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住民族資源網。社會制度:排灣族。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1月5日。取自:https://knowlegde.gov.taipei/Content_List.aspx?n=56F78D788CBF000C
吳淑菁(2006)。大班幼兒摘取圖畫故事書大之內容分析--以童話類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
李亦園(1982)。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李菁華(2001)。魔鏡中的故事—以心理分析探究傳統歐洲童話。通識教育年刊,3,77-101。
林文寶(2000)。敘述、敘事與故事。兒童文學學刊,3,20-63。
林秀慧(2008)。幼兒故事重述之內容分析研究。幼兒保育學刊,6,97- 115。
林衍秀(2004)。排灣族神話傳說的歷史意識及其記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林家蕙、簡美宜(2014)。幼兒敘述理解與家庭閱讀環境之關係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2,33-66。
林迺超、張正芬(2015)。輕症自閉症兒童故事重述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研究學刊,40 (2),61-90。
林鍾隆(1975)。童話的認識和創作(上)。師友月刊,102,34-37。
林鍾隆(1976)。童話的認識和創作(下)。師友月刊,105,28-30。
林麗卿(1999)。童言童語非同小可—談幼兒敘事體之功能。國教世紀,187,28-35。
林麗卿(2000)。敘說體在學前幼兒發展中之功能探討。新竹研究學報,13,149-186。
姚潔穎(2013)。孩子「臭乳呆」? 可尋求語言治療諮詢。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月11號。取自:https://www.ltn.com.tw/
姜雅玲(2010 )。運用輔助科技對增進國小中度自閉症學生溝通能力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3,77-86。
洪宜芳、張鑑如(2017)。三~六歲學齡前幼兒故事理解與重述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8(4),567-590。
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106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調查統計。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線上檢索日期:2019年3月18日。取自:http://www.ns.org.tw/download.asp
高玉玲(2004)。我是這樣說故事的—二位幼稚園大班女生看圖畫書說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台北。
國立臺灣博物館(2000)。太陽底下的排灣王國。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張善禮(2011)。「民間童話」與《格林兄弟童話》一個文類跨文化接受的澄清。臺德學刊,20,5-19。
張顯達(1998)。平均語句長度在中文的應用。聽語會刊,14,36-48。
許建崑(1998)。古典童話的閱讀策略。師友月刊,377,61-65。
陳希欣、張鑑如、陳秀芬(2011)。學齡前幼兒的故事結構發展:故事文法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2(3),359-378。
陳淑如(1996)。重述故事對幼兒故事回憶和故事理解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27。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1989)。中國民間故事全集。台北:遠流。
鈕文英(2018)。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台北:雙葉。
黃政傑(1996)。國語科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敏秀(2002)。學前一般兒童與發展遲緩兒童閱讀行為及其家庭閱讀環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高雄。黃雪霞(2009)。童言童語化全人—《貝洛童話》中的教與理念。全人教育學報,5,201-217。
黃瑞珍(1999)。故事結構分析法在語言學習障礙兒童教學之應用。國小特殊教育,27,4-10。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達拉烏西彎‧畢馬(2002)。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台北:臺原。
達拉烏西彎‧畢馬(2003)。排灣族神話與傳說。台中:晨星。
鄒小蘭(2007)。敘說故事課程對亞斯伯格資優生語言表達技巧影響之試探究。特殊教育學報,25,109-134。
鄒啟蓉、張鑑如、張顯達(2009)。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個人生活經驗敘述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4(2),73-99。
廖卓成(2006)。論兒童故事的範圍。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1,279-298。
劉于菁(2008)。運用故事結構教學促進幼兒對故事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劉惠美、李芸蓁(2018)。以故事文法分析三至六歲學前兒童敘事能力發展。特殊教育季刊,146,1-10。
潘世尊(2014)。幼兒園新課綱語文領域之實踐。兒童照顧與教育,4,29-5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尚志(1994)。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
蔡尚志(1996)。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蔡敏玲(2009)。假日生活的演出、編織與共構:泰雅幼兒的經驗敘說。教育研究集刊,55(4),29-64。
蔡敏玲(2011)。當小孩的滋味:金門縣幼兒的生活敘說。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9(1),1-53。
鄭美良(2005)。運用故事結構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鄭瑞菁(2005)。幼兒文學。台北:心理。
賴文鳳、陳妍妤(2017)。部落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幼兒敘說評價之研究:文化和性別差異。課程與教學季刊,20(1),201-228。
錡寶香(2004)。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與一般學童的敘事能力;故事結構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247-269。
戴芳煒、蔡敏玲(2013)。大班到小學一年級兒童回應圖畫故事書的思考脈絡。教育實踐與研究,26( 1),1-32。
謝易真(2018)。視聽故事融入說解對幼兒重述故事能力之調查研究—以花蓮縣普慧幼兒園為例。慈濟科技大學學報,6,83-118。
藍芳英(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幼兒口說語言學習之成效分析。嘉南學報(人文類),36,349- 364。
蘇育塯(1990)。幼兒故事回憶與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
蘇美冠(2009)。泰雅族幼兒自編故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外文部分
Campbell, J. (2006)。神話的智慧 (李子寧譯)。新北:立緒。(原著出版於1990)。
Gambrell, L. B., & Almasi, J. F. (2004)。鮮活的討論:培養專注的閱讀 (谷瑞勉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New York:Harper and Row.
Griffin, T. M., Hemphill, L., Camp, L., & Wolf, D. P. (2004). Oral discourse in the preschool years and later literacy skills. First Language, 24, 123-147.
Grimm, J., & Grimm, W. (2000)。初版格林童話集 (許嘉祥譯)。台北:旗品。 (原著出版於1812)。
Hamilton, M., & Weiss, M. (2006)。教孩子說故事 (陳宏淑譯2006)。台北:東西。(原著出版於2005)。
Hardy, B. (1978). Narrative as a primary act of mind. In M. Meek, A. Warlow, and G. Barton (Eds.), The cool web-The pattern of children’s reading (pp. 12-23). London: The Bodley Head.
Heath, S. B. (1982). What no bedtime story means: Narrative skills at home and school. Language in Society, 11(1), 49-76.
Hudson, J. A., & Shapiro, L. R. (1991). From knowing to te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cripts, stories, and personal narratives. In A. McCabe & C. Peterson (Eds.), Developing narrative structure (pp. 89-13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Jeanne, M. D. T., & Patton, O. T. (1996). Children’s story retelling as a predictir of early reading achie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03543)
Labov, W., & Waletzky, J. (1997). Narrative analysis: Oral version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 7(1), 3-38.
Lang, A. (2004)。蘭格世界童話故事集—粉紅色童話 (蘇西亞譯)。台北:商周。 (原著出版於1889)。
Mandler, J. M., & Johnson, N. S. (1977).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rsed: Story atructure and recall. Cognitive Psychology, 9, 111-151.
Miller, B. L. (1975). A kindergarten learns to read for mea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28620)
Morrow, L. M. (1985). Reading and retelling stories : Strategies for emergent readers. The Reading Teacher, 38, 70-77.
Owens, R. E. (2010). Language disorders: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Paley, V. G. (1996)。直升機男孩:教室裡說故事的魅力 (楊茂秀、陳鴻銘、林意雪譯)。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原著出版於1991)。
Rodriguez, M. V. (2006). Language and literacy practices in Dominican families in New York Cit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6(2), 171-182.
Snow, C. E., Porche, M. V., Tabors, P. O., & Harris, S. R. (2007). Is literacy enough? Pathways to academic success for adolescents.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Tomlinson, C. M., & Lynch-Brown C. (2009)。兒童文學—理論與應用 (林文韵,施佩妤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