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央城主編,賴宗男、邱延正、沈明室、荆元宙、陳炳炫、邱伯浩、戴政龍等著(2006),《戰略與區域安全》。台北:國防大學戰略所。
王偉(2015),《一本書看懂世界格局》。香港:香港中和出版。
巨克毅主編(2006),《東亞戰略格局與台海安全》。台北:鼎茂圖書。
朱松柏(2004),《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本京(1992),《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台北:黎明文化。
李英明(2004),《國際關係理論的啟蒙與反思》。台北:揚智文化。
金大中著、馮世則譯(1991),《建設和平與民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牧野愛博(2018),《金正恩的外交遊戲:你不知的北韓核武真相 》。新北巿:八旗文化出版。
周世雄(1994),《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討》。台北:五南圖書。
周煦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1999),《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
和田春樹(2015),《北韓:從游擊革命的金日成到迷霧籠罩的金正恩》。台北:五南圖書。
岡瑋(2007),《國際關係與國際組織》。台北:保成。
明居正(2004),《大美霸權的浮現:後冷戰時期大國政治的邏輯》。台北:五南圖書。
林秋山(1998),《韓國綜論-南北韓關係篇》。台北:水牛。
邱稔壤(2004),《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
姜赫 & Philippe Grangereau(2011),《這就是天堂!我的北韓童年》。台北:政大國研中心。
柳惠千(2014),《透視美國「向亞太再平衡」政策》。台北:勒巴克顧問有限公司。
洪丁福(1996),《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啟英。
倪世雄(2003),《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
高秋福(2017),《金日成與朝鮮》。北京:新華出版社。
高崇雲(1989),《中國與南北韓的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張啓雄主編,朱松柏、劉德海、王承宗、李明、程哲國等著,《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安全研究。
張亞中、孫國祥(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
張亞中主編,方天賜、林宗達副主編,王順文、林文斌、林廷輝、林麗香、蔡育岱等著(2004),《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晶典文化。
張亞中、張登及主編,(2016),《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
張智慧、李敦球(2008),《北韓: 神秘的東方晨曦之國》。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郭添漢,(2013),《熱線: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台北:新銳文創。
陳牧民,陳宛郁(2017),《圖解國際關係》。台北:五南文化。
彭懷恩(2001),《國際關係與現勢Q&A》。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10),《國際關係辭典》。台北:風雲論壇。
楊永明(2008),《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出版。
廖中和(1985),《國際政治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歐本漢、羅漢(2010),《國際關係及國際組織》。台北:風雲論壇。
劉必榮(2008),《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台北:先覺出版。
劉必榮(2009),《世界真的變了!—10個你必須知道的未來》。台北:先覺出版。
蔡明彥(2013),《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連動》。台北:鼎茂圖書。
蔡東杰(2013),《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
蔡東杰(2014),《當代中國外交政策第三版》。台北:五南圖書。
蔡東杰、蔡明彥(2014),《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台中:中興大學國政所。
蔡政文(1977),《核子時代國際關係的特質》。台北:三民書局。
Aaron L.Friedberg著,温洽溢譯(2014),《美國回得了亞洲嗎?》。台北:遠流出版
Bandi著,劉雪英譯(2017),《控訴》。台北:平安文化。
B. R. Myers麥爾斯著(2012),《最純潔的種族: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台北:臉譜出版。
Detlef Bald著,蔣仁祥、王宏道譯(2000),《核子威脅:1945年8月6日,廣島》。台北:麥田出版。
Harry S.Truman著,李石譯(2007),《杜魯門回憶錄(下) 》。(台北:東方出版社。
John M. Hobson著,周邵彥譯(2003),《國家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出版。
John Mearsheimer(2014),《大國政治的悲劇》。台北:麥田出版。
Roger Fisher ,Elizabeth Kopelman &Andrea Kupfer Schneider著,馬勵譯(1994),《超越馬基維利》。台北:新新聞文化。
Rudiger Frank陸迪克.法蘭克著,王瑜君、王榮輝、彭意梅譯(2018),《北韓下一步?!國際經濟學家所觀察的北韓現況與未來》。台北:商周出版。
Tim Marshall著,陳琇玲、威治、朱詩迪譯(2015),《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台北:商周出版。
Trevor Taylor著,鈕先鍾譯(1985),《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Thomas G. Mahnken & Dan Blumenthal著,高一中譯(2016),《戰略亞洲:區域安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
Uk Heo & Shale A. Horowitz(2008),《亞洲衝突:南北韓、台海、印巴》。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William T.Tow(2003),《亞太戰略關係:尋找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Yossef Bodansky約瑟夫.波丹斯基著,新新聞小組譯(1994),《北韓危機:金日成之死與核武威脅的效應》。台北:新新聞文化。
(二)期刊論文
丁樹範(2006),〈中國對北韓核試的反應:維持分裂的朝鮮半島〉,《戰略安全研析》,第19期,頁9-12。
王文岳(2012),〈後金正日北韓政局對東北亞安全局勢之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81期,頁30 -36。
王央城(2006),〈北韓核試對東北亞核武擴散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9期,頁13-16。
王 旭(1996),〈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北亞國家的關係〉,《當代中國研究》。
王 軍(2004),〈朝鮮戰爭時期美國對朝政策的演變〉,《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頁28-30。
王俊生(2013),〈冷戰後美國對朝政策—戰略缺失與敵意螺旋的形成〉,《教學與研究》,第9期,頁72-80。
王曉波,唐婉(2016),〈亞太再平衡”戰略視域下奧巴馬政府的對朝政策探析〉,《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2期,頁31-39。
王慶榮(2007),〈「六方會談」對朝鮮半島區域安全之影響:從權力平衡觀點〉,《國防雜誌》,第22卷第2期,頁44-57。
王繼舜(2017),〈中國大陸的朝鮮半島戰略走向:文在寅出任總統後的觀察〉,《戰略安全研析》,第144期,頁22-29。
文 華(2010),〈北韓炮擊延坪島始末〉,《新紀元週刊》,第201期。
巴殿君(2015),〈論金正恩的內政外交:以政治過程與地緣政治為視角〉,《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1 頁73-86。
朱松柏(2000),〈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頁1-12。
朴炳光(2012),〈北韓核武問題之未來展望〉,《全球政治評論》,第38期,頁21- 24。
吳東林(2010),〈韓國國防武力與東北亞安全〉,《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4期,頁117-137。
吳雪鳳、曾怡仁(2014),〈北韓的地緣政治經濟戰略:金正日主政以來的轉變〉,《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5卷第3期,頁57-116。
何思慎(2006),〈美、日對北韓試射飛彈的因應對策與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6期,頁15-18。
李大中(2010),〈歐巴馬政府之東北亞政策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31期,頁19-26。
李以珍(2001),〈近期中國朝鮮半島戰略轉變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2期,頁103-118。
李 明(2000),〈南北韓的恩怨情仇-寫在韓戰五十週年前夕〉,《歷史月刊》,第149期,頁103-114。
李 明(2003),〈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147期,頁4-6。
李 明(2006),〈北韓核爆造成東北亞緊張局勢〉,《海峽評論》,第191期,頁10-12。
李 明(2007),〈兩韓第二次高峰會後的東北亞局勢〉,《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1期,頁11-13。
李 明(2013),〈歐巴馬政府的朝鮮半島政策(2009-2012年)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4卷第2期,頁1 -52。
李 明(2016),〈北韓氫彈試爆牽扯的國際利害〉,《海峽評論》,第302期,頁13- 17。
李 明(2016),〈北韓進行第五次核爆初探〉,《海峽評論》,第310期,頁36-39。
李明峻(2012),〈北韓戰爭邊緣政策的形成與國際環境〉,《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第1期,頁177 -193。
李庚嬉(2012),〈後金正日時代的北韓情勢〉,《海峽評論》,第253期,頁11-12。
李庚嬉(2013),〈北韓對「韓戰停戰協定」之認知與立場評析〉,《戰略安全研析》,第102期,頁38 -46。
李庚嬉(2013),〈北韓進行第三次核試爆,為逼美國談判?〉,《海峽評論》,第267期,頁21-23。
李庚嬉(2013),〈朴槿惠能否主導北韓核武問題〉,《海峽評論》,第268期,頁18-21。
沈明室(2009),〈2009年北韓揚言試射飛彈的戰略意涵及影響〉,《戰略安全研析》, 第47期,頁10-13。
沈明室(2007),〈2006年的東北亞安全情勢〉,《戰略安全研析》,第23期,頁32-35。
沈志華(2009),〈「唇齒相依」還是「政治聯姻」? ─中朝同盟的建立及其延續(1946-196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3期,頁147-194。
金強一(2015),〈金正恩執政後朝鮮的政治路線〉,《韓國學報》,第27期,頁45-49。
林文謙 傅恆德(2012),〈失敗國家、國際衝突與信心建立措施:朝鮮半島危機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3卷第2期,頁1 -45。
林正義(2006),〈北韓試射飛彈及東北亞的因應〉,《戰略安全研析》,第16期,頁6-9。
林正義(2009),〈北韓情勢與朝鮮半島和平〉,《戰略安全研析》,第47期,頁 6-9。
林正義(2009),〈北韓權力繼承的問題〉,《戰略安全研析》,第51期,頁6-9。
林志豪(2018),〈金正恩時期北韓核武戰略展望〉,《歐亞研究》,第二期,頁63-72。
林國炯(2013),〈論朝鮮半島核危機對東北亞局勢的衝擊〉,《海峽評論》,第269期,頁15-23。
林賢參(2010),〈韓國海軍巡邏艦「天安號」沉沒事件〉,《清流月刊》,2010年9月。
林賢參(2013),〈北韓對外戰略的本質:「膽小鬼遊戲」與「弱者的恐嚇〉,《清流月刊》,102年5月號,頁1-3。
林賢參(2016),〈北韓試爆「氫彈」對東北亞區域安全影響之觀察〉,《展望與探索》,第14卷第2期,頁34-40。
林賢參(2017),〈日本因應北韓開發核武威脅對策〉,2017年5月25日「川習會與朝鮮半島危機」座談會。
林賢參(2017),〈聯合國對北韓核試制裁及「中」朝情勢觀察〉,《行政院陸委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頁18。
河凡植(2012),〈中國對朝鮮半島地緣經濟戰略與其對中國與南北韓關係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1期,頁41- 70。
胡敏遠(2017),〈文在寅的「平衡核策略」對中、美控管北韓核武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46期,頁31- 40。
胡敏遠(2006),〈美國在北韓「六方會談」中的角色分析:霸權穩定論的觀點〉,《國防雜誌》,第21卷第1期,頁30-40。
胡瑞舟(2017),〈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及其應對方略〉,《戰略安全研析》,第146期,頁7- 20。
姜聯軍、匡國棟(2005),〈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的構建〉,《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1期,頁38-42。
荊元宙(2009),〈北韓核武發展對東北亞核態勢之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50期,頁 45-48。
袁學哲(2018),〈川普政府對朝鮮政策探析〉,《觀察》,第61期。
高浩榮(2016),〈2016 年朝鮮半島局勢展望〉,《東亞遠望》,第329期,頁26-28。
高雄柏(2013),〈北韓第三次核試爆牽動世局〉,《海峽評論》,第267期,頁14-16。
徐 瑤(2013),〈威懾理論的發展與評析〉,《理論界》,第9期。
唐世平(2000 ),〈理想安全環境與新世紀中國大戰略〉,《戰略與管理》,第6期,頁42-49。
黃鳳志、呂平(2011),〈中國東北亞地緣政治安全探析〉,《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頁36-40。
張心怡(2017),〈川普當選後的亞太區域安全局勢〉,《全球政治評論》,第57期,頁13-17。
張文揚(2016),〈聯合國制裁北韓擁核對東北亞局勢發展的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131期,頁12 - 20。
張凱銘(2011),〈中國崛起因素影響下的東北亞區域形勢變化(下)〉,《APEC》第142期,頁12。
張福昌(2010),〈歐盟在朝鮮半島的安全角色:從KEDO的功能論之〉,《國際關係學報》,第30期,頁20-23。
張慧智(2015),〈東北亞區域融合:從中韓到中日韓的可能連動〉,《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1,頁31-40。
張慧智(2018),〈東北亞局勢與中韓關係的思考〉,《歐亞研究》,第2期,頁31-42。
陳世民(1998),〈從「不首先使用核武」之爭議論核武角色之演變〉,《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0期,頁23-35。
陳世民(2018),〈北韓核危機對台美中關係的影響〉,《新社會政策》,第55期,頁60 - 63。
陳世民(2008),〈東亞戰略架構中核武的角色:擴散與嚇阻穩定〉,《全球政治評論》,21期,頁107-126。
陳郁芬(2016),〈中國的北韓核武政策分析〉,《東亞研究》,第47卷第2期,頁73- 112。
陳嘉生(2010),〈核能安全高峰會觀察與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61期,頁26-30。
陳嘉生(2012),〈北韓對美策略的觀察與趨勢研析〉,《戰略安全研析》,第 83期,頁41- 50。
陳嘉生(2013),〈北韓核試與周邊國家的困境〉,《戰略安全研析》, 第95期, 頁28 -34。
陳昊安(2017),〈北韓核試 威力達二戰廣島原爆10倍,川普揚言徹底毀滅北韓 可能嗎?〉,《禪天下》,第151 期,頁31-35。
梁正邦(2005),〈南北韓衝突起源研究--Kenneth Waltz分析層次的運用〉,《國防雜誌》,第20卷第4期,頁77-87。
曾健民(2013),〈北韓第三次核試「朝核危機」聲中,堅持中朝友好〉,《海峽評論》,第267期,頁17-20。
曾祥穎(2017),〈北韓核武與「修斯迪底斯陷阱」的研析〉,《國政研究報告》,2017年8月28日。
游智偉(2011),〈東北亞區域安全困境與安全建制之未來〉,《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頁139-166。
游智偉 洪銘德(2010),〈中國東北亞安全政策的本質與目的:以六方會談爲例〉,《東亞研究》,第41卷第1期,頁77-117。
虞少華(2010),〈東北亞安全形勢與中韓戰略合作〉,《國際問題研究》,第2010卷第5期,頁30-35。
裘兆琳(2017),〈北韓核武危機與美中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第77-78期合輯,頁344-351。
楊悅(2015),〈奧巴馬政府對朝“戰略忍耐”政策探析〉,《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第4期。
廖小娟(2005),〈中國與北韓的雙邊關係—以兩次核武危機的處理檢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5期,頁34-47。
廖小娟(2015),〈中國大陸外交決策模式的演變〉,《國際與公共事務》,第1期,頁105-137。。
廖文義(2008),〈北韓核問題與「六方會談」:回顧、分析與展望〉,《通識研究集刊》,第14期,頁31-56。
廖清華 陳詵蔚 許惠淑 洪培鈞 黃明傑(2005),〈北韓核議題與六方會談之展望〉,《復興崗學報》,第84期,頁209-240。
熊 瑩(2004),〈朝鮮核問題的危機與轉機〉,《歷史月刊》,第198期,頁65-77。
翟文中(2006),〈北韓試射飛彈對東北亞安全的影響及我國因應作為〉,《戰略安全研析》,第16期,頁25-28。
劉承宗(2017),〈川普主政下的東北亞新局勢〉,《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頁29 -50。
劉宴慈(2011),〈論冷戰後美國東北亞軍事戰略布局對中國之影響〉,《國防雜誌》,第 26卷第2期,頁32-49。
劉雪蓮(2010),〈朝核問題視角下的東北亞安全〉,《東北亞論壇》,第19卷第4期,頁14-20。
劉 強(2004),〈論日本正常國家化〉,《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頁22-26。
劉德海(2010),〈近期東北亞安全局勢中的南韓角色〉,《全球政治評論》,第31期,頁1-6。
劉德海(2013),〈北韓廢止韓戰停戰協定對朝鮮半島局勢之衝擊〉,《戰略安全研析》,第95期,頁35-42。
劉德海(2014),〈金正恩政權的現況與當前兩韓關係〉,《韓國學報》,第26期,頁105 -127。
鄭憲周,芮宗泰(2016),〈金正恩時期中國投資北韓的理由〉,《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3 頁67-79。
蔡明彥(2009),〈當前東亞安全問題中的中國因素分析-以地緣政治、經貿整合與北韓核武問題爲例〉,《全球政治評論》,第26期,頁1-20。
蔡明彥(2010),〈天安艦事件對東北亞安全情勢的衝擊〉,《新社會政策》,第10期,頁53-55。
蔡東杰(2007),〈東北亞安全問題與區域治理機制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19期 ,頁1-19。
蔡東杰(2011),〈南北韓關係與六方會談發展前景〉,《戰略安全研析》,第 71期,頁61-67。
蔡東杰(2013),〈朝鮮半島危機之區域戰略意涵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42期,頁23-38。
蔡東杰(2016),〈聯合國通過制裁案後朝鮮半島情勢分析〉,《戰略安全研析》,第131期,頁5-11。
蔡維心(2015),〈美韓同盟的昔與今:從同盟理論觀之〉,《東亞研究》,第46卷第1期,頁65- 105。
盧業中(2013),〈北韓第三次核試對東北亞局勢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3期,頁16-23。
盧業中(2015),〈當前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以2010年天安艦事件以來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6卷第1期,頁143-184。
盧業中(2018),〈六方會談 2.0 成形中?朝鮮半島危機前景評估〉,《歐亞研究》,第二期,頁43-52
謝之鵬(2006),〈從中國核武現代化發展研析兼論對區域安全之影響〉《國防雜誌》,第21卷第4期,頁47-58。
鮮于學源(2016),〈韓戰結束,美國和北韓何以遲遲未簽和約?-淺談北韓核武發展的背景〉,《遠望雜誌》,第329期,頁21- 25。
魏志江(2014),〈金正恩政權上臺後北韓外交政策及其趨向〉,《韓國學報》,第26期,頁89-103。
藍嘉祥(2016),〈北韓核武問題對東北亞國家的影響〉,《海軍學術雙月刊》,第50第5期,頁121-132。
(三)學位論文
李周映(2017),《韓國核武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以薩根的核擴散的三種模型分析之》。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沈 權(2006),《冷戰後的美國朝鮮半島政策析論》。中國大陸:中國中央黨校博士論文。
金民榮(2006),《北韓發展核武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項文怡(2012),《中國「和平崛起」對朝鮮半島情勢之影響》。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偉華(2012),《後冷戰時期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廖元琳(2013),《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區域安全機制發展分析1989-2013》。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荆德勝(2012),《中美區域權力競合發展之研究-以六方會談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崴得(2010),《朝鮮半島核武議題主題思想下的北韓與國際社會之互動》。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燕玲(2011),《北韓核武問題與美國因應策略之研究2003-2011年》。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瑩穎(2017),《中國與北韓區域經濟發展現況與分析—從金正日時期開始》。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張玲玲(2006),《後冷戰時期兩韓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1991-2005)》。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四)報紙
中央日報
台灣日報
聯合報
中國時報
(五)網路資料
BBC:http://www.bbc.com/
CNBC:https://www.cnbc.com/
ET TODAY: https://www.ettoday.net/news/
TVBSS NEWS:https://news.tvbs.com.tw/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
中央社:http://www.cna.com.tw/
中央日報中文網:https://chinese.joins.com
中國時報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https://pnn.pts.org.tw/project
今日新聞: https://www.nownews.com/
多維新聞網: http://www.dwnews.com/
阿波羅評論:http://tw.aboluowang.com/
青年日報:http://www.youth.com.tw/
東森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
風傳媒:http://www.storm.mg/
星島日報:https://www.singtaousa.com/
香港01網:https://www.hk01.com/
信報財經新聞:http://www.ir-basilica.com/
超訊:http://www.supermedia.hk
愛思想網:http://www.aisixiang.com/data/
朝鮮中央通訊社:http://naenara.com.kp/ch/news/
紐約時報:https://www.nytimes.com/
新華社: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news.cn/
新唐人:https://www.ntdtv.com/
新頭殼newtalk:https://newtalk.tw/news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
韓民族日報:http://www.hani.co.kr/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index
關 鍵 評 論 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
蘋果日報:https://tw.appledaily.com/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ndrew J. Nathan And Robert S. Ros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7.
Cf. Glenn H. Snyder, (1965)”The balance of power and the balance of terror,”in Paul Seabury(ed.),Balance of Power, San Francisco 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
Chase, Robert, Hill, Emily and Kennedy Paul, eds., A New Framework for U.S. Polic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8.
Rozman,Gilbert(2004), Northeast Asia’s Stunted Regionalism: Bilateral Distrust in the Shadow of Glob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J. Lieber, ed., Eagle Adrif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t the End of Century, New York: Longman, 1997.
(二)期刊論文
Brodie, Bernard (1959),"The Anatomy of Deterrence" as found in Strategy in the Missile Ag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264–304.
David Shambaugh, (2003),“China and Korean Peninsula: Playing for the Long Term,”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6, No. 2 (Spring 2003), p. 50.
Hans J. Morgenthau,(1969),"A New Foreign Policy for the United States,London”,pp.202-204、240。
Hak-Joon Kim,(1977),”The Unification Policy of South and North Korea”(Seoul: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77),p129。
Jame E. Dougherty and Robert L.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1981)”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2nd Ed”,New York:Harper&Row,Publisher,pp23-26.
Morgenthau,(1992):ch.8, 12; Finnemore, 1996: ch.1; Mearsheimer, 1994: 6
Stanley Hoffimann(1965),”The State of War-Essays on the Theory and Parati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aeger Publishers,pp.5
Eberstadt, Nichola(s 2002),“korea,”in Richard J.Ellings and Aaron L.Friedberg ed.Strategic Asia 2001-02:Power and Purpose, pp.115-142。
Kang ,David C.(2003), “The Avoidable Crisis in North Korea,”Orbis 47, N o.3, pp.495-510.
三、網路資料
https://www.brookings.edu/
https://www.csis.org/
https://www.rand.org/
https://www.un.org/
http:// fpc.state.gov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