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書籍
1. Beach, L. R. (2014). Decision making in the workplace: A unified perspective.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 Joseph F. Hair Jr., Mary Celsi, David J. Ortinau, Robert P. Bush. (2017). Essentials of Marketing Research, 4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3.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4. Soelberg, P. (1967). Unprogrammed decision making. Cambridge: M.I.T..
5. 邱志聖,(2014)。策略行銷分析:架構與實務應用,第四版。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 邱志聖,(2015)。行銷研究:實務與理論應用,第四版。台北市: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 期刊論文
1. Barber, A. E., Daly, C. L., Giannantonio, C. M., & Phillips, J. M. (1994). Job search activities: An examination of changes over time. Personnel psychology, 47(4), 739-766.
2. Blau, G. (1994). Testing a two-dimensional measure of job search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9(2), 288-312.
3. Bretz Jr, R. D., Boudreau, J. W., & Judge, T. A. (1994). Job search behavior of employed managers. Personnel Psychology, 47(2), 275-301.
4. Kanfer, R., Wanberg, C. R., & Kantrowitz, T. M. (2001). Job search and employment: A personality–motivational analysis and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5), 837-855.
5. Latack, J. C., Kinicki, A. J., & Prussia, G. E. (1995). An integrative process model of coping with job lo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2), 311-342.
6. Schwab, D. P., Rynes, S. L., & Aldag, R. J. (1987). Theories and research on job search and choice.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5(1), 129-166.
7. Steffy, B. D., Shaw, K. N., & Noe, A. W. (1989).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job search behavior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5(3), 254-269.
8. 林忠正、徐良熙,(1986)。大專畢業生與就業市場:求職行為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8),225-250。
9. 林鉦棽、葉紹琪,(1997)。求職強度、資訊真實性與社會化之關係─自尊感之共同方法變異效果的探討。中山管理評論,5(4),923-942。
10. 祝帥,(2009)。「Advertising」為何是「廣告」——現代「廣告」概念在中國的誕生。新聞與傳播研究,(05),89-92
11. 陳曉潔,(2011)。廣告學的名稱辨析及其學科特性。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2),18-21。
12. 莫梅鋒、劉瀠檑,(2005)。廣告概念的厘清與擴張。廣告大觀,(12),184-185。
13. 黃仲平、范麗娟、張江清,(1997)。高學歷青年的求職行為。社區發展季刊,(78),175-189。
14. 劉澤文、宋照禮、劉華山,(2006)。求職行爲的心理學研究。心理科學進展,14(04),631-635。
15. 魏臻,(2018)。求職行為的研究綜述。文化創新比較研究,(1),17-20。
16. 蘇寶華,(2006)。論廣告品牌傳播的內容要素。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3),112。
三、 碩博士論文
1. 王俊仁(2008)。大專院校應屆畢業生對非典型工作求職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2. 吳育任(2005)。新進員工求職行為、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探討—以會計師事務所為研究對象。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3. 陳嵩淵(2001)。求職行為與組織承諾、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4. 陳柏助(2011)。資料探勘技術於青年求職行為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南市。5. 陳映瑜(2014)。口碑資訊(工作、組織、程序)對求職行為的影響:以計畫行為理論為中介機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6. 葉紹琪(1996)。求職行為對於新進員工社會化的影-以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7. 鄭嘉翔(1999)。求職行為、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以半導體廠女性直接人員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新竹市。8. 廖文華(2007)。台灣理工與商管學院學生尋職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縣。9. 謝銘修(2006)。台灣勞動市場中網路求職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10. 魏美惠(2004)。以計畫行為理論分析非典型工作求職者的求職行為。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彰化縣。11. 蘇庭莛(2018)。組織人才吸引力、主觀規範、自我效能對求職行為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四、 其他
1. S公司企業永續網,2018年,勞雇關係與申訴機制—新進員工與離職結構,檢自:https://csr.sinyi.com.tw/employee/appeal.php
2. 方明,2017年08月21日,房仲業徵才 花招百出,中國時報,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821000330-260114?chdtv
3. 王莫昀,2018年01月31日,職缺逾2萬 房仲業搶人大作戰,中國時報,檢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131000543-260102?chdtv
4. 行政院主計處第四局,2019年03月14日,108年2月薪資與生產力統計月報,表15歷年各業受雇員工流動率,檢自:https://www.stat.gov.tw/ct.asp?mp=4&xItem=44103&ctNode=526
5. 勞動部,統計處,2017年10月31日,行業指南目錄—不動產業,檢自:https://www.mol.gov.tw/media/1695/al01.pdf
6. 勞動部,統計處,2018年05月31日,106年7月職類別薪資調查統計結果,檢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099/36909/
7. 游智文,2018年08月09日,KUSO《與神同行2》獲好評 永慶揪網友看電影,聯合新聞網,檢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41/3299322
8. 葉思含,2018年02月10日,年後轉職潮 房仲大舉徵才,自由時報,檢自:https://estate.ltn.com.tw/article/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