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22: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靜莊
研究生(外文):Hsu, Ching-Chung
論文名稱:宋代亭記文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the Pavilion Prose of the Song Dynasty
指導教授:周益忠周益忠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張高評王基倫蘇珊玉周益忠黃儀冠
口試日期:2019-07-22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20
中文關鍵詞:亭記文學地方記體宋代
外文關鍵詞:pavilion proseplace experienceji genreSong Dynas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以建物記文為對象的古代散文研究,目前多聚焦於主題、結構等文學分論範疇的研究,並且,將亭臺樓閣四類建物的記文,併為一類。
建物記文的特殊,在於其是為空間、場所記事,而人在此空間、場所中的感知,人賦予此空、間場所的意義,則是文化地理學或是空間經驗範疇的探討。
本論文的研究視域,嘗試跨越、結合文學與空間經驗的範疇,以記文文本為材料,分析空間與人物心靈、地方經䌞的表述。
建物記文的範圍,以「亭記」的地方(place)、空間意義為研究對象,因為亭與臺樓閣的建築樣式上不同,使用功能目的亦異。在亭記文本中,可以看到州官亭記與私人亭記是不同的書寫視角,形成兩類亭記文學的發展。州官亭記敘述著州縣的地方記憶,及與朝廷皇權的關聯性。私人亭記的空間表述,即是亭主人的自我表述。
而亭記文學自中唐興起,北宋蓬勃發展。一方面,實用性質的亭記文傳統套式,自至北宋、南宋一直未嘗斷絕。一方面,唐、宋古文家的創作,使「亭記」的文類書寫套式有所轉變,愈加趨向對「記體」要素的解構,到了南宋,自記體書寫要素中解構出來的亭記作品更多,並且有抒情審美、詩人意識、小品化的傾向。
The ancient pavilion proses mainly focus on the literary themes, structure, etc., and the four types of pavilions articles are combined into one.
The specificities of pavilion prose are about the space, what happens in the location, and the perceptions that people have in it. As seen, it is the main focus of cultural geography or space experience when the meaning is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w people interact with the space and the location.
The thesis attempts to combine the literary and spatial experience categories, using the pavilion texts as the material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space, character minds and local scriptures.
The scope of the text is based on the place and space meaning of the pavilion. Because the bower and the pavilion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purpose, it is convenient to find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respectively written in the official pavilion texts and those private pavilion ones. From this base, there develop two types of pavilion literature. The official pavilion texts describe the local memories of the county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the imperial court, while the spatial expression of the private pavilion is the pavilion owner’s self-expression.
The pavilion literature had risen from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On the one hand, the practical features of the traditional style of pavilion had never ceased sinc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creations of the ancient texts writer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ad changed their style of the "Pavilion literature," deconstructing the "recording elements” inherent in the text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re were more works derived from the “recording elements,” endowing the texts with more features of sensational aestheticism, poet consciousness, and short articles.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次 V
圖表目次 VII
第壹章 緒論 - 1 -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8 -
第三節 研究現況 - 11 -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 - 20 -
第貳章 亭記文學發展概況 - 25 -
第一節 唐代亭記產出的表象與底蘊 - 26 -
第二節 宋代亭記文學發展的時代背景 - 33 -
第三節 宋代亭記書寫的文學環境 - 55 -
第四節 宋代亭記的產出情況 - 83 -
小 結 - 93 -
第參章 宋代亭記文學的文類特色 - 95 -
第一節 記體的多重特性 - 97 -
第二節 亭記書寫範式:州官、私人 - 110 -
第三節 亭記的「地方」書寫特性 - 128 -
第四節 宋代亭記的文類會通 - 136 -
小 結 - 160 -
第肆章 地方與書寫:州官亭記的文本意蘊 - 163 -
第一節 州官亭記的詮釋性書寫 - 165 -
第二節 牧民思想的傳承與變化 - 187 -
第三節 作者、作品與「地方」意義的共構 - 201 -
第四節 州官亭記空間意蘊 - 223 -
小 結 - 236 -
第伍章 自我、歸回、山水:私人亭記的空間分析 - 239 -
第一節 場所分析與亭之場所 - 241 -
第二節 私人亭記的自我書寫 - 253 -
第三節 寓居與歸回 - 269 -
第四節 朝向山水:山巔、彼岸、詩意 - 286 -
小 結 - 310 -
第陸章 南宋亭記文學的新趨向 - 313 -
第一節 世變、流離、新亭意識 - 314 -
第二節 自然、瑞應、道家意識 - 331 -
第三節 亂世的英雄期待 - 343 -
第四節 亭記文學的文類質變 - 353 -
小 結 - 377 -
第柒章 結論 - 379 -
參考書目 - 383 -
附錄一 《全唐文新編》亭臺樓閣「序、賦、記」篇章表 - 407 -
附錄二 《全宋文》亭記檢索 - 411 -

一、宋代亭記文本資料
[宋]柳開:《柳開集》,北京:中華,2015年11月。
[宋]王安石:《王荊公文集》,上海人民,1974年7月。
[宋]王禹偁:《小畜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三,1086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黃裳:《演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書,1120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歐陽脩:《歐陽脩全集》,北京:中國,1986年6月。
[宋]曾鞏:《曾鞏集》,北京:中華,1984年12月。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1986年3月。
[宋]蘇轍著,曾莊校點:《欒城集》,上海:古籍,1987年3月。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2001年5月。
[宋]楊萬里:《誠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60、1161,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古籍,1998年10月。
[宋]劉克莊:《劉克莊集校箋》,北京:中華,2011年。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世界,1961年1月。
[今]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2006年8月。
二、一般古籍
(一)經部
[周]《詩經》,《十三經注疏》第二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
[周]孟子:《孟子》,《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
[東漢]劉熙著、畢沅疏證:《釋名疏證》,《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189冊,上海:古籍,2002年。
[五代]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叢書集成》254冊,臺北:商務,出版時間不詳。
[今]錢穆:《論語新解》,台北:東大,1991年8月。
[今]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1983年2月。

(二)史部
[漢]王璨:《英雄記鈔》,《叢書集成初編》3356冊,北京:中華,1911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1986年10月。
[魏]劉劭:《人物志》,臺北:三民,2003年5月。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1975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1988年。
[五代]劉煦《舊唐書》:臺北:鼎文,1989年12月。
[宋]宋祁、歐陽脩:《新書唐》,臺北:鼎文,1989年12月。
[宋]李格非:《洛陽名園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十一,587冊,臺灣:商務,1983年7月。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11月。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469、470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484冊,臺北:商務,1986年。
[宋]王十朋:《會稽三賦》,《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589冊,臺灣:商務,1983年7月。
[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景印文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冊484,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范成大:《攬轡錄》,《全宋筆記》五編七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范成大:《驂鸞錄》,《全宋筆記》五編七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范成大:《林海虞衡志》,《全宋筆記》五編七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范成大:《吳船錄》,《全宋筆記》五編七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陸游:《入蜀記》,《全宋筆記》五編八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樓鑰:《北行日錄》,《全宋筆記》六編四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周輝:《北轅錄》,《全宋筆記》五編九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程卓:《使金錄》,《全宋筆記》六編五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李誡:《營造法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673冊,臺北:商務,1986年。
[元]脫脫:《宋史》,臺北:鼎文,1980年。
[明]王鏊:《姑蘇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493冊,臺北:商務,1986年。
[明]柯維騏:《宋史新編》,臺北:新文豐,1974年11月。
[明]王洙:《宋史質》,臺北:大化,1997年。
[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586-595冊,上海:古籍,2002车3月。
[明]計成:《園冶》,臺北:金豐,1999年4月1。
[清]吳廷燮撰、張忱石點校:《北宋經撫年表》,收入《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二十四史研究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4月。
[清]陸心源:《宋史翼》5,《續修四庫全書》冊311,上海:古籍,2002年。
[今]劉琳、刁忠民、舒大綱、尹波等點校,[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上海:古籍,2014年6月。

(三)子部
[南朝]劉義慶編、余嘉錫注:《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1984年9月。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冊812,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李昉:《 太平御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893-901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古籍,1998年3月。
[宋]曾敏行:《獨醒雜誌》,《全宋筆記》四編五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呂希哲:《呂氏雜記》,《全宋筆記》一編十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全宋筆記》一編五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836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864冊,臺灣:商務,1983年7月。
[宋]王欽臣:《王氏談錄》,《全宋筆記》三編三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蘇象先:《丞相魏公譚訓》,《全宋筆記》三編三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彭□:《墨客揮犀》,《全宋筆記》三編一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馬永卿:《懶真子》,《全宋筆記》三編六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朱弁:《曲洧舊聞》,《全宋筆記》三編七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陳鵠錄正:《耆舊續聞》,《全宋筆記》六編五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陳善:《捫虱新話》,《全宋筆記》五編十輯,鄭州:大象,2012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雓家類,865冊,臺北:商務,1986年。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864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王應麟:《詞學指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玉海》附,子部類書,948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明]曹端:《通書述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697冊,臺北:商務,1986年。
[明]文震亨:《長物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872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清]何 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1987年。
[清]吳其璿:《植物名實圖考》,上海:商務,1957年8月。
[清]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2003年12月。
[今]謝冰瑩等:《古文觀止》,臺北:三民,1997年3月,革新版。
[今]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鄭州:大象,2008年1月。

(四)集部
[周]屈原等著、洪興祖補註:《楚辭補註》,臺北:藝文,1981年3月。
[南朝]劉勰著、趙仲邑譯註:《文心雕龍譯注》,臺北:貫雅,1991年。
[南朝]徐陵:《玉臺新詠》,《四部備要》集部581,臺北:中華,1981年。
[南朝]鍾嶸著、張懷瑾評注:《鍾嶸詩品評注》,天津:古籍,1997年1月。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偉豐,1984年。
[唐]杜甫著、仇兆鰲註:《杜詩詳註》,臺北:里仁,1880年7月。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校箋》,上海:古籍,1988年12月。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臺北:世界,1975年5月4版。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1982年3月4版。
[唐]賈島著、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臺北:里仁,2002年12月。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上海古籍,1981年11月。
[宋]李昉等:《文苑英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類,133-141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邵雍:《擊壤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書,1101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曾極:《金陵百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164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董嗣杲:《西湖百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1189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許尚:《華亭百詠》,《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1170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宋]梅堯臣:《宛陵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048冊,上海:商務縮印明刊本,1929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1345冊,臺北:商務,1986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何文煥《歷代詩話》冊一,四部刊要集部・詩文評類,臺北漢京,1983年1月。
[宋]張表臣:《珊瑚鈎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冊一,四部刊要集部・詩文評類,臺北漢京,1983年1月。
[宋]嚴羽:《滄浪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冊二,四部刊要集部・詩文評類,臺北:漢京,1983年1月。。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1983年8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木鐸,1982年8月。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何煥文《歷代詩話》,北京:中華,1981年。
[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四部叢刊三編》集部,60-65冊,臺北:商務,1975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類,1366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元]祝堯:《古賦辯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總類,1336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元]潘昂霄:《金石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1482冊,臺北:商務,1986年。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1998年6月。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1998年6月。
[明]陳懋仁:《文章緣起注》,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1998年6月。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1983年8月。
[清]吳楚材:《評註古文觀止》,臺北:廣文,1976年10月。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臺北:廣文,1976年10月。
[清]蔣士銓:《忠雅堂詩集》,上海:古籍,1993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臺北:里仁,1980年12月。
[清]厲鴞:《宋詩紀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9詩文評類,1481冊,臺北:商務,1983年7月。
[清]清聖祖編:《全唐詩》,臺北:宏業,1982年9月。
[清]董誥主編:《欽定全唐文》,臺北:大通,1979年7月4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金楓,1986年12月。
[今]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世界,1977年10月。
[今]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四川:巴蜀,1990年4月1版。
[今]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
[今]傅璇琮、孫善欽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12月。
[今]唐圭璋編:《全唐五代詞、全宋詞》,臺北:盤庚,1978年10月。
[今]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江蘇:古籍,1998年。
二、專書
(一)文學、思想類
王水照、熊海英:《南宋文學史》,北京:人民,2009年12月。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1997年6月。
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7月。
王兆鵬、劉尊明、劉揚忠,《宋代文學研究年鑑》,武漢:武漢大學,2001-2006。
王兆鵬:《宋代文學傳播探源》,武漢:武漢大學,2013年6月。
王國櫻:《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1986年10月。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2007年。
王基倫:《宋代文學論集》,臺北:學生,2016年3月。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2001年10月。
王甦審校:《新譯新四書讀本》,臺北:黎明,1988年。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人民,2001年1月。
田恩銘:《唐宋變革視域下的中唐文學家傳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8月。
牟宗三:《歷史哲學》,臺灣:學生,1988年8月。
任競澤:《宋代文體學研究論稿》,北京:商務,2011。
成復旺:《文境與哲理》,北京:中華,2002年11月。
朱 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1997年10月。
朱漢民:《宋明理學通論—一種文化學的詮釋》,長沙:湖南教育,2000年9月。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1992年8月。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臺北:大安,19984月。
余德慧:《詮釋現心理學》,臺北:張老師,2001年10。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1995年7月。
吳小林:《唐宋八大家》,臺北:里仁,1999年12月。
吳文治:《宋詩話全編》,江蘇:古籍,1998。
吳廷燮撰、張忱石點校:《北宋經撫年表》,收入《北宋經撫年表、南宋制撫年表》,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北京:中華,1984年4月。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北京:人民,2011年3月。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江蘇:古籍,1998年7月。
吳洪澤、尹波:《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四川大學,2003年1月。
吳雪美編:《宋元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2002年3月。
呂思勉:《宋代文學》,臺灣:華文電子書庫,上海商務,1939年。
李李:《三蘇散文研究及其他》,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4月。
李貞慧:《歷史敘事與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 12月。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臺北:文津,1999年6月。
李震:《宋代山水亭臺樓閣》,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2013年1月。
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12月。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1983年2月。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1980年5月。
林安梧:《中國人文詮釋學》,臺北:學生,2009年10月。
林秀珍:《北宋園林詩之研究》,臺北:花木蘭,2010年3月。
林宜陵:《北宋詩歌論政研究》,臺北:文津,2003年3月。
林淑貞:《尚實與務虚: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2010年。
林淑貞:《對蹠與融攝:唐人生命情調與審美風尚》,臺北:學生,2016年。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北:文津,1999年6月。
金振邦:《文章體裁辭典》,兩岸叢書,高雄:麗文,1995年。
哈伯斯、里克爾、海德格等,洪漢鼎譯:《詮釋學經典文選》,臺北:桂冠,2005年5月。
姜濤:《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太原:山西人民,1990年6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2000年。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3月。
柯慶明:《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3月。
洪本健:《歐陽脩資料彙編》,北京:中華,1995年5月。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學,2000年10月。
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2000年1月。
倪士豪編:《美國學者論唐代文學》,上海:古籍,1994年12月。
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大學,1996。
祖保泉:《司空圖詩文研究》,安徽:教育,1998年12月。
祝尚書:《宋代文學探討集》,鄭州:大象,2007年12月。
馬建智,《中國古代文體分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8。
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張戒:《歲寒堂詩話》,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成功大學,2000年8月。
張健:《知識與抒情:宋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5。
張健編:《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1978年12月。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新華,1995年4月。
張毅主編:《宋代文學研究》,北京:新華,2001年12月。
莫礪鋒編:《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2003年6月。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1984年10月。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北京大學,2005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臺北:丹青,1985年10月。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上海:古籍,1993年10月。
郭預衡:《中國散文簡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4年4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1987年10月。
陳書良、郭憲春:《中國小品文史》,長沙:湖南,1991年12月。
陳寅恪:《陳寅恪全集》,臺北:里仁,1981年,3月。
陳登武編:《誰的烏托邦—500百年來的反思與辯證》,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17年8月。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1988年5月。
陳榮華:《葛達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臺北:明文,1998年3月。
陳慶元等主編:《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2011年12月,頁363-371。
陳慶元編:《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2011年12月。
陳忻:《南宋心學學派的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11月。
傅蓉蓉:《走向盛宋—北宋前期南方經濟圈形成與文學轉型》,北京:光明日報,2011年2月。
曾棗莊,《宋文通論》,上海:人民,2008年。
曾棗莊、吳洪澤,《宋代文學編年史》,南京:鳳凰,201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1983年修訂本。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古籍,1991年2月。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史》,合肥:安徽文藝,2017年1月。
程杰:《北宋詩文革新研究》,臺北:文津,1996年12月。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文體學叢書,雲南:人民,1995年7月。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隋唐五代宋元時期》,臺北:洪葉,1993年12月。
黃啟方:《北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1978年9月。
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2002年9月。
葉朗主編:《中國美學通史》,江蘇出版社,2014年1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學生,1991。
劉 翔:《中國傳統價值觀詮釋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0年1月。
劉方:《宋代兩京都巿文化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16年7月。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8月。
劉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1994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1981年9月。
劉衍主編:《中國散文史綱》,湖南:湖南教育,1994年6月。
劉章裕:《古代「雜文」的演變》,台灣:致知學術,2015年。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2002年9月。
蔣述卓等:《宋代文藝理論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1月。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12月。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1984年7月初版。
蕭 馳:《聖道與詩心》,臺北:聯經,2012年8月。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臺北:文津,1994年5月。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1988年5月。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1991年8月。
錢鍾書:《管錐篇》,香港:太平,1980年2月。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1988年11月。
羅聨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三)》,臺北:學生,1979年3月。
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The Return Of The Reader),臺北:駱駝,1994年。
成功大學中文系所主編:《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1995年5月。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0年。
臺灣大學中文系:《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學生,1989年8月。
華諾文學編譯組:《文學理論資料滙編》(上、中、下),臺北:丹青,1985年。
《中國歷史紀年表》,臺北:華世,1978年1月。

(二)空間文化類:
(法)加斯東•巴舍拉(Bachelard, Gaston)著、顧嘉琛譯:《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長沙:岳鹿書社,2005年10月。
(法)加斯東•巴舍拉(Bachelard, Gaston)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2010年11月初版13刷。
(美)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Cutural Geography),臺北:巨流,2008年9月。
(美)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美)史蒂夫・布拉薩著,彭鋒譯,《景觀美學》,北京:北京大學,2008。
(美)克蕾兒.古柏.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徐思詩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化,2000年10月初版。
(美)段義孚(Yi-Fu D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編譯館,1998年。
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等:《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臺北:群學,2011年12月。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臺北:田園城巿文化,1998。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1993。
畢恒達:《空間就是想像力》,臺北:心靈工坊,2014年4月。
畢恒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工坊,2001年12月。
黃冠閔:《在想象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12月。
漢寶德:《中國建築文化講座》,北京:三聯,2006年1月。
漢寶德:《明、清建築二論》,中國建築史論叢,臺北:境與象,1988年6月再版。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5。
(三)園林建築文化類
(美)楊曉山著、文韜譯:《私人領域的變形—唐宋詩歌中的園林玩好》(Metamorphosis of The Private Sphere—Gardens and Onjects in Tang-Song Poetry),江蘇:人民,2012年3月。
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中國建築美學論文集》,臺北:淑馨,2000年4月。
周武忠:《中國園林藝術》,臺北:中華書局,1993年。
周蘇寧:《園趣》,上海:學林,2005年1月。
孟亞男:《中國園林史》,臺北:文津,1993年7月初版1刷。
侯迺慧:《宋代園林及其生活文化》,臺北:三民,2010年。
侯迺慧:《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1991年。
高鉁明、覃力:《中國古亭》,臺北:南天,1992年10月初版1刷。
張弓長策畫:《中國古典亭臺建築畫典》,臺北:常春樹書坊,1999年4月1版1刷。
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北京:中國建築工業,2005年
陳從周:《園林叢談》,臺北:明文,1983年8月初版。
黃長美,《中國庭園與文人思想》,臺北:明文,1986年4月再版。
劉天華:《園林美學》,臺北:地景企業,1992年2月初版。
三、電子書:
[宋]程顥:《明道先生文集》,電子書,北京社館直通車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1月。
[明]孫琮輯:《山曉閣選古文集》,哈佛大學掃描「禮菴定本」電子檔,1953年1月掃描。
[清]郭柏蒼:《烏石山志》,哈佛燕京圖書館掃描「道光壬寅于麓古天開圖畫樓鐫本」電子檔。
范宜如:《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電子書,凌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鄧廣銘:《宋史十講》,電子書,北京:中華,2008年。
周傑著:《中古代小品文賞析》,電子書,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8年。
四、電子資料庫: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合作開發。
《上海辭書全宋文目錄資料庫》:中研院史語所柳立言、劉錚雲製作,大鐸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系統贊助。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hinese Text Project):Dr. Donald Sturgeon(德龍)主編,哈佛大學負責。
《中歷史地名查詢系統》: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建置。
《數位古今圖書集成》:陳郁夫主持,故宮博物院、東吳大學合作開發。
《華藝線上圖書館》: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建置。
《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國家圖書館建置。
《鵝湖30年知識庫》:鵝湖雜誌社建置。
《國學大師》:國學大師資料庫建置。
五、論文
(一)學位論文
1、博士論文
王福鑫:《宋代旅遊研究》,河北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6年6月。
白曉萍:《宋南渡初期詩人群體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何 李:《唐代記體文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
吳元豐:《樂教與心性—先秦儒家樂義思想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李同樂:《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實踐—以北宋前期為中心的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4月。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1月。
沈秀蓉:《黃庭堅古文風格特質與體類新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7月。
林玄之:《歐陽脩古文典範地位形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4年6月。
閔澤平:《南宋理學大家古文研究》,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黃麗月:《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葉 寬:《宋代文學傳播研究》,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10月。
樓 培:《宋初南北兩大文學群體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3年11月。
蔡幸娟:《六朝園林書之「家屋」原型研究—以加斯東・巴舍拉詩學觀點之探索》,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7月。
簡秀娟:《杜牧形象之廓清與還原》,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2、碩士論文
邱俊達:《朝向詩意空間:論巴舍拉《空間詩學》中的現象學》,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張春蘭,《福州烏山宋代摩崖石刻及相關歷史問題研究》,福建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張慧鵑:《尹洙詩文研究》,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陳 微:《楊萬裡記體文研究》,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陳雷雷:《中晚唐江西籍詩人研究》,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三)期刋論文
丁玲玲:〈皖東石刻及其文化藝術價值探析〉,《長沙大學學報》32卷4期,2018年7月,頁129-131。
孔令俐:〈流動的盛宴—蘭亭地景的形塑淺論〉,《奇萊論衡:東華文哲研究集刋》4期,2017年9月,頁27-47。
方 豪:〈宋代佛教建築舉隅〉,《現代學苑》8卷9期,1971年9月,頁1-12。
王 永:〈唐宋古文金代傳承論〉,《民族大學研究1》,2011年1期,頁166-72。
王水照、慈波:〈中國文章學的成立〉,《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頁21-31。
王水照:〈南宋文學的時代特點與歷史定位〉,《文學遺產》,2010年1期,頁47-55。
王水照:〈楊萬里的當下意義和宋代文學研究〉,《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3期,頁54-56。
王志楣:〈朱熹理學與莊學〉,《輔仁國文學報》31期,2010年10月,頁79-94。
王啟瑋:〈論北宋慶曆士大夫詩文中的“眾樂”書寫〉,《文學遺產》,2017年第3期,2017年,頁68-80。
王培友:〈論兩宋「理學詩派」的文學特徵及其歷史地位〉,《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頁68-80。
王基倫:〈歐蘇散文創作與接受活動的考察〉,《東華漢學》創刋號,2003年2月,頁19-43。
王曾瑜、賈芳芳:〈宋代地方與中央之關係問題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卷5期,2008年9月,頁96-101。
王琦珍:〈論楊萬里的散文與駢文〉,《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卷1期,2009年2月,頁50-55。
王德毅:〈由宋史質談到明朝人的宋史觀〉,《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4期,1977年5月,頁221-234。
王瑩瑩:〈宋代宮廷園林藝術的發展與創新〉,《蘭臺世界》,2014年4月下旬,頁99-100。
王學玲:〈在地景上書寫皇權圖象—清初賦中的「長白山」〉,《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27期,2005年9月,頁91-121。
王應棠,〈棲居與空間-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地理學報》第55期,2009年,頁25~42。
王麗煌:〈南宋方外詞人白玉蟾詞略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2卷1期,2007年1月,頁43-46。
伍聯群:〈試論陸游的《入蜀記》〉,《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卷3期,2004年5月。
安國樓,〈宋代家族文化特徵與溫氏家族〉,臺灣源流33期,頁53-58。
朱迎平:〈宋文文體演變論略〉,《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版)總209期,47卷5期,2007年,頁7-12、124。
朱迎平:〈宋代文體類聚及相應文體學的興起〉,《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251期,54卷5期,2014年,頁7-16。
朱迎平:〈論南宋散文的發展及其評價〉,《上海財經大學學報》3卷1期,2001年2月,頁49-54。
朱雅琪:〈六朝遊仙詩之時空美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6期,2008年4月,頁27-56。
衣若芬,〈宋代「武夷棹歌」中的地景空間與文化意蘊〉,《東華人文學報》20期,2012年1月,頁33-58。
何寄彭:〈唐文新變論稿(一)—記體的成立與開展〉,《臺大中文學報》28期,2008年3月,頁69-91。
何嬋娟:〈北宋亭臺樓閣記文化內蘊研探究〉,《中國文學研究》4期,2007年,頁20-24。
吳儀鳳:〈唐賦的皇權書寫特質探討〉,《東華漢學》2006年9月,頁67-111。
李 由:〈「尚有北宋典型」:陸游對歐陽脩散文的繼承與發展—以游記和題跋為中心〉,《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7卷3期,2014年6月,頁69-75。
李 佳:〈從歷代記體文分類看其文體意識發展〉,《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卷5期,2017年9月,頁56-59、96。
李 佳:〈論記體文創作的發展歷程及階段特徵〉,瀋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卷1期,2018年2月,頁86-89。
李 強:〈《醉翁亭記》與宋元文章學〉,《蘭州學刋》,2011年11月,頁127-132。
李 強:〈北宋散文革新視野中的《醉翁亭記》〉,《江淮論壇》2008年4期,頁122-128。
李正春:〈論唐代景觀組詩對宋代八景詩定型化的影響〉,《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6期,頁167-172。
李有成:〈皇權主義、文學生成與遠距離控制〉,《英美文學評論》1998年3月,頁71-90。
李浪安:〈論《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的意蘊〉,《雲南電大學報》8卷2期,2006年6月,頁26-29。
李溪:〈壺納天地: 亭子作為「場所」的意義〉,《建築師》,171期,2014年10月,頁20-33。
李聞杰:〈宋代巴蜀郡圃興盛及其原因淺析〉,《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5卷3期,2016年6月,頁37-43。
杜學霞:〈朝隱、吏隱、中隱—白居易歸隱心路歷程〉,《河南社會科學》15卷1期,2007年1月,頁130-133。
谷曙光:〈「以論為記」與宋代古文革新發微〉,《中國人大學學報》2014年1期,2014年,頁108-117。
谷曙光:〈「以論為記」與宋代古文革新發微〉,《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2014年,頁108-117。
谷曙光:〈宋代文體破體相參與「活法」說〉,《國學學刊》2015年2期,2015年,頁74-79。
谷曙光:〈經緯交織與文體的多元并存格局—宋代文體關係新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2期,2009年,頁138-145。
谷曙光:〈論宋代文體的核心問題:本色與破體〉,《中國人大學學報》2015年3期,2015年,頁122-131。
谷曙光:〈論宋代文體學的研究路徑與學術空間〉,《中國文學研究》,2009年2期,2009年,頁63-66。
谷曙光:〈論宋代視域下的宋代文體學〉,《江淮論壇》,2015年3月,頁153-159。
周益忠師:〈宋人論詩詩中的屈騷情懷〉,《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1995年5月,頁頁149-175
周艷菊:〈宋人對「漫家」元結的精神體認與宋人的吏隱〉,《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7月,頁77-80。
季 進:〈地景與想像—滄浪亭的空間詩學〉,《文藝爭鳴・現象》,2009年7月,頁121-126。
林秀珍:〈葉適記體散文的「建物」描繪與寫作特色〉,《輔仁國文學報》39期,2014年10月,頁139-164。
林津羽:〈離散、皇權與嗣王:論鄭經《東壁樓集》的文化意蘊》〉,《淡江中文學報》37期,2017年12月,頁321-354。
林淑云:〈文人遊觀的省察:以曾鞏記遊散文為核心的探討〉,《空大人文學報》19期,2010年12月,頁109-132。
林曉娜:〈宋代的「吏隱」、「中隱」考辨〉,《蘭台世界》2015年7月下旬,頁16-17。
金濤:〈南宋博物學家范成大〉,《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22期,2017年12月,頁221-222。
侯迺慧:〈園林圖文的超越性質對幻化悲傷的療養—以明人文集的呈現為主〉,《政大中文學報》,2005年12月,頁123-154。
姜志勇:〈宋明理學論域中的「顏子之樂」〉,《鵝湖》38卷11期,2013年5月,頁24-31。
姜志勇:〈宋明理學論域中的「顔子之樂」〉,《鵝湖》38卷11期,總 455期,2013年5月,頁24-31。
孫小方:〈蘇軾的亭臺樓閣記研究〉,《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2卷3期,2013年6月,頁21-23。
孫康宜:〈序卞東波編譯《中國古典文學與文本的新闡釋—海外漢學論文新集》〉,《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8:1=109,2018年3月,頁117-121。
晏 晨:〈白居易的中隱觀與中隱園林〉,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32,2013年6月,頁106-110。
祝尚書:〈論文章學視野中的宋代記序文〉,《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卷5期,2010年10月,頁96-105。
馬強:〈宋代地誌學興盛原因初探〉,《中國地方志》,2004年11期,頁54-58。
馬強:〈宋代歷史地理學文獻興盛原因〉,《圖書與情報》,2005年2月,頁82-85。
崔 銘:〈滁州:作為文學與文化的存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學科學版)總第218期,2009年10月,頁211-219。
康旭、賈文毓:〈中國亭的省域分佈與命名研究〉,《山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8卷3期,2014年9月,頁121-124。
張保寧:〈「天高露清」賦新志 「山空月明」抒高情—兩宋文人與自然的關係初探〉,《陝西教育學院學報》16卷3期,2000年8月,頁39-41、63。
張高評:〈破體與創造性思維〉,《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總219),49卷,頁20-31。
張景、陳曙光:〈《古文觀止》所選宋代散文中文學與建築的「姻緣」探析〉,《現代語文》(文學研究)3期,2008年,頁103-104。
張煥玲、褚連波:〈論宋代史地雜詠的歷史地理價值〉,《遵義師範學院學報》,15卷3期,2013年6期,頁27-31、50。
張煥玲:〈論宋代史地雜詠的思想藝術特色〉,《船山學刊》,2013年3期,頁152-156。
張瑞麟:〈宋代理學「攝文歸理」之思維與表現特質〉,《人文集刊》8期,2009年6月,頁29-62。
張蜀蕙:〈現實經驗與文本經驗的真實-由歐陽脩、蘇軾作品探究北宋地誌書寫與閱讀〉,《東華人文學報》11期,2007年7月,頁85-119。
張蜀蕙:〈誰在地景上寫字--由〈大唐中興頌〉碑探究宋代地誌書寫的銘刻與對話〉,《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5卷2期,2010年9月,頁29-76。
張維玲:〈宋太宗、真宗朝的致太平以封禪〉,《清華學報》43卷3期,2013年9月,頁481-524。
張靜、王兆鵬:〈北宋文人對新舊傳播方式的態度與選擇—兼與當代數字化出版浪潮比較〉,《中州學刋》2010年11月第6期,總第180期,頁199-203。
曹淑娟:〈江南境物與壺中天地――白居易履道園的收藏美學〉,《臺大中文學報》,第35期,頁85-124,2011年12月。
曹淑娟:〈杜甫浣花草堂倫理世界的重構〉,《臺大中文學報》,第48期,頁39-84,2015年3月。
曹淑娟:〈流變中的凝視──《越中園亭記》的家鄉書寫〉,《臺大中文學報》第18期,頁223-266,2003年6月。
曹淑娟:〈寄寓、歸守與出離──寓山三賦對主人與園林關係的思索〉,《臺大文史哲學報》63期,頁35-70,2005年11月。
曹淑娟:〈園居體道—退溪陶山居遊的生活實踐與詮釋〉,《臺大中文學報》57期,2017年6月,頁197-248。
曹麗萍:〈尚奇:南宋散文的另一種風貌—論劉辰翁的散文〉,《蘭州學刋》總147期,2005年6期,頁277-279、337。
曹麗萍:〈論《四庫全書總目》對南宋散文的批評〉,《南陽師範學院學報》5卷7期,2006年7月,頁79-83。
淙 源:〈千古風流道山亭〉,《福建鄉土》,2012年2月,頁53-56。
莊懷芹:〈「以文為體」:宋代文體革新策略爭議〉,《江海學刋》,2016年5月,頁197-202。
莫礪鋒:〈讀陸遊《入蜀記》劄記〉,《文學遺產》,2005年第3期,頁16-27。
許 總:〈論理學與唐宋古文主流體系建構〉,《文學評論》4期,2005年,頁93-99。
許東海:〈山嶽、經典、世變—唐華山賦之山嶽書寫變創及其皇權文化觀照〉,《漢學研究》28卷2期,2010年6月,頁267-295。
許銘全:〈「變」「正」之間-試論韓愈到歐陽脩亭臺樓閣記之體式規律與美感歸趨〉,《中國文學研究》19期,2004年12月,頁25-65。
郭春林:〈柳宗元的台閣名勝記略論〉,《柳州師專學報》20卷1期,2005年3月,頁18-21。
陳友冰:〈中國大陸宋文研究通論〉,《漢學研究通訊》總101期,26卷1期,2007年2月,頁1-12。
陳永華:〈試析宋代的旅館業〉,《商業經濟與管理》總115期,第5期,2011年5月,頁62-65。
陳光銳:〈葉適政論散文的藝術成就〉,《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年2期,頁84-88。
陳盈洁:〈《驂鸞錄》中的旅遊資源探微〉,《江蘇工業學院學報》,8卷3期,2007年9月,頁81-83。
曾棗莊:〈論宋人破體為記〉,《中國典籍與文化》總61期,2007年2月,頁58-68。
程虹、黃明亮:〈淺談范成大《吳船錄》中的巴蜀民情風俗〉,《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0卷14期,2012年7月,頁33-35。
閔澤平:〈南宋散文研究的困境與出路〉,《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61卷5期,2008年9月,頁609-613。
馮 柯:〈論中國古亭空間的奧曠兼如〉,《山西建築》36卷29期,2010年10月,頁6-7。
傅才武:〈煮酒論英雄—中國古代英雄標準探微〉,《歷史月刊》2002年3月,頁99-104。
黃立新:〈《入蜀記》人文旅遊文獻學價值漫議〉,《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總125期,2005年第1期,頁35-37。
黃仲山:〈古典詩文中亭意象蘊含的精神文化模式分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1卷1期,2014年1月,頁88-92。
黃仲山:〈析唐宋古文家寄遊山水的儒學心跡—以亭記散文為文本範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總198期,2013年第6期,2013年11月,頁90-93。
黃仲山:〈亭文學意象與建築演變的歷史關聯及文化互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卷3期,2015年5月,頁18-23。
黃寛重:〈以藝會友—南宋中期人士以〈蘭亭序〉為中心的品題與人際關係〉,《漢學研究》35卷3期,2017年9月,頁173-211。
黃麗月:〈「內有自得,外有所適」-以北宋亭臺樓閣諸記為例〉,《花蓮教育大學學報》綜合類21期,2005年12月,頁37-61。
黃麗月:〈從篇章結構看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的現象〉,《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1期,2005年12月,頁231-277。
楊 靜:〈王十朋散文述評〉,《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3期,2008年5月,頁1-5。
楊宇勛:〈政務與調劑:宋代士大夫休閒遊憩活動初探〉,《南師學報》(人文與社會類)38卷1期,2004年,頁189∼216。
楊洋:〈宋代方志的演變與發展—從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到范成大的《吳郡志》〉,《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卷3期,2011年第3期,頁20-23。
楊滿忠:〈「應留醒心處,准擬醉時來」--曾鞏《醒心亭記》賞析〉,《固原師專學報》1990年第3期,頁49-52。
楊曉紅:〈論宋代尚祥之風〉,《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1期,頁119-121。
葉叡宸:〈政教空間的形成—清代滄浪亭御碑的意義與詮釋〉,《中國文學研究》39期,2015年1月,頁181-222。
葉曄:〈拐點在宋:從地誌的文學化到文學的地誌化〉,《文學遺產》,2013年4期,頁96-106。
董春林:〈他者敘事:書寫范式與文化構造一基於宋代三峽散文的歷史考察〉,《三峽論壇》總266期,2013年5期,頁109-114。
熊海英:〈《醉翁亭記》與北宋中期的文壇〉,《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3卷5期,2004年10月,頁44-46。。
蓋琦紓:〈南宋古文評點的「關鍵」、「文法」與「文勢」之分析—以《古文關鍵》、《崇古文學》為中心〉,《淡江中文學報》38期,2018年6月,頁81-112。
蓋琦紓:〈論宋人題跋之文體新變—從歐陽脩至蘇門文人〉,《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1期,2014年12月。
蓋琦紓:〈蘇門文人私人建物之美學意涵〉,《漢學研究》24卷1期,總48期,2006年6月,頁209-233。
趙 陽:〈如畫觀—宋代山水畫與園林中「以亭點景」的手法研究〉,《園林景觀》162期,2017年9月,頁176-177。
趙 燕:〈唐亭台記文體體制及其文化意蘊〉,《船山學刊》63卷1期,2007年1月,頁148-150。
趙紀軍:〈中國古代亭記中「亭踞山巔」的風景體驗〉,《中國園林》,2017年9月,頁10-16。
劉京城:〈大數據視閾中的文學地理學研究——以《入蜀記》《北行日錄》等行錄筆記為中心〉,《文學評論》,2017年第1期,頁159-170。
劉宗賢:〈周敦頤的理學思想及其在宋明理學中的地位〉,《齊魯學刊》1996年5期,頁79-84。
劉怡菁:〈評徐師曾《文體明辨》〉,《止善》15,2013年12月,頁92-108。
劉城、馬麗君:〈論歐陽脩亭記文的由「記」到「論」〉,《中州大學學報》32卷2期,2015年4月,頁48-51。
劉振婭:〈以「議」為「記」的範例—解讀歐陽脩《晝錦堂記》、蘇軾《韓魏公醉白堂記》〉,《廣西教育學院學報》93期,2008年第1期,頁119-122。
劉祥光:〈宋代風水文化的擴展〉,《臺大歷史學報》54期,2010年6月,頁1-78。
慶俊生:〈潛隱於「與民同樂」後的心靈之路的剖析〉,《現代語文》,2012年3期,頁39-40。
蔣宜芳記錄:〈地域關懷與時空想像—以魏晉南北朝為中心〉,「世變中的文學世界」系刭座談會之二,世變中的文學世界專輯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卷4期,頁37-65。
鄭文惠:〈公共園林與人文建構:明代中期虎丘地景的文化書寫〉,《政大中文學報》11期,2009年6月,頁127-162。
鄭繼猛:〈城巿生活狀態下的宋代文學傳播途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3期,2011年5月,頁30-108。
鍾巧靈:〈宋代吏隱與文人生活〉,《船山學刋》復總75期,2010年第1期,頁145-148。
韓 龍:〈與民同歡醉樂圖—《醉翁亭記》與民同樂思想的溯源和現實意義〉,《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2卷2期,2009年3月,頁159-160。
簡宗梧:〈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6期,2003年5月,頁1-28。
魏 丹:〈「中隱」思想與唐宋時期庭院式園林的發展〉,《廣東園林》,2010年第4期,頁9-11。
羅 敏:〈北宋亭記文寫景美學〉,《古代文學研究》,2013年6月,頁142-143。
譚新紅:〈宋詞的刻石傳播〉,《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4期,2010年7月,頁27-32。
顧 凱:〈中國傳統園林中「亭踞山巔」的再認識:作用、文化觀念變遷〉,《中國園林》,2016年7月,頁78-83。
顧穎超、陳太安、董春、雷羅蓓:〈中國亭功能的發展演變淺析〉,《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第2卷第2期,2018年4月。
(三)研討會論文
王基倫:〈北宋碑記文的發展—以歐、蘇為討論中心〉,《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2011年12月,頁363-371。
李建軍:〈試析宋代散文對《春秋》義法的吸納—以尹洙、歐陽脩為例〉,《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2011年12月,頁345-356。
張蜀蕙:〈南宋筆記、方志、地理書與地誌文學景觀、詩跡形成〉,《筆記與宋人的知識建構—宋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新竹清華大學,2016年12月17-18日,頁。
曹淑娟:〈唐人園亭碑刻與文化記憶之建構〉,人文山水--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會議手冊,技部人文司中文學門、東海大學,2015年12月5日,頁73-101。
簡宗梧:〈六朝世變與貴遊賦的衍變〉,《文學、文化與世變》(李豐楙編),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12月,頁19-40。
(五)論文集論文
王次澄:〈《山居賦》與始寧墅莊園文化〉,《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師論著集刊》,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2月,頁367-398。
張 穎:〈道之鄉—烏托邦與反烏托邦〉,《誰的烏托邦—500百年來的反思與辯證》,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17年8月,頁101-127。
張高評:〈宋代樂土意識與人間桃源〉,《誰的烏托邦—500百年來的反思與辯證》,臺北臺灣師範大學,2017年8月,頁59-100。
郭紹虞:〈朱子之文學批評〉,《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1985年10月,頁251-278。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76年7月,頁339-382。
楊慶存:〈論宋代散文的繁盛與底蘊〉,《復旦博學論叢第一輯‧宋代文學論稿》,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頁1-1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