性,並維護MOD收視戶視聽權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許可「聯利精采台」申設,並要求申請者依營運計畫確實執行〉。上網日期:2017年8月23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is_history=0&pages=4&sn_f=37714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7.08.09)。〈106年6月我國有線電視數位化普及率達98.13%,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積極督促業者今年底朝全面數位化目標邁進〉。上網日期:2018年2月23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print.aspx?table_name=news&site_content_sn=8&sn_f=37824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9.01.16)。〈為增進媒體多元發展和維護新聞專業自主,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通過「媒體多元維護與壟斷防制法」草案〉。上網日期:2019年2月1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8&cate=0&keyword=&is_history=0&pages=0&sn_f=40899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第496次委員會議紀錄(2012.07.25)。上網日期:2018年6月12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files/12073/67_25654_120914_1.pdf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第566次委員會議紀錄(2013.11.20)。上網日期:2017年6月12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67&is_history=0&pages=11&sn_f=31228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第750次委員會議紀錄(2017.05.31)。上網日期:2017年6月12日,取自;https://www.NCC.gov.tw/chinese/news_detail.aspx?site_content_sn=67&is_history=0&pages=1&sn_f=37488
張月蓉(2010)。《從英、美經驗思考我國跨媒體經營管制之政策》。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學位論文。
張啟騰(2004)。《廣電媒體所有權規範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錦華(2013)。〈無獨有偶?比較美國2003年反鬆綁運動和臺灣2012年反壟斷運動的異同〉。《傳播研究與實踐》,3(2):27-63。
張錦華、鄭秀玲、黃國昌(2012)。〈跨媒體法及其審查機制建立〉。(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報告,CPPL101-9)。臺北:國立台灣大學。
曹以斌(2017.11.14)。〈【民視遭下架】有線電視潛規則 三立新聞台也受害〉,《鏡週刊》。上網日期:2017年11月25日,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71113fin012/
莊春發(2002)。《反托拉斯經濟學論集(上)》。臺北:瑞興圖書。
莊春發(2014.06.06)。〈對傳播與電信事業市場主導者 進行事前不對稱管制的看法〉。《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18年02月01日,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06001482-260110
莊春發(2017)。〈有線電視頻道市場集中度的研究〉。《傳播研究與實踐》,7(1):241-263。
陳一香(1999)。〈媒介多元化意涵之初探〉。《新聞學研究》,58:141-169。
陳人傑(2013)。《廣播電視集中化管制規範之比較研究-- 以德國、英國法制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陳人傑、羅世宏、陳麗娟、楊嘉雯、洪志青、羅山珊(2009)。〈廣電事業股權規範之研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NCC-46-98-01)。臺北:財團法人電信技術中心。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炳宏(2009)。〈媒體集團綜效偏差之研究〉。《中華傳播學刊》,(16):177-213。
陳炳宏(2010)。〈媒體集團化與其內容多元之關聯性研究〉。《新聞學研究》,104:1-30。
陳炳宏、羅世宏、洪貞玲、劉昌德(2009)。〈媒體併購案例與媒體產權集中對內容多元影響性之研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PG9805-0276)。臺北:財團法人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陳銘祥(1999)。〈電信規範體制之探討〉。《經社法制論叢》,23:61-82。
曾柏升(2003)。《台灣衛星電視頻道經營之垂直整合效益研究:以東森與三立為例》。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國峰(2016)。〈跨媒體集團併購問題: 指標建構、壟斷評估與解決策略〉。(行政院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MOST 102-2410-H-004-138-MY2)。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曾國峰(2017)。〈NCC的行為管制:困境與建議〉。《傳播、文化與政治》,5:29-55。
最高行政法院判決(2016)。〈105年度判字第461號〉。
程晏鈴(2015.6.9)。〈誰綁架了你的眼球〉。《天下雜誌》。上網日期:2017年8月19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8235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臺北:遠流出版社。(原書Picard,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Newbury Park,CA: Sage Publications.)
黃上川(2014)。《媒體併購案附款之類型及其所負不同義務之分析》。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財振(2014)。《誰在廣播電臺賣藥?一個社會網絡的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國昌(2013)。〈跨傳媒併購之法律規範與挑戰―以旺中併購案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3(2):65-85。
黃晶琳(2011.04.13)。〈旺旺併中嘉 要過六考題 最快五月拍板〉。《經濟日報》。上網日期:2018年8月1日,取自:http://udndata.com.autorpa.lib.NCCu.edu.tw/ndapp/Story?no=28&page=2&udndbid=udndata&SearchString=qfSp9Cuk6bTBPj0yMDExMDQwMSuk6bTBPD0yMDExMDQzMCuz%2BKdPPbhnwNmk6bP4fMFwplix37P4fFVwYXBlcg%3D%3D&sharepage=20&select=1&kind=2&article_date=2011-04-13&news_id=5813853
黃琴雅(2012)。〈臺灣電視全看系統臺臉色 蔡明忠 蔡衍明 練台生 三霸主瓜分媒體天下〉。《新新聞》,1312:60-62。
楊深智(2015)。《論媒體壟斷對新聞自由之影響及相關案例探討與研析》。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山學術組碩士論文。葉淑婷(2015.04.02)。〈「市場競爭、商品品質提升最後消費者得利」為什麼經濟學這套理論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行不通?〉。《維京人酒吧》。上網日期:2018年1月26日,取自:https://vikingbar.org/2015/04/%E3%80%8C%E5%B8%82%E5%A0%B4%E7%AB%B6%E7%88%AD%E3%80%81%E5%95%86%E5%93%81%E5%93%81%E8%B3%AA%E6%8F%90%E5%8D%87%E6%9C%80%E5%BE%8C%E6%B6%88%E8%B2%BB%E8%80%85%E5%BE%97%E5%88%A9%E3%80%8D%E7%82%BA%E4%BB%80/
褚瑞婷(2012.11.20)。〈如果媒體放棄「守門人」的角色…〉。《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上網日期:2017年11月2日, 取自:http://www.npf.org.tw/1/11642
劉孔中(2014)。〈新聞媒體多元與反壟斷之法制探討〉。《公平交易季刊》,22(3):1-44。
劉定基(2014)。〈有線電視頻道規劃的管制及其界限—以一般性頻道規劃與個別頻道載送決定的管制為比較分析中心〉。《東吳法律學報》,26(3):99-142。
劉蕙苓(2014)。〈匯流下的變貌: 網路素材使用對電視新聞常規的影響〉。新聞學研究,121:41-87。
劉靜怡(2011)。〈媒體所有權、觀點多元化與言論自由保障:美國法制的觀察〉。《台大法學論叢》,40(3):1089-1173。
潘明宏譯(1999)。《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韋伯文化。(Nachmias, David and Chava Frankfort-Nachmias[1996].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蔡中民(2014)。〈論政府管制: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觀點〉。《政治學報》,57:31-51。
談如芬(2016)。〈我國有線電視產業市場初探〉。臺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賴祥蔚 (2017.7.19)。〈羅致政行,為什麼林崑海不行?〉。《筆震論談》。上網日期:2017年11月2日, 取自:http://excaliburtaiwan.com/article/detail/234.html
賴祥蔚、江雅綺(2015)。《廣電事業影響力相關監理法規及量測方法之研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PG10309-0010)臺北:中華傳播管理學會。
謝永軒(2017)。《反思電視新聞媒體競爭管制-從產業經濟與法律分析出發》。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羅世宏(2013)。〈媒體壟斷如何防制?媒體多元如何維護?―邁向一個複合式的管制取徑〉。《傳播研究與實踐》,3(2):1-25。
羅世宏(2017)。〈NCC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傳播、文化與政治》,5:i-x。
羅翊心(2014)。《我國媒體集中化管制規範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碩士論文。蘇元和(2017.05.15)。〈【新聞剖析】頻道代理商的美麗與哀愁〉。《匯流新聞網》。上網日期:2017年11月15日,取自:https://cnews.com.tw/%E3%80%90%E6%96%B0%E8%81%9E%E5%89%96%E6%9E%90%E3%80%91%E9%A0%BB%E9%81%93%E4%BB%A3%E7%90%86%E5%95%86%E7%9A%84%E7%BE%8E%E9%BA%97%E8%88%87%E5%93%80%E6%84%81/
蘇元和(2018.01.30)。〈有線電視頻道代理勢力 練成瑜奪龍頭 練台生居第二〉。《匯流新聞網》。上網日期:2018年7月11日,取自:https://cnews.com.tw/119180130a01/
二、外文文獻
Cable Television Consumer Protec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47 U.S.C. §533 (f)(1)(A)(2000); 47 C.F.R. § 76.503 (2007). from:https://transition.fcc.gov/Bureaus/OSEC/library/legislative_histories/1439.pdf
Coase, R. H.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3,1– 44
Dyson,K.& Humphreys,P. (1990). Introduction: Politics, markets and communication policies. In K. Dyson and P. Humphreys (Ed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dimensions,1-32. NY: Routledge.
Enterprise Act (2002).
H. Igor Ansoff. (1965). Corporate Strategy. New York: McGraw-Hill.
Hitchens, L. (2006). Broadcasting pluralism and divers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cy and regulation. Oxford: HART Publishing.
Hoffmann-Riem, W. (1996). Regulating media.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Iosifides, P. (1997). Methods of measuring media concentration. Media, Culture &Society, 19, 643-663.
McAllister, M. P. (1996).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New advertising, control and democracy. Thousand Oaks, CA: Sage.
McAllister, M. P. (2002). Television news plugola and the last episode of Seinfeld.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 (2), 383-401.
McQuail, D. (1992). Media performance: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London: Sage.
Picard, R. G. (1989). Media economics: Concepts and issu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Selznick, P. (1985). “Focusing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Regulation.” In R. G. Noll, ed.,Regulatory Policy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363-368.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Tucher, A. (1997). The real dangers of conglomerate control: A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forum looks at the bead news about corporate synergy.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35 (6), 46-51.
Walden, Ian. (2009). Who Owns the Media? Plurality, Ownership, Competition and Access, in Media Law and Practice, David Goldberg & Gavin Sutter & Ian Walden eds..
Wang, Ming-Li. (2012).The Fourth Estate Under Siege: The Making of a Democratic Institution and Its Pressing Challenges. NTU Law Review 7 (2)
Williams, D. (2002). Synergy bias: Conglomerate and promotion in the new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46 (3), 453-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