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嘉瑜(2011)。兒少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處遇經驗之研究。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古允文、王文娟、王育瑜、吳宗仁、李易蓁、林桂碧、邱汝娜、南玉芬、張麗玉、許凱翔、陳秀靜、陳振盛、曾仁杰、曾竹寧、黃盈豪、黃誌坤、萬心蕊、劉珠利、謝依君(2013)。社會工作概論。臺中市:華格那出版有限公司。
甘瓊瑤(2008)。教師情緒勞務負荷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以新竹縣市高中職教師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學位論文,台中市。
田育昆(2006)。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朱薇、李敏杰(2011)。工作投入:工作倦怠研究的新视角。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4期,P80-84。
呂宜庭(2008)。情緒勞務工作者對情緒調節歷程初衷:以護理人員為例。高雄醫學大學健康科學院心理系碩士論文,高雄市。汪淑媛(2006)。家暴婦女庇護中心工作者情緒張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0卷第1期,P189-226。
汪淑媛(2014)。替代性創傷是助人工作者不可避免之風險?。社區發展季刊,第147期,P136-154。
呂晶晶(2009)。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情緒勞務量表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新竹市。李育亭(2007)。教師知覺學校組織氣氛與情緒勞務負荷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縣市高職教師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李昱憲(2007)。台中市國民小學行政人員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吳宗祐(2003)。工作中的情緒勞動:概念發展、相關變項分析、心理歷程議題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吳惠文、許雅惠(2015)。「家」內鬩牆-兒少安置機構專業人員之專業互動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29期,P25-51。
林宥芯(2010)。專業環境與情緒勞動:以保護型社工員為例。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林瑞茹(2012)。非單一案型安置機構工作員之工作壓力因應-以勵馨基金會安置家園為例-。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林蕙平(2016)。安置機構照顧者與兒少發展依附關係之經驗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林杏足、李華璋、釋宗白、姜兆眉(2009)。性侵害倖存者的敘事治療力成分析-以安置機構少女為例。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第5卷第2期,P281-304。
林勝義(2015)。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惠玲、陳正倉(2014)。基礎統計學-觀念與運用。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林尚平(2000)。組織情緒勞務負擔量表之發展,第8卷第3期,P427-447。
邱慶華、龔心怡(2015)社會連結、低自我控制與非行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以臺灣地區少年矯治機構為例。彰化師大教育學報,第27期,P69-100。
邱皓政(2015)。量化研究方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侯嘉萍(201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碩士論文,台中市。胡碧雲(2005)。少年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之工作適應~以宜蘭縣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胡峯鳳(2007)。大專院校諮商師替代性創傷、自我照顧及組織脈絡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徐畢卿、謝素真、趙文杏(2001)。認識性侵害。護理雜誌,第48卷第2期,P18-26。
高若馨(2010)。宗教倫理與專業理性:青少女未婚懷孕服務對象之社工處遇決策過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縣。秦燕(2013)。社會工作倫理。台北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連欣怡(2014)。醫師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之研究-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台北市。陳慧女(2001)。青少女未婚懷孕問題及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第182期,P11-15。
陳信憲、許銘珊(2011)。大專院校教師情緒勞務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大學報,第30期,P1-15。
陳怡芳、林怡君、胡中宜(2014)。復原力增進方案在少女安置機構之應用與反思。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41期,P93-122。
梁乃文(2018)。避風港裡的波濤洶湧— 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情緒勞動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許臨高、莫藜藜、黃韻如、顧美俐、曾麗娟、徐錦鋒、張宏哲(2010)。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緡鏐、張英陣(2019)。台灣社會工作者職場抗拒類型之研究-以兒少保社工者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23期,P1-35。
張宏哲、林昱宏、劉懿慧、徐國強、鄭淑芬(譯)(201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三版(原作者:José B. Ashford and Craig Winston LeCroy)。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原著四版出版年:2013)。
張妤玥、陸洛(2011)。工作家庭雙介面之要求、資源與職家衝突關聯之性別差異。商略學報,第3卷第1期,P25-38。
黃英忠、黃毓華、劉錦雲、陳錦輝(2008)。工作需求-控制模式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以自我效能爲干擾變數。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第2卷第1期,P37-51。
黃克先(2012)。助人專業與多元情緒勞動:社工員與常民助人者服務外籍配偶的比較研究。台灣社會學,第24期,P99-154。
黃沛雯(2012)。醫療工作者情緒勞務、工作倦怠之相關性探討-以南部某區域醫院為例。義守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高雄市。黃源協、吳書昀、汪淑媛、侯建州、張麗玉、莊俐昕、陳伶珠、童伊迪、劉素珍、劉鶴群(2015)。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11)。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垂凯、时勘(2010)。工作倦怠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 人类工效学,第16卷第2期,P26-29。
葉坤祥(2013)。兒少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的經驗敘說。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滿莉芳(2002)。情緒勞務與工作者情緒勞務負荷與工作結果之研究-以情緒智力與工作特性為干擾。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楊昕瑜(2017)。以敘事諮商觀點重構心理工作者工作倦怠經驗。諮商與輔導,第383期,P20-23。
楊琇文(2014)。人溺,己溺?-性侵害防治社工替代性創傷歷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齊文華(2015)。第一線服務人員的情緒勞務與情緒勞務展演方式對其情緒耗竭及心理健康影響之比較。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廖鮫諳(2014)。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社會工作者專業熱情疲憊現象初探。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台中市。鄭艾綸(2010)。兒少安置機構工作人員對院生之福利需求認知與服務提供意向研究。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劉廷揚、李昭蓉、蘇政宏、吳佩璉(2016)。公共衛生人員情緒勞務、情緒致力與工作倦怠關聯性研究。政策與人力管理,第7卷第2期,P89-114。
謝秀芬(2010)。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謝旻珊(2010)。個體的情緒智力與性別對工作要求-資源與工作倦怠關係之干擾作用-以社區精神康復機構人員為實證對象。清雲科技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市。簡慧芬(2010)。醫務社工情緒勞務負荷與替代性創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鍾揚傑(2012)。保護性業務社工員感受之督導功能與其情緒勞務相關因素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台中市。鐘巧惠(2015)。兒童安置及教養機構保育人員對工作內容之認知與實踐。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繆敏志、林少龍(2015)。工作要求與控制的交互作用對工作倦怠與熱忱之影響:社會支持功能之角色。管理與系統,第22卷第3期,P339-359。
藍毓仁(譯)(2008)。質性研究方法(原主編:Jane Ritchie and Jane Lewis;原作者:Sue Arthur & Gillian Elam & Helen Finch & Jill Keegan & Robin Legard & James Nazroo & William O’Connor & Dawn Sanpe & Liz Spencer & Kit Ward & Clarissa Whitw & Kandy Woodfield)。台北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3)。
二、英文部分
Barford, Sean. (2009). Factors that influence burnout in child and youth care workers (Master's thesis).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MR54625)
Cordes C. L. & Dougherty T. W.(1993). 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on Job Burnou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4): 621-656.
Fernet C. & Gagae M. & Austin S. (2010). When does quality of relationships with coworkers predict burnout over tim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work motiv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1(8):1163-1180.
Hochschild, A. (1983). The Managed Heart: Commercialization of Human Feeling.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ve, Tamiko D. (2003). Burnout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child welfare social workers (Master's thesis).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1415998)
Laughlin, Lindsay M. (2016). What is Burnout? A Psychoeducational Training for Childcare Counselors in Youth Residential Facilities (PhD thesis).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s database. (UMI No. 10111660)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2(1): 99-113.
Morris, J. A. & Feldman, D. C. (1996).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4):986-1010.
Savicki V. & Cooley E. J.(1994). Burnout in Child Protective Service Workers: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5(7): 655-666.
Schaufeli W. B. & Bakker A. B. (2004). Job Demands, Job Resour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Burnout and Engagement: A Multi-Sample Stud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5(3): 293-315.
三、網路資料
國立空中大學(2018)。107年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訓練招生簡章。國立空中大學推廣教育中心。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數。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lp-2974-113.html。瀏覽日期2019年1月2日。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服務數。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lp-2974-113.html。瀏覽日期2019年1月2日。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兒童及少年福利服務。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lp-2974-113.html。瀏覽日期2019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