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
漢.荀爽注,清.馬國翰輯:《周易荀氏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據清同治十年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影印。
漢.京房著,吳.陸績註,明.范欽校訂:《京氏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百部叢書集成》所收范氏二十一種奇書本。
漢.荀爽注,清.馬國翰輯:《周易荀氏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據清同治十年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影印。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本影印。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據《學津本》排印。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註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吳.陸績撰,明.姚士粦輯,清.孫堂增補:《陸氏周易述(及其他四種)》,北京市:中華書局,1991年,據《八史經籍志本》排印。
吳.陸績撰,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周易陸氏述》,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據清同治十年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影印。
魏.王弼,唐.邢璹註,明.范欽訂:《周易略例》,收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據《范氏二十一種奇書本》影印。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本》影印。
蜀.范長生:《周易蜀才注》,收於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清.同治十年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影印。
晉.干寶撰,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周易干氏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清.同治十年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影印。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本》影印。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清.盧弼集解:《三國志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未註明版本。
北魏.關朗撰,唐.趙蕤註:《關氏易傳》,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濟南市:齊魯書社,1997年,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四明《范氏天一閣刻范氏奇書本》。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本》影印。
北齊.魏收撰:《魏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唐.歐陽詢著,汪紹楹校訂:《藝文類聚》,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依上海圖書館藏宋.《紹興刻本》校訂。
唐.徐堅編,許逸民主編:《初學記》,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年,清.《古香齋袖珍本》。
唐.李淳風撰:《乙巳占》,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據清.光緒《陸心源校刊十萬卷樓叢書本》影印。
唐.姚思廉撰:《陳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據《北京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
唐.李延壽撰:《北史》,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唐.長孫無忌等撰:《隋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註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據《學津討原本》排印。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註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宋.歐陽脩撰:《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本》景印。
宋.趙汝楳撰:《易序叢書》,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市:齊魯書社,1997年,上海圖書館藏清初鈔本。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語類》,收於《朱子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蘇軾著:《蘇氏易傳》,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據《學津討原本》排印。
宋.程頤撰,王孝魚點校:《周易程氏傳》,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年,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本校以清.康熙《呂留良刻本》、明.萬曆《徐必達刻本》、《古逸叢書》覆元.《至正本》。
宋.李昉編:《太平御覽》,收於《四部叢刊》第三編,石家莊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上海涵芬樓影印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帝室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
宋.王堯臣等編次、宋.晁公武著,王雲五主編:《崇文總目》,收於《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未註明版本。
宋.紹興中改定,葉德輝考證:《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收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宋代卷》,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光緒癸卯仲春《葉氏觀古堂刊》。
宋.陳騤等撰,趙士煒輯考:《中興館閣書目輯考》,收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宋代卷》,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未註明版本。
宋.張攀等撰,趙士煒輯:《中興館閣續書目輯考》,收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宋代卷》,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未註明版本。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收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宋代卷》,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武英殿聚珍版》。
宋.尤袤撰:《遂初堂書目》收於《百部叢書集成.《海山仙館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未註明版本。
宋.程顥、程頤撰:《河南程氏文集.易傳序》,收錄於《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未註明版本。
元.脫脫等修:《宋史》,臺北:藝文出版社,未著出版年,據清乾隆《武英殿本》影印。
宋.朱震著,清.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訂:《漢上易傳》,收於《彙編叢刊之一.索引本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未著錄出版年。
宋.程顥、程頤撰:《河南程氏遺書》,收錄於《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未註明版本。
宋.朱熹著:《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據清.同治間《山東書局尚志堂本》,參校清.康熙間內府覆刻宋.《乙丑九江吳革本》。
宋.張浚撰:《紫巖易傳》,收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北京市:中國書店,1992年,未註明版本。
宋.俞琰撰:《讀易舉要》,收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北京市:中國書店,1992年,未註明版本。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易學啟蒙》,收於《朱子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以《朱子遺書》本為底本,以北京圖書館藏元刻明修本《易學啟蒙通釋》、元.至正元年日新書堂刻《朱子成書附錄》、南京圖書館藏明.永樂十三年內府刻《性理大全》、南京圖書館藏《余懋衡刻本》校對。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周易本義》收於《朱子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以北京圖書館藏南宋.《吳革科本》,校以該館所藏宋《甲本》、元延祐二年《圓沙書院刻《周易傳義》附錄》、明永樂《《周易傳義》大全初刻本》。
題古吳石澗道人俞琰述,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輯:《易外別傳》,收於《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元.鮑恂撰:《太易鉤玄》,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市:齊魯書社,1997年,《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
元.白珽:《湛淵靜語》,收於《百部叢書集成.知不足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據清.乾隆鮑廷博校刊《知不足齋叢書本》影印。
明.董守諭撰:《卦變考略》,收於《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北京市:中國書店,1992年,未註明版本。
清.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易學象數論》,收於《黃宗羲全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清.光緒間《廣雅書局叢書本》,以《寧波天一閣藏本》、清.乾隆間《四庫全書寫本》校對。
清.胡渭著,嚴一萍選輯:《易圖明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守山閣叢書本》。
清.永瑢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市:中華書局,1965年。
清.錢維喬修,清.錢大昕纂:《[乾隆]鄞縣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影印。
清.焦循撰:《易圖略》,收於《雕菰樓易學》,收錄於《孔子文化大全.經典類》,濟南市: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據北京圖書館所藏稿本影印。
清.惠棟:《易漢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據《經訓堂叢書本排印。
清.張惠言撰:《周易虞氏義》,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八年《阮氏瑯嬛仙館刻本》影印。
清.李銳:《周易虞氏略例》,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九年刻《聚學軒叢書本》》影印)。
清.胡祥麟:《虞氏易消息圖說》,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影印。
清.胡秉虔:《卦本圖考》,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三十年增刻《錢熙輔藝海珠塵本》影印。
清.張惠言:《周易鄭荀易》,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刻本》影印。
清.錢大昕著,呂友仁校點:《潛研堂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四庫叢刊本》對校《嘉慶十一年初刻本》、道光二十年《嘉定錢氏潛研堂全書本》、光緒十年《長沙龍氏家塾重刊潛研堂全書本》)。
清.黃奭輯:《黃氏逸書考.范長生易注》,收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據清.道光黃氏刻《民國二十三年江都朱長圻補刊本》影印。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周易盧氏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據清同治十年濟南皇華館書局補刻影印。
清.張惠言:《易義別錄》,收錄於《皇清經解易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未著錄出版年及版本。
清.黃奭輯:《陸績易述》,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據清.道光黃氏刻《民國二十三年江都朱長圻補刊本》影印。
清.紀昀等纂:《四庫全書總目》,北京市:中華書局,1965年。
清.惠棟著,嚴一萍編輯:《易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貸園叢書本》)。
二、近人專著
中華易學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華易學大辭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市:崑崙出版社,2005年。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收於《屈萬里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杭辛齋著,林慶彰主編:《學易筆談下》,收於《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2輯,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講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
徐芹庭:《易學源流》,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徐芹庭:《魏晉七家易學之研究》,收於《成文經緯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袁嘉穀著,林慶彰主編:《講易管窺》,收於《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2輯,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張善文:《周易辭典》,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2年),頁584。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陳延傑著,林慶彰主編:《經學概論》,收於《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2輯,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陳漢章撰:《崇文總目輯釋補正》,收於《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宋代卷》,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未註明版本。
程元敏:《三國蜀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
楊自平:《吳澄之《易經》解釋與《易》學觀》,收於林慶彰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4編第4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廖名春:《周易研究史》,長沙市:湖南出版社,1991年。
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巿:齊魯書社,1988年。
謝綉治:《魏晉象數易學研究》,收錄於《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第7編,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簡博賢:《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簡博賢:《今存南北朝經學遺籍考》,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易緯.稽覽圖》,收於《緯書集成》,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易緯.乾元制序記》,收於《緯書集成》,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三、期刊論文
王風:〈論《本義》注文與卷首《卦變圖》之相合〉,《周易研究》第64期,2004年4月。
王棋:〈荀爽易學卦變說初探〉,《蘭州學刊》,2013年第9期。
王新春:〈陰陽之道視域下的虞翻易學〉,《周易研究》2016年第5期,2016年9月。
王新春:〈虞翻易學十二消息說語境下的宇宙大化〉,《中國哲學史》2011年第2期。
王鉦傑:〈荀爽易學探討及其對卦變理論之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第三十七期,2017年10月。
余敦康:〈荀爽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4期,1992年4月。
呂紹綱:〈略說卦變〉,《中國文化月刊》第192期,1985年10月。
李利:〈虞翻「卦變」說、「成既濟定」說管窺〉,《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第6期。
杜保瑞:〈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哲學與文化》31卷第10期,2004年10月。
林文彬:〈朱子《易學啟蒙》初探〉,《興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6年1月。
林忠軍:〈陸績象數易學述評〉,《周易研究》1996年第1期,1996年2月。
唐明邦:〈范長生的易學思想〉,《宗教學研究》,2001年4期。
唐琳:〈朱震卦變思想解析〉,《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
孫劍秋:〈俞琰易學思想探微〉,《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2010年9月。
烏恩溥:〈《上下經卦變歌》評述〉,《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1996年5月。
高新滿:〈俞琰易學發微〉,《周易研究》2015年第5期,2015年9月。
康全誠:〈程頤《易》學思想析論〉,《遠東通識學報》第二卷第一期,2008年1月。
張濤:〈略論荀爽易學〉,《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3期,1999年5月。
張濤:〈略論虞翻易學〉,《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7期,2016年7月。
梁韋弦:〈「卦氣」解《易》匡謬〉,《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06年11月。
陳睿宏:〈《周易圖》圖式所見之卦變思想析論〉,《政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7年12月。
曾春海:〈對比朱熹與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3期,2003年3月)。
程元敏:〈蜀才及其易注〉,《臺大中文學報》第2期,1988年11月。
黃忠天:〈論《伊川易傳》的價值與得失〉,《文與哲》第三期,2003年12月)。
楊自平:〈《易經》「升降」與「反對」兩種卦變義例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七期,2000年9月。
楊自平:〈南北朝周宏正與盧氏《易》學析論〉,《當代儒學研究》第十三期,2012年12月。
楊自平:〈從《周易集說》、《讀易舉要》論俞琰的《易》學觀及治《易》特色〉,《政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2015年6月。
楊自平:〈論蘇軾《易》與王弼《易》、伊川《易》之異同〉,《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八期,2016年3月。
鄧秀梅:〈《東坡易傳》特色舉要〉,《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2期,2013年9月。
鄧秀梅:〈《東坡易傳》釋易方法與義理分析〉,《東海中文學報》第24期,2012年7月。
盧伶甄:〈從孟喜十二消息卦析論卦變循環思想〉,《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六期,2010年7月。
謝建忠:〈蘇軾《東坡易傳》考論〉,《文學遺產》2000年第六期。
謝綉治:〈魏晉卦變說析論〉,《嘉南學報》第三十四期,2008年12月。
(日)花崎隆一郎:〈易程傳卦變說札記〉,收於朱柏崑主編:《國際易學研究》第四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年。
四、學位論文
毛炳生:《程頤易傳探微》,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7月。王天彤:《魏晉易學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7年。
王棋:《荀爽易學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9年。
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李攀:《俞琰易學思想研究》,武漢市:武漢大學國學、經學博士論文,2016年。
邢春華:《蘇軾易學研究》,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
周欣婷:《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周芳敏:《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林文鎮:《俞琰生平與易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林志孟:《俞琰易學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侯雪娟:《朱熹象數易學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2年。姜喜任:《陸績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3年。
柯佩杏:《朱熹易學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秦潔:《交易與升降:荀氏象數易例覆議》,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5年。
高新滿:《俞琰易學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2年。
張勇:《南北朝《周易》學研究》,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史碩士論文,2005年。
陳旭東:《唐代易學著述考證》,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12年。
陳佳旺:《朱子之象數易學觀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曾復祺:《朱震易學之研究》,桃園: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焦桂美:《南北朝經學史》,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6年。
黃嘉琳:《虞翻易學的氣論思想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楊子萱:《《東坡易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楊淑瓊:《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中心的展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葉飛舟:《卦變攷》,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17年)
廖婉利:《虞翻易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劉興明:《《東坡易傳》易學思想研究》,濟南市:山東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5年4月。
盧伶甄:《《周易》卦變循環思想研究──以十二消息卦為核心》,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薛名傑:《程頤易學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簡義銓:《《周易本義》象數義理探微——以朱熹哲學思想為基礎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易經組碩士論文,2016年。五、研討會論文
王鉦傑:〈朱熹卦變理論重探〉,《朱子學與制度文化學術研討會暨儒商論壇會議論文》,2017年10月19日發表於江西.婺源。
高志成:〈朱子《易》學之「卦變」說析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第二屆青年經學論文發表會,200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