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7 09: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家齊
研究生(外文):Ho, Chia-Chi
論文名稱:國家與「浪漫臺三線」的浮現:關西到卓蘭
論文名稱(外文):State and the Emergence of Romantic Route 3: from Guanxi to Zhuolan
指導教授:張維安張維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Wei-An
口試委員:蔡芬芳劉堉珊
口試委員(外文):Tsai, Fen-FangLiu, Yu-Sh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人文社會學系族群與文化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民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4
中文關鍵詞:內山道路客家浮現浪漫臺三線國家政策
外文關鍵詞:EmergenceHakkaNational PolicyNeishan RoadTaiwan Romantic Route 3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國家級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政策(以下簡稱浪漫臺三線)於西元2016年頒布並串連起位於省道臺3線上從龍潭到石岡路段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歷經了時間的更迭,內山道路因為國家政策和地方民眾的力量而形成,甚至因為權力關係演繹交通功能以外更具影響力的意涵:產業道路、戰備道路、觀光大道,除了道路功能上的轉變之外,竹苗內山的產業結構也隨著國家政策而改變,本文以社會學的浮現理論探討浪漫臺三線,並且藉由探討國家政策、內山道路、客家族群三者的因果關係,進一步釐清浪漫臺三線如何從各項國家政策:農業政策、文化政策、交通政策、觀光政策、客家政策等層次中,浮現出不僅是交通運輸功能的意義,並且佐以紮根理論詮釋客家族群所期待和想像的浪漫臺三線。
In 2016, Provincial Highway 3 was officially named as Taiwan Romantic Route 3 under a national policy outlining major Hakka cultural areas along the road. More than one-third of Taiwan’s Hakka population live along Neishan Road. Long before the government intervened, the Hakka people walked around the area, carrying produces on poles to make a living. The economy along this road was based on item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e.g., camphor and tea) and agricultural produces, with local people living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Because of current agricultural, cultural, transport, recreational, and ethnic policies, the area along Neishan Road is marked by multilevel industries, operational readiness, and tourism.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emergence theory and the space–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road traffic, which are used to deconstruct how Taiwan Romantic Route 3 emerged from the cause–eff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ional policies, the Neishan Road, and Hakka ethnicity.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nterprets the Hakka people’s ethnic imaginations of Taiwan Romantic Route 3 and their expectations for settling down in terms of grounded theory.
目 錄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錄 ....................................... III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命題 ................................... 2
三、研究方法 ................................... 3
四、章節安排 ................................... 8
第二章 相關理論回顧 ............................. 10
一、浮現的概念 ................................. 10
二、國家與道路交通的空間權力關係 .................. 13
第三章 內山道路上的產業地景 ...................... 16
一、先民挑擔走出來的路 .......................... 16
二、與世界接軌的「樟之細路」、茶路 ................. 20
三、從產業道路到內山公路 ......................... 26
第四章 國家的內山道路:戰備道路 ................... 30
一、道路成為國家力量的展現 ....................... 30
二、汽車運輸業催化現代化公路的誕生 ................ 33
三、省道臺 3 線對內山地景的影響 .................. 35
第五章 浪漫臺三線的浮現 ......................... 40
一、國家政策在省道臺三線的堆疊 ................... 40
二、外地人追尋浪漫的觀光大道 ..................... 46
三、在地人對浪漫臺三線的想像 ..................... 52
第六章 結論 ................................... 62
參考文獻 ...................................... 69
附錄一:半結構式訪談問卷設計 ..................... 77
附錄二:研究參與者知情同意書 ..................... 78
附錄三:西元 2008 年至 2018 年竹苗內山 OTOP 補助/輔導計畫 ... 80
附錄四:浪漫臺三線政策的具體作為彙整 ........................ 83
白順裕,2004,《清代竹塹地區的交通》,頁43、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995,〈附錄:歷年農業施政概況〉。《農業政策白皮書淺說》,8月。https://www.coa.gov.tw/ws.php?id=17624,取用日期:2019年4月14日。
行政院,2002,〈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國家發展委員會》,5月31日。https://www.teg.org.tw/files/events/2002.05.31.pdf,取用日期:2019年4月14日。
行政院,2017,〈政院:浪漫台三線方案出爐 百項計畫全力打造客庄文藝復興〉。《新聞及公告》,3月22日。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6d3717ca-4409-46eb-a37c-4aaca2c43407,取用日期:2019年5月1日。
交通部公路總局,2017,〈公路總局幸福公路邀請大家一起來探尋台3秘境!〉。《新聞及公告》,5月15日。https://www.thb.gov.tw/sites/ch/modules/news/news_details?node=eeb33aa6-58a1-4d5d-b6aa-28dd4d5270b0&id=27b56493-5cec-4e60-afb7-a440f5408244,取用日期:2018年11月13日。
交通部公路總局,2016,〈公路編號〉。《認識公路》,6月13日。https://www.thb.gov.tw/page?node=7fc15d05-d10b-4400-b49d-a5645325d56b,取用日期:2018年11月26日。
交通部觀光局,2018,〈歷年發展策略〉。《觀光政策》,無日期。https://admin.taiwan.net.tw/FileUploadCategoryListC003100.aspx?CategoryID=e765ac88-7fb3-4107-8cb0-0c9c68f53431&appname=FileUploadCategory3106,取用日期:2019年4月14日。
朱錦龍、江新雄、劉增城,2006,《重修苗栗縣志農林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宋國英,2005,《重修苗栗縣志交通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李威霆,2008,〈客家節慶的文化意涵與發展策略:由各國發展「文化觀光」經驗看苗栗火旁龍文化〉。頁127-145,收錄於《文化與產經的對話:戀戀後龍溪論文集》。苗栗:聯合大學。
金惠民,1964,〈臺灣香茅油運銷與價格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15(2):148-183。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林玉茹,1997,《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滿紅,2008,《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
法務部,2018,〈客家基本法〉。《全國法規資料庫》,1月31日。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40005,取用日期:2019年4月14日。
客家委員會,2016,《105 年度「考察德國羅曼蒂克大道歷史文化保存」報告》。臺北: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出國類別:考察)。
客家委員會,2016,《國家級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推動方案規劃》。臺北:行政院第3506次會議。
客家委員會,2017,〈浪漫臺三線〉。《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無日期。https://webc.hakka.gov.tw/Hakka-Romantic/cp02.html,取用日期:2019年4月14日。
客家委員會,2017,《前瞻基礎建設-城鄉建設 客家浪漫臺三線計畫(核定本)》。臺北:客家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2018,《浪漫臺三線客庄環境營造現況及未來展望》,頁4。臺北:客家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2019,〈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07年度執行進度及績效報告 客家浪漫臺三線計畫〉。《前瞻基礎建設計畫107年度各部會績效檢討報告》,重要施政報告,4月17日。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3,《桃園縣文化景觀土牛溝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報告書》。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計劃。
徐于舜,2010,《流域與區域:鳳山溪流域交通發展史》,頁127。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論文。
畢恆達,201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卓權,1988,〈從獅潭山區的拓墾看晚清臺灣內山墾務的演變〉。頁103-131,收錄於《臺灣史研究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黃卓權,1999,〈清代北臺內山開墾與客家優佔區的族群關係〉。《歷史月刊》134:66-71。
黃卓權,2006,《客路:古道古橋關西路》。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智偉,2011,《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
黃鼎松,2007,《重修苗栗縣志:人文地理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黃鼎松,2012,《苗栗縣文化資產彙編》。苗栗:苗栗縣政府國際文化觀光局。
楊政河,1983,〈論佛教因果法則的邏輯解析〉。《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6:83-101。
楊長鎮,2002,《苗栗文獻第二十一期》。苗栗:苗栗縣政府。
楊長鎮,2011,〈國家級「台三線客庄浪漫大道」〉。《臺三線客庄浪漫大道政策論壇》,12月29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XbwGOyD3lM,取用日期:2019年5月1日。
葉高華,2013、2017,〈臺灣的行政區 1684-1945〉。《地圖會說話》。https://mapstalk.blogspot.com/2010/02/1684-1945.html,取用日期:2018年11月13日。
陳向明、黃淑貞,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世慧,2008,〈穿越豐饒丘陵 內山縱貫公路臺三線〉。頁69-87,收錄於《臺灣脈動:省道的逐夢與築路》。臺北:經典。
陳玉蟾,2011,〈關西古道風華〉。《新竹文獻》47:78-96。
陳俊,1987,《臺灣道路發展史》。臺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6,《臺灣產業調查錄》。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
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樟腦局,1949,《臺灣省政府樟腦局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鄭安睎,2011,《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張維安、謝世忠,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臺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張文亮,2006,《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臺北:文經社。
溫紹炳,2003,《台灣樟樹產業與客家人散佈研究》。臺北: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
溫振華,2015,〈清帝國轄域的界線─土牛溝〉。《臺灣學通訊》87:30。
溫申邁爾(Jürgen Wünschenmeyer),2017,〈專題演講:綿延500公里的浪漫,德國如何製造?〉。《天下經濟論壇》,7月20日。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4010,取用日期:2018年3月28日。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臺灣省新竹縣志卷六經濟志交通》。新竹:桃園縣政府。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臺灣省新竹縣志卷六經濟志工業礦業》。新竹:桃園縣政府。
萬毓澤,2011,〈從出版英文專書說起〉。《臺灣社會學會通訊》73:57-63。
萬毓澤,2012,〈回應李鈞鵬〈作為社會科學哲學的社會機制〉〉。《社會理論學報》15(1):43-65。
賴志彰,2005,《新竹縣鳳山溪沿岸客家人文地景之歷史變遷》。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蔡龍保,2006,《殖民統治之基礎工程: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之研究(1895-194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蔡龍保,2008,〈國營初現-治時期臺灣汽車運輸業發展的一個轉折〉。《國史館學術集刊》16:1-47。
蔡龍保,2008,〈日治時期臺灣道路改良事業之展開(1926-1936)〉。《國史館學術集刊》17:37-83。
潘美玲,2015,〈國家政策與客家族群產業經濟的發展與變遷〉。頁70-116,收錄於《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0年代》。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劉榮春,2007,《苗栗老行業》。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劉慧真,2017,《「浪漫臺三線」的想像:影像、性別與文化治理》。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論文。
謝世忠、劉瑞超,2012,《客家地方典慶和文化觀光產業:中心與邊陲的形質建構》。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Anselm Strauss and Juliet Corbin, 1990, The Basics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CA: Sage.
Aristotle, translated by R. P. Hardie and R. K. Gaye, 1933, Physics. Digireads.Com
Barney G. Glaser and Anselm L. Strauss,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Pub. Co.
Bunge, Mario, 1981. Scientific Materialism. Boston: Reidel.
Bunge, Mario, 2003, Emergence and convergence: Qualitative novelty and the unityof knowledg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Braudel F.,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Zeng Peiyu and Tang Jialong, 2002,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in the Age of Philip II. Taipei: The Commercial Press.
Durkheim, Emile, translated by Qu Dong and Ji Zhe, 1999,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Shanghai People’s Press.
Elder-Vass, Dave, 2007, “Luhmann and emergentism: Competing paradigms for socialsystems theory?”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37(4): 408-432.
Foucault, Michel, translated by Liu Beicheng, Yang Yuanying, 2003,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Foucault, Michel, translated by Liu Beicheng, Yang Yuanying, 2003,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Goldstein, Jeffrey, 1999, “Emergence as a Construct: History and Issues” Emergence: Complexity and Organization 1: 49-72.
Gould, S. J., 1992. Ever since Darwin: Reflections on natural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Kant, Immanuel, translated by 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1998,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febvre, Henri,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 Cambridge USA: Blackwell Press.
Laughlin, Robert B., 2005, A Different Universe: Reinventing Physics from the Bottom Down, Basic Books.
McLaughlin, Brian P., 1992,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ish emergentism.” Emergence or reduction? Essays on the prospects of nonreductive physicalism, 49-93, New York: W. de Gruyter.
Sawyer, R. Keith, 2005, Social emergence: Societies as complex system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drop, M. M., 1992, Complexity – the emerging science at the edge of order and chaos. New York: Touchstone.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