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uble, O. (2013). Getting the joke: The inner workings of stand-up comedy.UK: Methuen Drama. Double, O. (2014). Stand Up: On Being a Comedian. UK: A&C Black. Nichols, B. (2017).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Ritchie, C. (2012). Performing Live Comedy. UK: A&C Black. 中國新聞網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chinanews/20151026/01326990238.html 王才勇譯(1998)。《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 台灣攝影工作室。(原書Benjamin, W.& Underwood, J. A. [1936].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German: Hannah Arendt) 王友梅(2009)。〈相聲的前世今生——以「相聲與戲劇」的關聯爲主〉,《戲曲學報》,5:183-225。 王亞維譯(1996)。《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北: 遠流。(原書 Richard Meran Barsam. [1992]. Non-fiction Film: A Critical History.) 王慰慈(2003)。〈臺灣紀錄片的類型發展與分析——以Bill Nichols的六種模式為研究基礎〉,《廣播與電視》, 20:1-33。 何明燕(2011)。〈台灣相聲劇的時空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1:70。 吳清基(2009年10月)。高等教育現況檢討及追求卓越之發展策略專案報告。中華民國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7屆第4會期第6次全體委員會專案報告。 吳黎朔(2015)。〈也談唐、宋雜劇〉,《世新中文研究集刊》,11:219-239。 汪景壽(1961)。〈試論相聲的語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12。 林宏濤譯(2008)。《啟蒙的辯證》,台北: 城邦。(原書Adorno WT & Horkheimer M. [1972].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New York: Continuum.) 林適湖(2011)。〈台灣高等教育之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52:13-19。 虎嗅網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27489.html 施溪泉(2017)。〈大學教育與學用落差〉,《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8):49-50。 袁靖華、邢瀚元(2014)。《全球競爭時代我國電視業的節目模式之困及出路》,《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參考消息網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80816/2311504.shtml 張常珊(2013)。〈關於國外電視節目模式版權引進的觀察與思考〉,《中國廣播電視學刊》,6:38-42。 張碩修(2016)。《卡米地喜劇俱樂部發展策略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學位論文。 張曉婷(2007)。〈國內「脫口秀」節目現狀〉,《青年記者》,16:92。 嵇立群(2004)。《文明的支點: 科技發展與世界現代化進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彭順、楊韶剛譯(2000)。《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臺北:紅螞蟻圖書文化有限公司。(原書Freud, S. [1905]. Joke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 New York: Norton.) 馮建三(2007)。〈台灣傳媒及其政策變遷20年:以中國為背景與想像〉,《思想》,7:119-139。 廖俊逞(2011)。〈台日混血新漫才,搞笑反映社會現實〉,《PAR表演藝術雜誌》, 219:20。 劉子越(2016)。《漫才笑料的認知分析》。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 劉立行(2012)。〈當前臺灣電視與電影產業之趨勢與展望〉,《研考雙月刊》,36(1):66-74。 厲復平(2014)。〈文創產業思維下的劇場表演藝術——一個藝術社會學考察芻議〉,《戲劇學刊》,20:69-96。 蔡慶同(2008)。〈文化工業與全球化: 一個研究架構的反省與重建〉,《國家與社會》,4:101-132。 黎仁剛(2010)。〈沒有解說的當代紀錄片——以200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展播片為例〉,《新聞前哨》,8:24-26。 盧非易(1999)。〈紀錄片的再現技術與觀念之轉變〉,《政大傳播研究簡訊》,12期,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中心。 鐘新(2000)。〈美國電視脫口秀主持人特徵分析〉,《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4):77-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