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方德隆(1988)。課程分化與統整: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與實際。載於1998年12月20日 高雄市教育學會八十七學年度「教育新世代的變革與因應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8-67。
方德隆 (1988)。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基礎。載於1999年3月12日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地方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3-57。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書店。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9(3),62-69 。
方進隆(1997)。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方德隆 (1999)。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與內涵。載於1999年4月20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及教育系主辦「國民中小學課程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及論文彙編,頁9-29。
方進隆(2007)。運動體適能與健康。載於卓俊辰(總校閱),健康體適能理論與實務,頁1-9。台中:華格那企業。
方德隆(201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實施現況相關研究之後設分析。課程研究,5 (2),63-108。
王阿說(2002)。屏東縣一般學童與原住民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未出版,屏東市。王鶴森(2012)。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4(3),367-377。
王忠宏(2013)。體適能課程對學童健康體適能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屏東市。江界山(1997)。體適能的檢測與評量。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320。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余霖(1999)。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評量。教育研究資訊,7(4),79-96。
吳鈺淳(2009)。臺中市國民小學和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未出版,台中市。林正常(1987)。運動生理學-訓練的科學基礎。台北:健行文化。
林秀芳(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未出版,台東市。林正凱(2016)。國民小學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未出版,新竹市。邱文成(2011)。體適能緣起及概念發展趨勢。載於2010年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0-289。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邱秀梅(2012)。飲食習慣對健康體適能及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縣竹北市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未出版,台北市。洪蘭(2011)。運動改善情緒提升孩子學習力。2017年10月5日,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6068。
許樹淵(1992)。田徑論。台北: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義雄譯(2004)。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原著者:Gallahue, D. L., 1996)台北:麥格羅.希爾出版社。
許雅芳(2013)。跑走運動對學童體適能及學業成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未出版,台南市陳家晏(2012)。高職三年級學生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陳隆棋(2017)。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績與健康體適能關係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未出版,新竹市。教育部(2005)。學校衛生工作-健康促進學校理論篇。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作者。
教育部(2010)。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台北: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7)。快活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8)。體適能指導:定義及重要性。2017年10月5日,取自https://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台北: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台北:作者。
黃以芃(2016)。高中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分析-以國立岡山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劉士嘉(2012)。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對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以國立曾文家商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未出版,台南市。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原著者: Ratey J. J.)新北市:野人出版社。
魏嘉宏(2015)。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關係-以新北市五峰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未出版,台北市。蘇榮基(2002)。體適能檢測的探討。勤益學報,20(2),613-620。
二、 外文部分
Blair, S. N., Wells, C. L., Weathers, R. D., & Paffenbarger, R. S. (1994). Chronic disease: The physical activity dose-response controversy. In R. K. Dishman (Ed.), Advances in exercise adherence, pp. 31-54.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Dwyer, T., Sallis, J. F., Blizzard, L., Lazarus, R., & Dean, K. (2001). Rela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to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3, 225-237.
Lee, I.-M., & Paffenbarger, R. S. (1994).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relation to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llege alumni.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6, 831-837.
Pate, R. R., & Hohn, R. C. (1994). Health and fitness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Voelcker-Rehage, C., Godde, B., & Staudinger, U. M. (2010). Cardiovascular and motor fitness are both related to cognition in old age.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1, 1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