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08: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昀廷
研究生(外文):Tsai,Yun-Ting
論文名稱:高中學生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關係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指導教授:張宇樑張宇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1
中文關鍵詞:學業成績體適能高中生
外文關鍵詞:Academic AchievementPhysical Fitness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立高級中學學生在各領域學科成績與體適能之間相互關係,分別針對學生七大領域學科成績和在校體適能項目上差異情形加以探討。本研究採取普通科在校學業成績(七大領域學科)和體適能項目成績數據分析法,以某一公立高級中學學生為調查和分析的對象,蒐集的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Pearson 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 男、女學生在健康體適能達顯著差異,且身體組成、瞬發力及肌肉適能皆為男生優於女生。柔軟度方面則為女學生優於男學生。
2. 不同年級高中生在健康體適能達顯著差異,柔軟度、瞬發力、肌肉適能方面,三年級學生成績皆為最差,二年級學生柔軟度最佳,一年級學生瞬發力、肌肉適能最佳。
3. 高中生在身體組成、心肺適能與學業成就呈現負相關;柔軟度與學業成就男學生在體育領域,女學生在語文領域皆呈現低顯著正相關;瞬發力與學業成就男學生在數學、體育、生活等領域呈現正相關,女學生在語文、數學、體育、藝術等領域呈現顯著正相關;肌肉適能與學業成就男學生在語文、自然、體育、生活領域,女學生在語文、社會、自然、體育、藝術等領域全部呈現高顯著正相關。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ir performance on physical fitness exam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was employed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where the targeted public high school students’ academic scores in seven major fields and their physical fitness scores in Penghu County were collected. Data collected were then analyzed statistically, such as descriptive analysis,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reported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argeted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in the factor of gender, where male students performed superior in the fields of body composition, instant power, and muscle intensity but female students performed superior in the field of body flexibility.
2.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argeted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in the factor of grade level, where 10th-graders performed superior in the fields of instant power and muscle intensity and 11th-graders performed superior in the field of body flexibility. 12th-graders had lowest average scores in the fields of body flexibility, instant power, and muscle intensity.
3. In whole,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argete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ir body composition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llation exists in various subject areas: (1)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argeted male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PE) and their body flexibility, while female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language art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body flexibility.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argeted male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PE, and life education and their instant power, while female students’ achievement language art, mathematics, PE, and ar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instant power.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argeted male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mathematics, science, PE, and life education and their muscle intensity, while female students’ achievement language art, social science, science, PE, and ar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muscle intensity.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一、 學業成就 4
二、 體適能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一、研究範圍 5
二、研究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體適能理論 6
一、 體適能對學生之重要性 6
二、 體適能的定義、內涵與分類 8
三、 體適能的意義與要點 11
四、 體適能的內涵及相關研究 11
五、 體適能測驗的方法與項目 12
第二節 學生學業成就 15
一、 我國高中學科領域現況 15
二、 學生學業相關研究探討 16
第三節 體適能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3
一、 研究方法 23
二、 研究實施程序 2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6
一、 學業測驗的計算方法與項目 26
二、 體適能測驗的計算方法與項目 27
第四節 資料處理 30
一、 以描述性統計方式了解學生基本資料之現況 30
二、 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分析 30
三、 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One-way ANOVA)分析 30
四、 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 3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2
第一節 不同人口背景高中生其健康體適能之現況 32
一、 不同性別高中生健康體適能之現況 32
第二節 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差異性分析 37
一、 不同性別的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差異情形 37
二、 不同年級的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差異情形 38
第三節 高中學生學業成績之差異性分析 41
一、 不同性別的高中學生各領域學科成績之差異情形 41
二、 不同年級的高中學生各領域學科成績之差異情形 42
第四節 高中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分析 46
一、 不同性別的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各領域學科成績之相關 46
二、 不同年級的高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各領域學科成績之相關 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9
第一節 結論 59
一、 體適能方面 60
二、 學業成就方面 60
三、 體適能項目與學業成績間之相關方面(性別) 61
四、 體適能項目與學業成績間之相關方面(年級) 63
第二節 建議 64
一、 身體組成面向 64
二、 瞬發力面向 64
三、 肌肉適能面向 65
四、 柔軟度面向 65
五、 心肺適能面向 66
第六章 參考文獻 67
一、 中文部分
方德隆(1988)。課程分化與統整: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與實際。載於1998年12月20日 高雄市教育學會八十七學年度「教育新世代的變革與因應研討會」會議手冊,頁28-67。
方德隆 (1988)。九年一貫課程之理論基礎。載於1999年3月12日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中等學校之教學與學習」地方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3-57。
方進隆(1993)。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書店。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季刊,9(3),62-69 。
方進隆(1997)。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方德隆 (1999)。九年一貫課程基本理念與內涵。載於1999年4月20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實習輔導處及教育系主辦「國民中小學課程教學研討會」會議手冊及論文彙編,頁9-29。
方進隆(2007)。運動體適能與健康。載於卓俊辰(總校閱),健康體適能理論與實務,頁1-9。台中:華格那企業。
方德隆(201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實施現況相關研究之後設分析。課程研究,5 (2),63-108。
王阿說(2002)。屏東縣一般學童與原住民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未出版,屏東市。
王鶴森(2012)。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關係。大專體育學刊,14(3),367-377。
王忠宏(2013)。體適能課程對學童健康體適能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屏東市。
江界山(1997)。體適能的檢測與評量。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320。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余霖(1999)。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能力指標之建構與評量。教育研究資訊,7(4),79-96。
吳鈺淳(2009)。臺中市國民小學和國民中學學生體適能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未出版,台中市。
林正常(1987)。運動生理學-訓練的科學基礎。台北:健行文化。
林秀芳(2008)。體適能教育模式對鄒族學童健康體適能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未出版,台東市。
林正凱(2016)。國民小學學童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未出版,新竹市。
邱文成(2011)。體適能緣起及概念發展趨勢。載於2010年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0-289。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邱秀梅(2012)。飲食習慣對健康體適能及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新竹縣竹北市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洪蘭(2011)。運動改善情緒提升孩子學習力。2017年10月5日,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6068。
許樹淵(1992)。田徑論。台北: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義雄譯(2004)。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原著者:Gallahue, D. L., 1996)台北:麥格羅.希爾出版社。
許雅芳(2013)。跑走運動對學童體適能及學業成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未出版,台南市
陳家晏(2012)。高職三年級學生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陳隆棋(2017)。國民中學學生學業成績與健康體適能關係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2005)。學校衛生工作-健康促進學校理論篇。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作者。
教育部(2010)。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台北: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7)。快活計畫。台北: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體適能網站(2018)。體適能指導:定義及重要性。2017年10月5日,取自https://www.fitness.org.tw/direct01.php。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健康與體育領域綱要內容之前導研究。台北: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台北:作者。
黃以芃(2016)。高中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相關分析-以國立岡山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劉士嘉(2012)。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對對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以國立曾文家商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未出版,台南市。
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IQ和EQ大進步的關鍵。(原著者: Ratey J. J.)新北市:野人出版社。
魏嘉宏(2015)。國中學生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績之關係-以新北市五峰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未出版,台北市。
蘇榮基(2002)。體適能檢測的探討。勤益學報,20(2),613-620。
二、 外文部分
Blair, S. N., Wells, C. L., Weathers, R. D., & Paffenbarger, R. S. (1994). Chronic disease: The physical activity dose-response controversy. In R. K. Dishman (Ed.), Advances in exercise adherence, pp. 31-54.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Dwyer, T., Sallis, J. F., Blizzard, L., Lazarus, R., & Dean, K. (2001). Rela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to physical activity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3, 225-237.
Lee, I.-M., & Paffenbarger, R. S. (1994).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relation to cancer risk: 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llege alumni.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6, 831-837.
Pate, R. R., & Hohn, R. C. (1994). Health and fitness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Voelcker-Rehage, C., Godde, B., & Staudinger, U. M. (2010). Cardiovascular and motor fitness are both related to cognition in old age.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1, 167-176.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網際網路公開日期:2024021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