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25.16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09 23: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芳君
研究生(外文):Fang-Chun Liu
論文名稱:北韓核武議題對東北亞區域安全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mpact of North Korea’s Nuclear Weapons Issue to Regional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
指導教授:蔡東杰蔡東杰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陳佩修陳文甲
口試日期:2019-01-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4
中文關鍵詞:東北亞區域安全北韓核武金正恩文金會川金會
外文關鍵詞:Northeast AsiaRegional securityNorth Korean nuclear weaponsKim Jong-unMun Jae-in with Kim Jong-un meetingTrump with Kim Jong-un mee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東北亞地區是當前具全球影響力大國最密集的區域,朝鮮半島則位居東北亞重要地緣位置,而北韓的核武發展始終是影響東北亞區域安全的重要議題。北韓在金氏家族三代領導人「先軍政治」的領導下,不斷進行軍事武器研發與試爆核武,儼然是全球的未爆彈。2018年4月27日南韓總統文在寅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板門店的「文金會」會談,緩和了朝鮮半島情勢,同時也為金正恩與美國總統川普6月12日「川金會」佈局,成為21世紀國際政治大事。
本文主要探討金日成、金正日暨金正恩時期核武政策與實質進展,分析北韓核武發展對東北亞區域安全的影響,解釋北韓運用核武與東北亞大國互動的關係。研究發現北韓三代領導人在運用核武策略的動機與目的不同,鞏固政權、經濟利益及成為擁核國家是金正恩發展核武的目的;另外,即使進行兩韓元首「文金會」高峰會談及美國與北韓領導人的「川金會」會談,並不能獲得北韓棄核的保證,再加上從過去兩代領導人出爾反爾的核武承諾來看,未來朝鮮半島落實無核化的可能性甚低,而朝鮮半島北韓核武議題仍是影響東北亞區域安全的關鍵因素。
Northeast Asia is currently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 with a large global influence. The Korean Peninsula is an importa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in Northeast Asia, and North Korea’s nuclear weapons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affecting regional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first army politics" of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Kim family, North Korea has continuously carried out military weapon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est-explosion of nuclear weapons. It is a global unexploded bomb. On April 27, 2018, South Korean President Mun Jae-in and North Korean leader Kim Jong-un" Mun Jae-in with Kim Jong-un meeting " met in the Panmunjom to ease the situation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t the same time, Kim Jong-un and US President Trump June 12 " Trump with Kim Jong-un meeting " The layout has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v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nuclear weapons policy and substantive progress during the period of Kim Il Sung, Kim Jong Il and Kim Jong-un, analyzes the impact of North Korea's nuclear weapons development on regional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 and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th Korea's use of nuclear weapons and the interaction of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North Korean leaders have different motives and purposes in applying nuclear weapons strategies. Consolidating political power, economic interests, and becoming a nuclear-armed country are the purposes of Kim Jong-un’s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In addition, even if the two-headed Mun Jae-in and Kim Jong-un summit talks and the " Trump with Kim Jong-un meeting "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North Korean leaders are held, it is impossible to obtain the guarantee of North Korea’s nuclear abandonment, plus the nuclear weapons commitment from the past two generations of leaders.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denuclearization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is very low in the future,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remain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regional security in Northeast Asia.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2
第三節 研究假設與架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文獻探討 10
第二章 北韓核武發展歷程 15
第一節 金日成時期核武政策與實質進展 15
第二節 金正日時期核武政策與實質進展 28
第三節 核武發展對東北亞區域安全的影響 38
第三章 金正恩時期核武發展 47
第一節 金正恩時期核武政策與實質進展 47
第二節 國際對核武試爆的反應與政策 60
第三節 核武發展對東北亞區域安全的影響 67
第四章 北韓核武議題之未來發展與挑戰 73
第一節 南北韓互動分析 73
第二節 美、中大國層次互動分析 86
第三節 六方會談由來、發展與未來展望 96
第五章 結論 10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7
第二節 未來發展方向 114
參考書目 116
一、中文部分 116
二、英文部分 133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央城主編,賴宗男、邱延正、沈明室、荆元宙、陳炳炫、邱伯浩、戴政龍等著(2006),《戰略與區域安全》。台北:國防大學戰略所。
王偉(2015),《一本書看懂世界格局》。香港:香港中和出版。
巨克毅主編(2006),《東亞戰略格局與台海安全》。台北:鼎茂圖書。
朱松柏(2004),《南北韓的關係與統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本京(1992),《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台北:黎明文化。
李英明(2004),《國際關係理論的啟蒙與反思》。台北:揚智文化。
金大中著、馮世則譯(1991),《建設和平與民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牧野愛博(2018),《金正恩的外交遊戲:你不知的北韓核武真相 》。新北巿:八旗文化出版。
周世雄(1994),《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討》。台北:五南圖書。
周煦著,李英明.張亞中主編(1999),《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
和田春樹(2015),《北韓:從游擊革命的金日成到迷霧籠罩的金正恩》。台北:五南圖書。
岡瑋(2007),《國際關係與國際組織》。台北:保成。
明居正(2004),《大美霸權的浮現:後冷戰時期大國政治的邏輯》。台北:五南圖書。
林秋山(1998),《韓國綜論-南北韓關係篇》。台北:水牛。
邱稔壤(2004),《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政大國研中心。
姜赫 & Philippe Grangereau(2011),《這就是天堂!我的北韓童年》。台北:政大國研中心。
柳惠千(2014),《透視美國「向亞太再平衡」政策》。台北:勒巴克顧問有限公司。
洪丁福(1996),《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啟英。
倪世雄(2003),《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
高秋福(2017),《金日成與朝鮮》。北京:新華出版社。
高崇雲(1989),《中國與南北韓的研究》。台北:正中書局。
張啓雄主編,朱松柏、劉德海、王承宗、李明、程哲國等著,《後冷戰時期南北韓與中日美俄四強的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安全研究。
張亞中、孫國祥(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出版。
張亞中主編,方天賜、林宗達副主編,王順文、林文斌、林廷輝、林麗香、蔡育岱等著(2004),《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晶典文化。
張亞中、張登及主編,(2016),《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
張智慧、李敦球(2008),《北韓: 神秘的東方晨曦之國》。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郭添漢,(2013),《熱線: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構》。台北:新銳文創。
陳牧民,陳宛郁(2017),《圖解國際關係》。台北:五南文化。
彭懷恩(2001),《國際關係與現勢Q&A》。台北:風雲論壇。
彭懷恩(2010),《國際關係辭典》。台北:風雲論壇。
楊永明(2008),《國際安全與國際法》。台北:元照出版。
廖中和(1985),《國際政治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歐本漢、羅漢(2010),《國際關係及國際組織》。台北:風雲論壇。
劉必榮(2008),《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台北:先覺出版。
劉必榮(2009),《世界真的變了!—10個你必須知道的未來》。台北:先覺出版。
蔡明彥(2013),《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連動》。台北:鼎茂圖書。
蔡東杰(2013),《東亞區域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
蔡東杰(2014),《當代中國外交政策第三版》。台北:五南圖書。
蔡東杰、蔡明彥(2014),《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台中:中興大學國政所。
蔡政文(1977),《核子時代國際關係的特質》。台北:三民書局。
Aaron L.Friedberg著,温洽溢譯(2014),《美國回得了亞洲嗎?》。台北:遠流出版
Bandi著,劉雪英譯(2017),《控訴》。台北:平安文化。
B. R. Myers麥爾斯著(2012),《最純潔的種族: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台北:臉譜出版。
Detlef Bald著,蔣仁祥、王宏道譯(2000),《核子威脅:1945年8月6日,廣島》。台北:麥田出版。
Harry S.Truman著,李石譯(2007),《杜魯門回憶錄(下) 》。(台北:東方出版社。
John M. Hobson著,周邵彥譯(2003),《國家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出版。
John Mearsheimer(2014),《大國政治的悲劇》。台北:麥田出版。
Roger Fisher ,Elizabeth Kopelman &Andrea Kupfer Schneider著,馬勵譯(1994),《超越馬基維利》。台北:新新聞文化。
Rudiger Frank陸迪克.法蘭克著,王瑜君、王榮輝、彭意梅譯(2018),《北韓下一步?!國際經濟學家所觀察的北韓現況與未來》。台北:商周出版。
Tim Marshall著,陳琇玲、威治、朱詩迪譯(2015),《用十張地圖看懂全球政經局勢》。台北:商周出版。
Trevor Taylor著,鈕先鍾譯(1985),《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Thomas G. Mahnken & Dan Blumenthal著,高一中譯(2016),《戰略亞洲:區域安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
Uk Heo & Shale A. Horowitz(2008),《亞洲衝突:南北韓、台海、印巴》。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William T.Tow(2003),《亞太戰略關係:尋找整合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Yossef Bodansky約瑟夫.波丹斯基著,新新聞小組譯(1994),《北韓危機:金日成之死與核武威脅的效應》。台北:新新聞文化。
(二)期刊論文
丁樹範(2006),〈中國對北韓核試的反應:維持分裂的朝鮮半島〉,《戰略安全研析》,第19期,頁9-12。
王文岳(2012),〈後金正日北韓政局對東北亞安全局勢之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81期,頁30 -36。
王央城(2006),〈北韓核試對東北亞核武擴散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9期,頁13-16。
王 旭(1996),〈後冷戰時期中國與東北亞國家的關係〉,《當代中國研究》。
王 軍(2004),〈朝鮮戰爭時期美國對朝政策的演變〉,《延安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頁28-30。
王俊生(2013),〈冷戰後美國對朝政策—戰略缺失與敵意螺旋的形成〉,《教學與研究》,第9期,頁72-80。
王曉波,唐婉(2016),〈亞太再平衡”戰略視域下奧巴馬政府的對朝政策探析〉,《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2期,頁31-39。
王慶榮(2007),〈「六方會談」對朝鮮半島區域安全之影響:從權力平衡觀點〉,《國防雜誌》,第22卷第2期,頁44-57。
王繼舜(2017),〈中國大陸的朝鮮半島戰略走向:文在寅出任總統後的觀察〉,《戰略安全研析》,第144期,頁22-29。
文 華(2010),〈北韓炮擊延坪島始末〉,《新紀元週刊》,第201期。
巴殿君(2015),〈論金正恩的內政外交:以政治過程與地緣政治為視角〉,《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1 頁73-86。
朱松柏(2000),〈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2期,頁1-12。
朴炳光(2012),〈北韓核武問題之未來展望〉,《全球政治評論》,第38期,頁21- 24。
吳東林(2010),〈韓國國防武力與東北亞安全〉,《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4期,頁117-137。
吳雪鳳、曾怡仁(2014),〈北韓的地緣政治經濟戰略:金正日主政以來的轉變〉,《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5卷第3期,頁57-116。
何思慎(2006),〈美、日對北韓試射飛彈的因應對策與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6期,頁15-18。
李大中(2010),〈歐巴馬政府之東北亞政策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31期,頁19-26。
李以珍(2001),〈近期中國朝鮮半島戰略轉變之探討〉,《展望與探索》,第9卷第2期,頁103-118。
李 明(2000),〈南北韓的恩怨情仇-寫在韓戰五十週年前夕〉,《歷史月刊》,第149期,頁103-114。
李 明(2003),〈北韓核武危機的意義與發展〉,《海峽評論》,第147期,頁4-6。
李 明(2006),〈北韓核爆造成東北亞緊張局勢〉,《海峽評論》,第191期,頁10-12。
李 明(2007),〈兩韓第二次高峰會後的東北亞局勢〉,《展望與探索》,第5卷第11期,頁11-13。
李 明(2013),〈歐巴馬政府的朝鮮半島政策(2009-2012年) 〉,《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4卷第2期,頁1 -52。
李 明(2016),〈北韓氫彈試爆牽扯的國際利害〉,《海峽評論》,第302期,頁13- 17。
李 明(2016),〈北韓進行第五次核爆初探〉,《海峽評論》,第310期,頁36-39。
李明峻(2012),〈北韓戰爭邊緣政策的形成與國際環境〉,《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8卷第1期,頁177 -193。
李庚嬉(2012),〈後金正日時代的北韓情勢〉,《海峽評論》,第253期,頁11-12。
李庚嬉(2013),〈北韓對「韓戰停戰協定」之認知與立場評析〉,《戰略安全研析》,第102期,頁38 -46。
李庚嬉(2013),〈北韓進行第三次核試爆,為逼美國談判?〉,《海峽評論》,第267期,頁21-23。
李庚嬉(2013),〈朴槿惠能否主導北韓核武問題〉,《海峽評論》,第268期,頁18-21。
沈明室(2009),〈2009年北韓揚言試射飛彈的戰略意涵及影響〉,《戰略安全研析》, 第47期,頁10-13。
沈明室(2007),〈2006年的東北亞安全情勢〉,《戰略安全研析》,第23期,頁32-35。
沈志華(2009),〈「唇齒相依」還是「政治聯姻」? ─中朝同盟的建立及其延續(1946-196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3期,頁147-194。
金強一(2015),〈金正恩執政後朝鮮的政治路線〉,《韓國學報》,第27期,頁45-49。
林文謙 傅恆德(2012),〈失敗國家、國際衝突與信心建立措施:朝鮮半島危機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3卷第2期,頁1 -45。
林正義(2006),〈北韓試射飛彈及東北亞的因應〉,《戰略安全研析》,第16期,頁6-9。
林正義(2009),〈北韓情勢與朝鮮半島和平〉,《戰略安全研析》,第47期,頁 6-9。
林正義(2009),〈北韓權力繼承的問題〉,《戰略安全研析》,第51期,頁6-9。
林志豪(2018),〈金正恩時期北韓核武戰略展望〉,《歐亞研究》,第二期,頁63-72。
林國炯(2013),〈論朝鮮半島核危機對東北亞局勢的衝擊〉,《海峽評論》,第269期,頁15-23。
林賢參(2010),〈韓國海軍巡邏艦「天安號」沉沒事件〉,《清流月刊》,2010年9月。
林賢參(2013),〈北韓對外戰略的本質:「膽小鬼遊戲」與「弱者的恐嚇〉,《清流月刊》,102年5月號,頁1-3。
林賢參(2016),〈北韓試爆「氫彈」對東北亞區域安全影響之觀察〉,《展望與探索》,第14卷第2期,頁34-40。
林賢參(2017),〈日本因應北韓開發核武威脅對策〉,2017年5月25日「川習會與朝鮮半島危機」座談會。
林賢參(2017),〈聯合國對北韓核試制裁及「中」朝情勢觀察〉,《行政院陸委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頁18。
河凡植(2012),〈中國對朝鮮半島地緣經濟戰略與其對中國與南北韓關係之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55卷第1期,頁41- 70。
胡敏遠(2017),〈文在寅的「平衡核策略」對中、美控管北韓核武的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46期,頁31- 40。
胡敏遠(2006),〈美國在北韓「六方會談」中的角色分析:霸權穩定論的觀點〉,《國防雜誌》,第21卷第1期,頁30-40。
胡瑞舟(2017),〈朝鮮半島核武危機及其應對方略〉,《戰略安全研析》,第146期,頁7- 20。
姜聯軍、匡國棟(2005),〈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的構建〉,《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1期,頁38-42。
荊元宙(2009),〈北韓核武發展對東北亞核態勢之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50期,頁 45-48。
袁學哲(2018),〈川普政府對朝鮮政策探析〉,《觀察》,第61期。
高浩榮(2016),〈2016 年朝鮮半島局勢展望〉,《東亞遠望》,第329期,頁26-28。
高雄柏(2013),〈北韓第三次核試爆牽動世局〉,《海峽評論》,第267期,頁14-16。
徐 瑤(2013),〈威懾理論的發展與評析〉,《理論界》,第9期。
唐世平(2000 ),〈理想安全環境與新世紀中國大戰略〉,《戰略與管理》,第6期,頁42-49。
黃鳳志、呂平(2011),〈中國東北亞地緣政治安全探析〉,《現代國際關係》,第6期,頁36-40。
張心怡(2017),〈川普當選後的亞太區域安全局勢〉,《全球政治評論》,第57期,頁13-17。
張文揚(2016),〈聯合國制裁北韓擁核對東北亞局勢發展的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131期,頁12 - 20。
張凱銘(2011),〈中國崛起因素影響下的東北亞區域形勢變化(下)〉,《APEC》第142期,頁12。
張福昌(2010),〈歐盟在朝鮮半島的安全角色:從KEDO的功能論之〉,《國際關係學報》,第30期,頁20-23。
張慧智(2015),〈東北亞區域融合:從中韓到中日韓的可能連動〉,《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1,頁31-40。
張慧智(2018),〈東北亞局勢與中韓關係的思考〉,《歐亞研究》,第2期,頁31-42。
陳世民(1998),〈從「不首先使用核武」之爭議論核武角色之演變〉,《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10期,頁23-35。
陳世民(2018),〈北韓核危機對台美中關係的影響〉,《新社會政策》,第55期,頁60 - 63。
陳世民(2008),〈東亞戰略架構中核武的角色:擴散與嚇阻穩定〉,《全球政治評論》,21期,頁107-126。
陳郁芬(2016),〈中國的北韓核武政策分析〉,《東亞研究》,第47卷第2期,頁73- 112。
陳嘉生(2010),〈核能安全高峰會觀察與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61期,頁26-30。
陳嘉生(2012),〈北韓對美策略的觀察與趨勢研析〉,《戰略安全研析》,第 83期,頁41- 50。
陳嘉生(2013),〈北韓核試與周邊國家的困境〉,《戰略安全研析》, 第95期, 頁28 -34。
陳昊安(2017),〈北韓核試 威力達二戰廣島原爆10倍,川普揚言徹底毀滅北韓 可能嗎?〉,《禪天下》,第151 期,頁31-35。
梁正邦(2005),〈南北韓衝突起源研究--Kenneth Waltz分析層次的運用〉,《國防雜誌》,第20卷第4期,頁77-87。
曾健民(2013),〈北韓第三次核試「朝核危機」聲中,堅持中朝友好〉,《海峽評論》,第267期,頁17-20。
曾祥穎(2017),〈北韓核武與「修斯迪底斯陷阱」的研析〉,《國政研究報告》,2017年8月28日。
游智偉(2011),〈東北亞區域安全困境與安全建制之未來〉,《全球政治評論》,第36期,頁139-166。
游智偉 洪銘德(2010),〈中國東北亞安全政策的本質與目的:以六方會談爲例〉,《東亞研究》,第41卷第1期,頁77-117。
虞少華(2010),〈東北亞安全形勢與中韓戰略合作〉,《國際問題研究》,第2010卷第5期,頁30-35。
裘兆琳(2017),〈北韓核武危機與美中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第77-78期合輯,頁344-351。
楊悅(2015),〈奧巴馬政府對朝“戰略忍耐”政策探析〉,《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第4期。
廖小娟(2005),〈中國與北韓的雙邊關係—以兩次核武危機的處理檢視〉,《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5期,頁34-47。
廖小娟(2015),〈中國大陸外交決策模式的演變〉,《國際與公共事務》,第1期,頁105-137。。
廖文義(2008),〈北韓核問題與「六方會談」:回顧、分析與展望〉,《通識研究集刊》,第14期,頁31-56。
廖清華 陳詵蔚 許惠淑 洪培鈞 黃明傑(2005),〈北韓核議題與六方會談之展望〉,《復興崗學報》,第84期,頁209-240。
熊 瑩(2004),〈朝鮮核問題的危機與轉機〉,《歷史月刊》,第198期,頁65-77。
翟文中(2006),〈北韓試射飛彈對東北亞安全的影響及我國因應作為〉,《戰略安全研析》,第16期,頁25-28。
劉承宗(2017),〈川普主政下的東北亞新局勢〉,《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7卷第2期,頁29 -50。
劉宴慈(2011),〈論冷戰後美國東北亞軍事戰略布局對中國之影響〉,《國防雜誌》,第 26卷第2期,頁32-49。
劉雪蓮(2010),〈朝核問題視角下的東北亞安全〉,《東北亞論壇》,第19卷第4期,頁14-20。
劉 強(2004),〈論日本正常國家化〉,《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頁22-26。
劉德海(2010),〈近期東北亞安全局勢中的南韓角色〉,《全球政治評論》,第31期,頁1-6。
劉德海(2013),〈北韓廢止韓戰停戰協定對朝鮮半島局勢之衝擊〉,《戰略安全研析》,第95期,頁35-42。
劉德海(2014),〈金正恩政權的現況與當前兩韓關係〉,《韓國學報》,第26期,頁105 -127。
鄭憲周,芮宗泰(2016),〈金正恩時期中國投資北韓的理由〉,《全球政治評論》,特集003 頁67-79。
蔡明彥(2009),〈當前東亞安全問題中的中國因素分析-以地緣政治、經貿整合與北韓核武問題爲例〉,《全球政治評論》,第26期,頁1-20。
蔡明彥(2010),〈天安艦事件對東北亞安全情勢的衝擊〉,《新社會政策》,第10期,頁53-55。
蔡東杰(2007),〈東北亞安全問題與區域治理機制發展〉,《全球政治評論》,第19期 ,頁1-19。
蔡東杰(2011),〈南北韓關係與六方會談發展前景〉,《戰略安全研析》,第 71期,頁61-67。
蔡東杰(2013),〈朝鮮半島危機之區域戰略意涵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42期,頁23-38。
蔡東杰(2016),〈聯合國通過制裁案後朝鮮半島情勢分析〉,《戰略安全研析》,第131期,頁5-11。
蔡維心(2015),〈美韓同盟的昔與今:從同盟理論觀之〉,《東亞研究》,第46卷第1期,頁65- 105。
盧業中(2013),〈北韓第三次核試對東北亞局勢之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1卷第3期,頁16-23。
盧業中(2015),〈當前朝鮮半島的安全困境-以2010年天安艦事件以來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6卷第1期,頁143-184。
盧業中(2018),〈六方會談 2.0 成形中?朝鮮半島危機前景評估〉,《歐亞研究》,第二期,頁43-52
謝之鵬(2006),〈從中國核武現代化發展研析兼論對區域安全之影響〉《國防雜誌》,第21卷第4期,頁47-58。
鮮于學源(2016),〈韓戰結束,美國和北韓何以遲遲未簽和約?-淺談北韓核武發展的背景〉,《遠望雜誌》,第329期,頁21- 25。
魏志江(2014),〈金正恩政權上臺後北韓外交政策及其趨向〉,《韓國學報》,第26期,頁89-103。
藍嘉祥(2016),〈北韓核武問題對東北亞國家的影響〉,《海軍學術雙月刊》,第50第5期,頁121-132。
(三)學位論文
李周映(2017),《韓國核武發展可能性之探討-以薩根的核擴散的三種模型分析之》。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 權(2006),《冷戰後的美國朝鮮半島政策析論》。中國大陸:中國中央黨校博士論文。
金民榮(2006),《北韓發展核武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台北: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項文怡(2012),《中國「和平崛起」對朝鮮半島情勢之影響》。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偉華(2012),《後冷戰時期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之研究-現實主義的觀點》。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元琳(2013),《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區域安全機制發展分析1989-2013》。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荆德勝(2012),《中美區域權力競合發展之研究-以六方會談為例》。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崴得(2010),《朝鮮半島核武議題主題思想下的北韓與國際社會之互動》。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燕玲(2011),《北韓核武問題與美國因應策略之研究2003-2011年》。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瑩穎(2017),《中國與北韓區域經濟發展現況與分析—從金正日時期開始》。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張玲玲(2006),《後冷戰時期兩韓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1991-2005)》。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四)報紙
中央日報
台灣日報
聯合報
中國時報

(五)網路資料
BBC:http://www.bbc.com/
CNBC:https://www.cnbc.com/
ET TODAY: https://www.ettoday.net/news/
TVBSS NEWS:https://news.tvbs.com.tw/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
中央社:http://www.cna.com.tw/
中央日報中文網:https://chinese.joins.com
中國時報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https://pnn.pts.org.tw/project
今日新聞: https://www.nownews.com/
多維新聞網: http://www.dwnews.com/
阿波羅評論:http://tw.aboluowang.com/
青年日報:http://www.youth.com.tw/
東森新聞雲:https://www.ettoday.net/
風傳媒:http://www.storm.mg/
星島日報:https://www.singtaousa.com/
香港01網:https://www.hk01.com/
信報財經新聞:http://www.ir-basilica.com/
超訊:http://www.supermedia.hk
愛思想網:http://www.aisixiang.com/data/
朝鮮中央通訊社:http://naenara.com.kp/ch/news/
紐約時報:https://www.nytimes.com/
新華社: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news.cn/
新唐人:https://www.ntdtv.com/
新頭殼newtalk:https://newtalk.tw/news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
韓民族日報:http://www.hani.co.kr/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index
關 鍵 評 論 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
蘋果日報:https://tw.appledaily.com/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ndrew J. Nathan And Robert S. Ros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7.
Cf. Glenn H. Snyder, (1965)”The balance of power and the balance of terror,”in Paul Seabury(ed.),Balance of Power, San Francisco Chandler Publishing Company.
Chase, Robert, Hill, Emily and Kennedy Paul, eds., A New Framework for U.S. Polic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8.
Rozman,Gilbert(2004), Northeast Asia’s Stunted Regionalism: Bilateral Distrust in the Shadow of Globaliz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J. Lieber, ed., Eagle Adrif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t the End of Century, New York: Longman, 1997.
(二)期刊論文
Brodie, Bernard (1959),"The Anatomy of Deterrence" as found in Strategy in the Missile Ag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264–304.
David Shambaugh, (2003),“China and Korean Peninsula: Playing for the Long Term,”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6, No. 2 (Spring 2003), p. 50.
Hans J. Morgenthau,(1969),"A New Foreign Policy for the United States,London”,pp.202-204、240。
Hak-Joon Kim,(1977),”The Unification Policy of South and North Korea”(Seoul: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77),p129。
Jame E. Dougherty and Robert L.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1981)”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2nd Ed”,New York:Harper&Row,Publisher,pp23-26.
Morgenthau,(1992):ch.8, 12; Finnemore, 1996: ch.1; Mearsheimer, 1994: 6
Stanley Hoffimann(1965),”The State of War-Essays on the Theory and Parati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aeger Publishers,pp.5
Eberstadt, Nichola(s 2002),“korea,”in Richard J.Ellings and Aaron L.Friedberg ed.Strategic Asia 2001-02:Power and Purpose, pp.115-142。
Kang ,David C.(2003), “The Avoidable Crisis in North Korea,”Orbis 47, N o.3, pp.495-510.

三、網路資料
https://www.brookings.edu/
https://www.csis.org/
https://www.rand.org/
https://www.un.org/
http:// fpc.state.gov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a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