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古籍
宋‧陳彭年:《新校宋本廣韻》,臺北:紅葉文化,2001年。
元‧熊 忠:《古今韻會舉要》,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元‧周德清:《中元音韻》,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明‧陳士元:《古今韻分注撮要》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二○九,台南:莊嚴文化,1997年2月。
清‧顧炎武:《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李光地等:《音韻闡微》,合肥:安徽教育,2002年。
清‧張玉書:《佩文韻府》,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紀 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韻府拾遺》,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清‧戴 震:《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2010年5月。
清‧陳 澧:《切韻考》,上海:上海古籍,2008年。
清‧陳 錦:《切音蒙引》收錄於林慶彰等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九編24,臺中:文听閣,2013年,
《詩韻釋音》收錄於林慶彰等編:《晚清四部叢刊》第九編27,臺中:文听閣,2013年。
《補勤詩存》,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勤餘文牘》,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專書
丁邦新:《音韻學答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
王 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8月。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月。
《清代古音學》,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8月。
《中國語言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8月。
平田昌司:《文化制度與漢語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林慶勳:《《音韻闡微》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4月
林慶勳、竺家寧:《古音學入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二版,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9月。
宋韻珊:《共性與殊性──明清等韻的涵融與衍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3月。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李新魁、麥耘:《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1992年。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9月。
《音韻學研究方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10月。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1月。
袁 賓等:《二十世紀的近代漢語研究》,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年12月。
張世祿:《中國音韻學史》,臺北:臺灣商務,1965年7月。
張耀杰:《魯迅與周作人》,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1月。
陳新雄:《聲韻學(上)》修訂再版,臺北:文史哲,2007年9月。
教育部:《罕用國字標準字體表》,1983年10月。
教育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1981年3月。
甯忌浮:《漢語韻書史 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漢語韻書史 宋元卷》
游汝杰:《游汝杰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3月。
楊劍橋:《漢語現代音韻學》2版(修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0月。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趙元任:《現代吳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語言問題》2版,臺北:台灣商務,2011年8月。
趙蔭棠:《等韻源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錢乃榮:《當代吳語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
謝國平:《語言學概要》2版,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10月。
碩博論文
陳雅萍:《求音捷徑──清代「初學啟蒙類」韻圖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8月。劉兆祐:《《佩文韻府》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2月。
蘇芷儀:《《切音蒙引》音系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期刊論文
丁 鋒:〈一百年來紹興方言的語音變化〉,《吳語研究:第三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
王福堂:〈紹興方言同音字彙〉收於《漢語方音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平山久雄:〈漢語中產生語音演變規律例外的原因〉,《聲韻論叢》第14輯,2006年10月。
林慶勳:〈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聲韻論叢》第14輯,2006年10月。
李存智:〈介音對漢語聲母系統的影響〉,《聲韻論叢》第10輯,2001年10月。
李 榮:〈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收入《音韻存稿》,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4月。
竺家寧:〈《廣韻》類隔研究〉,《德明學報》第二期,1974年11月。
〈近代音史上的舌尖韻母〉,《聲韻論叢》第3輯,1991年5月。
〈論近代音研究的方法、現況與展望〉,《漢語研究》第18卷特刊,2000年12月。
張光宇:〈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2006年第4期(總期第313期)。
〈漢語發展史與漢語語音史〉,《書目季刊》第22卷1期1988年6月。
張淑萍:〈顎化作用在國語中的例外演變〉,《興大人文學報》第44期,2010年6月。
遠藤光曉:〈介音與其他語音成分之間的配合關係〉,《聲韻論叢》第十一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0月。
鄭錦全:〈明清韻書字母的介音與北音顎化源流的探討〉,《書目季刊》第14卷2期,1980年9月。
網站
小學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人名權威資料庫: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variants/rbt/home.do。
韻典網:http://ytenx.org/kyo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