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熙善,2005,《中國一胎化政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廣州、 張麗萍,2012,〈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國人的政策生育潛力估計〉。《社會學研究》(5): 119-140。
張曉青等、黃彩虹、張強,2016,〈「單獨二孩」 與 「全面二孩」 政策家庭生育意願比較及啟示〉。《人口研究》40(1):87-97。
李銀河,1993, 《生育與中國村落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閻雲翔著、龔小夏譯,2009,《私人生活的變遷: 一個村莊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係》。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風笑天、李芬,2016,〈再生一個? 城市一孩育齡人群的年齡結構與生育意願〉。《思想戰線》42(1):88-95。
楊金星,1992,〈中國城鄉人口交流與人口控制〉。《人口研究》 16(5): 33-36。
張貴閔,2007,《國家,移民,身體:中國城市外來人口生育政治》。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吳瑩等,2016,〈誰來決定「生兒子」?——社會轉型中製度與文化對女性生育決策的影響〉。《社會學研究》(3): 170-192。
趙文瑾,2006,《解放與負擔——中國一胎化政策中的父權矛盾》。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風笑天,2015,〈生育政策潛在人口的結構與二孩生育意願〉。《江蘇行政學院學報》6:54-61。
楊發祥,2004,《當代中國計劃生育史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論文。
馮立天、馬瀛通、冷眸,1999,〈50年來中國生態政策演變之歷史軌跡〉。《人口與經濟》2:3-12。
梁中堂,2009,〈一胎化政策形成的時代背景〉。《二十一世紀雙月刊》4:64-73。
李瑞德,2005,〈當前農村青年的生育意願:一項觀念性的實證研究—— 以閩南山區B村為例〉。《市場與人口分析》6:34-40。
邵夏珍,1999,〈中國城鄉家庭育前和育後生育意願比較研究〉。 《中國人口科學》1:20-26。
劉東玲、張曉溪,2017,〈從意願到行為 育齡人群的「二孩」 生育抉擇——基於吉林省496 位城鄉居民的調查分析〉。《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63-68。
洪秀敏、朱文婷,2017,〈二孩時代生還是不生?——獨生父母家庭二孩生育意願及影響因素探析〉。《北京社會科學》5:69-78。
石智雷,2014,〈符合「單獨二孩」 政策家庭的生育意願與生育行為〉。《人口研究》5:27-40。
江麗娜,2011,《生育意願與生育行為的差異分析》。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
鄭真真,2011,〈生育意願,生育行為和生育水準:從江蘇調查看生育意願與生育行為〉。 《人口研究》35(2): 43-47。
馬小紅,2011,〈從北京調查看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 《人口研究》35(2): 47-49。
楊菊華,2011,〈生育意願,生育行為,生育水準的三重悖離〉。 《人口研究》35(2): 49-52。
茅倬彥,2009,〈生育意願與生育行為差異的實證分析〉。《人口與經濟》 2 : 16-22。
郭志剛,2008,〈中國的低生育水準及其影響因素〉。《人口研究》32(4):1-12。
宋健,2010,〈城市青年生育意願與行為的背離及其影響因素—來自4個城市的調查〉。 《中國人口科學》5:103-110。
甄潔、劉清玉,2017,〈二胎生育:「意願——行為」究竟哪些因素在起決定性作用——一項針對籍貫為吉林省育齡夫婦的實證研究〉。 《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8(5): 70-78。
劉東玲、張曉溪,〈從意願到行為:育齡人群的「二孩」生育抉擇——基於吉林省 496 位城鄉居民的調查分析〉。 《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8(6): 63-68。
莊渝霞,2009,〈國內生育決策理論研究脈絡及評述〉。 《科學發展》3:80-86。
馬小紅,2011,〈趨同的城鄉生育意願對生育政策調整的啟示——基於北京市城鄉獨生子女生育意願的比較研究〉。 《人口與發展》17(6):80-86。【馬小紅在2011年發了兩篇文章,這篇出現在第三章中】
丁仁船等,2007,〈獨生子女比例,婚育意願變動對未來政策生育率的影響〉。 《南方人口》22(3):11-18。
侯亞非、馬小紅、黃匡時,2008,〈北京城市女性獨生子女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研究〉。 《人口與發展》14(1):47-54。
包蕾萍,2012,〈中國獨生子女生命歷程:家國視野下的一種制度化選擇〉。 《社會科學》5:90-102。
賈強,2017,《全面二孩政策下家庭生育抉擇及其影響因素探析》,濟南:山東大學社會工作碩士論文。
風笑天、李芬,2016,〈生不生二孩? 城市一孩育齡人群生育抉擇及影響因素〉。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1: 94-101。
閆雲翔著、陸洋等譯,2012,《中國社會的個體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王學義、王春蕊,2011,〈稟賦,場域與中國婦女生育意願研究〉。 《人口學刊》1: 3-9。
鍾曉慧、郭巍青,2017,〈人口政策議題轉換:從養育看生育——「全面二孩」下中產家庭的隔代撫養與兒童照顧〉。 《探索與爭鳴》7:81-96。
吳小英,2016,〈「去家庭化」還是「家庭化」: 家庭論爭背後的「政治正確」〉。 《河北學刊》36(5):172-178。
陶兆銘、朱峰、宋韋良,2011,〈香港未婚懷孕年青女性與伴侶協商避孕的經驗:一項探索性研究〉。論文發表於「2011兩岸三地華人青少年研究 暨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第四次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民國100年11月25至26日。
經素,2005,〈中國人的 「緣」:一種文化心理學視野下的解讀〉。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4(6): 56-59。
韓肖肖、張紅,2015,〈職業女性「二胎」生育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 《學週刊》 12: 240。
蔣萊,2016,〈職業女性的生育二孩意願——以上海市 HP 區樓宇就職女性為對象〉。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5: 49-56。
劉米娜,2010,〈中國已婚女性意願生育數的影響因素分析〉。 《西北人口》31(1):71-74。
周艷麗,2011,〈論影響城市知識女性生育意願的社會因素〉。 《安陽師範學院學報》32(3):141-143。
石人炳、熊波,2011,〈遷移流動人口生育特點及相關理論——中外研究述評〉。 《人口與發展》17(3):73-79。
石智雷、楊雲彥,2014,〈符合「單獨二孩」 政策家庭的生育意願與生育行為〉。 《人口與社會》38(5):27-40。
陳衛、吳麗麗,2006,〈中國人口遷移與生育率關係研究〉。 《人口研究》30(1):13-20。
郭志剛,2008,〈中國的低生育水準及其影響因素〉。 《人口研究》32(4):1-12。
莊渝霞,2009,〈國內生育決策理論研究脈絡及評述〉。 《科學發展》(3):80-86。
朱紅權,2008,〈鄂西北農村近年二胎超生熱現象的調查和思考——基於湖北省棗陽市幾個村莊的實地研究〉。《人口與發展》14(6):53-58。
孫新華,2013,〈農村的二胎超生反彈及其原因探析——以湖北省三個鄉鎮為例〉。《人口與發展》19(3):105-112。
風笑天,2002,〈中國獨生子女研究:回顧與前瞻〉。 《江海學刊》5:90-99。
楊善華,2011,〈中國當代城市家庭變遷與家庭凝聚力〉。《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8(2):150-158。
閻雲翔著、龔小夏譯,2009,《私人生活的變遷: 一個村莊的愛情, 家庭與親密關係》。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周偉文,1994,《當代職業女性角色衝突對女性生育模式轉變的影響》,《河北學刊》 (3):97-102。
王惠君,2011,《城市職業女性生育問題探析——以哈爾濱市三位職業女性為例》,《勞動保障世界: 理論版》(3): 90-91。
常曉茗,2008,《傳統家庭分工與現代社會參與的對立: 女性角色內衝突》,南京:南京農業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
Foucault, Michel, 2003, Society Must Be Defended: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5-76. New York: Picador.
Greenhalgh, Susan and Edwin A. Winckler, 2005, Governing China's population: From Leninist to Neoliberal Biopolitics.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ilwertz ,Cecilia Nathansen, 1997, Accepting Population Control: Urban Chinese Women and the One-Child Family Policy. London: Routledge.
Greenhalgh, Susan,2010, Cultivating Global Citizens: Population in the Rise of China.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hen Junjie, 2011, While the State Claims the Intimate: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y and the Makings of Chinese Modernity. Illinois: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Anthropology in the Graduat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Kuan, Teresa, 2015, Love's Uncertainty: The Politics and Ethics of Child Rear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ngaarts, John, 2001, “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 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7: 260-281.
Zelizer, Viviana, 1994, 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 The Changing Social Value of Childre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