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Hewson L. Mitchell (2009). 植物的療癒力量-園藝治療實作指南(許琳英、譚家瑜譯)。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8)
Martin E. P. Seligman (2009). 真實的快樂(洪蘭譯)。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2)
R. Layard (2009). 快樂經濟學(陳佳伶譯)。臺北市: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年:2005)
丁于倩、趙淑員、藍育慧(2011)。園藝治療提升社區老人身心健康之應用。社區發展季刊,136,372-382。
王文沁(2014)。自我效能與情緒調節之關係—以正念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王致融(2017)。園藝活動對國中教師情緒智慧及身心壓力的改善-以屏東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王淑真(2008)。阿公阿嬤の田—安養機構中老人參與園藝活動歷程及其對老人健康狀況、人際關係和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王麗華(2013)。園藝活動對精神分裂者專注力、情緒穩定、人際互動及自信心之成效對幼兒教育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白秋鳳(2010)。園藝團體方案對慢性精神病人認知、自尊及人際互動之成效(未版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縣。白尊仁(2009)。國小特教班從事園藝植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仲秀蓮(2004)。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任惠茹(2016)。園藝治療對東南亞籍女性新住民自我價值感與幸福感之效益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朱迺欣(2010)。人的情緒面:大腦的角色。載於黃政傑、江惠真(主編),人是什麼:生命教育(323)。高雄市:高雄復文。
朱瑞霖(2012)。中高齡者從事園藝活動之心流體驗、園藝效益與主觀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縣。何佳靜(2012)。高中職智能障礙學生職業興趣與職業效能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何美慧(2017)。園藝活動增進一位特殊教育學校自閉症學生社會互動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何致惟(2013)。園藝課程介入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何華國(1996)。啟智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五南。
吳君瑋(2012)。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自我概念、障礙覺察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芳如(2013)。園藝治療對於改善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之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吳思涵(2005)。園藝活動對療養院慢性精神病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吳盈瑩(2000)。情緒教育融入國小國語科之教學研-以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宋立鈞(201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巫潞琳(2012)。運用園藝治療活動在亞斯伯格兒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李姿瑩、曾瓊禎(2010)。園藝治療促健康。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9(5),22-23。
李羿葶(2014)。臺灣南部大學生園藝活動參與度、生活型態及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大學,臺南市。李偉民(2008)。高中職校學生正向情緒與愛情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李淑貞(2016)。園藝活動參與動機,休閒效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參與者幸福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汪姿伶(2013)。舞蹈活動教學介入對智能障礙學生肢體動作及情緒行為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沈惠珍(2014)。園藝活動對國中階段特教班學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沈瑞琳(2010)。綠色療癒力─台灣第一本園藝治療跨領域理論與應用大集。臺北市:麥浩斯。
沈慶盈(2007)。談社工員自我效能的提升。社區發展季刊,120,208-220。
周世東(2015)。園藝治療活動對國小特教班學童在環境認知接受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仁科技大學,屏東縣。林宜樺(2014)。園藝治療團體對遭遇關係霸凌青少年提升正向情緒之輔導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昭吟(2014)。透過園藝治療課程提升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園藝知能學習成效及職業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㛢羽(2014)。高職特教班學生參與園藝活動課程學習成效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家琪(2017)中部地區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之學校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容亭(2009)。人際退縮經驗者的互助經驗述說及團體方案設計-以園藝活動為媒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邱純嬌(2017)。綠薄荷在園藝治療中對情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侯亭妤(2007)。我國青少年正向情緒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施靜泓(2017)。以優勢中心取向為基礎之國中特教班園藝治療團體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洪瑜筑(2010)。治療性園藝活動應用於觀護少年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洪甄苡(2008)。園藝治療活動對自閉症患者治療效果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紀芬蓮(2015)。從事園藝活動對失智症患者生心理影響及問題行為改善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胡海國(2018)。情緒的魔咒~擺脫負面情緒~(上)【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s://reurl.cc/8ZGeX
孫雅琇(2008)。高職特教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自我認同、依附關係與職業成熟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高淑珍(2006)。臺北市立啟智學校高職部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園藝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張文斌(2014)。讓傷痕說話:智能障礙人事自我毀傷行為之行為處理【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cyberable.net/b5/research/research1.asp
張君如、李宜玲、陳國濱、莊曉琪(2007年9月)。園藝活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之影響。張俊彦(主持人),鄉村與都市旅遊議題。第九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
張亞琪(2008)。國小五年級學生參與園藝輔療活動團體對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柏青(2016)。高中職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勞務對於主觀幸福感之影響:兼論園藝療癒之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敏(2008)。園藝治療活動對特殊幼兒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張淑珍(2014)。園藝輔療方案介入提升國小情緒困擾兒童的情緒素養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教育部(1999)。特殊教育學校(班)國民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0)。高級中等學校特殊教育班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a)。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b)。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6)。高級中等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高級中等學校集中式特殊教育班服務群課程綱要(草案)。取自http://sencir.spc.ntnu.edu.tw/_other/GoWeb/include/file/2-1.pdf
教育部(2018)。一○七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郭明惠(2013)。高中生的幸福感、生涯自我效能和父母教養態度的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郭芷瑜(2016)。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工作自我效能、就業準備度與職場工作表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郭毓仁(2005)。景觀治療與園藝療法。臺北市:詹氏書局。
郭毓仁(2013)。低技術高報酬的園藝治療技術。農業世界雜誌,360,30-33。
郭毓仁(2017)。園藝療法實案操作II:植得幸福!療癒智能障礙者的綠處方。臺北市:詹氏書局。
郭慧綺(2005)。園藝活動認知與情緒體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陳妍尹(2010)。園藝活動者的心流體驗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之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佩雯(2017)。綠自然照顧與諮商專業的結合-受暴婦女餐與園藝治療團體歷程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陳俊廷、簡瑞良、陳振明(2014年11月)。台灣地區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其自我概念、同儕互動與自我效能之關係及障礙類別干擾效果探討。陳明聰(主持人),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2014特殊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
陳品涵(2015)。高職綜合職能科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社會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彥睿(2015)。高齡者、精神障礙者、心智障礙者之園藝治療課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陳美珍(2017)。班級園藝活動對國中生學習態度、班級認同與生涯自我效能之影響─以新竹市育賢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陳美倫(2017)。優勢取向園藝治療團體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復原力及諮商輔導成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陳郁佳(2008)。身心障礙者求職自我效能量表之信效度研究-以肢體障礙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國濱(2006)。園藝活動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休閒效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陳惠美、黃雅玲(2005)。園藝治療之理論與應用。中國園藝,51(2),135-144。
陳筱筠(2008)。園藝治療應用於老人身心健康改善之研究:以屏東縣潮州鎮孝愛仁愛之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陳鄯向(2018)。園藝治療方案對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提升正向情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19-51。
彭志偉(2014)。園藝課程對改善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行為問題行動研究的成效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曾兆良(2003)。臺北啟智學校園藝課程對智能障礙者身心差異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游智秀(2012)。園藝活動方案對失智老人幸福感影響之準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16)。生命無極限-身心障礙者生活品質的意涵與提升。南屏特殊教育,7,95-112。
黃法川(2017)。啟聰學校高中職聽障生之溝通順暢度、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黃盛璘(2006)。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臺北市:心靈工坊。
黃盛璘(2008)。園藝治療的過去、現在、未來。園藝治療研習會,屏東龍泉榮民醫院。
黃惠琳(2013)。園藝治療對家庭照顧者情緒狀態及壓力知覺影響之探討-綜合質性與量性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黃裕惠(2011)。高職特教班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與焦慮等質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耀陞(2009)。以生命回顧法融入園藝活動課程對高齡者休閒效益體驗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雅安(2014)。園藝活動融入國中綜合活動課程對身心健康促進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宜蘭市。葉靜瑜(2008)。正向情緒課程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之正向情緒及挫折容忍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詹麗鈴(2015)。休閒園藝者人格特質、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鄒淑蘭(2010)。參與園藝活動對慢性精神障礙者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鳳華、徐享良、王筱婷、許德良、蔡玫芳、鍾瑾瑜(2006)。影像式職業興趣量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育甄(2017)。ADHD學童參與園藝服務學習方案的自我價值感變化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劉家佑(2014)。綠自然照護的心理健康促進方案對社區成人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影響-以台中某社區園藝益康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劉懿儀(2017)。園藝治療方案對失智症老人正向情緒影響之研究-以養護機構老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蔡慧蓮(2017)。特奧滾球方案對智能障礙學生注意力及運動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衛生福利部(2019)。身心障礙者人數按季。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6-13815-113.html
鄭智勇(2008)。生命的更新-園藝療法對受戒治人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盧明義(2011)。啟智學校正向情緒教學方案之研究-以建立高職部學生自信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盧嬿羽(2011)。園藝治療團體方案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蕭佩紋(2017)。園藝活動增進一位特殊教育學校自閉症學生社會互動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賴筱嵐(2007)。園藝活動之心流體驗與效益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賴薏茹(2016)。雙北地區綜合職能科校外職場實習學生工作自我效能與雇主滿意度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謝政廷、李健輝(2010)。園藝治療的基本概念。諮商與輔導,293,41-45。
謝瑞琄(1981)。園藝治療在休憩利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市。鍾晏瑜(2010)。園藝治療活動對高中生憂鬱評量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臺中市。簡含青(2012)。園藝治療活動對亞斯柏格症兒童增進社會互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嚴嘉楓、吳美霖、邱春惠及林金定(2004)。智能障礙者情緒問題分析與輔導:以輕度智能障礙個案為例。身心障礙研究,2,109-117。
蘇金村(2013)。園藝治療對精神情緒之療效成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二、西文部分
AHTA(2008). About Horticulture Therapy.Retrieved August 24, 2008, from http://www.ahta.org.
Andrews, F. M., & Withey, S. B.(1976).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life quality. New York, NY: Plenum Press.
Argyle(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Methuen.
Bandura(1982).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122-147.
Bandura, A.(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Bandura.(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NY: Freeman.
Betz, N. E.&; Hackett, G.(1981).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8, 399-410.
Bo-Young Kim, Sin-Ae Park, Jong-Eun Song, & Ki-Cheol Son,(2012). Horticultural Therapy Program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ttention and Sociality in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HortTechnology, 22(3), 320-324.
Csikszentmihalyi, M.(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NY: Harper Perennial.
Cuskelly, M., & DeJong, I.(1996).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Down Syndrome Research and Practice, 4(2), 59–64.
Daniel T. L. Shek(1997).The relation of family functioning to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loblem behavior.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58, 467-79.
Diener, E.(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75.
Fordyce, M. W.(1972).Happiness, its daily varia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value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Gross, J. & Thompson, R.(2007). Handbook of emotion regulation. New York, NY: Guilfor Press.
Keith,R.M.,& Rosanne,B.R.(1998).Quality of life issue inthe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services for people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Disability,23(3), 199-218.
Kotozaki Y, Shishido T (2014).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 a Means of Psychological Support for Person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Living in Disaster Areas. Journal of Trauma Treatment, 3, 200. doi:10.4172/2167-1222.1000200
Lewis, J. F. and R. H. Mattson(1988). Gardening may reduce blood pressure of elderly people: Activity suggestions and models fo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Therapeutic Horticulture, 3, 25-37.
Lucas, R. E. and E. D. Diener (2009).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37, 213-29.
Luzzo, D. A., Hichings, W. E., & Retish, P. (1999). Evaluating differences i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 making on the basis of disability statu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8, 142-156.
Maslow, A.(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370-96.
Moriya, J., & Takahashi, Y.(2013). Depression and interpersonal stress: 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 regula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7(3), 600-608. doi:10.1007/s11031-012-9323-4
Omodei & Wearing(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vement in 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9 , 762-769.
Perrowe, P. L., & Spector, P. E.(2002). Personality research in the organizational sciences. In K. M. Rowland, & G. R. Ferris (Eds.),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1, 1- 63.
Relf, P. D.(1973). Horticulture: A therapeutic tool.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39(1), 27-29.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2000). 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y, 55(1), 5-14.
Seligman, M. E. P.(2002).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London: Nicholas Brealey.
Scholz. U., Dona, B. G., Sud, S., & Schwarzer, R.(2002). Is general self-efficacy a universal construct? Psychometric findings from 25 countrie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8(3), 242-251.
Stoneham, J. A., Kendle, A. D., & Thoday, P. R.(1995). Horticultural therapy: horticulture's contribution to the quality of life of disabled people. Acta Horticulture, 391, 67-75.
Taylor, K. M. &; Betz, N. E.(1983). Applications of self 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2, 63-81.
Villotti, P., Corbiere, M., Zaniboni, S., & Fraccaroli, F.(2012). Individu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lated to job satisfaction in people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employed in social enterprises. Work, 43(1), 33-41.
Watson, Clark, & Tellegen(1988).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Brief Measure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The PANAS Sc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6), 1063-1070.
Zhang, J. X., & Schwarzer, R.(1995). 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Psychologia, 38(3), 17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