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鈺珊、戴嘉南、吳明隆(2014)。大學生家庭價值觀、人際關係依附風格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7),1-31。
于若蓉(2018)。家庭動態資料庫的建立:第十六年計畫(RI2016)(C00320_2)【原始數據】。取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doi:10.6141/TW-SRDA-C00320_2-2任桂滿(2007)。國小教師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江雪齡(2013)。認識Y世代。師友月刊(548),49-52。doi:10.6437/em.201302_(548).0011
朱瑞玲、章英華(2001):〈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社會的變遷效果〉。「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經濟學研究所,
台北。
朱博湧、林裕淩、祁婉寧(2013)。Y世代消費者綠色服飾願付價格研究:以購物傾向、流行傾向與綠色消費型態為探討因素。行銷評論,10(1),19-42。
林如萍(2019)。iLove戀愛時光地圖。2019年6月5日,取自: http://mrep.moe.edu.tw/
https://ilove.moe.edu.tw/index.php/%E9%81%94%E4%BA%BA%E8%AA%AA?id=1
https://ilove.moe.edu.tw/index.php/%E9%81%94%E4%BA%BA%E8%AA%AA?id=2https://ilove.moe.edu.tw/%E6%84%9B%E7%9A%84%E9%8C%A6%E5%9B%8A%E5%A6%99%E8%A8%88/%E5%B9%B8%E7%A6%8F%E3%80%82%E6%94%BE%E9%80%81/2-2015-07-21-03-11-16/2-2015-07-09-02-20-39
李松、麥玉嬌(2012)。愛情就是要算計。新北市:哈林文化出版社
李城忠、邱芳珊(2008)。X 世代與 Y 世代休閒態度與休閒偏好差異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2),73-92。
何書綾(2010)。國中生家庭價值觀與家人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李意昕(2010)。婚姻有限公司。臺北市:知青頻道出版
邱奕嫺(1999)。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金毓瑋(2018)。以社會秩序為基礎探討婚姻家庭價值與夫妻忠誠義務。哲學與文化,45(8),119-133。
周麗瑞(1996)。師範院校學生家庭價值觀之初探。中等教育,47(5),63-73。
周麗端(1998)。中等學校學生家庭價值觀分析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7,45-67。
周麗端(2001)。夫妻的家庭價值觀與婚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系生活科學學報,7,133-156。
胡正文(2011)性別的社會建構-婚姻的「內在」與「外在」。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4(1),1-43。doi:10.6797/ltarge.201102.0001
柯澍馨、廖翊合(2011)。單親與雙親家庭子女家庭價值觀之比較-以臺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為例。華岡農科學報(28),43-67。doi:10.29985/hkja.201112.0004
高中建、李豔豔(2013)。“90後”與“80後”大學生的婚戀觀及其差異性研究。青年探索, 2013(2),16-20。
徐安琪(2000)。擇偶標準:五十年變遷及其原因分析。社會學研究,6,18-30。
翁桓盛、許孟勤(2012)。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心理。
張榮富(2006)。年齡對擇偶年齡與身高偏好門檻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8(3),275-289。doi:10.6129/cjp.2006.4803.04
張榮富(2011)。結婚最佳時機的性別差異:一個以臺灣人口資料的模擬配對研究。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9(4),215-275。doi:10.6431/twjhss.201112.0220
張榮富、蔡滋紋(2015)。「學歷擠壓」困境:擇偶網站資料的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7(1),205-263。
黃安(2017)。Y世代不同旅遊特性類型、智慧旅遊要素與價值創造影響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54va9j傅麗雀(2004)。國中生家庭價值觀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趙慈慧、江文賢、吳若女(賴佩霞、任明廷推薦)(2014)。當我越自在,我們越親密:尋找幸福關係的28個魔法能力。台北市:天下生活。
楊懋春(1981)。中國家庭與倫理。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潘慧玲(2017)。教育論文格式(第二版)。台北市:雙葉書廊。
劉蓉果、朱瑞玲(2016)。家庭效能信念的影響與來源。中華心理學刊,58(1),63-87。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doi:10.6129/cjp.20160306
顏志龍、鄭中平(2017)。給論文寫作者的統計指南:傻瓜也會跑統計(二版二刷)。台北市:五南。
二、英文部分
Fullarton, S. (2001). VET in schools: participation and pathways. Camberwell: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Kenrick, D. T., & Keefe, R. C. (1992). Age preferences in mates reflect sex differences in human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5(1), 75-133. doi:10.1017/S0140525X00067595
Gerner, H. E. & Stein, J. A.(1998). Values and the family. Youth &Society, 30 (1), 89-121.
Howe, N. (2006, April). A generation to define a century. World Wide Issues. Symposium conduc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nual Conference, Chicago, Illino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