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7 19: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嘉彥
研究生(外文):Jia-YanHong
論文名稱:清‧陳錦《詩韻釋音》音韻現象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hen Jin\'s \"Shih Yun Shih Yin\" Phonological Phenomena in Qing Dynasty
指導教授:陳梅香陳梅香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ei-Sia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詩韻釋音陳錦紹興方言切音蒙引
外文關鍵詞:Shih Yun Shih YinChen JinShaoSing dialectChieh Yin Mong Yi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清‧陳錦《詩韻釋音》成書於光緒十三年(1887),為一部詩韻系韻書,相較於多數韻書,其成書時代較晚,因此在書本體例和反切上多遵從舊韻書,如:分韻、收字遵循《佩文韻府》;反切則依照《廣韻》,此使得《詩韻釋音》在語音系統與《廣韻》相似。雖語音系統與《廣韻》密切,但兩者並非完全一樣,書中善用「類隔」、「當从」等語音條例修正《廣韻》反切,使反切更方便拼切並符合當時的語音情況。除此之外,書中最重要的語音條例──「今讀若」,雖是陳錦用來糾正當時與《廣韻》反切不合的音讀,雖是為了糾正音讀而設,但實可視為陳錦對於當時音讀的紀錄。
透過分析這些更訂反切和誤讀語音紀錄,可見到中古漢語到近代漢語的變化,以及南北方言的異同,因此本書第參章以聲母作為討論的主軸,內容包括:匣喻疑泥娘的分合、牙喉音的顎化及差異;第肆章針對韻母,內容包括:開口和撮口呼的變化和陽、入聲韻尾的消變。
不過,大量的語音紀錄雖可以歸納出不少的語音變化規則,但因為漢字多形聲字的關係,以及陳錦的生活歷程關係,有不少音讀紀錄是無法歸納,因此第伍章將針對這些音讀進行說明。
SUMMARY

Shih Yun Shih Yin(詩韻釋音) is written by Chen Jin(陳錦) in Guang Syu(光緒) thirteenth year(1887 A.D.) in Qing Dynasty. This book follows earlier rhyme books not only writing rules and layout but also Fanchieh(反切) because its writing time is later than other rhyme books. For example, rhyme systematization and word inclusion follow Pei Wun Yun Fu(佩文韻府), and Fanchie follows Guang Yun(廣韻). Because of its, Shih Yun Shih Yin’s phonological system is similar to Guang Yun. Chen Jin uses some rules, like Leige (類隔) and Dangtsong(當从), to modify Guang Yun’s Fanchieh, so it’s easier to spelling and in keeping with speech record surroundings at that time. In addition to this, Jinduruo(今讀若) is the most important rule in Shih Yun Shih Yin. This rule is used to correct the speech sound n different from Guang Yun’s Fanchieh. Although Jinduruo’s purpose is to make speech sound spell correct, it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speech record at the time.

By analysising Shih Yun Shih Yin’s corrected Fanchieh and Jinduruo Fanchieh’s speech sound record, you can see the changes in Middle Chinese to Modern Chinese, and also North-South differences in dialects. So, this study focus on initials change in the third chapter, and finals change in the forth chapter.

Although Jinduruo Fanchieh can summarize some speech sound change rules,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Jinduruo Fanchieh unable to include in speech sound change rules. Bacause there are a lot of Phono-semantic compound characters in Chinese character, and Chen Jin’s 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cause Jinduruo Fanchieh can’t summarize. So, this study focus on this Jinduruo Fanchieh in the fifth chapter.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方法及章節介紹  ────────────── 1
一、研究動機 ─────────────────────── 1
二、研究方法與章節介紹 ─────────────────── 2
第二節 陳錦生平和《詩韻釋音》的版本與研究 ───────── 2
一、陳錦生平概要 ───────────────────── 2
二、《詩韻釋音》的版本與研究 ───────────────── 3
第三節 《詩韻釋音》著作動機 ───────────────── 4
一、「詩韻」一詞的認知與界定 ───────────────── 4
二、「釋音」的必要性 ───────────────────── 8
第貳章 《詩韻釋音》的體例編排 ───────────────── 11
第一節 依據來源 ─────────────────────── 11
一、《佩文韻府》 ─────────────────────── 11
二、《唐韻》、《廣韻》、《集韻》 ───────────────── 15
三、個人新出──批註 ─────────────────── 18
第二節 語音體例 ─────────────────────── 19
一、層次呈現 ─────────────────────── 19
二、音註方式 ─────────────────────── 21
三、音註術語 ─────────────────────── 22
第叁章 《詩韻釋音》的聲母現象與擬音 ───────────── 29
第一節 類隔 ───────────────────────── 29
一、脣音 ───────────────────────── 30
二、舌音 ───────────────────────── 33
三、齒音 ───────────────────────── 35
第二節 喉牙音相關聲母的混讀 ───────────────── 35
一、匣、喻二母 ─────────────────────── 35
二、疑母誤讀 ─────────────────────── 37
第三節 牙齒音與舌齒音的變化 ───────────────── 50
一、牙齒音見精系的顎化 ─────────────────── 50
二、舌音知系與齒音照系的合流 ─────────────── 54
第肆章 《詩韻釋音》的韻母現象與擬音 ───────────── 57
第一節 介音 ───────────────────────── 57
一、開口呼 ──────────────────────── 57
二、撮口呼 ──────────────────────── 69
第二節 主要元音與韻尾 ─────────────────── 87
一、陰聲韻 ───────────────────────── 87
二、陽聲韻 ───────────────────────── 98
三、入聲韻 ───────────────────────── 100
第伍章 音變規則的例外 ───────────────────── 103
第一節  誤讀例外的統計與說明 ─────────────── 103
第二節  聲符類化的分析 ─────────────────── 105
一、從今讀若反切找到聯結的聲符 ─────────────── 105
二、一字多音 ─────────────────────── 121
三、同聲符的誤讀 ───────────────────── 122
第三節  方言或其他 ───────────────────── 123
一、南北方言相同 ────────────────────── 123
二、紹興方言 ─────────────────────── 126
三、北音 ───────────────────────── 130
四、其他 ───────────────────────── 132
第陸章 結論 ───────────────────────── 135

附錄一 反切上字四呼表 ───────────────────── 137
附錄二 「借」字例 ─────────────────────── 140
參考書目 ──────────────────────────── 141
參考書目
古籍
宋‧陳彭年:《新校宋本廣韻》,臺北:紅葉文化,2001年。
元‧熊 忠:《古今韻會舉要》,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元‧周德清:《中元音韻》,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明‧陳士元:《古今韻分注撮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二○九,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2月。
清‧顧炎武:《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李光地等:《音韻闡微》,合肥:安徽教育,2002年。
清‧張玉書:《佩文韻府》,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韻府拾遺》,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戴 震:《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5月。
清‧陳 澧:《切韻考》,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
清‧陳 錦:《切音蒙引》收錄於林慶彰等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九編24,臺中:文听閣,2013年,
《詩韻釋音》收錄於林慶彰等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九編27,臺中:文听閣,2013年。
《補勤詩存》,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勤餘文牘》,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專書
丁邦新:《音韻學答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
王 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8月。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月。
《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8月。
《中國語言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8月。
平田昌司:《文化制度與漢語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林慶勳:《《音韻闡微》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林慶勳、竺家寧:《古音學入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二版,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9月。
宋韻珊:《共性與殊性──明清等韻的涵融與衍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3月。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李新魁、麥耘:《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1992年。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9月。
《音韻學研究方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0月。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月。
袁 賓等:《二十世紀的近代漢語研究》,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年12月。
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7月。
張耀杰:《魯迅與周作人》,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1月。
陳新雄:《聲韻學(上)》修訂再版,臺北:文史哲,2007年9月。
教育部:《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1983年10月。
教育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1981年3月。
甯忌浮:《漢語韻書史 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漢語韻書史 宋元卷》
游汝杰:《游汝杰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楊劍橋:《漢語現代音韻學》2版(修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0月。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趙元任:《現代吳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語言問題》2版,臺北:台灣商務,2011年8月。
趙蔭棠:《等韻源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謝國平:《語言學概要》2版,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10月。
碩博論文
陳雅萍:《求音捷徑──清代「初學啟蒙類」韻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8月。
劉兆祐:《《佩文韻府》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2月。
蘇芷儀:《《切音蒙引》音系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期刊論文
丁 鋒:〈一百年來紹興方言的語音變化〉,《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王福堂:〈紹興方言同音字彙〉收於《漢語方音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平山久雄:〈漢語中產生語音演變規律例外的原因〉,《聲韻論叢》第14輯,2006年10月。
林慶勳:〈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聲韻論叢》第14輯,2006年10月。
李存智:〈介音對漢語聲母系統的影響〉,《聲韻論叢》第10輯,2001年10月。
李 榮:〈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收入《音韻存稿》,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4月。
竺家寧:〈《廣韻》類隔研究〉,《德明學報》第二期,1974年11月。
〈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聲韻論叢》第3輯,1991年5月。
〈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與展望〉,《漢語研究》第18卷特刊,2000年12月。
張光宇:〈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2006年第4期(總期第313期)。
〈漢語發展史與漢語語音史〉,《書目季刊》第22卷1期1988年6月。
張淑萍:〈顎化作用在國語中的例外演變〉,《興大人文學報》第44期,2010年6月。
遠藤光曉:〈介音與其他語音成分之間的配合關係〉,《聲韻論叢》第十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0月。
鄭錦全:〈明清韻書字母的介音與北音顎化源流的探討〉,《書目季刊》第14卷2期,1980年9月。
網站
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人名權威資料庫: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韻典網:http://ytenx.org/kyonh/。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